辰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辰國
진국(辰國)
前3世紀—前2世紀
200px
公元前108年的朝鮮半島
首都未指定
常用語言不明[1][2][3][4]
宗教泛靈論祖先崇拜
政府部落聯盟
歷史時期古代
• 建立
前3世紀
• 被三韓取代
前2世紀
繼承
馬韓
弁韓
辰韓
今屬於 南韓,  北韓
辰國
諺文진국
漢字辰國
文觀部式Jin-guk
馬-賴式Chin'guk

辰國朝鮮半島南部部落的通稱。[5]在《山海經·海內北經》:「蓋國在鉅南,北,倭屬燕。」春秋戰國時期,蓋國與後來史書中的辰國位置大體相當。辰國被認為是三韓的前身,其中心可能在漢江之南。

辰國被認為是像後來的三韓一樣的部落聯盟。漢武帝因不滿衛滿朝鮮阻止辰國等鄰近部落入漢朝貢,於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發兵遠征朝鮮。滅亡衛滿朝鮮後,辰國發展成為三韓部落。三韓中的辰韓弁辰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辰國的大頭目。

最早關於辰國的記載為《後漢書》認為三韓之地「皆古之辰國也」,[6]三國志》也記載辰韓是「古之辰國也」。而同樣的《三國志·魏書·東夷傳》中有記載:「辰韓在馬韓之東,其耆老傳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來適韓國,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有城柵,其言語不與馬韓同」,所以辰韓與辰國的關係就變得無法查證,而辰國究竟存在於什麼時候也有待考證。

也有觀點認為,在衛滿滅亡箕子朝鮮後,箕子朝鮮的准王逃亡馬韓部落建立的部落聯盟被稱為辰國,其地理位置也大體相當。[7]

朝鮮上古史》中的辰國[編輯]

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傳說
時代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古朝鮮 辰國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三國
時代
三韓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三國

時代
伽倻




雞林
熊津·安東
統一新羅 渤海
屬地
後三國
時代
新羅 後百濟 後高
句麗
高麗王朝
屬地
征東行省 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朝鮮王朝
大韓帝國
朝鮮日治時期
盟軍託管時期
駐朝美軍政廳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大韓民國
(南韓)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君主 · 首都 ·
文學史 · 教育史
電影史 · 韓醫史
陶瓷史 · 戲劇史
南韓國寶 · 北韓國寶

朝鮮半島主題

朝鮮民族主義學者申采浩在《朝鮮上古史》(1931)中認為辰國是檀君朝鮮的三個省("Three Confederate States of Gojoseon")之一,另外兩個省是弁朝鮮(公元前2333年-公元前108年)和馬朝鮮(公元前2333年-?)。

關連歷史紀錄[編輯]

主要史書都可以看到有關辰國的紀錄:在《三國志》裏,辰韓是從前的辰國而來的[8];在《後漢書》裏,合稱三韓的馬韓辰韓弁韓,都是從古時的辰國而來[9]

此外,《三國志》亦引用了《魏略》,指朝鮮的宰相歷谿卿因為向右渠王諫言不果,帶同二千餘戶居民出走辰國[10]。根據《漢書》記載,右渠王亦曾代表辰國出使西漢[11]

辰國作為國家的組織程度不明,可能與後來的三韓類似,是小國聯盟。[來源請求]辰國要與同時代的衛滿朝鮮抗衡、向西漢遣使,需要一定程度的穩定中央政權。韓國歷史學家李基白 (1984, p. 24)也認為,辰國試圖與漢朝建立直接外交關係,「說明辰國方面強烈希望得到中國金石文化的好處。」不過,大多數情況下衛滿朝鮮都阻止辰國與漢朝的直接接觸。[12]

據說衛滿篡位、建立衛滿朝鮮後,古朝鮮准王逃到了辰國。有人認為中國史料中的「蓋國」或「蓋馬國」(蓋馬高原附近)指的就是辰國。[來源請求]據稱高句麗在公元26年征服了「蓋馬國」,但可能指的是朝鮮北部的另一個部落。據說高句麗官員歷谿卿在說服衛右渠失敗後,投奔了辰國,此辰國位於高句麗東部。[13]

關於辰國滅亡的記錄有些矛盾:或者成為後世的辰韓[14]或者分化為整個三韓[15]辰國考古記錄主要出現在後來的馬韓地域。[16]

語言[編輯]

亞歷山大·沃文等人認為,在被原始韓語取代之前,朝鮮半島南部和濟州島的大部分佈着一種半島日語[17][18]人們認為韓語/原始韓語和日語/原始日語(半島日語)在朝鮮半島南部共存了很久,[19][20][21]韓語人群的出現及其對日語人群的同化可能在日本列島的彌生時代遷徙中發揮了作用,據信其發生於1000 BC – 300 AD間,與辰國的時期重疊。[22][23][24][25][26]河野六郎和沃文鑑於這種重合,認為後來的百濟扶餘語系韓語支方面的情形類似,[27][28]辰國可能是韓語和半島日語的雙語國家。

韓國史學家李基文將扶餘語系歸為「高句麗-百濟-倭」語系,將現代韓語的直系祖先——韓語支歸為「高句麗-新羅」語支。[29]

日本史學家伊藤英人則將語歸入同一語系。[30]

考古[編輯]

在考古學上,辰國常被認為是韓國青銅文化的國家,其在公元前第1千紀晚期接替了遼寧青銅文化[16]其最豐富的埋藏位於韓國南部的忠清道全羅道,說明辰國位於同一地區,與零星的歷史記載大致可以吻合。[來源請求]

這種文化的文物也顯示出與日本九州島彌生人群有相似之處。[31]

考古上,朝鮮半島北部為琵琶形銅劍,南部為細形銅剣,現代學者都將其理解為古朝鮮南下的影響。這是因為北方的中華文明向南方的朝鮮半島傳遞文明,是自然而然的歷史常識。從古至今,琵琶形銅劍和細形銅剣都被歸入遼寧青銅文化[32]

夏家店下層文化有「㠱侯鼎」,說明文獻中關於箕子朝鮮的記錄是真實的。[33][34][35]特別是,箕子朝鮮的敘述發生在河北北部。

朝鮮學界提出了古朝鮮流行人祭,而韓國學界則反對,認為是「世代共同體或家族的墓地」。但有學者指出,韓國學界在青銅時代社會分化的研究中出現了相互矛盾的敘述。[36] 在半島南部發現的北方遺址很少,證偽了「古朝鮮流民建立新羅」的說法。另一方面,辰國東北地區,被確定為類文化的「忠道考古學文化」正在開掘中。[37][38]

演變[編輯]

辰國後來演變為三韓:馬韓、辰韓、弁韓。《三國志》稱辰韓是辰國的繼承,[39]而《後漢書》稱馬韓、辰韓與弁韓都是古辰國的一部分,另外還有78個部落。[40]

辰韓的名稱與弁韓別名「弁辰」繼續使用了「辰」。此外,一段時間內,馬韓首領繼續自稱為「辰王」,對三韓所有部落擁有名義統治權。

參考文獻[編輯]

  1. ^ Ohno, Susumu (1970). The Origin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2. ^ Paek, Nak-chun (1987). The histo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Korea, 1832-1910. Yonsei University Press
  3. ^ Min-Sohn, Ho (2001). The Korean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8
  4. ^ 存档副本. [2018-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1). 
  5. ^ 李基白:《韓國史新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
  6. ^ 《後漢書·東夷列傳》:「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
  7. ^ 《後漢書·東夷列傳》:「初,朝鮮王准為衛滿所破,乃將其餘觿數千人走入海,攻馬韓,破之,自立為韓王。准後滅絕,馬韓人復自立為辰王。」
  8. ^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韓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辰韓者,古之辰國也。」
  9. ^ 《後漢書·東夷列傳》:「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
  10. ^ 《三國志注·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魏略曰:初,右渠未破時,朝鮮相歷谿卿以諫右渠不用,東之辰國,時民隨出居者二千餘戶,亦與朝鮮貢蕃不相往來。」
  11. ^ 《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真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閼弗通。」
  12. ^ 漢書》:「傳子至孫右渠 … 眞番、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閼弗通。」
  13. ^ 《三國志·魏書·東夷傳》
  14. ^ 《三國志》:「有三種 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韓 辰韓者古之辰國也。」
  15. ^ 後漢書》:「韓有三種 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辰 … 凡七十八國 … 皆古之辰國也。」
  16. ^ 16.0 16.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Corea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7. ^ Vovin, Alexander (2013). "From Koguryo to Tamna: Slowly riding to the South with speakers of Proto-Korean". Korean Linguistics. 15 (2): 222–240.
  18. ^ Janhunen, Juha. Reconstructing the Language Map of Prehistorical Northeast Asia. Studia Orientalia. 2010, (108). ... there are strong indications that the neighbouring Baekje state (in the southwest) was predominantly Japonic-speaking until it was linguistically Koreanized. 
  19. ^ Janhunen (2010),第294頁.
  20. ^ Vovin (2013),第222, 237頁.
  21. ^ Unger (2009),第87頁.
  22. ^ Vovin, Alexander. Origins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2023-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9) (英語). 
  23. ^ Serafim (2008),第98頁.
  24. ^ Whitman, John. Northeast Asian Linguistic Ecology and the Advent of Rice Agriculture in Korea and Japan. Rice. 2011-12-01, 4 (3): 149–158. ISSN 1939-8433. doi:10.1007/s12284-011-9080-0可免費查閱 (英語). 
  25. ^ Miyamoto (2016),第69–70頁.
  26. ^ Vovin (2017).
  27. ^ Vovin (2005),第119頁.
  28. ^ Kōno (1987),第84–85頁.
  29. ^ Lee, Ki-Moon; Ramsey, S. Robert (2011),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39-49448-9, pp. 34–36.
  30. ^ 伊藤英人(2021), 「濊倭同系論」, 『KOTONOHA』224 號、古代文字資料館, http://kodaimoji.her.jp/pdf15/yitou224.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1. ^ Kenneth B. Lee, 〈Korea and East Asia: The Story of a Phoenix〉, Greenwood Publishing, 1997, pp.23-25
  32. ^ 박진일 (2022), 삼한의 고고학적 시공간, 진인진, ISBN 9788963475271 / 8963475271.
  33. ^ 張博泉, 1984 「從東北出土殷周銅器說起」 遼寧文物」總 6期
  34. ^ 李治亭 主編,2003 「東北通史」(中國邊疆通史叢書), 中州古籍出版社,p.41
  35. ^ Jinho, Park. Trend and issue of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 in China-Focus on study history-. 한국학연구. 2020, 59: 343–372 [2023-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6). 
  36. ^ Ju-Young, Park. A Review of the Gangshang and Loushang : Korean Bronze Age Burial Aspec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Differentiation Studies. 중앙고고연구. 2022, 38: 1–26. doi:10.20292/jcich.2022.38.1. 
  37. ^ Jung-kuk, Park. The regionality of Jung-do archeological culture -reassessment on ‘Jung-do cultural assemblage’-. Journal of Centr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2012, 11: 41–88. 
  38. ^ Aikens, C.M., Zhushchikhovskaya, I.S., Rhee, S.N., 2009, Environment, Ecology, and Interaction in Japan, Korea and the Russian Far East, Asian Perspective, 48(2); 230-239
  39. ^ "辰韓者古之辰國也". 〈韓〉,《三國志》
  40. ^ "韓有三種 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辰 … 凡七十八國 … 皆古之辰國也"〈韓〉,《後漢書》
  • Lee, C.-k. (1996). The bronze dagger culture of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Korea Journal 36(4), 17-27. [1]
  • Lee, K.-b. (1984). A new history of Korea. Tr. by E.W. Wagner & E.J. Schulz, based on the 1979 rev. ed. Seoul: Ilchogak. ISBN 89-337-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