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自治縣
龍舟大道,長陽縣城主幹道
龍舟大道,長陽縣城主幹道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地理位置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地理位置
坐標:30°28′50″N 111°12′02″E / 30.48049123°N 111.20041779°E / 30.48049123; 111.20041779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湖北省宜昌市
下級行政區
11
政府
 • 縣委書記趙吉雄
 • 縣長李軍
面積
 • 總計3,419.81 平方公里(1,320.40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 總計33.69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443500
電話區號717
行政區劃代碼420528
網站www.changyang.gov.cn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在湖北省的位置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中國湖北省宜昌市所轄的一個自治縣。位於鄂西南山區、清江中下游,是一個集老、少、山、窮、庫於一體的特殊縣份。1984年7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設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總面積為3386.4平方公里,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在龍舟坪鎮

行政區劃[編輯]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下轄8個、3個[1]

龍舟坪鎮、​高家堰鎮、​磨市鎮、​都鎮灣鎮、​資丘鎮、​漁峽口鎮、​榔坪鎮、​賀家坪鎮、​大堰鄉、​鴨子口鄉火燒坪鄉

人口民族[編輯]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常住人口336922人。[2]

2007年戶籍人口為417,681人。境內有土家族漢族苗族滿族蒙古族侗族壯族等23個民族,其中土家族約佔51%[3]

歷史沿革[編輯]

  • 舊石器時代中期,有距今18.5萬年的「長陽人」穴居洞中。新石器時代晚期,有巴人著名首領廩君成為部落聯盟首領。
  • 時期,巴族勢力範圍已經跨越清江流域,直逼中原,以致周武王姬發剪滅殷商還藉助了巴人的力量。在顛覆商牧野之戰中,「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後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周武王對巴人的勇武大加讚賞,「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這是巴人建國的最早記錄。
  • 春秋戰國時期,巴人與東邊強大的楚國爭鬥達數百年之久,後因內亂,加之秦楚夾擊,勢力日漸削弱,直至公元前316年為秦惠文王所滅。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長陽之地屬黔中郡
  • 劉邦奪取天下後建立漢朝,置「佷山縣」,縣治州衙坪,為長陽建縣之始。公元前202年劉邦改黔中為武陵,佷山縣隸屬武陵郡(據《漢書》卷二十八上1594頁),從此,佷山作為縣級行政建制長期處於封建中央集權政府的管轄之下。
  • 東漢時期,「佷山縣隸屬江陵南郡」(《後漢書》卷二十二3480頁)。建安年間,曹操「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枝江以西立臨江郡」(《晉書》卷十五454頁),佷山縣又屬臨江郡。
  • 三國時期,公元208年,赤壁大戰曹操敗於孫劉聯盟,退出江南,「於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為,……蜀分南郡立宜都郡」(《晉書》卷十五454、456頁),佷山縣又屬宜都郡。之後,蜀爭奪荊、多年,佷山時而歸蜀漢,時而歸東吳。兩晉時期,「晉平吳,(佷山縣)改為清流縣,置宜都郡地隸焉,尋復為佷山」(乾隆本《長陽縣誌》卷一)。
  • 南北朝時期,縣域建制隨王朝更迭而屢有變化。在此期間,縣域內先後有方山縣、宜昌縣、鹽水縣、巴山縣等建制,或一縣單置,或數縣並立。(佷山)「改為方山縣,尋廢,復佷山縣」(乾隆本《長陽縣誌》卷一)。「鹽水,後周置縣,並置資田郡」,「巴山,梁置宜都郡宜昌縣,後周置江州」(《隋書》卷三十一890頁),縣治也一度遷至資丘等地。
  • 隋朝統一全國後,於開皇八年(588)置長楊(疑為「陽」)縣,隸屬南郡(據《隋書》卷三十一888頁),縣治遷至龍舟坪
  •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縣置睦州,並置巴山、鹽水二縣。八年(625年)州廢,省鹽水,以長陽、巴山隸東松州,……貞觀八年(634年),廢東松州,長陽改隸峽州夷陵郡,……。天寶八載(749年)省巴山入長陽」(《唐書》卷四十1028頁)。長陽作為縣名於唐朝見諸史書,並延用至今。
  • 五代時,藩鎮割據,高季興父子建立荊南(南平),長陽隸屬江陵府峽州(據《十國春秋》卷一百一十二1623頁)。
  • 宋朝,長陽隸屬荊湖北路(據《元史》卷五十九1418頁)。
  • 元朝,長陽隸屬荊湖北道峽州路(據《元史》卷五十九1418頁)。
  • 明朝,長陽隸屬湖廣行省荊州府夷陵州(據《明史》卷四十四1081、1082頁)。
  • 清朝,「長陽,雍正六年(1728年)屬湖北布政使司直隸之歸州」,「十三年(1735年),宜昌升為府,……長陽、興山巴東來屬」(《清史稿·地理志》)。
  • 民國初,廢除府州建制,湖北分設江漢、襄陽、荊南3道,共轄69縣,長陽隸屬荊南道。後分全省為11和8個行政督察區,長陽先後屬第九、第六督察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 土地革命時期,先後建立了四屆縣委、三屆縣蘇維埃政府(包括長巴縣蘇維埃政府),蘇區面積一度達到3300平方公里(現屬長陽的有2300平方公里),占當時全縣總面積的80%。
    • 1949年6月,中共長陽縣委、縣人民政府在荊門組建。7月18日,龍舟坪解放,縣委、縣人民政府隨即遷於此地。
    • 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撤銷後,長陽改隸宜昌專員公署。1984年7月13日,國務院以國函字115號文件批准撤銷長陽縣,建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仍隸屬宜昌專員公署。1992年地市合併後,長陽隸屬宜昌市管轄。
    • 2000年,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轄9個鎮、7個鄉。
    • 2001年1月5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對鄉鎮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由原來的9鎮7鄉調整為8鎮3鄉:1、津洋口和龍舟坪合併,2、麻池和都鎮灣合併,3、黃柏山和資丘合併,4、樂園和榔坪合併,5、枝柘坪和漁峽口合併。

參考文獻[編輯]

  1. ^ 2023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2. ^ 中國: 湖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3. ^ 县情概览. 中國長陽. 2009-10-18 [2010-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5)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