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拉木圖
Алматы/Almaty/الماتى
由上方起順時針:由青山英語Kok Tobe俯瞰阿拉木圖市區夜景、潘菲洛夫大道英語Panfilov Street Promenade阿拉木圖電視塔英語Almaty Tower哈薩克國家樂器博物館阿拜歌劇院升天主教座堂、由阿拉木圖北部遠眺外伊犁阿拉套群山(圖中最高峰為努爾蘇丹峰俄語Нурсултан (пик)
阿拉木圖旗幟
旗幟
阿拉木圖徽章
徽章
阿拉木圖在哈薩克的位置
阿拉木圖
阿拉木圖
阿拉木圖在哈薩克的位置
坐標:43°16′39″N 76°53′45″E / 43.27750°N 76.89583°E / 43.27750; 76.89583座標43°16′39″N 76°53′45″E / 43.27750°N 76.89583°E / 43.27750; 76.89583
國家 哈薩克
有人定居公元前10至9世紀
建立1854年
城市制度化1867年
政府
 • 行政機構Almaty City Mäslihat
 • 市長Bakhytzhan Sagintayev
面積
 • 總計682 平方公里(263 平方英里)
海拔500-1,700 公尺(1,640-5,577 英尺)
人口(2021年)
 • 總計1,977,011人
 • 密度2,899人/平方公里(7,508人/平方英里)
時區UTC+6UTC+6
郵政編碼050000-050063
電話區號+7 727[1]
ISO 3166-2ALA
車牌A 或者 02
網站http://www.almaty.kz

阿拉木圖哈薩克語Алматы/Almaty/الماتى;俄語:Алма-Ата)是哈薩克的一座直轄市,是該國的第一大城市。坐落在哈薩克東南部的山區,鄰近吉爾吉斯。阿拉木圖早年盛產蘋果,因此有「蘋果城」之稱。

歷史[編輯]

阿拉木圖也稱古爾班阿里瑪圖(英語:Almatu)。在公元前1000-900年的青銅時代,第一批農民和養牛人在今阿拉木圖轄區內建立了定居點。從公元前700年到基督教時代開始,這片土地被塞人和後來的烏孫部落佔領,他們居住在天山以北的領土上。這些時代的證據可以在眾多的陵墓(tumuli)和古代定居點中找到,特別是薩卡沙皇的大型陵墓。最著名的考古發現是伊塞克庫爾干的"金人",也被稱為"金勇士";Zhalauly寶藏、Kargaly頭飾和Zhetysu藝術銅器(鍋爐、燈和祭壇)。在塞人烏孫統治時期,阿拉木圖成為一個古代的教育中心。

19世紀後期,經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塔城界約》、《塔城界約續約》、《伊犁條約》,及庚子俄難後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沙俄清朝取得北起外蒙古唐努烏梁海十佐領,從沙俄的邊堡鏗格爾圖喇,向西南走,到喀喇瑪嶺,再到楚克里克河愛古斯河,再到巴爾喀什湖北岸,向西南走經過楚河塔拉斯河上游地區,俄羅斯帝國在此地設「七河州」,即除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以外的七河地區(哈薩克語:Жетісу,羅馬化:Zhetysu,俄語:Семиречье,羅馬化:Semiryechye),七河州州府維爾尼(Verniy)即是今天的阿拉木圖

1911年,阿拉木圖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唯一在大地震中留下的建築物是一座東正教教堂升天主教座堂。1920年代,當突厥斯坦-西伯利亞鐵路建成後,阿拉木圖成為了一個主要的中途站。

1921年,阿拉木圖的名稱被改為「阿爾瑪-阿塔」(俄語:Алма-Ата,哈薩克語中的意思是「蘋果之父」)。1929年,阿拉木圖成為了哈薩克蘇維埃共和國的首都。1986年12月16日,阿拉木圖爆發學生運動,史稱阿拉木圖十二月事件(傑勒托克桑)。1991年,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的簽署儀式在阿拉木圖進行。直到1997年12月10日,哈薩克遷都阿克莫拉

2022年1月2日,哈薩克抗議暴亂事件在各地爆發,示威者沖入阿拉木圖市政府,阿拉木圖市政府和檢察院建築遭人縱火。總統卡西姆若馬爾特·托卡耶夫宣佈1月5日至19日期間曼吉斯套區和阿拉木圖進入緊急狀態。

氣候[編輯]

阿拉木圖的氣候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

阿拉木圖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8.2
(64.8)
21.9
(71.4)
29.8
(85.6)
33.2
(91.8)
35.8
(96.4)
39.3
(102.7)
41.7
(107.1)
40.5
(104.9)
38.1
(100.6)
31.1
(88.0)
25.4
(77.7)
19.2
(66.6)
41.7
(107.1)
平均高溫 °C(°F) 0.7
(33.3)
2.2
(36.0)
8.7
(47.7)
17.3
(63.1)
22.4
(72.3)
27.5
(81.5)
30.0
(86.0)
29.4
(84.9)
24.2
(75.6)
16.3
(61.3)
8.2
(46.8)
2.3
(36.1)
15.8
(60.4)
日均氣溫 °C(°F) −4.7
(23.5)
−3
(27)
3.4
(38.1)
11.4
(52.5)
16.6
(61.9)
21.6
(70.9)
23.8
(74.8)
22.9
(73.2)
17.6
(63.7)
9.9
(49.8)
2.7
(36.9)
−2.8
(27.0)
10.0
(50.0)
平均低溫 °C(°F) −8.4
(16.9)
−6.9
(19.6)
−1.1
(30.0)
5.9
(42.6)
11.0
(51.8)
15.8
(60.4)
18.0
(64.4)
16.8
(62.2)
11.5
(52.7)
4.6
(40.3)
−1.3
(29.7)
−6.4
(20.5)
5.0
(41.0)
歷史最低溫 °C(°F) −30.1
(−22.2)
−37.7
(−35.9)
−24.8
(−12.6)
−10.9
(12.4)
−7
(19)
2.0
(35.6)
7.3
(45.1)
4.7
(40.5)
−3
(27)
−11.9
(10.6)
−34.1
(−29.4)
−31.8
(−25.2)
−37.7
(−35.9)
平均降水量 mm(吋) 34
(1.3)
42
(1.7)
75
(3.0)
100
(3.9)
106
(4.2)
57
(2.2)
47
(1.9)
30
(1.2)
27
(1.1)
60
(2.4)
56
(2.2)
41
(1.6)
675
(26.7)
平均降雨天數 4 5 11 14 15 15 15 10 9 10 8 6 122
平均降雪天數 11 13 8 2 0.2 0 0 0 0.1 2 6 11 53.3
平均相對濕度(%) 77 79 71 59 56 49 46 45 49 64 74 79 62
月均日照時數 118 119 147 194 241 280 306 294 245 184 127 101 2,356
數據來源1:Pogoda.ru[2]
數據來源2:NOAA(1961至1990年)[3]

遷都[編輯]

由於阿拉木圖地處哈薩克東南部,距離非哈薩克民族佔主體的北部地區較遠,而且該城市人口密度過大,發展餘地接近極限,難以滿足首都建設發展的需要;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大氣污染嚴重,又處於地震活躍地帶,首都安全受到威脅。於是哈薩克議會根據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議,於1994年7月6日通過遷都決議,在此後的幾年裏,阿克莫拉阿斯塔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改建和擴建工程,為遷都作了大量的準備。一大批新建築在市內拔地而起,交通、通訊、能源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1997年12月10日,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在阿克莫拉鄭重宣佈,阿克莫拉市正式成為哈薩克「永久性首都」。從此,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圖成為哈薩克新的政治中心。阿拉木圖儘管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仍是哈薩克最大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

交通[編輯]

阿拉木圖地鐵是城市交通的骨幹。哈薩克國家鐵路在阿拉木圖設有兩個主要鐵路客運站,分別是位於市郊的阿拉木圖1號站和位於城區的阿拉木圖2號站

擁有哈薩克國內最大的機場阿拉木圖國際機場

文化和體育[編輯]

阿拉木圖曾和阿斯塔納一起主辦2011年亞洲冬季運動會。阿拉木圖曾申辦201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未進入決選。[4]該市有著名的麥迪奧高山滑冰場,位於城外的天山山谷之中,條件優越,曾在此創造過數十項滑冰世界記錄。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聖火傳遞曾經過此地。

阿拉木圖於2011年11月29日取得2017年冬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主辦權。[5]

阿拉木圖有哈薩克國立大學哈薩克民族師範大學及哈薩克科學學院Kazakh Academy of Sciences),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建成的總統府亦位於該市。

阿拉木圖與中國北京一同進入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決選,落選。

對外關係[編輯]

阿拉木圖的友好城市包括:[6]

國家 城市
 俄羅斯 喀山
 中國 烏魯木齊市
 俄羅斯 莫斯科
 法國 雷恩
 拉脫維亞 里加
 立陶宛 維爾紐斯
 美國 圖森[7]
 南韓 大邱廣域市
 俄羅斯 聖彼得堡
 吉爾吉斯 比什凱克
 白俄羅斯 明斯克
 土耳其 伊斯坦堡
 以色列 特拉維夫
 匈牙利 布達佩斯
 埃及 亞歷山卓
 索馬里 摩加迪沙

中國作曲家冼星海(1905年—1945年)曾於1943-1945年居住於此,1998年10月7日原弗拉基米爾大街被命名為冼星海大街

參考文獻[編輯]

  1. ^ Code Of Access. Almaly.almaty.kz. [2 Jan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2. ^ Climate of Almaty. Погода и Климат. [January 13,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February 2015). 
  3. ^ Almaty Climate Normals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January 13, 2015]. 
  4. ^ 2014 Winter Olympic Games Bids. Gamesbids.com. [2 Jan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3). 
  5. ^ Almaty 2017 home page. Almaty2017.kz. 11 November 2011 [2 Jan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6. ^ List of Almaty sister cities. [2014-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7. ^ Tucson Sister Cities. Interactive City Directory. Sister Cities International. [4 Sept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4日).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