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拒絕承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不要給白目的人餵東西

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鄭燮,《竹石》


在維基百科搞破壞白目的人通常在現實生活中長期被人疏離,多多少少無能,於是轉而破壞、干擾維基百科計劃及社群,故意挑起他人注意和批評。這樣一來,他們就受到特別關注,仿佛得到獎賞和鼓舞,覺得自己行了。對於那些已經被收錄進維基百科專門頁面、分類、模板的長期破壞者而言,他們的行為已經被永世銘記,道理更是如此,而這已經成為了維基文化的重要組成。

鼓舞[編輯]

考慮到在網上搞破壞被人罵會催生網絡迷因,為了好玩、故意挑起罵戰、享受挑戰權威或干涉其他用戶的工作,有些用戶會刻意模仿破壞者臭名昭著或獨一無二的行為。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增強。拒絕承認他們,不跟他們對線,是打消這些破壞份子動機的通用方法。

媒體關注維基百科上的這些破壞者會助長他們的氣焰。當有人在報紙或電視上說在維基百科加入無理內容很容易的時候,會有大量模仿者想親手試試,覺得自己這樣就是「黑客」。所以,炒作這種無關緊要的問題會讓破壞現象加劇出現(見正回饋)。

還是要處理破壞行為[編輯]

不過,有些破壞者寫的內容有一定價值,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當它不存在。相反,我們應該審慎看待破壞者留下的內容:首先,看它有沒有真正的價值;其次,看它內容的價值是否比網站公眾形象被損害更重要。注意,不要直接點出參與明顯破壞活動的特定人士,這不是識別回應類似行為的最佳辦法。另一方面,我們要用中立的態度在Wikipedia:破壞#破壞類型等地方紀錄這種全新的破壞行為,確保大家注意到這種行為存在。

減輕破壞行為[編輯]

如果你讀過關於破壞者的信息頁,或是看到了沒有實質意義的破壞行為,請參照下列內容酌情處理:

  • 如果頁面純屬破壞或是明顯的人身攻擊,刪除所有內容並以{{D|g3}}標記;
  • 不屬於上述情況的,悄悄地還原或清空。情況嚴重的,將相關頁面提報到存廢討論。在討論刪除請求時,注意不要高調,否則就和「拒絕承認」相悖。

不限期封禁用戶(不包括傀儡及臨時封禁用戶)的用戶頁一般沒有實質意義,可以在事後提報至雜項刪除請求。[1]須注意,雜項刪除不等同於快速刪除,除非頁面是純粹的破壞內容,或是明顯的人身攻擊。一般情況下,只有管理員或傀儡調查助理能添加、移除或修改被封傀儡用戶頁的「傀儡標記」。

參見[編輯]

類似頁面:

相反頁面:

註釋[編輯]

  1. ^ 網站系統只會在短時間內紀錄註冊用戶的IP位址,時間結束後甄別沒有意義。

延伸閱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