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指揮艦
兩棲指揮艦(Amphibious Command Ship),是為艦隊指揮官提供指揮控制功能的艦艇。在美國海軍中,其最初被用作兩棲作戰的指揮艦,後來主要被用作整支艦隊的旗艦,作為艦隊的指揮和控制平台。在美國海軍中使用艦級代號「LCC」。[1][2]
目前美國海軍一共有2艘兩棲指揮艦,藍嶺號兩棲指揮艦(LCC-19)和惠特尼山號指揮艦(LCC-20),分別用作第七艦隊和第六艦隊的旗艦。[3][4]使高級參謀人員能夠隨時指揮海上、地面和空中作戰。[5]
二戰時期
[編輯]兩棲指揮艦最初是由美軍在二戰中使用的,當時被稱為「兩棲部隊旗艦」(Amphibious Force Flagship),艦級代號「AGC」。通常是由商船或者貨船改裝而來,配備了精密的無線電和雷達設備,為兩棲登陸作戰提供支持。[6]
安貢號指揮艦
[編輯]美國海軍獲得的首艘兩棲指揮艦為安貢號(AGC-4),排水量14,200噸。它由美國陸軍安貢號(AP-66)改裝而來,於1942年8月入役,1943年2月26日被編號為AGC-4。在轉入陸軍前,該船的前身為在紐約和巴拿馬運河間往返的輪船,得名於巴拿馬的地名安貢。1943年初被改裝為海軍綜合指揮和通信艦。艦上設有聯合作戰室,配備了情況板、通信和指揮站。之後前往地中海,同年6月被指定大西洋艦隊兩棲部隊司令的旗艦,並參加了隨後的西西里島戰役。1944年,其擔任了諾曼第登陸中奧馬哈海灘突擊部隊的旗艦。1945年其轉到太平洋艦隊。在東京灣的日本簽字投降儀式上,其和衣阿華號戰列艦 (BB-61)合作承擔了新聞發佈任務。最終於1946年2月25日退役,歸還給原船主。[7]
阿巴拉契亞級指揮艦
[編輯]美國海軍首級批量獲得的兩棲指揮艦為1943年下半年入役的阿巴拉契亞級指揮艦。4艘同級艦都由C2-S-B1型貨輪改裝而來,排水量12,690噸。[8][9][10]都以美國山脈名而命名:
舷號 | 艦名 | 命名由來 | 入役 | 除役 | 結局 |
---|---|---|---|---|---|
AGC-1 | 阿巴拉契亞號 | 阿巴拉契亞山 | 1943年10月2日 | 1947年5月21日 | 1960年報廢 |
AGC-2 | 藍嶺號 | 藍嶺山 | 1943年9月27日 | 1947年3月14日 | 1960年報廢 |
AGC-3 | 落基山號 | 落基山 | 1943年10月16日 | 1947年3月22日 | 1973年報廢 |
AGC-5 | 可他克汀山號 | 可他克汀山 | 1944年1月24日 | 1947年2月26日 | 1960年報廢 |
麥金利山級
[編輯]美國海軍第二級批量獲得的兩棲指揮艦為麥金利山級指揮艦。8艘同級艦都由C2-S-AJ1型貨輪改裝而來,排水量12,690噸。[9][10]
舷號 | 艦名 | 命名由來 | 入役 | 除役 | 結局 |
---|---|---|---|---|---|
AGC-7 / LCC-7 | 麥金利山號 | 麥金利山 | 1944年 5月1日 | 1970年3月26日 | 1979年以廢品出售 |
AGC-8 | 奧林匹斯山號 | 奧林匹斯山 (美國) | 1944年5月24日 | 1956年4月4日 | 1973年報廢 |
AGC-9 | 瓦薩奇號 | 瓦薩奇山脈 | 1944年5月20日 | 1946年8月30日 | 以廢品出售 |
AGC-10 | 奧本號 | 奧本山 | 1944年7月20日 | 1947年5月7日 | 1961年以廢品出售 |
AGC-11 / LCC-11 | 埃爾多拉多號 | 埃爾多拉多山 | 1944年8月25日 | 1972年11月8日 | 1976年以廢品出售 |
AGC-12 / LCC-12 | 埃斯特斯號 | 埃斯特斯 | 1944年10月9日 | 1969年10月31日 | 1977年以廢品出售 |
AGC-13 | 帕納明特號 | 帕納明特山脈 | 1944年10月14日 | 1947年1月 | 1961年報廢 |
AGC-14 | 蒂頓號 | 蒂頓山脈 | 1944年10月18日 | 1946年8月30日 | 1962年以廢品出售 |
二戰時其他改裝艦
[編輯]- 杜安號指揮艦,排水量2,216噸,以美國財政部長威廉·約翰·杜安命名。原美國海岸警衛隊巡邏艇(WPG-33),1944年被改裝為聯合作戰通信指揮艦。原計劃完成後被由海軍接管並分配為AGC-6。但此計劃後被放棄,該艦繼續留在美國海岸警衛隊,改為WAGC-6(「W」指海岸警衛隊船隻)。1945年7月被重命名為WPG-33。[11]
- 比斯坎號指揮艦(AGC-18),排水量2,865噸,得名於比斯坎灣。由水上飛機母艦比斯坎號AVP-11改裝而來。1943年5月完成指揮艦改裝,但仍使用AVP-11編號。1944年10月編號改為AGC-18。[12]
- 威廉斯堡號巡邏艦,1945年7月10日,她進入諾福克海軍造船廠,準備改裝成指揮艦(AGC 369)。但二戰結束後取消了改造,改為了總統遊艇。[13]
二戰後
[編輯]阿第倫達克級
[編輯]阿第倫達克級指揮艦,排水量12,690噸,和之前的麥金利山級一樣,也是由C2-S-AJ1型貨輪改裝而來。本質上是麥金利山級的改型,但是雷達桅杆的設置不同。其在二戰尾聲時才開始建造,共建成3艘。[14][15]戰後,所有雷達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
舷號 | 艦名 | 命名由來 | 入役 | 除役 | 結局 |
---|---|---|---|---|---|
AGC-15 | 阿第倫達克號 | 阿第倫達克山脈 | 1945年9月2日 | 1955 年11月9日 | 1972年以廢品出售 |
AGC-16 / LCC-16 | 波科諾號 | 波科諾山 | 1945年12月29日 | 1971年9月16日 | 1981年以廢品出售 |
AGC-17 / LCC-17 | 塔科尼克號 | 塔科尼克山 | 1946年1月17日 | 1969年12月17日 | 1982年以廢品出售 |
船塢登陸艦轉換
[編輯]二戰後,美國海軍有兩艘船塢登陸艦被重新指定為了指揮艦。[16]
- 拉薩爾號指揮艦 (AGF-3),原為羅里級船塢登陸艦 (LPD-3),於2005年除役。[17]
- 科羅拉多號指揮艦 (AGF-11),原為奧斯汀級船塢登陸艦 (LPD-11),於2006年除役。[18]
藍嶺級
[編輯]先前的兩棲指揮艦都是改裝而來,而藍嶺級兩棲指揮艦則是從龍骨鋪設開始專門建造的一型兩棲指揮艦。擁有強大的水上通信能力,建成時是當時先進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情報(C4I)艦艇。[3][4][19][20]共建成2艘,排水量19,000噸。
舷號 | 艦名 | 命名由來 | 入役 | 除役 | 結局 |
---|---|---|---|---|---|
LCC-19 | 藍嶺號兩棲指揮艦 | 藍嶺山脈 | 1970年11月14日 | 現役 | |
LCC-20 | 惠特尼山號指揮艦 | 惠特尼山 | 1971年1月16日 | 現役 |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SURFACE WARFARE Amphibious Ships. 美國海軍學院.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9).
- ^ Amphibious Command Ships - LCC. U.S. Navy.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8).
- ^ 3.0 3.1 USS Blue Ridge (LCC 19). Naval Surface Force, U.S. Pacific Fleet.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6).
- ^ 4.0 4.1 USS Mount Whitney (LCC 20). U.S. Naval Forces Europe and Africa / U.S. Sixth Fleet.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4).
- ^ Amphibious Command Ships USS Mount Whitney (LCC 20). Commander Naval Surface Force Atlantic.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9).
- ^ Louis J. Barbier. SS Ancon Goes to War.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0).
- ^ Ancon II (AP-66).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1).
- ^ Blue Ridge II (AGC-2) 1943-1960.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8).
- ^ 9.0 9.1 United States Maritime Commission C2 Type Ships. American Merchant Marine at War.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7).
- ^ 10.0 10.1 Ships of the U.S. Navy, 1940-1945 AGC -- Amphibious Force Command Ships.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 ^ AGC-6 USS Duane.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6).
- ^ AGC-18 USS Biscayne.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 ^ WILLIAMSBURG (AGC 369) (ex - PG 56) AMPHIBIOUS FORCE FLAGSHIP. Naval Vessel Register.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3).
- ^ USS Adirondack (AGC-15), 1945-1972.. DEPARTMENT OF THE NAVY --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9).
- ^ USS Taconic (AGC-17, later LCC-17).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S. Navy.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9).
- ^ US Navy Ships - Miscellaneous Ships.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 ^ AGF 3 USS LA SALLE.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7).
- ^ USS Coronado (LPD-11).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 ^ USS Blue Ridge conducts operations with JMSDF destroyer to bolster interoperability. navalpost. March 30, 2021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7).
- ^ USS Mount Whitney Celebrates 50 Years of Excellence. dvidshub. 2021-01-14 [202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