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卵形豬籠草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卵形豬籠草
卵形豬籠草的下位籠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屬: 豬籠草屬 Nepenthes
種:
卵形豬籠草 N. ovata
二名法
Nepenthes ovata
Nerz & Wistuba (1994)[1]
異名

卵形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ovata)是蘇門答臘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ovata」來源於拉丁文,意為「卵形的」,指其下位籠的形狀。

植物學史

[編輯]

1840年或1841年11月,弗朗茨·威廉·容洪盧布克拉亞火山海拔1990米處首次採集到了兩份卵形豬籠草的標本。關於其生長習性他記錄道:「in silvis cacuminis supremi scandens, repens」,意思為「在頂峰的森林中匍匐或攀附生長」。原先編號為「H.L.B. 908,155-870」的標本存放於萊頓萊都諾-伯特溫植物標本館(Herbarium Lugduno-Batavum),和另一份編號為「H.A.R.T. 000252」的標本存放於烏特勒支大學植物標本館(Herbarium Academicum Rheno-Traiectinum)中。現在這兩份標本都存放於荷蘭國家植物標本館中。其都由雄性植株組成。[2]

卵形豬籠草(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邦蘇豬籠草互相混淆,它們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近緣關係。

B·H·丹瑟1928年的開創性專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他認為容洪採集的這些標本實際上是邦蘇豬籠草N. bongso[6]此外,B·H·丹瑟也將塔藍山豬籠草N. talangensis歸入該類群下。[2][7]

這三個物種也在植物學家倉田重夫1973年的論文[3]《婆羅洲、新加坡和蘇門答臘的豬籠草屬植物》Nepenthes of Borneo, Singapore and Sumatra)中互相混淆。[7]

近藤勝彥近藤誠宏1983年出版的《彩色世界的食蟲植物》Carnivorous Plants of the World in Colour一書中,[5]一張卵形豬籠草的照片被標記為梳狀豬籠草[8]很多學者將梳狀豬籠草視為裸瓶豬籠草N. gymnamphora的一個同物異名[7][9][10]但無論如何,卵形豬籠草與這些物種的相似性都很小。

1994年,約阿希姆·那茲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正式描述了卵形豬籠草。[注 1][1]模式標本為1989年3月16日在潘丘盧保山西部山脊海拔1800米處採集到的標本,其編號為「Nerz 1601」。其由一個帶捕蟲籠的蓮座狀植株組成。他還在同一時間和地點還採集了另兩份標本。編號為「Nerz 1602」的標本由一個帶捕蟲籠的攀援莖和雄性的花序組成,編號為「Nerz 1603」的標本由一個帶雄性的花序的攀援莖組成。這三份標本都存放於荷蘭國家植物標本館中。[1]

馬修·傑布馬丁·奇克在其1997年發表的專著《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中,將三份卵形豬籠草的標本鑑定為密花豬籠草N. densiflora[7]這三份標本中編號為「Frey-Wyssling 43」的標本採集於潘丘盧保山海拔1800米處,實際上潘丘盧保山即是卵形豬籠草的模式產地。其由一個幼年的蓮座狀植株和下位籠組成。編號為「Frey-Wyssling 13」的標本採集於巴羅斯山(Dolok "Baros")海拔1800米處。編號為「Opperhout 27/11/1929」的標本在編號上標記的日期採集於塞非納山(Dolok Sempenan)頂峰海拔1600米處。其由一個蓮座狀植株和一個無籠蓋的下位籠組成。雖缺少籠蓋,但仍可基於唇的結構將其鑑定為卵形豬籠草。這三份標本都存放於爪哇茂物植物園中。[7]

此外,2003年12月16日,在一個着重於豬籠草保護的考察中採集到了編號為「NP 373」和「NP 377」的兩份標本。這兩份標本採集於潘丘盧保山海拔1500至2100米的地區,都存放於西蘇門答臘省巴東的安達拉斯大學植物標本館(ANDA)中。[11]

形態特徵

[編輯]
下位籠的卵形豬籠草蓮座狀植株(左);卵形豬籠草的中位籠(右)

卵形豬籠草為藤本植物。其莖可長達5米,直徑可達6毫米,呈圓柱形。節間距可達15厘米。[7]

卵形豬籠草的葉片革質無柄至具小葉柄。葉片為披針形匙形,可長達12厘米,寬至4厘米。葉尖急尖葉基漸狹中脈的兩側各有2條縱脈,其發於葉片的基部。羽狀脈不明顯。籠蔓可長達18厘米。[7]籠蔓由葉片的末端發出。[1]

卵形豬籠草下位籠的下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為漏斗形,其餘上部為卵形;或通體呈卵形。其可高達25厘米,寬至9厘米。腹面具一對寬約15毫米的籠翼。下位籠內表面基部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覆滿了腺體,覆蓋型,密度為每平方厘米400至1300個。[1]籠口為圓形,基部拉長形成一個較寬的唇頸。唇平展,擴展,可寬達40毫米。其內緣具一系列唇齒,可長達7毫米。唇肋間距為0.5至1.5毫米。下位籠身上分佈着14至18條縱脈。[1]籠蓋為卵形,其下表面靠近唇處具有一個鈎狀的附屬物。籠蓋基部的後方具有一根分叉的籠蔓尾[7]

卵形豬籠草上位籠與籠蔓的連接處形成一個寬20至30毫米的彎曲。其下半部為圓柱形,上半部為漏斗形,可高達20厘米,寬至6厘米。籠翼縮小為一對隆起。唇為寬圓柱形,可寬達10毫米,具小型但明顯的唇齒。唇肋間距為0.5至1毫米。上位籠身上分佈着14至18條縱脈。[1]籠口水平,靠近籠蓋處形成一個短唇頸。[7]

卵形豬籠草的花序總狀花序。雌性花序通常比雄性花序大型。總花梗可長達7厘米,花序軸可長達10厘米。花梗具小苞片,可長達5毫米。萼片為披針形,可長達3毫米。[7]

卵形豬籠草的莖部、葉片和捕蟲籠具有稀疏的毛被。花序上覆蓋這密集的毛被。[7]

卵形豬籠草的下位籠通常為綠色至紅色,唇為暗紅色。上位籠為黃綠色,唇往往有條紋。[1]

生態關係

[編輯]
附生狀的卵形豬籠草的蓮座狀植株(左);卵形豬籠草上位籠籠蓋下的鈎狀附屬物,為區別於其他的物種的特徵(右)

卵形豬籠草為北蘇門答臘省,特別是多巴湖地區附近的山脈上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生長於矮小的苔蘚森林和山脊頂部的植被中,常紮根於水苔中。[1]潘丘盧保山,卵形豬籠草通常陸生,而在盧布克拉亞火山通常附生。在Simanukmanuk山也發現了卵形豬籠草。卵形豬籠草的海拔分佈範圍為1700米至2100米。[7][12][13]

潘丘盧保山,卵形豬籠草與裸瓶豬籠草[14]邁克豬籠草N. mikei[14]菱莖豬籠草N. rhombicaulis[1]顯目豬籠草N. spectabilis[1]東巴豬籠草N. tobaica[1]同域分佈。在另一個原生地其還與杏黃豬籠草N. flava同域分佈。[15]除了東巴豬籠草外,已發現了卵形豬籠草與這些物種的自然雜交種

由於分佈範圍的局限,卵形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其保護狀況為易危[16]

相關物種

[編輯]

卵形豬籠草與蘇門答臘的很多高地豬籠草之間都存在着密切的近緣關係,包括邦蘇豬籠草密花豬籠草N. densiflora欣佳浪山豬籠草N. singalana。其顯著的特徵就是其籠蓋下表面的附屬物,該結構通常為鈎狀,但也可能存在較大的不同。[7]

卵形豬籠草曾被鑑定為邦蘇豬籠草。卵形豬籠草特徵性的鈎狀附屬物也可能出現於邦蘇豬籠草的一些變型中。查爾斯·克拉克寫道:「(我)並不想僅依靠這個特徵而將卵形豬籠草從(邦蘇豬籠草)中分出,其實並沒有其他任何特徵可以支持這種分類法。」[7]但是,查爾斯·克拉克仍將卵形豬籠草保留為一個獨立的物種,並指出雖然這樣的附屬物也可能出現在邦蘇豬籠草上,但這畢竟是極少見的情況,即使是有,通常也沒有卵形豬籠草的發達。[7]

卵形豬籠草也與密花豬籠草很相似,它們曾相互混淆。因鈎狀附屬物不會出現於密花豬籠草的捕蟲籠上,所以這兩個物種能可靠的基於附屬物而區分開來。同時,密花豬籠草的下位籠具比卵形豬籠草長很多的唇頸。此外,密花豬籠草雄性花序和雌性花序的萼片形狀並不相同,而卵形豬籠草的萼片形狀相同。[7]

在卵形豬籠草的描述中,約阿希姆·那茲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將其與欣佳浪山豬籠草進行了對比。他們指出卵形豬籠草的葉片末端漸尖,而欣佳浪山豬籠草的葉片末端圓整。這兩個物種籠蓋下表面的蜜腺分佈狀況也不同。卵形豬籠草的蜜腺聚集於中線處和鈎狀附屬物附近。相比之下,欣佳浪山豬籠草僅在於中線附近存在稀疏的蜜腺,且在籠蓋末端附近無蜜腺。[1]

硬葉豬籠草N. rigidifolia也與卵形豬籠草具有一些相似之處,但硬葉豬籠草的葉片更厚,籠蔓不由葉片末端發出且上位籠大多為卵形。[11]

在蘇門答臘特有物種——龍豬籠草N. naga的描述中,也與卵形豬籠草進行了對比。[17]可基於龍豬籠草具有兩個附屬物且邊緣呈波浪狀的籠蓋而區分開來。[17]

自然雜交種

[編輯]
邁克豬籠草與卵形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的下位籠(左)和卵形豬籠草與顯目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的下位籠(右)

在原生地,卵形豬籠草與許多不同的豬籠草屬物種同域分佈。至少已發現了五種關於卵形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其中四種存在於潘丘盧保山

卵形豬籠草與顯目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ovata × N. spectabilis僅存在於潘丘盧保山的山頂處。這種自然雜交種的捕蟲籠呈現出親本的中間型。其唇平展,寬大,但不如卵形豬籠草的發達。捕蟲籠上的斑點類似於顯目豬籠草,但顏色淡得多。該自然雜交種大多陸生,少數可攀爬至林冠。[7]卵形豬籠草與菱莖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ovata × N. rhombicaulis也發現於此。[1]

此外,布魯斯·薩蒙(Bruce Salmon)里基·毛德(Ricky Maulder)潘丘盧保山上發現了邁克豬籠草與卵形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mikei × N. ovata裸瓶豬籠草與卵形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gymnamphora × N. ovata[7][14]部分學者認為似刃豬籠草N. xiphioides是裸瓶豬籠草的一個同物異名,所以這個自然雜交種有時被標記為卵形豬籠草與似刃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ovata × N. xiphioides[14]

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觀察到了多個關於杏黃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包括杏黃豬籠草與卵形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flava × N. ovata。大部分標本為幼年的蓮座狀植株。[15]

註釋

[編輯]
  1. ^ 卵形豬籠草原拉丁文描述:[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Nerz, J. & A. Wistuba 1994. Five new taxa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North and West Sumat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3(4): 101–114.
  2. ^ 2.0 2.1 2.2 Danser, B.H. 1928. 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9(3–4): 249–438.
  3. ^ 3.0 3.1 Kurata, S. 1973. Nepenthes from Borneo, Singapore and Sumatra. The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 26(2): 227–232.
  4. ^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5. ^ 5.0 5.1 Kondo, K. & M. Kondo 1983. Carnivorous Plants of the World in Colour. Ienohikari Association, Tokyo.
  6. ^ Clarke, C.M. 2006. Introduction. In: Danser, B.H. 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pp. 1–15.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8. ^ Schlauer, J. N.d.. Nepenthes ovat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9. ^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10. ^ Schlauer, J. N.d. Nepenthes gymnampho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11. ^ 11.0 11.1 Akhriadi, P., Hernawati & R. Tamin 2004.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Sumat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inwardtia 12(2): 141–144.
  12. ^ Clarke, C.[M.] 1997. Another Nice Trip to Sumat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6(1): 4–10.
  13. ^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Sumatra and Java.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14. ^ 14.0 14.1 14.2 14.3 Salmon, B.R. & R.G. Maulder 1995. Two New Species of Nepenthes from North Sumatra, Indones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4(3): 77–85.
  15. ^ 15.0 15.1 Wistuba, A., J. Nerz & A. Fleischmann 2007. Nepenthes flava,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aceae from the northern part of Sumat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lumea 52(1): 159–163.
  16. ^ Clarke, C.M., R. Cantley, J. Nerz, H. Rischer & A. Witsuba 2000. Nepenthes ovata. 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2006. Retrieved on 11 May 2006. Listed as Vulnerable (VU D2 v2.3).
  17. ^ 17.0 17.1 Akhriadi, P., Hernawati, A. Primaldhi & M. Hambali 2009. Nepenthes naga, a new species of Nepenthaceae from Bukit Barisan of Sumat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inwardtia 12(5): 339–342.

擴展閱讀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卵形豬籠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卵形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