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三軍
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為國民革命軍所屬的軍事武力,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7月1日由建國滇軍改組。第二次於1948年,由整編第38師、暫編第3師等部組成。
沿革歷史
[編輯]前身
[編輯]前身為雲南省都督唐繼堯在護國戰爭後成立的護國第二軍,軍長李烈鈞,後由張開儒接任。隨着南方內戰延燒,護國軍自雲南開拔出省,發兵廣西,後在擁護孫中山的名義下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攻入廣東省與陳炯明對抗,佔領廣州,並迎接孫中山為大元帥。在開拔的過程中張開儒被其部下楊希閔奪權,楊希閔直到戰敗前皆是護國軍入粵後主事者。護國第二軍駐紮廣東後,改名為滇軍,後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改名為建國第一軍(建國滇軍)。
國民革命軍東征第一階段時,建國滇軍規模最盛,達3個師2.8萬人。被編入東征左翼軍。東征右翼軍擊敗陳炯明部,查獲楊希閔與陳炯明等私下通訊企圖反叛廣州國民政府的電報。孫中山過世後,建國滇軍與建國桂軍在1925年6月發動叛變,企圖佔領廣州。6月12日被建國粵軍與黃埔校軍聯軍擊敗。滇軍第1師師長趙成梁在廣州瘦狗嶺防線被炮斃,殘部投降,楊希閔逃往香港。國民政府委派滇人朱培德整編建國滇軍,雖然留下雲南籍軍官,但把雲南籍士兵遣散,僅留入粵後招募的新兵。
成軍北伐
[編輯]1925年8月,建國滇軍編成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朱培德任軍長。下轄第7師(師長王均)、第8師(師長朱世貴)、第9師(師長朱培德兼)、炮兵營(營長張言傳)、憲兵營(營長武宣國),規模縮為1萬人。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率3個師(留2個團駐防原地)投入國民革命軍北伐。9月會同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攻打湖南。10月初,協助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及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攻克南昌。之後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負責南昌警備。[1]:33
1927年5月初,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擴編出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兩軍合編組建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朱培德任總指揮。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由第7師師長王均升任。19團團長曾萬鐘1927年升任第9師師長。
1927年8月1日,朱德率領陸軍第三軍軍官教導團參加南昌起義,編為起義部隊第9軍的一部分,朱德擔第9軍副軍長。[1]:33-34
第一次國共內戰
[編輯]1928年春3軍與9軍參加二次北伐,進至河北青縣。1928年8月北伐結束。1928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對全國軍隊進行整編。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編遣為國民革命軍第7師,原軍長王均改任師長。李世龍、祝膏如、李文彬分任旅長。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編遣為國民革命軍第12師,師長金漢鼎。
1929年3月參加蔣桂戰爭,第7師及第12師合編為第三軍,軍長朱培德,任討逆軍第一路左翼總指揮。1929年9月王均出任軍長。[1]:34陸軍軍官學校南昌分校教育長唐淮源調任第12師副師長兼第35旅旅長。1929年3月26日3軍和5軍組成第一路軍討伐桂系。
1929年10月14日,調至徐州討伐西北軍。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王均任攻毫軍總指揮,圍困孫殿英部,8月任隴海路右翼地區守備地區總指揮,第二總預備隊指揮官,後任第七縱隊指揮官,左翼挺進軍總指揮,追擊軍第二路總指揮。中原大戰後,1931年1月王均任津浦路守備司令。
1931年7月中旬,第三軍被編為「剿赤」軍南路集團軍第三軍團,參加討伐石友三。[1]:34軍長王均。下轄7師,師長王均兼(轄19旅、21旅);12師師長曾萬鍾(前任為金漢鼎)(轄34旅、35旅)。1932年夏,王均任鄂豫皖三省剿匪軍右路副總指揮兼第二縱隊司令,在蘇家埠戰役中遭到紅四方面軍的沉重打擊。1933年3月8日第12師師長曾萬鐘調任第7師師長,第12師副師長唐淮源升任第12師師長。1934年9月,該軍調往鄂豫皖參加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長征勝利後,第三軍調入西北圍攻紅軍。
1936年11月8日,王均乘軍用飛機赴前線督戰,飛至甘肅省通渭縣馬營西浪石灘,墜機殞命。國民黨政府追授陸軍上將銜,葬南京中山陵。1936年11月,曾萬鐘任第3軍代軍長兼7師師長。唐淮源升任第三軍副軍長兼第十二師師長。西安事變發生後,被編入「討逆軍」第九縱隊、12月兼任西北剿匪總部第1縱隊代司令官。[1]:34
抗日戰爭
[編輯]1937年8月,編入國民革命軍第十四集團軍,第3軍軍長兼鄭州警備司令。1937年9月李世龍接任7師師長。第34旅旅長寸性奇升任第12師師長。
1938年夏,第三軍自晉東北轉入晉南中條山中部的聞喜、夏縣以東地區。1938年7月隸屬第35軍團,軍團長曾萬鍾。1939年2月第35軍團改組為第5集團軍(總司令曾萬鍾)。1939年7月,唐淮源接任軍長。1939年12月,唐淮源回滇奔母喪,寸性奇代理軍長職指揮作戰,在中條山小嶺陣地爭奪戰中,血戰九晝夜,擊斃日軍大隊長江島,聯隊長重松受重傷。1941年,唐淮源率領該軍在張家鎮守備。1941年5月,日軍糾集偽軍發動中條山戰役。第十二軍第34師被臨時劃撥唐淮源的第3軍指揮,負責中條山東線的守衛。因戰況不利,唐淮源受困於山西夏縣,5月12日在懸山自殺,重慶國民政府追授其為陸軍上將,雲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34師師長公秉藩被俘變節。第12師師長寸性奇壯烈陣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書」;2014年9月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第7師師長李世龍突圍。呂繼周繼任第12師師長。
1941年7月1日,該軍重組,周體仁(該部出身,第五集團軍參謀長)任軍長,李世龍任第三軍副軍長兼第七師師長。1943年轉隸第八戰區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四集團軍。[1]:351943年新3師編入該軍。1944年4月15日周體仁調升第34集團軍(總司令李文)副總司令,李世龍接任軍長。 1945年1月,第三軍轉隸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集團軍[1];:35第三十六軍軍長羅歷戎(四川渠縣籍黃埔二期)與第三軍軍長李世龍對調職務,李世龍兼任第三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下轄7師,師長李用章。12師,師長陳子干。新3師,師長邱開基(原任沈元鎮)。
1940年6月29日,張嵐峰的和平救國軍第一軍所部第一路司令曹大中、第二路司令宋克賓 、第三路司令孫敬軒趁張嵐峰到開封參加蘇豫邊區綏靖司令胡毓坤就職典禮之機,將1.7萬人拉走反正,張嵐峰部僅剩2,000餘人。1940年7月26日國民政府把反正部隊授予新編第七軍番號,隸屬第一戰區。和平救國軍第一軍第一路改編為暫編第25師,師長曹大中,調陝北宜川駐防,沿途逃亡極多,所剩無幾,由突擊兵團補充。1942年6月曹大中升任第八十軍副軍長,陸軍軍官學校七分校第十六期總隊長黃埔三期的劉英繼任師長。轄:
- 第1團:第一軍補充團改編。團長潘如海/朱建貞
- 第2團:第十九路軍61師121旅363團,團長勞冠英。後為第61師補充團,在韓城擔任河防。1942年改編為暫25師2團。團長程怡福
- 第3團:第七十六軍補充團改編。團長蕭/張公。
1944年調韓城擔任河防。11945年7月,新七軍裁撤,暫編第25師改稱第32師轉隸第三軍,渡河至聞喜縣、河津。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1945年10月4日從晉南開拔,10月31日進駐石門市。
- 軍長
- 副軍長楊光鈺(黃埔二期)
- 軍參謀長蕭健
- 軍政治主任彭相賢
- 軍部直轄
- 特務營:3個步兵連,1個警衛連
- 炮兵營:3個連,每連日式山炮4門
- 通信營:一連總機與有線電話,二連架設,無線排(電台4部)
- 輜重營:一連扁擔,二連膠輪大車,三連騾馬
- 工兵營:一連橋工,二連爆破,三連土工,通訊排
- 汽車隊:一噸半卡車40台
- 野戰醫院
- 擔架排
- 第7師
- 第32師 師長劉英,副師長彭定頤 參謀長賀定紀(黃埔六期)
- 第94團團長朱建貞,副團長梁廣容
- 第95團團長程怡福(十九路軍行伍出身)/王孟湘(黃埔六期),副團長楊天一
- 第96團團長張公,副團長童良初
1946年該軍歸保定綏靖公署轄制。
1947年10月羅歷戎率領軍部、第七師馳援保定。離開石門前,下令槍殺了獄中羈押的政治犯。清風店戰役中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被晉察冀野戰軍全殲。[1]:35
1948年初,整編第三十八師第十七旅與新編第九師、暫編第三師等部合編為第三軍,許良鈺任軍長。同年5月,改編為整編第十六師,原軍長許良鈺任師長。下轄整編第17旅,王作棟任旅長;新編第9旅,於戒需任旅長;暫編第3旅,陳留陵任旅長。9月,整編第十六師改稱為第三軍,隸屬西安綏靖公署。暫編第3旅改為第250師。[1]:351949年底,該軍在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團編成內,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於四川西部新津、邛崍地區。[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