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斯·科赫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爾斯·科赫
Ilse Koch
Ilse Koch
出生(1906-09-22)1906年9月22日
 德意志帝國德累斯頓
逝世1967年9月1日(1967歲—09—01)(60歲)
 西德艾夏
國籍德國
知名於
政黨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伊爾斯·科赫(德語:Ilse Koch,本姓Köhler,1906年9月22日—1967年9月1日)是納粹集中營布痕瓦爾德(1937年至1941年)和邁丹尼克(1941年至1943年)指揮官卡爾-奧托·科赫的妻子,她是首先由美國軍方進行審判的著名納粹分子之一。

在庭審結束後,她受到全世界媒體的關注,外界發現,曾被她虐待過的集中營囚犯,幾乎都沒有倖存者,以至於作家們把她描寫成一個虐囚的虐待狂;在二戰後的德國社會,她的形象就是一個「集中營女殺人犯」。[1]她被指控謀殺具有獨特紋身皮膚的犯人,並剝下人皮來做紀念品。她被稱為「布痕瓦爾德的女巫」("Die Hexe von Buchenwald"),因為她涉嫌虐待囚犯、並命令囚犯在她面前強暴別人。在英語中她也被稱為「布痕瓦爾德的野獸」("The Beast of Buchenwald"),「布痕瓦爾德的女王」("Queen of Buchenwald")[2][3],「布痕瓦爾德的紅色女巫」("Red Witch of Buchenwald")[4][5]「屠夫寡婦」("Butcher Widow")[6]和「布痕瓦爾德的婊子」("The Bitch of Buchenwald")[7]

早年生活[編輯]

科赫出生於德國德累斯頓,是一個工廠工頭的女兒。在上小學時她被認為是個有禮貌和快樂的孩子。15歲時她進入一個會計學校學習。後來,她開始了作為簿記員的工作。當時,德國經濟尚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中恢復。1932年,她加入納粹黨。1934年通過衝鋒隊黨衛隊的一些朋友,她認識了卡爾-奧托·科赫,兩年後嫁給了他。

戰爭罪行[編輯]

1936年,她開始在柏林附近的由她的未婚夫指揮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擔任看守和秘書,他們於同年結婚。1937年,她來到她丈夫擔任指揮官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工作。[8]

1940年,她花費超過250,000馬克建立了一個室內體育館,其中大部分錢來自被扣押的犯人。1941年,她成為一名Oberaufseherin(「首席女監工」)管理集中營內的少數女性守衛。1941年,卡爾-奧托·科赫被調到盧布林幫助建立邁丹尼克集中營和滅絕營。伊爾斯·科赫一直留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直到1943年8月24日收到她和她丈夫被德國當局逮捕的命令。對二人的指控包括私人集資,貪污,謀殺囚犯以防止他們作證。[9]

伊爾斯·科赫被監禁到1944年,後因證據不足無罪釋放。但她的丈夫被慕尼黑的法院裁定罪名成立,判處死刑,於1945年4月5日(6天後布痕瓦爾德被美軍解放)在布痕瓦爾德執行。她和家人搬到路德維希堡的一個鎮上生活,在1945年6月30日在那裏被美軍當局逮捕。

第一次審判[編輯]

伊爾斯·科赫1947年在美國軍事法庭
布痕瓦爾德收集的犯人內臟

1947年科赫和其他30名被告在設在達豪的美國軍事法院接受審判。起訴她的是法官Robert L. Kunzig。她被指控「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協助參與犯罪計劃,教唆和參與謀殺」。[10]

科赫在法庭上聲稱她已懷孕,事實她的確有八個月身孕。科赫以前有濫交的名聲。據布痕瓦爾德的報告有人傳言說,科赫同時與武裝黨衛隊隊長、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首席醫生Waldemar Hoven和副總監Hermann Florstedt有曖昧關係。達豪法庭記者Joseph Halow在他的書《Innocent at Dachau》中寫道:有未經證實的傳言說科赫曾與許多黨衛軍軍官,甚至一些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犯人有染,她的婚姻關係很開放。科赫宣佈她懷孕的消息使法庭十分震驚,因為從她41歲以後就與外界隔離,除了美國審訊人員以外沒有接觸過任何男人,這些人員中大部分是猶太人。Halow還提到,他很震驚地得知,科赫轉而戀上其他男人,是因為她的丈夫是一個「同性戀」。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記錄顯示,他曾治療梅毒。1947年8月19日,她因「違反戰爭法律和慣例」被判處終身監禁。[11]

減刑[編輯]

1948年6月8日,在科赫服刑兩年後,在德國的美軍佔領區軍政府軍事長官盧修斯·克萊將軍決定給科赫的刑期減到四年,理由是「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她曾選擇有紋身的犯人來殺害,或者說,沒有任何物品能證明她擁有人體皮膚。」[12]

讓·愛德華·史密斯在克萊將軍的傳記《Lucius D. Clay, an American Life》中寫道:將軍認為所謂人皮燈罩實際是用羊皮做成的。

據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報告顯示,在集中營的工廠中曾用獸皮生產皮具,但工廠在1944年8月24日在盟軍對集中營的戰略轟炸期間起火。

減刑的消息直到1948年9月16日才向公眾公開,隨之引來軒然大波,但克萊將軍立場堅定。

第二次審判[編輯]

在輿論的壓力下,科赫在1949年被重新逮捕,並試圖被送往前西德法庭。1950年11月27日在奧格斯堡巡迴法院舉行聽證會,歷時七周,在此期間傳喚250名證人,包括50名警衛。科赫在1950年12月下旬的法院中受審[12],並於1951年1月11日再次受審。[13]至少有四個獨立的控方證人作證說,他們看到科赫挑選有紋身囚犯,然後將其殺害,或者曾見過或參與過用有紋身的皮膚做人皮燈罩的過程。[12]然而,最終控方選擇撤銷這個指控,因為他們無法證明燈罩或任何其他物品是由人體皮膚製成。[14]

1951年1月15日,法院作出宣判,判決書長達111頁,科赫沒有出現在法庭上。[14]得出的結論是,1944年和1947年的判決不屬於「雙重審判」,1944年的判決僅指控貪污,而在1947年她因1939年9月1日後的針對外國人的犯罪行為而受到指控,1947年她被控的罪行,與之前被控的反人類罪無關。她被定罪,罪名是煽動謀殺,煽動企圖謀殺,煽動犯下嚴重的身體傷害罪,1951年1月15日被判處終身監禁,並被永久剝奪公民權利。[15]

科赫提出上訴,希望能撤銷判決,但1952年4月22日聯邦法院駁回了上訴。她又提出幾個赦免的請願,都被巴伐利亞司法部拒絕。科赫後來又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抗議她的終身監禁判決,但沒有成功。

家庭[編輯]

卡爾和伊爾斯·科赫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在戰爭結束後自殺,據稱是因為他不能忍受他的父母犯罪的恥辱。另外還有一個兒子是她在達豪附近的艾夏監獄裏和其他人所生。在兒子19歲時,他了解到科赫是他的母親,並開始定期探望她。他們關係很好,科赫曾為兒子寫過詩。

死亡[編輯]

1967年9月1日科赫在艾夏女子監獄上吊自殺身亡。[16]那時她60歲。屍體被埋葬在艾夏一個無人照管的墓地裏。

大眾文化[編輯]

里娜·韋特繆勒的電影《七美人英語Seven Beauties》和1974年的電影《殘酷女淫魔》裏的女指揮官就是根據科赫的形象改編的。

一些學者認為,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說《讀者》的主人公Hanna Schmitz的原型就是Ilse Koch。這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讀愛》,女主角Hanna Schmitz由英國演員凱特·溫斯萊特扮演。[17]本哈德·施林克否認了這種說法。[18]

伍迪·蓋瑟瑞寫過一首名為《伊爾斯·科赫》的歌曲,歌詞講述了科赫在集中營的暴行,由The Klezmatics錄製。

美國速度金屬樂隊At war也有一首關於伊爾斯·科赫的歌曲《Ilsa, She Wolf of the SS》。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Przyrembel, A. Transfixed by an Image: Ilse Koch, the 'Kommandeuse of Buchenwald'. German History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October 2001, 19 (3): 369–99. ISSN 1477-089X. doi:10.1191/026635501680193915.  需付費查閱
  2. ^ Boyle, Hal. Cruel 'Queen of Buchenwald' given a permanent address. The Milwaukee Journal. 1947-08-14: 2 [2012-12-16]. 
  3. ^ Buchenwald Queen must face German court on release. The Evening Independent. 1949-07-04: 15 [201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4. ^ Ilse Koch, Red Witch of Buchenwald, on Trial. Los Angeles Times. 1950-11-28: 5 [201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需付費查閱
  5. ^ Life sentence for 'Red Witch' of Buchenwald. Lewiston Evening Journal. 1951-01-15: 6 [201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6. ^ Army seeks new charges against butcher widow. The Evening Independent. 1948-09-29: 3 [201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7. ^ William L. Shir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3rd Editio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0: 885. 
  8. ^ The Holocaust Chronicle. 1937: Quiet Before the Storm. Holocaustchronicle.org: 117. [2011-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9. ^ Höhne, Heinz. The Order of the Death's Head: A History of the SS. Penguin Books. 2000. ISBN 9780141390123.  The author notes the irony that the SS prosecutor, Konrad Morgen, investigated some cover-up murders of inmates in detail while being ignorant of, or willfully ignoring, the industrialized mass murder later alleged to have been going on in the camps further to the East.
  10. ^ Encyclopedia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Macmillan: 43. 1991. 
  11. ^ Yearbook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5.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63: 126–136 [2013-07-01]. ISBN 978-90-247-094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12. ^ 12.0 12.1 12.2 GERMANY: Very Special Present. 時代雜誌. 1950-12-25 [2013-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需付費查閱
  13. ^ Woman decides against suicide Life demanded for Ilse Koch. The Spokesman-Review. 1951-01-12: 2 [201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14. ^ 14.0 14.1 Ilse Koch is given life term. Gettysburg Times. 1951-01-15: 2 [201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8). 
  15. ^ Smith, Arthur Lee. Die Hexe von Buchenwald: der Fall Ilse Koch. Böhlau Verlag. 1994: 146 [2013-07-01]. ISBN 978-3-412-1069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德語). 
  16. ^ Hackett, David A. The Buchenwald Report [Bericht über das Konzentrationslager Buchenwald bei Weimar]. : 43, n. 19 [2013-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2). 
  17. ^ Syal, Rajeev; Luck, Adam. Nazi behind Winslet film role is revealed. The Guardian (London). 2009-01-18 [201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7). 
  18. ^ Bernhard Schlink author of 'The Reader' on Q TV. YouTube. 2009-04-23 [2011-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資料來源[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