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伊戰爭 (1722年—1723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俄伊戰爭 (1722–1723)
俄伊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722年6月18日-1723年9月12日
地點
結果 俄國勝利
聖彼得堡條約 (1723)[7]
領土變更 俄國得到了傑爾賓特巴庫希爾凡吉蘭省馬贊德蘭省戈爾甘。所有的省份均在10-12年後歸還給了波斯。
參戰方

 俄羅斯帝國

卡特利王國[1]
Melikdoms of Karabakh亞美尼亞 聯軍[2]
卡巴爾達 (lesser and greater)[3]
卡爾梅克汗國[3]
Shamkhalate of Tarki[4]

Tabasaran principality[5][6]
薩非王朝
奧斯曼帝國
Gazikumukh Khanate
列茲金斯坦
指揮官與領導者
俄羅斯 彼得大帝
俄羅斯 Fyodor Matveyevich Apraksin
俄羅斯 Mikhail Matyushkin
俄羅斯 Ivan Matveevich the Red Faced
Danylo Apostol
Vakhtang VI
Davit Bek[2]
Isaiah Hasan Jalalyan[2]
Murza Cherkassky[3]
Aslan-Bek[3]
阿玉奇[8]
Adil-Giray[4]
Rustam-Qadi[5][6]
沙阿 塔赫瑪斯普二世
艾哈邁德三世
Sultan Mahmoud Otemishsky
Ahmet Khan
Knyaz Aydemir
Knyaz Chopalav
Surkhay Garay Ibn Bey
Haji Davud Myushkyursky
兵力
俄國士兵: 61,039[9]
哥薩克: 22,000
格魯吉亞-亞美尼亞聯軍: 40,000
Gholam士兵: 10,000
薩非王朝 Tofangchian士兵: 30,000
Topchi Brigade, 奇茲爾巴什士兵: 30,000
傷亡與損失
36,664名士兵死亡[9] 未知

俄伊戰爭(1722-1723),又被俄國史學界稱作彼得大帝的波斯戰役Persian campaign of Peter the Great),[10],是俄羅斯帝國伊朗薩菲王朝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俄國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同薩菲王朝簽訂了聖彼得堡條約 (1723),薩菲王朝割讓北高加索南高加索與北伊朗地區,包括傑爾賓特(南達吉斯坦州)、巴庫及其附近城市和吉蘭省希爾凡馬贊德蘭省戈爾甘四個省份給俄國。[9]

被割讓的省份在戰爭結束9至12年後,隨着1732年Resht條約和1735年Ganja條約的簽訂歸還給了伊朗。

戰役[編輯]

在戰爭爆發之前,俄國名義上的邊界是捷列克河,在其南方,達吉斯坦汗國是波斯名義上的封臣。戰爭爆發的最終原因是俄國擴張到東南部的野心和波斯的暫時性混亂。1721年,列茲金人在薩菲治下的伊朗城市沙馬基發動叛亂,並劫掠了該城,殺死了許多居民,死亡居民中包括幾個俄國商人[11][12]。時任俄國駐薩菲大使的Artemy Volynsky向彼得大帝報告了叛亂對俄國商人造成的巨大損失。[13][12]該報告指出,該起事件明顯違反了1717年俄國-伊朗貿易條約,薩菲方面在該條約中保證保護在其國土上進行貿易的俄國國民。當時薩菲王朝處於混亂之中,薩菲王朝的統治者也不可能保證貿易條約的執行,Artemy Volynsky便向彼得大帝建議利用這種局面,以恢復秩序為藉口向當時還是俄國盟友的薩菲王朝開戰。[13][12]後來彼得大帝便以對沙馬基的商人的襲擊作為發動戰爭的藉口之一。在1714-1720年間,幾個俄國水手測繪了裏海的地圖。在1722年7月15日,彼得發表了幾種當地語言的宣言,證明侵害是由迪米特里坎泰米爾計劃的。彼得徵募了22,000位步兵、9,000位騎兵和70,000人的哥薩克韃靼人卡爾梅克人。為了運輸這些士兵,他在阿斯特拉罕成立了裏海艦隊,運送步兵和火炮到蘇拉克河口,而騎兵則通過陸地從伏爾加格勒前往莫茲多克

船隊於1722年7月27日抵達蘇拉克的港口,彼得在四名船員的幫助下上岸,在那裏他得知了一些騎兵被車臣擊敗在Enderey,首戰失利。作為回應,他派遣一支卡爾梅克部隊進行報復性遠征。8月23日,在不戰而下數城之後,他成功攻下了傑爾賓特,一個沿海平原上的狹窄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北波斯的門戶。由於補給船隊遭受到了風暴襲擊,大部分的補給丟失。由於在整個季節都不可能得到充足的補給,他在傑爾賓特留下了強大的駐軍,回到捷列克河,乘船到阿斯特拉罕,於12月13日抵達莫斯科

卡特利王國(格魯吉亞中部)的Vakhtang VI是波斯的一個附庸,並曾被俘虜七年。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Персидский поход 1722-23. [201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3). 
  2. ^ 2.0 2.1 2.2 МЕЛИКСТВА ХАМСЫ. [201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0). 
  3. ^ 3.0 3.1 3.2 3.3 722. [9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 4.0 4.1 Кумыкский мир. [9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8). 
  5. ^ 5.0 5.1 lekia.ru. [9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6.0 6.1 Официальный сайт администрации Табасаранского района Населенные пункты. [201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4). 
  7. ^ Treaty of St Petersburg (1723), Alexander Mikaberidze,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Vol. I, ed. Alexander Mikaberidze, (ABC-CLIO, 2011), 850.
  8. ^ Konstantin Nikolaevich Maksimov. Kalmykia in Russia's Past and Present National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639776173 p 86
  9. ^ 9.0 9.1 9.2 Fisher, William Bayne; Avery, P.; Hambly, G. R. G.; Melville, C.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016-11-01]. ISBN 978-05212009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9). 
  10. ^ Elena Andreeva, Russia and Iran in the Great Game: Travelogues and Orientalism, (Routledge, 2007), 38.
  11. ^ Axworthy 2010,第42頁.
  12. ^ 12.0 12.1 12.2 Fisher et al. 1991,第316頁.
  13. ^ 13.0 13.1 Sicker 2001,第48頁.

參考來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