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公安縣
公安縣在湖北省及荊州市的位置
公安縣在湖北省及荊州市的位置
坐標:30°03′47″N 112°13′09″E / 30.06319°N 112.21917°E / 30.06319; 112.21917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湖北省荊州市
語源「左公安營紮寨之地」
面積
 • 總計2,257.5 平方公里(871.6 平方英里)
海拔36 公尺(118 英尺)
人口(2020-11-01)
 • 總計74.71萬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434300
電話區號716
車輛號牌鄂D
行政區劃代碼421022
網站www.gongan.gov.cn

公安縣湖北省荊州市所轄的一個,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邊緣,長江南岸。總面積為2257.5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長約75公里,東西最寬處為51公里。常住總人口為74.7萬人[1],其中99.9%為漢族,方言為西南官話。公安古稱梅園,最早建縣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當時稱孱陵。後因東漢末年左將軍劉備領荊州牧,駐軍於油江口(今斗湖堤鎮),時人稱他為「左公」,「公安」便是取「左公安營紮寨之地」之意得名。此外公安也有「三袁故里」、「百湖之縣」、「七省孔道」等別稱。縣人民政府駐鬥湖堤鎮

歷史[編輯]

漢、三國、晉[編輯]

公安建縣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當時稱孱陵,管轄區相當於現在的公安、石首監利湖南安鄉津市澧縣南縣華容等地。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從孱陵分出華容縣(管轄區相當於現在的監利、石首及湖南華容一帶)。新莽時期一度改縣名為孱陸,在光武帝即位後恢復為原名,並於建武六年(公元30年)將高成縣(今為松滋)併入孱陵,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又將今湖北安鄉、津市和澧縣等地分出新置唐縣。[2]

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孫劉聯軍取得。劉備於戰爭勝利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領荊州牧,率軍紮營於油江口處,稱左將軍,並取「左公安營紮寨之地」之意將孱陵改名為公安,此為公安縣得名之始。十年後,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派大將呂蒙襲取荊州後,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於是公安又改回原名孱陵。[2]

晉武帝統一中國後,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再從孱陵分出江安縣五胡亂華時,漢族大舉南遷,於是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從孱陵縣中僑置松滋縣,用以安置由豫州松滋縣遷來的僑民。[2]

南朝、隋、唐、宋[編輯]

梁正平元年(公元548年),將原本從孱陵中分出的江安縣改名為公安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又將孱陵縣和僑置的永安縣併入公安縣,並一度改名為公安鎮,但很快就恢復為縣。此時的公安縣屬荊州總管府南郡。同時,孱陵之名又成為了作唐縣的新名,屬澧陽郡[2]

之後公安之名便固定下來了。唐朝屬江陵府。朱溫篡唐後,公安改屬荊南節度使管轄,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據荊、歸、峽三州自立為南平王,建都江陵。公安這時為南平國的屬縣。北宋初年屬荊湖北路江陵府,之後,江陵府改名為荊南府。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一度將公安縣升為公安軍,設置鎮撫使,但不久後,也就是紹興五年(1135年)便撤銷了公安軍,恢復為公安縣。[2]

明清至今[編輯]

公安縣在明清之時先後屬湖廣行省[3]湖廣布政司湖北省荊州府辛亥革命成功後,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後屬湖北省荊南道,1932年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不久再改由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後屬湖北省荊州專員公署領導,1952年曾短暫分出荊江縣,旋即於1955年合併。[4]1968年則屬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控制,1978年後屬荊州地區行政公署。[2]1996年至今屬荊州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

公安縣下轄14個、2個[5]

埠河鎮、​斗湖堤鎮、​夾竹園鎮、​閘口鎮、​楊家廠鎮、​麻豪口鎮、​藕池鎮、​黃山頭鎮、​孟家溪鎮、​南平鎮、​章莊鋪鎮、​獅子口鎮、​斑竹壋鎮、​毛家港鎮、​甘家廠鄉章田寺鄉

地理[編輯]

公安縣地處江漢平原,多數地區為平原湖區,僅西南部為平崗與丘陵。其中虎渡河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將縣境分為虎東、虎西兩部分。地面平均海拔約為36米。[6][7]

氣候[編輯]

公安縣四季分明,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霜期短,日照長,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6.4℃,其中最熱月份為7月,當月平均溫度為28.4℃;最冷月份是1月,當月平均溫度4℃。年日照時間1857.5小時,無霜期271天。[8]

濕度[編輯]

年平均絕對濕度為17.2mb。全年變化和氣溫基本相同,其中最大月為7月份,平均為31.6mb。最小的一個月是1月,平均為6.2mb。[8]相對濕度歷年平均值為81%,其中最大月8月 ,達83%,最小月為12月和1月,約為77%。全年中小於80%的月份有12月、1月和2月 。其餘月份均小於或等於80%。[8]

天氣[編輯]

降水[編輯]

年平均降水量1125.2毫米,降水日126天。其中降水最多的月份是6月,平均降水量有173.7毫米;降水最少的則是1月,平均降水量25.1毫米。平均降水在100毫米以上的月份有4月、5月、6月、7月、8月五個月份;降水在50毫米以下為12月、1月和2月。[9]

平均年降雪天數為8.4天,平均初雪日是12月7日,終雪日為3月2日。全年積雪天數5.9天。[9]

乾旱[編輯]

公安屬於旱區,歷史上曾於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出現過五次特大乾旱,在民國時期則有三次。而據1957年至1984年二十八年間的氣象資料統計,其間發生小乾旱計二十九次,差不多每年一次。[10]

[編輯]

全年風向以偏北向和東北風為主,夏季則以南風居多。其中最大風速為3.1米/秒,最小風2米/秒。[11]大風天氣平均每年六次,尤以春季為多,秋、冬兩季次之,夏季較少出現。歷史上,曾於1968年和1971年、1973年出現過三年風捲風。[12]

水系[編輯]

公安縣境有大小河流18條,主要河流為長江荊江、松滋等,皆屬於長江水系,當中有4條注入洞庭湖。河道總長為438公里,面積為125平方公里。[7]

動、植物[編輯]

公安縣四季分明,適宜植物生長,所以植物資源豐富。其中木竹品種102,307花卉類42科,86,共204種。[13]

因地形簡單,當地野生動物較少。當中類約有十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燕子布穀鳥等候鳥。[13]

人口[編輯]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公安縣常住人口747134人。[14]

人口結構[編輯]

當地屬漢族人口聚居地,佔總人口的99.94%。另有8個少數民族佔0.06%,其中以回族人口為多。[15]

姓氏[編輯]

根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全縣姓氏共有535個,其中前十大姓氏分別為:,他們佔到了總人口的42.41%;這當中又以陳氏居首,佔到全縣總人口的6.64%。而傍、丙、伯、布、長、、寵等71個姓氏人口最少,分別只有一人。[16]

方言[編輯]

公安方言屬於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話。在歷史上以南平口音為代言語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逐漸以縣政府駐地所在的斗湖堤口音為代表。[17]

音韻[編輯]

聲母[編輯]

含零聲母在內,公安方言共有17個聲母[17]

聲母 讀音 聲母 讀音 聲母 讀音 聲母 讀音
p 布別 p' 怕撇 m 門莫 f 馮復
t 刀奪 t' 太塔 n 怒勒
k 貴革 k' 開客 x 湖黑
精結 tɕ' 前切 ɕ 先席
ts 張質 ts' 昌徹 s 扇粟
ø 烏熱

韻母[編輯]

不含自成音節的n和m,共有34個韻母;不計輕聲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5個聲調[17]

經濟[編輯]

農業[編輯]

由於是全國優質稻米商品糧生產基地,當地種植種類以水稻為主,1949年佔全縣耕地的80%,1962年時佔91%。而高粱、粟谷、玉米蕎麥菜豆大麥等作物產量較少,僅為小面積種植。[18]作為全國集中的產棉縣之一,當地的棉花種植佔到旱田總面積的70%,最高年份甚至達到43萬畝。[18]其他常見的種植物還有茶葉、油料、水果藥材煙葉蔬菜、果用瓜和甘蔗。其中茶園面積約1588畝,尤以紫金茶和寶崗茶最為知名,暢銷省內外。[18]

工業[編輯]

公安工業在1949年之前以縫紉木匠鐵匠、漆匠、瓦匠、蔑匠等小手工業為主,他們遍佈全縣,有「九佬十八匠」、「春木匠、臘裁縫」「打榨熬糖、十里一坊」等說法。1927年開始有了私營電廠,1930年以後又陸續出現了棉花加工廠、榨坊等私營產業。至1949年為止,全縣有私營手工業271家。1949年後,開始由政府創辦家具廠,到1952年時全縣的手工業工石已經發達到了568家。1958年後開始「大辦工業」,一時間各種合作工廠、手工業廠、民辦工廠和街辦、鄉辦的工廠一哄而起,至1959年已經存在有各種工廠2819家。改革開放以後,當地開始以食品建材機械紡織工業為主,稱為「四大支柱」產業。[19]

傳統的輕工業為家具生產和釀酒業。其中較知名的品牌有「黃山大曲」。

交通[編輯]

公安「地當南北之沖,水陸交馳,為南北咽喉」[20],所以有「七省孔道」之稱。[21]

公路[編輯]

當地的公路在1949年以前只有一條始建於1934年的洛(陽)韶(關)公路沙(市)東(岳廟)段,由當時的湖北省建設廳沙鄭工程段徵集公安、江陵兩縣的民工施工,於當年11月建成。路寬7.5米,全長79公里,於1935年12月正工通車。1985年後,公路增加到了79條,總長度為799.29公里。[21] 207國道 351國道過境。

1935年,湖北省公路管理局開始南平和東嶽廟兩地設有汽車站,後因抗日戰爭爆發,兩站同被撤銷。1949年後,湖北省公路局沙市事處在埠河、南平等四處設置車站,但在同年7月也被撤銷。1985年後,全縣開始設有八個汽車站。分別是公安縣汽車客運站、南平中心客運站、黃金口汽車站、閘口汽車站、藕池汽車站、埠河汽車站和黃山頭汽車站。[21]

水運[編輯]

1985年時,當地有6條水運航道,總長約327.62公里。其中主要有航道為長江航道公安段和虎渡河航道。[22]

港口碼頭[編輯]

公安縣境河流湖泊眾多,有百湖之縣的稱號。港口的存在促進了當地的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據1932年到1941年的統計,當時共有26個港口,年吞吐量萬噸以上的港口有斗湖堤、閘口、南平等七個港口。1949年後,港口數量進一步加到31個。[22]

文化[編輯]

公安派文學[編輯]

公安派是晚明時期由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發起的文學流派,其主張是反對由當時的前後七子復古運動。主張文學重性靈、貴獨創,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同時重視詞曲、小說和戲劇等通俗文學。[23]

文物古蹟[編輯]

  • 王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南閘區北官鄉樹窯村附近,屬大溪文化居住遺址。[22]
  • 陳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南閘區倪家鄉合新村附近,屬大溪文化居住遺址。
  • 南平文廟:坐落於南平鎮中心。
  • 孱陵城遺址:位於黃金鄉齊居寺村。
  • 袁宗道、袁中道合葬墓:位於孟溪區孟溪村荷葉山。
  • 鄒文盛墓:位於章莊鋪鄉章莊村,為明嘉靖年間戶部尚書鄒文盛之墓。
  • 袁中郎故里碑:原立於柳浪館袁中郎故居前,後移至斗湖堤油江河畔。

自然景觀[編輯]

  • 卷橋水庫風景區:位於鄭公區東河鄉和湖南澧縣復興鄉交界處,是以渡漕連接卷橋峪和孫家峪而成,面積約2.4平方公里。
  • 黃山風景區:為舊縣誌所載的「公安八景」之一。黃山位於洞庭湖濱和湖南安鄉接壤處,海拔264米,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1.5公里。
  • 北閘風景區:又稱進洪閘,位於荊江分洪區北端長江入口處的太平口。

古代[編輯]

文人政客[編輯]

  • 車胤,東晉南平郡江安縣西辛里(今公安曾埠頭鄉)人。官至吏部尚書[24]
  • 張景,宋江陵府公安縣人。咸平三年進士,曾任大理評事,著有《洪苑》、《王霸論》和《張晦之集》20卷。[24]
  • 王軾,明朝官員,天順八年進士,曾任南京戶部尚書,不久調任兵部尚書左副都御史弘治年間奉命征剿貴州普安苗族首領米魯叛亂,因功封爵。去世後贈太保襄簡。著有《平錄》二卷。[24]
  • 鄒文盛,明朝官員,弘治六年登進士第二甲第三十四名,曾任保定府知府,福建左布政使。正德十一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平定清平苗阿旁、阿階、阿革叛變,因功蔭贈。後管理南京都察院。明世宗即位後,召為戶部右侍郎,後改戶部左侍郎,升任南京右都御史,之後改南京戶部尚書。嘉靖六年轉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莊簡。[24]主要著作: 著有《瑣圍奏議》、《黃山遺稿》等。
  • 何珊,湖北公安縣人。弘治六年登進士第二甲第四十四名,擔任重慶知府,因平定四川之亂,論功升廣東左布政使,加正二品服飾。
  • 楊雲才,廣西臨桂人,萬曆年間任公安知縣。任內加修孟公堤和斗湖堤。後人將他主修的江堤命名為楊公堤。[24]
  • 龔大器,明朝官員,曾任河南布政使。其外孫為三袁。[24]
  • 袁宗道,明朝官員,文家家、公安派領袖之一。[24]
  • 袁宏道,袁宗道二弟,明朝官員,文家家、公安派領袖之一。[24]
  • 袁中道,袁宗道、宏道之弟,明朝官員,文家家、公安派領袖之一。[24]
  • 鄒得魯,湖北公安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據清同治版《公安縣誌》記載:「舉孝廉,初仕巢縣令」「以廉能升邵武太守,善政甚多,郡人立有祠廟」。
  • 鄒之有,號懷白, 萬曆末蔭襲錦衣,升指揮僉事。崇禎初以都督同知(從一品)擢錦衣衛東司房掌衛事。封太子太保,授後軍都督府左都督。
  • 毛羽健,明朝官員,曾任雲南道御史[24]
  • 鄒國儀,湖北公安縣人,崇禎十二年巳夘鄉試舉人。(湖廣通志)
  • 鄒養赤,湖北公安縣人,順治八年辛卯鄉試舉人。(湖廣通志)
  • 鄒美中,字賢贊,號華亭,別號西林山人。湖北公安縣人。 清朝詩人, 藏書家。主要著作有《燕石藏稿》、《鄒美中集》、《西林雜著》、《左傳約編》、《左傳分紀》、《古詩選》、《語策編年》、《唐詩中聲集》、《試律約䇳》、《華亭韻通》、《切韻表》、《音韻支析》等。
  • 鄒崇漢,字雲章,號星溪,湖北公安縣人。鄒姓公安三大家人物。道光丙午舉人解元。清朝詩人。著有《辛畦居士稿》等。代表作有《湖堤漫興》, 該詩收入《晚晴簃詩匯》 (又名《清詩匯》 )( 徐世昌編)等。
  • 鄒永鈳,湖北公安縣人。清朝舉人,湖北省諮議局諮議員, 民國初年任公安縣財委主任。晚年潛心詩文。
  • 袁亮甫,湖北公安縣人。國民黨陸軍中將,公安縣章田寺鄉人。1911年讀武昌陸軍小學時參加辛亥革命活動。1914年畢業於保定軍校,歷任排、連、營、處長,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官,湖北陽新縣縣長,武漢警備司令部處長。抗日時期任重慶衛戌司令部少將參謀長。1946年,升任南京國民政府-一廳中將廳長。1948年調任湖北軍管區副司令。1950年去台灣,任國大代表,1981年病逝於台北。
  • 鄒元伯,湖北公安縣人。民國時期曾任公安縣長。鄒姓公安三大家人物。1950年去台灣,後病逝於台北。

武將[編輯]

高僧[編輯]

近現代[編輯]

科學家[編輯]

  • 王竹溪,公安縣麻豪口人,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熱力學統計物理研究的開拓者。
  • 張啟發 (1953年12月—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1976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

政治人物[編輯]

歌手[編輯]

  • 周傳雄(1969年6月7日-),藝名小剛,現台灣知名歌手及音樂製作人,早年為公安縣人。

書法家[編輯]

  • 司馬彥:當代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祖籍湖南澧縣小渡口鎮,生於湖北公安縣,現任書法藝術學校校長。

宗教[編輯]

公安流行的宗教佛教道教等,其中尤以佛教傳入歷史最久,影響也較大。[25]

佛教[編輯]

佛教自晉太和三年(公元368年)道安慧遠兩名僧人在斗湖堤邊建安遠寺(現稱二聖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明清之時,已經有寺院50座、庵堂26座、宮閣8座。民國初期,寺院一度遍及全縣,之後因為戰爭和大躍進等原因使多數寺院被毀,以至1985年,全縣只剩僧尼6人。

道教[編輯]

道教在當地的興起始於東晉。在北宋時為復興期,當時縣內有長生、紫霄、洞真、東嶽、福星、廣德、刻木、悟真、洞神、三清、白雲等道觀。明清之時則是道教全盛期,至民國初年,已有各種觀廟39座之多。但之後因為戰爭原因令香火中斷,道徒四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對道徒進行了就業安排。

其它宗教[編輯]

除佛道兩種歷史悠久的宗教之外。伊斯蘭教天主教兩種宗教也有一定程度的流傳。其中伊斯蘭教是1894年由河南遷入的回族帶來,天主教則在明代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傳入。

特產[編輯]

公安牛肉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
  1. ^ 荆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PDF). [2021-07-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7-09). 
  2. ^ 2.0 2.1 2.2 2.3 2.4 2.5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一章 政區 第一節 建置沿革
  3. ^ 同治版《公安縣誌》沿革
  4. ^ 公安县人民政府 历史沿革. [2010-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5). 
  5. ^ 2023年公安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6. ^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三節 地貌
  7. ^ 7.0 7.1 行政区划网——公安县概况. [2010-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8. ^ 8.0 8.1 8.2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節 氣候
  9. ^ 9.0 9.1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節 氣候 四、降水 50頁
  10. ^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節 氣候 九、災害性天氣 1.乾旱 第51頁
  11. ^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節 氣候 八、風向風速 第51頁
  12. ^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五節 氣候 九、災害性天氣 2.大風 第51頁
  13. ^ 13.0 13.1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六節 生物資野生源 56頁
  14. ^ 中國: 湖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15. ^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三章 人口 第二節 人口結構 60頁
  16. ^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三章 人口 第二節 人口結構 六、姓氏 65頁
  17. ^ 17.0 17.1 17.2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三十三章 方言 第590頁
  18. ^ 18.0 18.1 18.2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六章 農業 第三節 農作物業 二、面積與產量 136頁
  19. ^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九章 工業 195頁
  20. ^ 同治版《公安縣誌》
  21. ^ 21.0 21.1 21.2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十一章 交通
  22. ^ 22.0 22.1 22.2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十一章 交通 第二節 水路運輸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z1121」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23. ^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二十九章 「公安派」文學
  24. ^ 24.00 24.01 24.02 24.03 24.04 24.05 24.06 24.07 24.08 24.09 24.10 24.11 24.12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三十四章 傳記
  25. ^ 《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第三十二章 民俗 宗教信仰 第四節 宗教信仰
書籍
  1. 同治版《公安縣誌》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公安縣誌》,公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ISBN 7-5432-0037-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