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澤榮

劉澤榮(1892年—1970年7月18日),原名劉紹周廣東高要人,中國政治人物,俄國共產黨華員局的領導人。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1897年隨家人前往俄國高加索格魯吉亞巴統定居。1909年至1914年在聖彼得堡大學數學物理系本科就讀,畢業後在北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中學教數學。1916年又入聖彼得堡工業大學建築工程系。1917年二月革命後,在涅瓦大街上看到了大批因失業而行乞的華工長途跋涉到中國駐俄國公使館尋求救助遭拒絕後衣衫襤褸流浪街頭。受觸動發起於1917年4月18日組建了中華旅俄聯合會,被選為會長。出面與俄國臨時政府協商,為華工爭取政策。建立了「棲流所」接待流浪華工,建立了「招工所」介紹華工就業,遣送殘廢華工回國並發撫恤金等。至十月革命爆發,共安置了1000多名華工就業,免費遣送回國華工一千餘人。

十月革命[編輯]

十月革命後,立即同蘇維埃政府取得聯繫,華工登記固定戶口,代為蘇維埃政府勞動部起草文件,經審查批准為蘇俄政府文件,規定:僱主或包工與工人之間所訂的合同,凡與蘇維埃政府頒佈的法令及一工會規則有所牴觸者,一概作廢;原有的包工制度,完全取消;將願意回國的工人遣送回國,對願意留在俄國工作的工人通過主管機關安排工作;留在俄羅斯工作的工人應在工資、工作時間、醫療、保險各方面享受與本地工人相同的平等待遇。

這些規定在蘇俄政府控制區得到了貫徹執行,創辦《旅俄華工大同報》。十月革命後至西伯利亞大鐵路捷克軍團封阻前的半年時間裏,共有3萬多華工被送回國內。1918年5月25日,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交通斷絕,鐵路運送華工回國已不可能,一戰交戰時從海路或中亞送華工回國也不可能。數十萬華工滯留俄國,成為蘇俄國內戰爭的重要力量。1918年底「華人旅俄聯合會」召開第二次大會,決定改名為「旅俄華工聯合會」,由自發成立的僑務組織變成中國旅俄工人的革命組織,推舉劉紹周為旅俄華工聯合會主席。各地的旅俄華工編成中國團、中國營,參加蘇俄紅軍投入戰鬥。北洋政府拒絕承認蘇俄政府。蘇俄政府安排旅俄華工聯合會遷入中國公使館辦公,承擔維護旅俄華僑權益。1919年納劉紹周兼任了彼得格勒市蘇維埃委員。

1919年3月,和張永奎一起參加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列寧於1919年11月19日第二次接見劉紹周,並在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會給劉紹周頒發的身份證件上「自述」部位的文字:「持證者系維護在俄國的華工利益的唯一全權代表,務請各機關、單位給予各種協助」之後,親筆追加了批示:「要求所有蘇維埃政府機關及主管人員對該同志予以一切照顧關懷」並親筆簽名。

瞿秋白1920年在蘇聯時同劉紹周接觸,斷定「他是在俄留學生中最出色的一個人才」。[1]

1920年6月18日至24日,旅俄華工第三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聯盟宮圓柱大廳舉行。與會代表大約二百人,代表歐俄各地有組織的華工十萬人。代表大會選舉孫中山和列寧為名譽主席,蘇俄最高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加里寧出席並講話。代表大會成立了共產黨團體。1920年6月25日正式成立了「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華人黨員中央組織局」。1920年7月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劉紹周作為華人共產黨員中央組織委員會的代表、以「中國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局」的名義出席,並參加了殖民地問題委員會,在7月28日的大會上發了言。劉紹周於1920年7月22日給列寧寫信表達希望蘇俄政府能夠接待北洋政府代表團,列寧看過後當即表示:「讓他們快來吧!」並且指示外交部:「可以讓中國代表團現在就來!」9月5日至11月中旬,張斯麟率領的北洋政府代表團到莫斯科等地訪問,受到列寧的接見。10月2日,蘇俄外交部請張斯麟轉交給中國外交部一封信,表示蘇俄政府早日同中國政府建立友好關係的願望。這封信即是後來的蘇俄政府《第二次對華宣言》。1920年11月1日,根據劉紹周本人的請求,張斯麟同意劉紹周攜家眷隨同代表團一起回國。出發前第三次被列寧接見。11月18日從莫斯科啟程12月中旬到達滿洲里。

回到中國[編輯]

回國後改名為劉澤榮,至1931年在哈爾濱居住了10年。先後擔任鐵路交涉局和東省特別區翻譯、中東鐵路公司監事會監事長。1921年被推選為哈爾濱市公議會議議員。1923年4月1日,哈爾濱市自治臨時委員會與市監察委員會成立,任首屆市監察委員會委員長。1929至1931年,作為莫德惠為首的中國代表團成員3次參與赴蘇聯交涉中東鐵路問題。[2]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擔任東北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俄語教授、1937年,西南聯合大學任俄語教授。漢俄對照的著作《俄文文法》,是三四十年代習俄語者的案頭常備書。1940年6月,隨駐蘇大使邵力子赴蘇擔任使館參贊[3]。1945年,擔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新疆特派員。1949年9月支持陶峙岳起義,參加新疆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25日起擔任外交部條約委員會的法律顧問[4]。1950年6月28日,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正式聘請劉澤榮「兼任我署翻譯局編審,主持編輯俄華字典及翻譯工作人員之請益質疑」。1950年7月1日起,劉澤榮每日在出版總署翻譯局工作半天,另半天在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工作。1956年,經陳毅閻寶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起兼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顧問,每周去出版社一次,回答翻譯中的疑問,掌握着英、法、德、波蘭、希臘、拉丁等多種外語。特別是俄語造詣,方言、俚諺和行話也無不通曉。1956年12月出版了中型《俄漢新辭典》上冊,1958年12月出版下冊;1959年11月出版合訂本,收詞約69,000條,共446萬字。任過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1959年出版《俄漢新辭典》,進一步增訂後1960年8月出版《俄漢大辭典》,收詞約10.5萬條共631萬字。繁重的主編辭典工作,導致右眼失明。六十年代出版了《領海法概論》,並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這方面的文章。曾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70年7月18日,病逝於北京。

家庭[編輯]

  • 父:劉峻周
  • 妻子劉媛娜(俄籍波蘭人)
  • 女兒劉華蘭
  • 次子劉維周:蘭州大學俄語教授
  • 兒子劉光傑
  • 兒子劉光彥

參考文獻[編輯]

  1. ^ 瞿秋白:《餓鄉紀程》,1920年。
  2. ^ 发现刘泽荣哈尔滨故居. 黑龍江日報. [201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5). 
  3. ^ 徐世強. 刘泽荣:最早活跃在共产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代表. 《廣東黨史》. 2010年, (03期). 
  4. ^ 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共产国际的人——刘泽荣. 肇慶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1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