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
出生俄語: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
(1879-02-23)1879年2月23日
 俄羅斯帝國基輔省
逝世1935年5月15日(1935歲—05—15)(56歲)
 蘇聯列寧格勒
國籍 俄羅斯帝國
 蘇聯
教育程度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院英語Moscow School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知名於繪畫
知名作品黑方塊》(1915年)、《白色上的白色》(1918年)
運動至上主義

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俄語: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1879年2月11日—1935年5月15日),或譯馬列維基,是俄羅斯至上主義創始人、構成主義、幾何抽象派畫家[1][2][3],代表作《黑方塊》(1915年)、《白色上的白色》(1918年)。

早年[編輯]

馬列維奇出生於一個波蘭家庭[4][5],居於波蘭被瓜分後的、俄羅斯帝國治下的基輔附近[6]。他的父母,即塞維恩和路德維卡·馬勒維奇是羅馬天主教信徒[7],是在波蘭一月起義失敗之後從今白俄羅斯東部一帶逃亡到這裏的[8],後來其父靠經營製糖厰養家[6]。由於這樣的出身,馬列維奇自小就會說波蘭語俄語[9]。馬勒維奇是家中長子,兄弟姐妹共14人,不過只有9人活到了成年。[6]

藝術家生涯[編輯]

《聚會》,1908

1896年至1904年間,馬列維奇居住於庫爾斯克。1904年其父去世,馬列維奇移居莫斯科,並在1904至1910年間於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院英語Moscow School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學習。1911年他與弗拉基米爾·塔特林一起參加聖彼得堡的「Soyuz Molodyozhi」(意為年輕人聯盟)舉辦的第二場展覽會。1912年馬列維奇參加莫斯科的「Osliniy khvost」(驢尾巴)展。當時他的畫風受影響於娜塔莉亞·岡察洛娃米哈伊爾·拉里奧諾夫,後二者則對俄羅斯的民間版畫藝術「盧布克」頗感興趣。1912年馬列維奇自稱他的畫風屬於「立體-未來主義」式[10]。1913年他為俄羅斯歌劇征服太陽(Pobeda nad Solntsem)設計了舞臺,而這一歌劇後來廣受讚譽。1914年馬列維奇在巴黎的獨立者沙龍參展,此外還與帕維爾·菲洛諾夫合作繪製過一些作品。[11][12]

至上主義[編輯]

第一幅《黑方塊》,約1915年
《絕對主義的創作:白色上的白色》,1918

1915年馬列維奇開始發展他的至上主義藝術,並發表了名為《從立體主義到至上主義》的文章。1915至1916年間他與其他的至上主義藝術家一起在農村合作社工作。1916至1917年參加莫斯科一個名為「方塊傑克」(Bubnovyi Valet)的藝術家團體。這一時期馬列維奇繪製的畫作包括《黑方塊》(1915)[13]和《白色上的白色》(1918)。

十月革命之後[編輯]

1933年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風格自畫像,右下角簽名卻為黑方塊

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後,他曾在一些藝術團體工作,其中包括維捷布斯克的一所藝術學校(1919–1922)和列寧格勒藝術學院(1922–1927)、基輔藝術學院(1927–1929)。1923年他曾擔任彼得格勒藝術研究所主管,但這一組織在1926年被蘇維埃政府以宣傳反革命和下流藝術為名關閉。當時蘇維埃支持的是名為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藝術風格,這一風格雖與馬列維奇的理念格格不入,但迫於壓力他仍然繪製過一些這一風格的作品。[14]

1927年馬列維奇前往華沙,見到了包括他的學生瓦迪斯瓦夫·史澤明斯基卡達莉娜·蔻布蘿在內的一些藝術家,並受到了他們的歡迎[15]。不久之後在波隆尼亞宮酒店舉辦了他的第一場國外展覽。

逝世[編輯]

1935年5月15日,馬勒維奇在57嵗上因癌症逝世於列寧格勒,在他臨死時《黑方塊》還掛在他的床頭。他遺囑稱希望自己被安葬在尼姆齊諾維卡的一棵橡樹下[16]。於是其朋友和學生將他葬在這裏,並加上了一個標有「黑方塊」的紀念碑[17],但紀念碑在二戰中被毀。2013年墓址上建起了一座公寓。而附近在1988年建起的另一座馬列維奇紀念碑遺址也被改建成門禁社區[16]

藝術市場[編輯]

他在1920年代繪製的第四幅《黑方塊》於1993年出現在薩馬拉,由塞米昂·莫吉列維奇以25萬美元的價格買下[18]。2002年4月,此作由弗拉基米爾·波塔寧資助、俄羅斯文化部以100萬美元的價格拍下,現收藏於埃爾米塔日博物館[18]。據埃爾米塔日博物館所說,這是俄羅斯繼十月革命之後收到的最大的一筆私人捐贈[19]

《絕對主義的創作》(紅色射綫上的藍方塊),1916

他的《絕對主義的創作》(紅色射綫上的藍方塊)在2008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被一名匿名買家拍走,成爲俄羅斯藝術史上最貴的一幅作品[20]

參考文獻[編輯]

  1. ^ 大英百科全書》中的條目:Kazimir Malevich(英文)
  2. ^ Malevich, Kasimir — A Dictionary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Encyclopedia.com. [2014-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3. ^ Casimir Malevich —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Encyclopedia.com. [2014-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4. ^ Andrzej Turowski. Malewicz w Warszawie: Rekonstrukcje i Symulacje [Malevich in Warsaw: Reconstructions and Simulations]. Krakow: Universitas. 2002 [2016-04-23]. ISBN 83705248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Foreword. 
  5. ^ N.D. (26 July 2013), Walczą o polskość Malewicza (Advocating the Polishness of Malewicz)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Nowy Dziennik.
  6. ^ 6.0 6.1 6.2 Nina Siegal (November 5, 2013), Rare Glimpse of the Elusive Kazimir Malevi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New York Times.
  7. ^ Milner and Malevich 1996, p. X; Néret 2003, p. 7; Shatskikh and Schwartz, p. 84.
  8. ^ Liukkonen, Petri. Kazimir Malevich. Books and Writers (kirjasto.sci.fi). Finland: Kuusankoski Public Library. [2016-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0). 
  9. ^ Railing, Patricia. Kazimir Malevich Biography (PDF). [2016-04-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2-14). 
  10. ^ Honour, H. and Fleming, J. (2009) A World History of Art. 7th edn.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pp. 794-795. ISBN 9781856695848
  11. ^ Selected Poems with Postscript, 1907–1914. World Digital Library. 1914 [2013-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8). 
  12. ^ Roar! Gauntlets, 1908–1914. World Digital Library. 1914 [2013-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3). 
  13. ^ Drutt and Malevich 2003, p. 243.
  14.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Volume 305, Number 11 (March 16, 2011), p. 1066. [2016-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4). 
  15. ^ The Collection | Suprematism. MoMA. [2014-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16. ^ 16.0 16.1 Sophia Kishkovsky (August 30, 2013), Malevich’s Burial Site Is Found, Underneath Housing Develop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New York Times.
  17. ^ Schjehldahl, Peter. The Prophet: Malevich's Revolution. The New Yorker. [15 Ma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8. ^ 18.0 18.1 Sophia Kishkovsky. From a Crate of Potatoes, a Noteworthy Gift Emerges.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8, 2002 [200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9). 
  19. ^ Co-operation With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State Hermitage Museum. [200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6). 
  20. ^ "Suprematist composition" Malevitch at Sotheby's. Three days before the record. Artinvestment.ru. [2014-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