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斯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印度斯坦印地語हिन्दुस्तान烏爾都語ہندوستان‎‎;IASTHindustān)又譯「興都斯坦」、「痕都斯坦」,是特指印度次大陸北部以及西北部的一個常用地理名詞[1][2],字面意為「興都教徒之地」。在該地區範圍內生活的南亞民族一般被稱作「印度斯坦人」,多以印地語烏爾都語或其它方言土話(如旁遮普語克什米爾語等等)為主要溝通語言,統稱「印度斯坦語」。當代地名若加上「斯坦」一詞,則是指當地伊斯蘭化趨勢。廣義的印度斯坦又稱「伊斯蘭的印度」,是在12世紀穆斯林入侵印度後才開始廣泛使用。它跟另一個名詞婆羅多(Bharat)相反,廣義的婆羅多又稱「印度本土宗教的印度」,婆羅多於1950年甚至被選為印度的替代名稱。印度斯坦和婆羅多的地理名詞範圍也幾乎一模一樣都是指北印度

中國古籍[編輯]

元代《島夷志略》中稱為忻都州,《元史》作忻都。清代稱「痕都斯坦」、「溫都斯坦」等,其中「痕都斯坦」為清朝乾隆帝按照藏語及回語發音親自考證確定的中文譯名,一度用來指統治幾乎整個印度次大陸莫臥兒帝國

地理[編輯]

「印度斯坦」此詞現在有着不同的含義。然而歷史上通常指北印度印度河-恆河平原,大致在喜馬拉雅山脈溫迪亞山脈以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盆地之間。

而目前此詞則可以用於指代以下兩個地理區域的不同方面(族群、語言等):中世紀時期的印度河盆地(今巴基斯坦),或者北印度溫迪亞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之間、亞穆納河以東、以西的印度斯坦語通行區。此簡稱經常會出現在印度國內一些國家主義色彩濃重的致辭中。例如印度經常使用的一個詞,Jai Hind(意思為「印度萬歲」)就是Jai Hindustan Ki的縮寫。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印度獨立運動中,就經常在Azad Hind Radio(自由印度電台)上推廣使用這個詞。印度軍隊的戰吼就頻繁使用「印度斯坦」來作為致辭,將軍的公眾演講亦用這個詞來收尾。

在18世紀,尼泊爾沙阿王朝自稱Asal Hindustan(真正的印度教土地),區別於被穆斯林統治的北印度。

族群[編輯]

對於印度的印度斯坦語使用者來說,這個名詞通常就指印度人,與宗教無關。而對於非印度斯坦語使用者而言,例如孟加拉語使用者,這個名詞有時指的是來自上恆河地區的人,同樣與宗教無關,更多的是一種地理上的概念。

「印度斯坦人」有時可以指「南亞人」(例如毛里裘斯蘇里南的南亞裔就會用這個詞來表示自己的種族)。

至於在巴基斯坦,印度斯坦實際上指的就是現在的印度共和國。多數印度人亦會這樣代稱自己的國家,不過有時候亦會用其他代稱,例如巴拉特(意思即婆羅多國)。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Hindustan: Definition. Thefreedictionary.com. [2012-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2. ^ Sindh: An Introduction.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