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租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從日光岩頂上俯瞰鼓浪嶼和對岸的廈門
鼓浪嶼遍佈歐陸風格的老房子。

廈門租界是指在末到民國時期,廈門存在過的2個租界廈門英租界鼓浪嶼公共租界。廈門英租界是中國存在過的7個英租界(上海英租界、廈門英租界、廣州英租界天津英租界漢口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之一。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佔領了鼓浪嶼島。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規定廈門是對外通商的五口之一,次年廈門根據條約開埠。1845年英軍撤出鼓浪嶼,英國領事和商人也從鼓浪嶼遷居廈門。當時劃給英國人的居留地是較場、水操台一帶,英國領事阿禮國認為那裏太過偏僻,「恐遭竊劫」,不願前往[1];1852年,英國人準備在較場興建房屋時,閩浙總督季芝昌認為那裏是軍兵操練之處,授意當地民眾出面攔阻,又秘密下令不准工匠興建,於是另外劃給鳥空園至頭巾礁一帶海灘,長55丈,寬20丈,面積約24畝。不久英國領事換人,繼任領事無意於經營這一地區,因此仍未有英國人前去租地建屋。1853年,小刀會佔領廈門城,英國軍艦護送英國僑民重返鼓浪嶼,此後陸續興建領事館及住宅。

1860年,英國商人準備到劃定的租界建屋,受到當地鄉民攔阻。1862年,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清廷下令解決廈門英租界問題,至此廈門英租界正式開闢。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大日本帝國佔領了台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尋求「國際保護」,請列強「兼護廈門」[2]。1902年1月10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典和挪威聯合王國日本等9國駐廈門領事與清朝福建省興泉永道道台延年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3],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4],次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後,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這樣,廈門地區就形成2個租界隔海對峙的局面。廈門英租界面積狹小,完全是商貿區;而鼓浪嶼面積較大,形成大規模的西式住宅區。

1930年廈門英租界被國民政府收回後,鼓浪嶼公共租界就成為廈門地區唯一的租界。

1938年,日軍進攻廈門,大批華人避居鼓浪嶼。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鼓浪嶼公共租界。1945年,鼓浪嶼公共租界被國民政府收回。

參考文獻[編輯]

  1. ^ 《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6冊,第2942頁
  2. ^ 張震世:《公共租界時期的鼓浪嶼》,《廈門文史資料》第3輯,第20頁
  3.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外務部檔案,綜合類,第4462號
  4. ^ 清三. [2008-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