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戰鬥 (抗日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喜峰口大捷
長城抗戰的一部分
日期1933年3月12日-3月24日
地點
結果

國軍取得決定性勝利

  • 日軍以空中支援掩護一度佔據喜峰口,不過最終不敵國軍大刀隊夜襲撤退
  • 國軍繳獲大量戰爭物資,包括多門四一式山炮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華民國 宋哲元
中華民國 張自忠
中華民國 趙登禹
中華民國 王長海
大日本帝國 鈴木美通
大日本帝國 服部兵次郎
大日本帝國 武藤信義
參戰單位

中華民國 國民革命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

  • 關東軍
    • 第八師團
    • 第四旅團
    • 獨立混成第十四旅團

喜峰口大捷發生於1933年3月12日至3月24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河北省熱河省交界一帶的長城隘口喜峰口。是抗日戰爭初期的主要戰鬥之一,交戰一方守軍國民革命軍宋哲元領導的陸軍第二十九軍,另一方則為日軍的關東軍所轄第八師團第四旅團及獨立混成第十四旅團。但最終日軍於17日佔領喜峰口,但於24日撤出。

背景[編輯]

1933年3月1日,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扣留軍用汽車偷運鴉片至天津,3月3日夜竟率所部滿載私物潛逃[1]:101。3月4日,日軍以120名騎兵先頭部隊佔領承德[2]:297。熱河各地隨之陷落[1]:101。隨後日軍進攻北京東北方向的長城各口。3月8日,政府通緝湯玉麟,命軍政部長何應欽進駐北平,馳調國軍北上增援[1]:101

經過[編輯]

3月6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奉命防守東起冷口,西至馬蘭峪一線。由於裝備不如日軍,守軍以奇襲夜襲對付日軍。3月9日,日軍搶佔喜峰口。傍晚,奉軍長宋哲元令,第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率兵跑步馳援抵達戰場;考慮到日軍日間火力優勢,但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擅長近戰夜戰,軍長宋哲元遂派趙登禹帶隊夜襲,並將第三十八師董升堂團也交趙登禹指揮[3]。3月10日,第二十九軍趙登禹旅在喜峰口與日軍激戰[2]:297。趙登禹接命後,從董升堂團及本旅王長海團挑出500名士兵組成「大刀隊」,由他親自帶隊,只帶步槍、輕機槍、大刀和手榴彈,於3月11日深夜分兩路踏雪夜行直插日軍軍營[3]。3月11日,當地獵戶關仁景、於連貴等自告奮勇為嚮導,趙登禹率左翼大刀隊襲日軍步騎兵營地,第一一三旅旅長佟澤光率右翼大刀隊襲日軍炮兵陣地。3月12日凌晨,董升堂團首先到長城外小喜峰口之三家子村和前仗子村附近埋伏,當夜一支日軍騎兵部隊正在酣睡,大刀隊迅速解決日軍哨兵,衝入營房扔手榴彈,用大刀劈殺日軍[3]。王海長團也趕到狼洞子及白台子日軍炮兵陣地,大刀隊奪取日軍陣地;此次夜襲共砍死砍傷日軍逾千人,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1架,500名大刀隊員僅23人生還。日軍騎兵與炮兵部隊一夜之間被全殲,打破其不可戰勝之神話,以致當時《朝日新聞》稱:「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3] 國軍夜擊日軍,奪回喜峰口,東出鐵門關,西過潘家口,由山間小路迂迴至敵後包抄日軍,宣稱殲敵數千,為喜峰口大捷。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2. ^ 2.0 2.1 武月星主編 (編). 《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5. 
  3. ^ 3.0 3.1 3.2 3.3 〈喜峰口:抗日第一勝仗 500刀勇夜挫日軍 破不敗神話〉. 《明報》. 2015-08-02: 新聞專題A9版 [2017-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書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