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柯克西卡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斯卡·柯克西卡
出生Oskar Kokoschka
1886年3月1日
 奧匈帝國珀希拉恩
逝世1980年2月22日(1980歲—02—22)(93歲)
瑞士蒙特勒
國籍 奧匈帝國
 英國
知名於畫家詩人
運動表現主義
《風的新娘》

奧斯卡·柯克西卡 CBE(德語:Oskar Kokoschka,(1886年3月1日—1980年2月22日)是一位奧地利藝術家、詩人、劇作家和教師,以其強烈的表現主義肖像和風景畫以及影響維也納表現主義運動的視覺理論而聞名。

早年經歷[編輯]

奧斯卡·柯克西卡出生在珀希拉恩是波希米亞金匠古斯塔夫·約瑟夫·科科施卡和瑪麗亞·羅曼娜·柯克西卡的第二個孩子。他有一個姐姐貝爾塔,生於1889年.弟弟博胡斯拉夫,生於1892年;還有一個在嬰兒時期就死去的哥哥。小奧斯卡對厄運有着強烈的迷信,他的母親生下他後不久,波赫蘭發生了一場火災的故事,這加強了他對厄運的迷信.柯克西卡在這個家庭的生活並不輕鬆,主要是由於他父親的經濟狀況不佳。他們不斷搬進更小的公寓,離繁華的城鎮中心越來越遠.由於其父親沒什麼本事,柯克西卡於是疏遠了父親,但與母親關係比較近.他視自己為一家之主,在經濟獨立後繼續養家餬口。柯克西卡於1897 年進入中學,重點放在科學和語言等現代學科的研究上。儘管他打算繼續接受正規的化學教育,但柯克西卡對這些科目並不感興趣,因為他只擅長文藝學科,並且在上課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像柯克西卡的許多相同年紀的法國人和德國人一樣,他對歐洲各地民族志展品中的原始和獨特的藝術非常感興趣.

教育經歷[編輯]

在對其的一些繪畫產生深刻印象後,他的其中一位老師建議柯克西卡從事美術事業。於是他違背父親的意願,申請了維也納的工藝美術學校,即現在的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他獲得了獎學金,是為數不多的被錄取申請人之一。工藝美術學校是一所進步的應用藝術學校,主要專注於建築、家具、手工藝和現代設計。與同時期更負盛名和傳統的維也納美術學院不同,藝術學院由維也納分離的講師主導。柯克西卡從1904年到1909年在那裏學習,並受到他的老師卡爾·奧托·切什卡的影響,開發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繪畫風格。

柯克西卡的早期作品包括兒童的手勢畫,被他的同伴描繪成和屍體一樣尷尬。柯克西卡沒有接受過正式的繪畫培訓,因此沒考慮過「傳統」或「那個時代正確」的繪畫方式。維也納的工藝美術學校的教師通過維納車間或維也納研討會幫助柯克西卡獲得機會。柯克西卡的第一批佣金是靠畫兒童明信片和圖紙。柯克西卡後來回憶道,這項練習為「[他的]藝術訓練提供了基礎」。他早期的職業生涯以維也納名人的肖像為標誌,這些肖像以緊張的動畫風格繪製。

畢業以後,柯克西卡致力於教授藝術,並撰寫文章和演講,記錄他作為教育家的觀點和實踐。17世紀捷克人文主義和教育改革家揚·阿莫斯·夸美紐斯是科科奇卡在如何對待教育方面的主要影響。柯克西卡於1911年至1913年在維也納任教,然後於1919年至1923年在德累斯頓任教。 雖然各種出版物都提到了他作為教師的努力,但這些努力通常側重於他在自己的藝術中捕捉到的個性,而不是他的課堂實踐。柯克西卡忽視了藝術教育工作者承擔的傳統結構化方法和理論,而是通過充滿神話主題和戲劇性情感的故事講述來教授。 1912年,柯克西卡在維也納的文學與音樂學術協會發表了論文《論願景的本質》。本文概述了柯克西卡關於內視覺和光學視覺之間關係的藝術概念化。在考慮自己的藝術時,柯克西卡表示,靈感來自他在與當代環境互動時以光學方式收集的日常觀察。柯克西卡承認這些刺激如何在他內心的想像中表現出來,並導致了其利用潛意識而不是光學視覺來創作。此外,柯克西卡授予觀眾根據他們在自己的意識領域如何體驗視覺來解釋圖像的任務。這個概念與瓦西里·康定斯基關於藝術精神的理論一致,已成為藝術史學家理解維也納表現主義的基礎。

維也納前衛時期[編輯]

1908年,柯克西卡有機會向第一屆維也納藝術館提交作品。舉辦這次政府資助的展覽既是為了吸引遊客,也是為了肯定維也納在藝術界的突出地位。柯克西卡收到了維納車間主任弗里茨·溫多弗的委託,以獲得補充兒童讀物並在展覽上展示的彩色圖像。然而,柯克西卡冒昧地製作了圖像,作為他一年前寫的詩《做夢的少年》的插圖,這首詩的形式是自傳式的青少年幻想,對年輕觀眾來說太不合適了。 柯克西卡在他的自傳中解釋了這首詩的起源,這首詩遵循了他年輕學生愛上瑞典同學莉莉絲的個人經歷。受中世紀藝術作品的影響,柯克西卡在每個圖像中同時描繪了不同的時間時刻。柯克西卡還採用了歐洲傳統民間藝術的大膽線條和富有表現力的色彩,並將其與新藝術運動的風格化裝飾和二維體並列。

《做夢的少年》和名為《夢想承載者》的文本現已丟失,但卻是柯克西卡有史以來第一批展出的作品。與書籍插圖一樣,柯克西卡的作品因其對年輕、異國情調和性感幻想的描繪而令人不安。在展示這兩部作品時,柯克西卡受到了保守派官員的強烈反對,在500本《做夢的少年》中,只有一小部分實際上被裝訂和出售。結果,他被驅逐出工藝美術學校,並在維也納前衛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奧地利建築師阿道夫·盧斯結識了柯克西卡,並將他介紹給其他前衛成員,這些成員隨後在一系列肖像畫中成為他的主題。

肖像畫[編輯]

柯克西卡在1909年至1914年間畫了大部分肖像畫。與愛德華·蒙克等許多同時代人一樣,柯克西卡保持着完全的藝術自由。柯克西卡的大部分客戶都是建築師盧斯介紹的,是盧斯訂購了肖像,而且如果客戶選擇不購買,他就會原價購回。柯克西卡的其肖像以他圈子裏支持這一時期現代藝術的朋友和倡導者為主。這個畫肖像的團體的傑出成員包括藝術品經銷商赫沃斯·瓦爾登、藝術支持者樂天弗朗索斯、詩人彼得·阿爾滕貝格以及藝術歷史學家漢斯和埃里克·蒂策。

柯克西卡的肖像展示了傳統肖像的慣例,主要是關於他捕捉座位的視角。然而,柯克西卡還採用了現代風格的元素,包括將手融入構圖中,以進一步捕捉個人手勢表達的情感。這些肖像還利用了保姆身體的無意識定位,柯克西卡認為這將揭示他們潛意識的內在張力。

柯克西卡的肖像採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調色板,類似於當時德國Die Brücke藝術家的作品。柯克西卡使用尖銳、刺耳的顏色,使受試者看起來像腐爛的屍體,這並不意味着被理解為他們個人身體狀況的描繪,而是分解年齡的總體跡象。大膽的線條和鮮艷的色彩斑塊與原本堅實、暗淡的背景並列,是對柯克西卡和圈子裏的焦慮的視覺詮釋。然而,柯克西卡的肖像與同時代人的肖像不同,因為他相信繪畫行為本身的象徵重要性,可見的筆觸和裸露的畫布區域強調了這一點。柯克西卡將繪畫技巧與繪畫中使用的繪畫技術相結合,這體現在他對鮮艷和對比鮮明的顏色的使用、快速的筆觸、焦慮的劃痕和不均勻的處理中可以看出。

柯克西卡在1909年的一封信中指出,他「想做一幅神經紊亂的肖像。」由於沒有額外的元素來為保姆建立敘事,柯克西卡強調,個人的本質是通過創造他們形象的方式出來的。藝術史學家帕特里克·韋克納描述了柯克西卡的肖像,他認為皮膚就像與身體分離一樣,讓觀眾像面紗一樣透視面紗,只是為了使描繪手段可見。柯克西卡的肖像作為一個整體評論了那些意識到1918年奧地利帝國舊秩序結束的文化環境變化的人所感受到的壓倒性的不確定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自願作為一名騎兵在奧地利軍隊服役,並於 1915 年受重傷。在醫院,醫生判定他精神不穩定。儘管如此,他繼續發展自己的藝術家職業生涯,週遊歐洲並畫風景。 1919 年,柯克西卡開始在德累斯頓藝術學院任教。在 1920 年致德累斯頓居民的一封公開信中,柯克西卡認為,為了保護無法逃脫交火的藝術,革命政黨之間的內戰應該轉移到城市邊界之外。這封信是在 1920 年 3 月 15 日的一起事件之後寫的,當時一顆子彈在噴泉處損壞了芭絲謝巴,這是彼得保羅魯本斯的一幅畫。 由於他的信,柯克西卡在所謂的藝術惡棍辯論中受到了共產主義藝術家喬治·格羅茲和約翰·哈特菲爾德的強烈反對。然而,許多其他藝術家繼續支持柯克西卡的作品。 1922年5月,他參加了國際進步藝術家大會,並簽署了《國際進步藝術家聯盟成立宣言》。 柯克西卡於 1931 年秋天回到維也納,在那裏他在十一年前為父母購買的房子裏住了六個月。這座房子位於維也納第 16 區,被稱為利勃哈斯塔爾,現在作為藝術家的工作室,提供了一個被市議會改建為孤兒院的威廉敏堡宮。在此期間,柯克西卡接受了社會民主黨市議會的委託,即「紅色維也納」,為一幅將掛在市政廳或市政廳內的畫作。柯克西卡 和其他奧地利藝術家被要求創作一幅描繪維也納的藝術品,以貢獻於由維也納博物館管理的這個項目。為了紀念市法律顧問的人道主義努力,柯克西卡決定在由城市景觀組成的構圖的前景中描繪在宮殿外玩耍的兒童。 畫中其他可識別的維也納建築包括市政廳和聖斯蒂芬大教堂。

墮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編輯]

1934年,因為納粹開始反對一切現代藝術的運動,他逃往布拉格,在那裏和其他表現主義藝術家組織了一個「柯克西卡幫」。1938年德意志國防軍開始準備入侵捷克,他在捷克斯洛伐克難民委員會的幫助下逃往英國,在那裏一直待到戰後。

晚年的生活[編輯]

1946年,柯克西卡加入英國國籍,1978年恢復奧地利國籍,1947年曾短暫訪問美國,以後定居瑞士直到去世。柯克西卡這些年在瑞士擔任教育工作者(Ricarda Jacobi是他的學生之一),同時還從事舞台設計和出版他的作品集。1962年,柯克西卡的作品回顧展在倫敦泰特美術館展出。

柯克西卡於 1980 年 2 月 22 日在蒙特勒去世,享年 93 歲,在他 94 歲生日前 8 天,死於感染流感後的併發症。他被安葬在蒙特勒中央公墓。

柯克西卡的畫作有其獨特的風格,他的文學作品也同樣具有強烈的幻覺印象,如同作家被強迫服用了迷幻藥一樣。他的劇作《暗殺者,女人們的希望》(1909年)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部表現主義戲劇。他的《俄耳甫斯和歐利蒂絲》(1918年)被改編為歌劇

榮譽[編輯]

1959年新年榮譽中獲頒發大英帝國勳章.

1960年與馬克·夏卡爾一同榮獲伊拉斯謨獎.

作品[編輯]

  • 1909: Lotte Franzos
  • 1909: Martha Hirsch I
  • 1909: Hans and Erika Tietze
  • 1909: St. Veronica with the Sudarium
  • 1909: Les Dents du Midi
  • 1909: Children Playing
  • 1910: Still Life with Lamb and Hyacinth
  • 1910: Rudolf Blümner
  • 1911: Lady in Red
  • 1911: Hermann Schwarzwald I
  • 1911: Egon Wellesz
  • 1911: Crucifixion
  • 1912: Two Nudes
  • 1913: Landscape in the Dolomites (with Cima Tre Croci)
  • 1913: The Tempest
  • 1913: Carl Moll
  • 1913: Still Life with Putto and Rabbit
  • 1914: 風的新娘
  • 1914: Portrait of Franz Hauser
  • 1915: Knight Errant
  • 1917: Portrait of the Artist's Mother
  • 1917: Lovers with Cat
  • 1917: Stockholm Harbour
  • 1920: The Power of Music
  • 1919: Dresden, Neustadt I
  • 1921: Dresden, Neustadt II
  • 1921: Two Girls
  • 1922: Self-Portrait at the Easel
  • 1923: Self-Portrait with Crossed Arms
  • 1924: Venice, Boats on the Dogana
  • 1925: Amsterdam, Kloveniersburgwal I
  • 1925: Toledo
  • 1926: Mandrill
  • 1926: Deer
  • 1926: London Large Thomas View I
  • 1929: Arab Women and Child
  • 1932: Girl with Flowers
  • 1934: Prague, View from the Villa Kramář
  • 1937: Olda Palkovská
  • 1938: Prague – Nostalgia
  • 1940: The Crab
  • 1941: Anschluss – Alice in Wonderland
  • 1941: The Red Egg
  • 1948: Self-Portrait (Fiesole)
  • 1962: Storm Tide in Hamburg
  • 1966: The Rejected Lover
  • 1971: Time, Gentlemen, Please


參考文獻[編輯]

  • 大英百科全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Oskar Kokoschka – La mia vita, Carmine Benincasa – Ed. Marsilio, Venezia 1981
  • Oskar Kokoschka, "Lettre de Voyage", X magazine, Vol. I, No. II (March 1960)
  • Berland, Rosa JH. "Expressionist Death Images and the Feminine Other: Oskar Kokoschka’s Mörder Hoffnung der Frauen (1907) and Hugo Von Hofmannsthal’s Elektra (1903). Death Representations in Literature. Cambridge Scholars, 2015.
  • Berland, Rosa JH. "The radical work of Oskar Kokoschka and the alternative venues of Die Kunstschauen of 1908–1909, Vienna, Austria." Exhibiting Outside the Academy, Salon and Biennial, 1775–1999. Ashgate Press, 2015.
  • Berland, Rosa JH. The Exploration of Dreams: Kokoschka's Die träumenden Knaben" and Freud. Source. Winter–Spring 2008, 27 (2/3 Special issue on art and psychoanalysis): 25–31. 
  • Berland, Rosa JH. The Early Portraits of Oskar Kokoschka: A Narrative of Inner Life. Image and Narrative. [2 Febr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Hilde Berger: Ob es Hass ist solche Liebe? Oskar Kokoschka und Alma Mahler, Böhlau Verlag, Wien 1999 ISBN 3-205-99103-6, 2nd edition 2008 ISBN 978-3-205-78078-6
  • Oliver Hilmes: Witwe im Wahn  –  Das Leben der Alma Mahler-Werfel, Siedler Vlg., München 2004 ISBN 978-3-88680-797-0.
  • Wolfgang Maier-Preusker: Buch- und Mappenwerke mit Grafik des Deutschen Expressionismus, Ausst.Kat. für Hansestadt Wismar, Wien 2006 ISBN 3-900208-37-9
  • Tilo Richter (ed.): Horst Tappe: Kokoschka, m. Fotografien v. Horst Tappe, Zitaten (d/e/f) u. Grafiken v. Oskar Kokoschka, Vorwort v. Christoph Vitali, Christoph Merian Verlag, Basel 2005 ISBN 3-85616-235-6
  • Heinz Spielmann: Oskar Kokoschka  –  Leben und Werk, Dumont Verlag. Köln 2003 ISBN 978-3-8321-7320-3.
  • Alfred Weidinger: Kokoschkas King Lear. Albertina, Wien 1995 ISBN 3-900656-29-0
  • Alfred Weidinger: Kokoschka und Alma Mahler  –  Dokumente einer leidenschaftlichen Begegnung, Reihe 'Pegasus Bibliothek', Prestel Vlg., München/New York 1996 ISBN 3-7913-1711-3. * Widerstand statt Anpassung: Deutsche Kunst im Widerstand gegen den Faschismus 1933–1945, Elefanten Press Verlag GmbH, Berlin 1980
  • Alfred Weidinger, Alice Strobl: Oskar Kokoschka. Die Zeichnungen und Aquarelle 1897–1916. Werkkatalog, 1. Band. Hg. Albertina. Verlag Galerie Welz, Salzburg 2008 ISBN 978-3-85349-290-1
  • Alfred Weidinger: Oskar Kokoschka. Träumender Knabe – Enfant terrible, 1906–1922. Hg. Agnes Husslein-Arco, Alfred Weidinger. Belvedere, Wien 2008 ISBN 978-3-901508-37-0
  • Norbert Werner (Hg.): Kokoschka  –  Leben und Werk in Daten und Bildern, Insel Vlg., Frankfurt/M. 1991 ISBN 3-458-32609-X
  • Hans M. Wingler, Friedrich Welz: Oskar Kokoschka – Das druckgraphische Werk , Verlag Galerie Welz, Salzburg 1975 ISBN 3-85349-037-9
  • Johann Winkler, Katharina Erling: Oskar Kokoschka  –  Die Gemälde 1906–1929, Verlag Galerie Welz, Salzburg 199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