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共和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對岸共和國
Užupio respublika立陶宛語
私人國家
對岸共和國國旗
國旗
對岸共和國國徽
國徽
首都維爾紐斯
成立
• 愚人節宣佈獨立
1998年4月1日
時區UTC+2
UTC+3
電話區號+370

對岸共和國立陶宛語Užupio respublika意第緒語זארעטשע‎,白俄羅斯語Зарэчча,俄語:Заречье波蘭語Zarzecze),也譯作奧蘇比斯共和國,是一個微國家,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區。該城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指定爲第541號世界遺產立陶宛語中「Užupis」的意思為「河的對岸」,指的是被維爾尼亞河圍繞的地區。1998年4月1日愚人節,該區宣佈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1],並擁有自己的國旗、貨幣、總統、憲法,並成立一支12人的「軍隊」,不過後來因為立陶宛加入北約,「軍隊」宣佈解散。

對岸共和國暫時未被任何其他國家的政府承認,與其說它是一個獨立國家,將它形容為一個藝術家組織更為貼切,「共和國」是藝術家與文化人的集中地(現任總統羅馬斯·利萊吉斯英語Romas Lileikis同時也是詩人、音樂家和電影導演),當地設有藝術畫廊,藝術家工作坊,和不少咖啡館,放蕩不羈的氛圍可媲美巴黎蒙馬特;維爾紐斯市市長阿圖拉斯·祖卡斯英語Artūras Zuokas亦經常出席對岸共和國舉辦的活動。[2]

地理環境[編輯]

對岸共和國街景

對岸共和國是個極小且相對孤立的地區,佔地僅約148英畝(60公頃)[3][4]。總人口約7,000人,其中有近千位皆為藝術家。[5]此地與維爾尼亞河及一處陡峭的山坡比鄰,並與蘇聯時期建立的工業區接壤。約於16世紀建立了第一座橋樑,當時該地區的居民大多是立陶宛猶太人[6]

歷史[編輯]

位於建築上的塗鴉
西藏廣場

伯納丁公墓英語Bernardine Cemetery是該地最古老的公墓之一。[7]大部分猶太人在納粹大屠殺期間遭到殺害,[8]老猶太公墓英語Jewish Cemetery, Vilnius亦在蘇聯的入侵中受到摧毀。[9]損毀的廢屋被遊民性工作者等社會邊緣族群佔據。直至立陶宛在1990年宣佈立陶宛重新獨立,現今「對岸共和國」所在的城區仍然是最被忽視的地區之一。自蘇聯時代以來,該地區一直是藝術家和波西米亞人的常見出沒地。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年輕藝術家在維爾尼亞河附近的廢棄建築中佔屋[10]

對岸共和國大使[編輯]

位於慕尼黑的對岸共和國大使館

對岸共和國外交部在全球任命了500多位大使。[11]大使的任務是在人與人之間架起橋樑。部分大使在某個州或地理區域代表共和國及其憲法,而部分大使則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分享共和國的精神,例如蜂鳥大使、人類知識大使以及在街上吹口哨的大使。[12] 共和國駐慕尼黑大使館致力於在藝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之間建立橋樑,使人工智能更容易為社會所用,更符合道德規範,並更具創新性。[13]知名大使包括實驗電影製作人喬納斯·梅卡斯英語Jonas Mekas[14]、藝術評論家康斯坦丁·多羅申科英語Kostyantyn Doroshenko[15]、知識設計師和開放式創新促進者伊芙琳旺德爾·沃格特和體驗設計師妮莉·本·哈尤英語Nelly Ben Hayoun[16]

對岸共和國憲法[編輯]

對岸共和國憲法的慕尼黑版本
對岸共和國憲法板

對岸共和國有一套共41條的憲法,內容與其他國家的憲法非常不同。其中第1條「每個人都有權在維爾尼亞河邊生活,維爾尼亞河有權在任何人身邊流過。」、第12條「一隻狗有權去做狗。」、第13條:「貓沒義務愛它的主人,但有需要時就要幫忙」和第37條「每個人都有權去不擁有權利。」;當中亦包括一些對比的條文:如第16條「每個人都有權快樂。」及17條「每個人都有權不快樂。」,強調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對每件事情擁有做與不做的權利。外交部長托馬斯·切帕蒂斯(Thomas Chepaitis)、大使館創始人馬克斯·哈里奇德語Max Haarich人工智能專家艾力克斯·瓦德曼(Alex Waldmann)和人形機械人Roboy英語Roboy為慕尼黑大使館制定了額外的條文:「任何人工智能都有權相信人類的善意。」[13]這使得對岸共和國憲法成為世界上第一部提到人工智能的憲法。方濟各在2018年9月維爾紐斯訪問期間為憲法獻上祝福。[17]

憲法全文[編輯]

The Užupis Constitution
  1. 第一條 每個人都有在維爾尼亞河畔生存的權利,而維爾尼亞河有流經每個人的權利。
  2. 第二條 每個人在冬天都擁有熱水、暖氣和瓦片屋頂的權利。
  3. 第三條 每個人都有死亡的權利,但不是義務。
  4. 第四條 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權利。
  5. 第五條 每個人都有變得獨一無二的權利。
  6. 第六條 每個人都有愛的權利。
  7. 第七條 每個人都有不被愛的權利,但不是必須的。
  8. 第八條 每個人都有不傑出和不聞名的權利。
  9. 第九條 每個人都有無所事事的權利。
  10. 第十條 每個人都有愛和照顧貓的權利。
  11. 第十一條 每個人都有權照顧狗隻直到其中一方死去。
  12. 第十二條 每隻狗有權去做狗。
  13. 第十三條 每隻貓沒有義務要愛牠的主人,但必須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14. 第十四條 有時候,每個人都有不知道他的職責的權利。
  15. 第十五條 每個人有質疑的權利,但不是責任。
  16. 第十六條 每個人都有快樂的權利。
  17. 第十七條 每個人都有不快樂的權利。
  18. 第十八條 每個人有保持沉默的權利。
  19. 第十九條 每個人都有信仰的權利。
  20. 第二十條 沒有人有暴力的權利。
  21. 第二十一條 每個人都有欣賞自己是不重要的權利。
  22. 第二十二條 每個人都有對永恆憧憬的權利。
  23. 第二十三條 每個人都有權利去了解。
  24. 第二十四條 每個人都有權利不去了解任何事情。
  25. 第二十五條 每個人都有權利成為任何國籍的人。
  26. 第二十六條 每個人都有權利慶祝或不慶祝自己的生日。
  27. 第二十七條 每個人都應該記住自己的名字。
  28. 第二十八條 每個人都可以分享他們擁有的。
  29. 第二十九條 沒有人可以分享他們所沒有的東西。
  30. 第三十條 每個人都有權利有兄弟、姐妹和父母。
  31. 第三十一條 每個人都可以是獨立的。
  32. 第三十二條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自由負責。
  33. 第三十三條 每個人都有哭的權利。
  34. 第三十四條 每個人都有被誤解的權利。
  35. 第三十五條 每個人都沒有權利讓另一個人有罪。
  36. 第三十六條 每個人都有成為個人的權利。
  37. 第三十七條 每個人都有不擁有權利的權利。
  38. 第三十八條 每個人都有不害怕的權利。
  39. 第三十九條 不要被打敗。
  40. 第四十條 不要還手。
  41. 第四十一條 不要投降。

對岸天使[編輯]

對岸天使

2002年4月1日,一個吹小號的天使雕像在廣場上揭幕,象徵該區藝術自由的復興。這個想法是從建立一個天使雕像以紀念動畫師和漫畫家澤諾納斯·史泰尼斯(Zenonas Šteinys)的願望而發展起來的。[18]這個雕像成了對岸共和國復興的象徵。建立資金通過出售雕像的微型複製品籌集的。[19]雕塑家羅馬斯·維爾恰斯卡斯(Romas Vilčiauskas)作為對岸天使的創造者,亦創作了「對岸美人魚」[20]

在此之前,同樣的位置是一個雞蛋的臨時雕塑。被較大的對岸天使雕像取代後,雞蛋以10200立特被拍賣出售,現矗立在Pylimo街上。[21]

圖庫[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1. ^ 世界零距離-「對岸共和國」. 香港: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2014年4月7日 [2014年4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13日). 
  2. ^ 奧蘇比斯:一個擁有自由精神的微型國家. 英國: BBC. 2018年11月9日 [2018年11月1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18日). 
  3. ^ The country that lives for a day. www.baltictimes.com.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0) (英語). 
  4. ^ www.gaumina.lt, e-solution: Gaumina. Užupis | A Neighbourhood in the Capital. www.lithuania.travel.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8) (英語). 
  5. ^ Arty, hipster and a country within a country: Welcome to the Republic of Užupis. Metro. 2018-09-11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0) (英國英語). 
  6. ^ Veröffentlichungsversion / Published Version Zeitschriftenartikel / journal article. Gentrification in Vilnius (Lithuania): the example of Uzupis (PDF). ssoar.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8-09). 
  7. ^ Georgian, Elizabeth. The Best Things to See and Do in Užupis, Vilnius. Culture Trip.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1). 
  8. ^ JewishGen's Holocaust Database. www.jewishgen.org.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3). 
  9. ^ The Old Jewish Cemetery in Užupis, Vilnius. Jewish Heritage Lithuania. 2020-09-10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4) (英國英語). 
  10. ^ Uzup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place you've never heard of. Urban Adventures. 2018-03-25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英國英語). 
  11. ^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 Užupis Everywhere. uzhupisembassy.eu.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12. ^ Užupis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Website of Užupis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20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13. ^ 13.0 13.1 Exploring the Lithuanian Micronation Užupis. Playboy Magazine. 17 December 2019,. Equality (Winter 2020) [20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14. ^ 2019 August » Užupis Everywhere. uzhupisembassy.eu.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15. ^ Embassy among the Art Critics of the world » Užupis Everywhere. uzhupisembassy.eu.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16. ^ Dr. Nelly Ben Hayoun- Stepanian. University of the Underground. 2017-04-27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美國英語). 
  17.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Užupis » Užupis Everywhere. uzhupisembassy.eu.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18. ^ H E R I T A G E Lithuanian Footsteps on the World's Cinema A Grand Undertaking: The Radvila Map of Lithuania They Tore Down Le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21-0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7-24). 
  19. ^ Simbolis: Užupio angelas iškilo iš mažų kopijų. [202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4). 
  20. ^ Archived copy.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6). 
  21. ^ Margutis Easter Egg. Atlas Obscura. [2021-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