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拉咸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伯拉咸
Brabham
全名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
Motor Racing Developments, Ltd.
總部所在地英國米爾頓凱恩斯
創辦人積奇·伯拉咸
讓·托蘭克英語Ron Tauranac
著名職員伯尼·艾利史東
高登·莫瑞英語Gordon Murray
羅恩·丹尼士
查理·懷汀
約翰·賈德英語John Judd
赫比·布拉許英語Herbie Blash
著名車手澳洲 積奇·伯拉咸
美國 丹·格尼
英國 格拉咸·希爾
新西蘭 丹尼·哈默
奧地利 尼基·勞達
巴西 尼爾遜·畢奇
英國 戴蒙·希爾
參與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歷史
首次參賽1962年德國大獎賽英語1962 German Grand Prix
完賽次數402
車隊
世界冠軍
2 (1966年英語1966 Formula One season1967年英語1967 Formula One season
車手
世界冠軍
4 (1966年英語1966 Formula One season1967年英語1967 Formula One season1981年英語1981 Formula One season1983年英語1983 Formula One season
奪冠次數35
頒獎台次數120
積分832
桿位次數40
最快圈數42
最後一次參賽1992年匈牙利大獎賽英語1992 Hungarian Grand Prix

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英語:Motor Racing Developments Ltd,簡稱MRD),俗稱伯拉咸(英語:Brabham/ˈbræbəm/),是英國的一家賽車製造商,同時也是一級方程式車隊。由車手積奇·伯拉咸與設計師讓·托蘭克英語Ron Tauranac兩位澳洲人於1960年成立。車隊在它的30年一級方程式歷史中,共贏得了4次車手世界冠軍以及2次車隊世界冠軍。積奇·伯拉咸1966年奪冠後,成為目前唯一1位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賽車中奪冠的車手。

在1960年代,伯拉咸是全球最大的開輪式賽車製造商,以販售賽車給車隊為主,在1970年更是製造超過500輛賽車。在這段期間,駕駛伯拉咸賽車的參賽隊伍在二級方程式三級方程式中贏得了許多大獎賽冠軍。此外,伯拉咸賽車也出賽於印第安納波利斯500方程式5000英語Formula 5000賽事。在1970和1980年代,伯拉咸提出許多創新,像是在比賽中加油、碳質剎車盤、液壓氣動懸吊系統英語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以及高登·莫瑞英語Gordon Murray設計的「風扇車英語Brabham BT46」,不過只贏了一場比賽就被撤銷。

在1980年代,伯拉咸車隊的巴西車手尼爾遜·畢奇贏得了2次世界車手冠軍。首次在1981年英語1981 Formula One season駕駛地面效應BT49英語Brabham BT49-Ford英語Cosworth DFV賽車獲得冠軍,第二次則於1983年英語1983 Formula One season成為首位駕駛渦輪增壓賽車獲得世界冠軍的車手。1983年畢奇與列卡度·柏齊斯駕駛的寶馬 M12英語BMW M12直列四缸引擎伯拉咸BT52英語Brabham BT52更是幫助車隊取得隊史35次大獎賽冠軍的其中4次。

於1970至1980年代,英國商人伯尼·艾利史東持有伯拉咸的所有權,之後他成為了負責掌管一級方程式商業方面的負責人。艾利史東於1988年將車隊賣給日本的引擎公司中橋集團(Middlebridge Group)。直到1992年賽季英語1992 Formula One season,車隊由於日本公司無法償還蘭德赫斯特租賃公司(Landhurst Leasing)的貸款而倒閉。這起案件最終交由英國重大詐欺犯罪偵查署調查。一家德國企業於2009年試圖以伯拉咸的名字重返2010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不過最終並未成功。

起源[編輯]

伯拉咸由積奇·伯拉咸讓·托蘭克英語Ron Tauranac成立,他們於1951年在家鄉澳大利亞認識,當時兩者分別在製造賽車及賽車比賽方面各有長處。伯拉咸較擅長於賽車,且在1955年前往英國進一步發展他的賽車生涯。他在那為庫珀汽車公司駕駛賽車,並且進展到世界賽車運動管理機構國際汽車聯合會下最高級別的開輪式賽車賽事——一級方程式[註 1]伯拉咸在1959年英語1959 Formula One season1960年英語1960 Formula One season駕駛創新的中置引擎英語Mid-engine庫珀賽車贏得了2次一級方程式世界車手冠軍。[1]:17–9

1966年,40歲的積奇·伯拉咸於伯拉咸車隊贏得一級方程式車手世界冠軍

儘管庫珀有把引擎放在車手後面的創新想法,不過他們的工作人員與首席設計師歐文·馬多克英語Owen Maddock則普遍抵抗發展這種賽車。伯拉咸在他的朋友托蘭克投入後將發展更推進一步,之後在1960年庫珀極為成功的「低底」T53賽車研發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18, 22伯拉咸深信他會做的比庫珀更好,因此他在1959年底詢問托蘭克是否要前來英國與他合作,最初他們於伯拉咸的汽車經銷商積奇·伯拉咸賽車(Jack Brabham Motors)生產公路汽車Sunbeam Rapier英語Sunbeam RapierTriumph Herald英語Triumph Herald的升級套件,而他們則將設計賽車設為長遠目標。[2]:22–4伯拉咸描述托蘭克「絕對是唯一能與我合作的小子」。[3]:140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伯拉咸和托蘭克故意不使用他們自己的名字,成立了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將會與庫珀在賽車銷售市場展開競爭;由於伯拉咸仍受僱於庫珀,因此托蘭克只能秘密地按照初級方程式英語Formula Junior的標準製造第一輛MRD賽車。這輛MRD賽車在1961年夏季首度露面,並且被重新命名。賽車記者賈比·克隆巴克英語Jabby Crombac指出「法國人說這些字母的發音-音標為'em air day'-聽起來非常危險,就像法語的……狗屎。」[4]:43[5]:21後來這輛賽車就被命名為伯拉咸,代表字母BT取自於「伯拉咸」和「托蘭克」的英文字首。[5]:21

蓮花車隊法拉利車隊1961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英語1961 Formula One season研發了比庫珀更進一步的中置引擎。伯拉咸於整個1961年賽季中駕駛庫珀表現不甚理想,僅得到4分且沒有任何大獎賽冠軍。接着他便於1962年離開了庫珀,並效力於自己的車隊伯拉咸賽車組織(英語:Brabham Racing Organisation,簡稱BRO),駕駛由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研發的賽車。[2]:31-32[3]:14, 145–9

賽車歷史-一級方程式[編輯]

積奇·伯拉咸與讓·托蘭克(1961年-1970年)[編輯]

伯拉咸賽車組織

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最初着重於銷售賽車給低階賽事的客戶,以至於直到1962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英語1962 Formula One season賽季中途才準備好新的一級方程式賽車。伯拉咸賽車組織於賽季開始時使用的是蓮花車隊底盤,而在綠色塗裝的伯拉咸BT3首度於1962年德國大獎賽英語1962 German Grand Prix亮相後,車隊有兩次在積分區內完賽。在德國大獎賽15圈賽事中的第9圈,伯拉咸因為節流閥故障而退賽。不過在季末的兩場比賽皆取得第4名的成績。[1]:21–22

伯拉咸BT3英語Brabham BT3是第一輛伯拉咸的一級方程式賽車

伯拉咸與美國車手丹·格尼1963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英語1963 Formula One season成為隊友,一同駕駛具有國家意義的澳大利亞綠金色賽車顏色塗裝的伯拉咸賽車。[3]:147積奇·伯拉咸在位於德國司徒加特的1963年非錦標賽中取得了車隊的首勝。[1]:28格尼則在1964年賽季英語1964 Formula One season法國英語1964 French Grand Prix墨西哥大獎賽英語1964 Mexican Grand Prix中拿下了這款賽車的頭兩場大獎賽勝利。而伯拉咸製造銷售的賽車也在1964年取得三場非錦標賽的分站冠軍。[1]:35–41但是到了1965年賽季英語1965 Formula One season就不再那麼順利了,車隊沒有獲得任何一個大獎賽冠軍。伯拉咸車隊在1963年至1965年這三個賽季中分別獲得了第3、第4及第3名的成績,但是缺乏穩定性,浪費了幾次大有可為的成果。賽車運動作家邁克·勞倫斯(Mike Lawrence)和大衛·霍奇斯(David Hodges)曾表示缺乏資源會使車隊帶來不好的結果,而這也引起讓·托蘭克的共鳴。[2][2]:71[6]:32

FIA在1966年賽季英語1966 Formula One season的新規則中,開放使用3.0升自然進氣引擎或1.5升機械增壓引擎,這對大部分車隊來說都缺乏合適的引擎來參賽。一家從未生產過一級方程式引擎的澳大利亞引擎公司雷普科英語Repco,他們根據倒閉的美國汽車公司奧斯摩比生產的公路車F85鋁製V8氣缸本體和其他現成零件,生產出一具引擎來提供給伯拉咸車隊參賽使用。[2]:51–52設計與顧問工程師菲爾·厄文英語Phil Irving(出名於文森電單車英語Vincent Motorcycles)是研發這具原始版本引擎的計劃工程師。幾乎沒有人看好伯拉咸-雷普科會有所競爭力,[7]:43但是在賽季開始時這輛輕便且穩定的賽車始終跑在前頭。位於理姆斯-格鎮賽道舉辦的法國大獎賽英語1966 French Grand Prix中,積奇·伯拉咸成為第一位駕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賽車獲得大獎賽冠軍的車手。在這之後也只有他的前隊友布魯斯·麥克拉倫達成這個成就。接着這位澳大利亞老將取得了四連勝。最終積奇·伯拉咸於1966年取得他的第三座車手世界冠軍,也使得他成為唯一一位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賽車中贏得世界冠軍的車手。伯拉咸的隊友新西蘭人丹尼·哈默拿下了1967年賽季英語1967 Formula One season的車手世界冠軍。伯拉咸時常嘗試新的零件,使得哈默整季的表現相較於伯拉咸來說穩定許多。[2] :92伯拉咸車隊在這兩年皆獲得車隊世界冠軍。[8]:34–40

技術老舊的伯拉咸車隊直到1970年才生產出第一輛單體構造英語Monocoque賽車伯拉咸BT33

哈默在1968年賽季英語1968 Formula One season轉往加盟麥拿侖車隊,而他的空缺則由奧地利人約亨·林特補上。雷普科生產了一具更強大的V8引擎,以使他們能夠與福特新的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互相抗衡,但最終證明這具引擎缺乏穩定性。英國與澳大利亞間缺乏交流,使得發現並解決問題更加困難。林特在賽季中取得兩次桿位,雖說賽車的速度很快,但伯拉咸與林特只完成了三場賽事,賽季結束時只取得10分。[8]:41

雖然伯拉咸在1969年賽季英語1969 Formula One season買下了告士禾夫DFV引擎,但林特仍選擇轉往蓮花車隊。積奇·伯拉咸在季中因為測試意外而錯失了幾場大獎賽,而林特的接替者傑克·艾克斯英語Jacky Ickx於下半季的表現非常亮眼,他在德國英語1969 German Grand Prix以及和加拿大英語1969 Canadian Grand Prix皆取得勝利。[1]:85艾克斯在車手積分榜上名列第二,以37分落後於63分的積奇·史釗活。伯拉咸則取得兩次桿位,站上兩次頒獎台,但是未完成一半以上的賽事。藉着駕駛伯拉咸賽車的法蘭克·威廉士車隊英語Frank Williams Racing Cars車手皮爾斯·柯瑞吉英語Piers Courage摩納哥英語1969 Monaco Grand Prix沃特金斯峽谷英語1969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皆取得第二名的幫助下,伯拉咸車隊因此在積分榜上名列第二。[1]:79-80伯拉咸打算在1969年賽季末退休,並將他所擁有的車隊股份賣給托蘭克。然而林特遲遲才決定續留蓮花車隊,使得伯拉咸不得不出賽下一個賽季。[2]:109[3]:230–231他在1970年賽季英語1970 Formula One season南非英語1970 South African Grand Prix揭幕站取得勝利,這也是他的最後一次獲勝。雖說機械故障頻頻頓挫他的挑戰心,但他始終具有很強的競爭力。[1]:93最終車隊在二號車手羅夫·斯托莫倫英語Rolf Stommelen的幫助下獲得第四名。

讓·托蘭克(1971年)[編輯]

伯拉咸BT34。格拉咸·希爾於銀石賽道的非大獎賽事英國車手俱樂部國際盃中贏得他一級方程式生涯中的最後一場勝利

托蘭克於1971年賽季英語1971 Formula One season簽下兩屆世界冠軍格拉咸·希爾和澳大利亞年輕車手提姆·申肯。托蘭克專為希爾設計出了一輛有兩個散熱器架設於前輪前方的奇特「蟹螯狀」BT34賽車。雖然希爾在1969年發生意外後便不再是頂尖的車手,但還是於銀石賽道的非大獎賽事英國車手俱樂部國際盃英語BRDC International Trophy贏得他一級方程式生涯中的最後一場勝利,[1]:114–17最終車隊取得7分錦標賽積分。

托蘭克開始意識到他自己無法負擔去冒險在價值10萬英鎊經費的一級方程式,而他也只想做一位工程師,於是便開始尋找一位具有經驗的商業夥伴。[2]:113最終他在1971年底將公司以10萬英鎊賣給英國商人伯尼·艾利史東,艾利史東是約亨·林特的前任經理人與康諾特車隊英語Connaught Engineering持有者。托蘭克則繼續任職於設計賽車與經營工廠。[2]:116

伯尼·艾利史東(1972年-1987年)[編輯]

於2003年展出的伯拉咸BT44英語Brabham BT44曾出戰於1974年賽季英語1974 Formula One season1975年賽季英語1975 Formula One season

托蘭克因為不滿艾利史東在未與他商量的情況下,便自行改變公司架構,使得他於1972年賽季英語1972 Formula One season初離開了伯拉咸。艾利史東曾說:「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永遠無法以這種關係運作」並指出「(托蘭克和我)都有同樣的想法:『講點道理吧,照我說的去做』」。[2]:116–118在這漫無目的的這一年中,車隊出賽於三種不同賽事,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阿根廷車手卡洛斯·瑞特曼在家鄉布宜諾斯艾利斯獲得桿位,還有於非大獎賽事的因特拉戈斯大獎賽英語1972 Brazilian Grand Prix取得勝利。艾利史東在1973年賽季英語1973 Formula One season將年輕的南非工程師高登·莫瑞英語Gordon Murray晉升為首席設計師,並將赫比·布拉許英語Herbie Blash二級方程式調職至一級方程式擔任車隊經理。兩者在接下來的15年皆留任於車隊。瑞特曼在1973年賽季駕駛莫瑞製造的三角剖面BT42賽車,最終站上兩次頒獎台,在車手積分榜上名列第7名。

瑞特曼於1974年賽季英語1974 Formula One season取得他一級方程式生涯中的首三場勝利,且是伯拉咸車隊自1970年以來的第一場勝利。車隊在派出更具競爭力的BT44英語Brabham BT44後獲得第5名。許多評論員在伯拉咸車隊於1974年強勁的結束後,非常看好他們能夠贏得1975年的世界冠軍英語1975 Formula One season。這年在巴西車手卡洛斯·帕塞英語Carlos Pace於家鄉聖保羅因特拉戈斯賽道贏得他生涯唯一的勝利後有個非常好的開局。但隨着賽季的進行,輪胎的磨損屢次地降低賽車的速度。[9]:103帕塞在這個賽季站上兩次頒獎台,最終名列第6;而瑞特曼有5次頒獎台,包括德國大獎賽英語1975 German Grand Prix一次大幅度的勝利,最終名列第3。在賽季結束時,車隊在積分榜上則位居第3名。

在競爭對手蓮花和麥拿侖從1960到1980年代早期一直靠着告士禾夫DFV作戰的情況下,艾利史東開始藉由尋求其他選擇來增加更多的競爭優勢。儘管莫瑞的告士禾夫動力賽車依然十分成功,但艾利史東還是和意大利引擎製造商阿爾法·羅密歐簽下合約,將從1976年賽季英語1976 Formula One season開始使用他們強大的水平對臥十二缸引擎。伯拉咸車隊以現為紅色馬丁尼賽車英語Martini Racing塗裝但不穩定且過重的全新伯拉咸BT45來交換他們的引擎。[1]:159–1611976與1977年賽季英語1977 Formula One season再次看到伯拉咸車隊掉落到後段班。瑞特曼在1976年賽季末透過談判而從合約中釋出,之後他便與法拉利車隊簽約。阿爾斯特約翰·華生於1977年取代了他的位置。車隊在1977年賽季初期的一場輕型飛機事故中失去了卡洛斯·帕塞。[1]:164, 167

來到1978年賽季英語1978 Formula One season,莫瑞的伯拉咸BT46英語Brabham BT46主打着許多新的技術,克服了阿爾法引擎超重與包裝困難的問題。艾利史東與意大利乳製品公司帕瑪拉特合作從法拉利手中簽下了兩屆世界冠軍車手尼基·勞達,帕瑪拉特願意如期償付薪資使勞達願意離開法拉利,並且補足他法拉利提供的20萬英鎊的薪水。雖說蓮花透過空氣動力學地面效應英語Ground effect (cars)使得車身在彎道緊貼賽道的「翅膀車」蓮花79英語Lotus 79主宰了整個賽季,但勞達仍舊駕駛BT46取得兩場勝利,其中一場是駕駛有爭議的「B」版本或稱作「風扇車」的BT46。[1]:171, 179–189[10]:98

伯拉咸車隊在1979年賽季英語1979 Formula One season間結束了與阿爾法·羅密歐的合作關係,同年也首次與巴西的年輕車手尼爾遜·畢奇合作。莫瑞設計了全面地面效應BT48以配合迅速發展的阿爾法·羅密歐V12引擎,並配上有效的碳-碳複合材料制動系統——一項伯拉咸於1976年首創的技術。然而賽車的空氣動力學壓力中心英語Center of pressure (fluid mechanics)突如其來的變動,使得賽車的操控更無法預測,加上新的引擎穩定性不佳,最終車隊在季末的車隊積分榜上跌落至第8名。[1]:191阿爾法·羅密歐於賽季期間開始測試他們自己的一級方程式賽車,促使艾利史東重新使用告士禾夫DFV引擎,莫瑞稱這個舉動「就像度了一回假」。[1]:213, 215嶄新的告士禾夫動力BT49英語Brabham BT49在賽季結束前的加拿大大獎賽英語1979 Canadian Grand Prix中首度登場;在練習賽後勞達宣佈他將會在近期內退出賽車界,晚些他表示他「已經無法在一圈又一圈的比賽中獲得任何樂趣」。[1]:216

伯拉咸BT49在出賽的4個賽季中,贏得了一次世界冠軍。

車隊使用BT49征戰了4個賽季。畢奇在1980年賽季獲得3次勝利,而車隊則藉由畢奇的世界車手亞軍,在車隊積分榜上獲得季軍。這個賽季見證了藍色和白色的賽車塗裝:車隊在1992年轉讓之前,賽車會因為更換不同的贊助商而改變外觀。隨着對地面效應理論更深入地瞭解,車隊在1981年賽季英語1981 Formula One season進一步的發展BT49C,更併入了液壓氣動懸吊系統,以消除駕駛高度英語Ride height為了減少下壓力的限制。致力於與莫瑞建立良好工作關係的畢奇[11]:114 儘管被作弊的指控包圍着,但他最終仍獲得車手世界冠軍並有着3場大獎賽勝利。而車隊則在積分榜上名列第2,僅次於威廉士車隊

雷諾車隊在1977年首度將渦輪增壓器引進一級方程式。伯拉咸也曾在1981年夏季測試寶馬四缸M12英語BMW M12渦輪增壓引擎。車隊在1982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英語1982 Formula One season設計了新車BT50,這輛車就如16年前的雷普科引擎一般,使用了公路車的引擎寶馬M10英語BMW M10。但伯拉咸在賽季前期仍使用告士禾夫動力的BT49D,等到寶馬引擎的可靠度與操控性能問題解決後才改用新車BT50。德國製造商堅持伯拉咸必須使用他們的引擎,也因此雙方的合作關係最終走向了盡頭。這輛渦輪賽車在加拿大大獎賽英語1982 Canadian Grand Prix取得第一場勝利。車隊最終在車隊冠軍排名取得第5名,而車手列卡度·柏齊斯摩納哥大獎賽英語1982 Monaco Grand Prix為伯拉咸-福特賽車贏得最後一次積分後,在車手積分榜上取得第10名,另外前世界冠軍畢奇則排名第11名。之後畢奇在1983年賽季英語1983 Formula One season的閉官站南非大獎賽英語1983 South African Grand Prix才超越雷諾車隊阿蘭·保魯斯拿下車手世界冠軍,並成為首位駕駛渦輪增壓賽車贏得一級方程式車手世界冠軍的車手。儘管車隊伴隨着畢奇的成功,但是在1981年及1983年卻未贏得車隊冠軍。列卡度·柏齊斯是除了畢奇之外,在這三個賽季內唯一一位為伯拉咸贏得勝利的車手——二號車手在這兩個錦標賽季中僅為車隊貢獻些微的積分。帕特雷斯最終取得13分在車手積分榜上名列第9,另車隊在車隊積分榜上落後法拉利與雷諾取得第3名。

1985年英語1985 Formula One season尼爾遜·畢奇的BT54受到派拉利輪胎的阻礙

畢奇為車隊贏得隊史最後幾場勝利:1984年的第7站加拿大大獎賽英語1984 Canadian Grand Prix與第8站底特律大獎賽英語1984 Detroit Grand Prix,以及1985年在季末不情願地轉往威廉士車隊前的法國大獎賽英語1985 French Grand Prix。畢奇經過七年與兩次世界冠軍後,他認為自己比艾利史東在1986年開出的薪資更有價值。畢奇在1984與1985年賽季分別以第5名與第8名結束。[11]:1141986年賽季英語1986 Formula One season徹底的失敗。莫瑞配有寶馬M12引擎的BT55英語Brabham BT55,因為為了改善空氣動力學與降低重心將它的車身製成過於長且低,使得車隊最終只能獲得2分積分。車手埃利奧·德·安吉利斯保羅·李卡賽道英語Circuit Paul Ricard一場棘手的事故中喪命,這個意外成為伯拉咸車隊唯一的死亡事故。取代德·安吉利斯的車手德里克·沃里克英語Derek Warwick應國大獎賽英語1986 British Grand Prix幾乎要以第5名取得2分積分,但是在最後一圈卻發生問題使他掉出積分區。寶馬在是年8月決定運行他們自己的內部團隊後,宣佈將在賽季結束後退出一級方程式。由於艾利史東過於積極地參與一級方程式製造商協會,使得主要接管車隊管理的莫瑞感到「一路走來15年的車隊將要瓦解」。之後他在11月便離開伯拉咸轉往麥拿侖車隊[10]:161–164

艾利史東與寶馬的合約持續到1987年賽季英語1987 Formula One season,但是德國公司卻只願提供擱置的引擎。伯拉咸將用於他們新車的懸掛系統賣給了飛箭車隊。伯拉咸內的高層人士都承認到了這個階段艾利史東已經失去了經營車隊的興致了。1987年的成績比前一年來的好一些——帕特雷斯與德·塞薩里斯共取得了10分,包含了比利時大獎賽英語1987 Belgian Grand Prix墨西哥大獎賽英語1987 Mexican Grand Prix兩站的第3名完賽。因為無法找到一家合適的引擎供應商,車隊錯過了報名參加國際汽車聯合會1988年世界錦標賽的期限,最終艾利史東在1988年4月的巴西大獎賽宣佈車隊將退出一級方程式。艾利史東在賽季尾端的澳大利亞大獎賽英語1988 Australian Grand Prix宣佈他將MRD以未知的售價賣給了尤羅布倫車隊英語EuroBrun(EuroBrun)所有人沃爾特·布倫英語Walter Brun

約阿希姆·路提(1989年)[編輯]

布朗很快地便將車隊轉賣給瑞士金融家約阿希姆·路提,路提也將車隊重返1989年英語1989 Formula One season一級方程式。1989年賽季新的伯拉咸BT58英語Brabham BT58採用朱德英語Judd (engine)V8引擎(原為積奇·伯拉咸的另一家公司)。[3]:254伯拉咸的參賽車手為1987年澳大利亞大獎賽英語1987 Australian Grand Prix初登場的意大利車手斯蒂法諾·摩德納英語Stefano Modena,以及1988年為積架參賽世界跑車錦標賽英語1988 World Sportscar Championship season取得冠軍後重返一級方程式的馬田·賓度英語Martin Brundle。車隊最終取得第8名,且摩德納為車隊站上最後一次頒獎台:1989年摩納哥大獎賽的季軍(而賓度在正式排位賽前的預先排位賽刷去第5名0.021秒取得第4名,在正式比賽中一度曾跑上第3名,但是被迫進站更換耗盡的電池,最終只拿下第6名)。車隊有時也會錯失預先排位:賓度在加拿大大獎賽法國大獎賽預先排位中錯失掉了進入正式排位賽的資格。車隊在賽季結束時取得第9名。

中橋車隊(1989年-1992年)[編輯]

路提在1989年中期因逃漏稅被捕後,[12]幾個締約方紛紛爭論著車隊的所有權。日本一家由億萬富翁中內浩二持有的引擎公司——中橋集團有限公司(Middlebridge Group Limited),已經建立了國際F3000賽車車隊中橋車隊(Middlebridge Racing),並且在1990年賽季英語1990 Formula One season取得伯拉咸的掌控權。同時布拉許也回到了車隊。中橋向蘭德赫斯特租賃公司貸款100萬英鎊以收購伯拉咸。然而提供車隊的資金不足,且在伯拉咸最後三個賽季也僅得到極少的積分。[13]積奇·伯拉咸的小兒子大衛英語David Brabham在悲慘的1990年賽季曾短暫為車隊出賽,車隊僅靠着摩德納在開幕站美國大獎賽英語1990 United States Grand Prix於積分區內取得第5名的2分積分,最終在車隊積分榜上排行第9名。賓度與英國同胞馬克·賓度爾1991年賽季英語1991 Formula One season僅取得3分積分。由於1991年上半季的成績欠佳,他們在下半季必須先參加預先排位賽,賓度爾在日本站失手,而賓度則在澳大利亞站,因而無法參加正賽。車隊最終在積分榜上位於掙扎的英國蓮花車隊之後,名列第10。在吉爾瓦娜·阿瑪迪於1992年未能使她的贊助商落實而退出後,前伯拉咸世界冠軍車手格拉咸·希爾的兒子戴蒙·希爾首次加入了車隊。阿瑪迪是第5位一級方程式女性車手,但她3次出賽皆未能成功發車。

阿根廷人塞爾吉奧·林蘭德英語Sergio Rinland設計出車隊的最後一輛賽車,使用的是朱德引擎,除了在1991年使用山葉動力。1992年賽季英語1992 Formula One season的這輛賽車(1991年賽車的升級版)很少通過排位賽。希爾在1992年匈牙利大獎賽英語1992 Hungarian Grand Prix以最後一名為車隊完成了最後一場出賽,他落後冠軍車手艾爾頓·冼拿4圈取得第11名。在這場大獎賽後,車隊因為資金周轉不靈而面臨倒閉。中橋集團有限公司無法償還向蘭德赫斯特租賃公司貸款的600萬英鎊,最終走向法律途徑。由重大詐欺犯罪偵查署調查這起案件。蘭德赫斯特的常務董事曾收賄並且持續貸款給中橋集團,最終被裁定貪污罪並判處監禁。[13]伯拉咸是當年四支離開一級方程式的其中一支車隊(參見瑪馳車隊英語March Engineering豐鎂特英語Fondmetal安德里亞·莫達車隊英語Andrea Moda Formula)。儘管有傳言指出車隊將在下一個賽季重返一級方程式,但車隊資產交給了蘭德赫斯特租賃公司,並被他們的破產案產業管理人在1993年拍賣。[14]山葉取得了車隊在切辛頓的舊工廠,並用於安置由赫比·布拉許營運生產賽車與公路車複合材料零件的阿克蒂瓦技術有限公司(Activa Technology Limited)。這個工廠在2006年被卡林DPR車隊英語David Price RacingGP2團隊買下。[15]

可能重返一級方程式(2010年)[編輯]

弗朗茨·希爾默(Franz Hilmer)於2009年6月4日證實他已經以伯拉咸的名字作為在預算規定下最高成本的隊伍,提出參賽2010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的申請。[16]然而伯拉咸家族並沒有參與,並宣佈他們正在尋求關於使用這個名字的法律建議。[17]最終這個車隊的參賽申請並沒有成功。

伯拉咸最終向法院提出索賠,儘管這件事還未解決,積奇·伯拉咸的兒子大衛·伯拉咸英語David Brabham卻表示「伯拉咸車隊的名字是有可能重返一級方程式的」。「現今這是個非常敏感的議題」,他向《Totalrace》表示「但是,是的,車隊重返(一級方程式)是有可能的。」[18]

賽車運動發展[編輯]

一些一級方程式車隊使用伯拉咸賽車(法蘭·威廉士車隊英語Frank Williams Racing Cars皮爾斯·卡瑞吉英語Piers Courage,攝於1969年)
1960年代的雷普科伯拉咸標誌,闡明這段時期的合資商標

伯拉咸的賽車廣泛地受到其他車隊的使用,且並不局限於一級方程式中。積奇·伯拉咸與讓·托蘭克將他們為了設計與製造方程式比賽英語Formula racing賽車給買主車隊,於1961年成立的公司命名為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且這家公司在其他活動中也有非常大的生意。最初,伯拉咸與托蘭克各持有50%的股份。[2]:31托蘭克負責設計賽車與業務營運,而伯拉咸則是最好的試車手並且籌備公司的生意,像是雷普科的引擎供應還有MIRA風洞的使用。他也會在設計過程中提供想法(大多為機械部分)並且幫忙製造賽車。

MRD在1963至1965年間並沒有涉及一級方程式業務,而是在其他方程式賽事中跑生意。而積奇·伯拉咸透過另一家公司伯拉咸賽車組織進入一級方程式。[1]:24最初,BRO就如其他買主一樣從MRD手中買下賽車,但是他們只要以3,000英鎊買下每輛賽車,且不用支付任何參與研發的費用。托蘭克非常不滿他與一級方程式工作漸行漸遠,在1966年賽季前他暗示他已經無心在這種安排下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伯拉咸開始為BRO尋求其他的底盤供應商,但是最終伯拉咸與托蘭克兩人達成協議,MRD在1966年後將會更密切地參與一級方程式。[2]:74-75在伯拉咸於1969年底將他的MRD股份賣給托蘭克後,一級方程式的事務便全權交由MRD掌管。

雖說起步於1961年,但是MRD到了1960年代中期已經超越像是庫珀這些成立已久的製造商,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單人座賽車製造商,[7]:111更是在1970年生產出超過500輛的賽車。[2]:207法蘭·威廉士車隊英語Frank Williams Racing Cars羅布·沃克車隊英語Rob Walker Racing Team是這些使用伯拉咸賽車的一級方程式車隊中最成功的例子。1965年英國大獎賽英語1965 British Grand Prix中有七輛伯拉咸賽車在場上競爭,其中只有兩輛屬於MRD車隊,且在此賽季中的大獎賽時常可以看到四到五輛的伯拉咸同時在場上。MRD每年皆為低級別的方程式賽事生產大量的賽車,在1966年更是生產出89輛賽車。[2]:207伯拉咸以提供客戶與他們出賽隊伍相同標準的原裝賽車為信譽。公司以高水準支援他們的客戶——包括積奇·伯拉咸親自幫顧客調校賽車。這段期間的賽車以「雷普科-伯拉咸」所知名,這不僅是因為雷普科在1966年至1968年間提供他們一級方程式引擎,還有在積奇·伯拉咸於庫珀工作的期間,澳大利亞公司曾提供他小規模的贊助。[1]:53

BT40是伯拉咸最後一輛二級方程式原型

伯尼·艾利史東在1971年底買下了MRD。艾利史東保留了伯拉咸這個商標,而在他之後的擁有者也是如此。儘管伯尼·艾利史東在短期內仍持續製造賽車給顧客,但他認為公司要成功必定要專注於一級方程式。此外,艾利史東曾在1976年將出廠的BT44B賣給RAM車隊英語RAM Racing[1]:156但伯拉咸最後生產銷售的賽車仍是1973年的二級方程式BT40與三級方程式BT41。[6]:39

艾利史東在1988年將賽車運動發展賣給愛快。伯拉咸在這一年並沒有出賽一級方程式,而愛快將這間公司用來設計與製造名為「Procar」的原型——一輛有賽車底盤與中置引擎且外形像大型轎車的賽車(愛快164英語Alfa Romeo 164)。這輛車被指定為BT57,並且出賽一場針對主要製造商的賽事,藉此贊助一級方程式大獎賽。[19]

參賽歷史-其他級別賽事[編輯]

伯拉咸最後一次出賽美國汽車俱樂部並獲勝的賽車-1968年生產的伯拉咸BT25印第賽車
伯拉咸BT18-本田稱霸於1966年二級方程式
許多頂尖車手在他們早期職業生涯都使用伯拉咸的三級方程式賽車
詹仕亨,攝於1969年)

印第賽車[編輯]

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早期,伯拉咸賽車曾角逐於印第安納波利斯500。經過1962年一個次失敗的計劃後,[2]:30MRD在1964年受委託製造一輛美國奧芬豪瑟英語Offenhauser引擎動力的印第賽車底盤。此生產出的BT12由有「津克·烏爾些爾賽道火爐」(Zink-Urschel Trackburner)之稱的積奇·伯拉咸駕駛,但在1964年賽事英語1964 Indianapolis 500中因為燃料箱問題而退賽。這輛賽車於1966年英語1966 Indianapolis 500重回賽場,由吉姆·麥克爾里思英語Jim McElreath駕駛取得第3名。伯拉咸再度重返1968至1970年間的印第安納波利斯,伯拉咸原先使用4.2公升雷普科V8引擎版本的BT12,而彼得·雷夫森英語Peter Revson也曾在1969年一級方程式駕駛它取得第5名,到了1970年則重新使用奧芬豪瑟引擎。[3]:240J·C·阿加賈尼安英語J. C. Agajanian在1971年帶領着伯拉咸-奧芬豪瑟組合又再度重返,最終比爾·武科維奇二世英語Bill Vukovich II的駕駛下取得第5名。[2]:114儘管伯拉咸賽車沒有在印第安納波利斯獲得任何冠軍,但麥克爾里思曾在1965至1966年間駕駛BT12贏得了4場美國汽車俱樂部英語United States Auto Club(簡稱USAC)大賽。此外,馬里奧·安德烈提於1965年贏得USAC全國錦標賽所駕駛的「狄恩的賽道專車」(Dean Van Lines Special)便是這輛BT12的直接複製版,是由安德烈提的車隊主任克林特·布勞納(Clint Brawner)經伯拉咸允許後所製造的。[2]:57雷夫森於1969年駕駛使用雷普科引擎的BT25為伯拉咸贏下最後一場的USAC勝利。[2]:99

二級方程式[編輯]

1960至1970年代早期,已經進入一級方程式的車手時常會出賽二級方程式。MRD為這個較低級別的賽事在1966年生產了BT18,並且搭載強勁的本田引擎。一級方程式車隊搭檔伯拉咸和哈默駕駛這輛非常成功的賽車取得11連勝。這輛賽車是以MRD的名義出賽而不是伯拉咸賽車組織,這是為了避免與他們的一級方程式引擎供應商雷普科造成直接的衝突。[7]:117

三級方程式[編輯]

在1964年只贏得四場主要賽事的BT9是第一輛伯拉咸的三級方程式賽車。到了1965年設計出了一輛非常成功的賽車BT15,這輛車共賣出了58輛,且贏得42場主要賽事。一直到1971年間,這些繼承了BT15的設計概念的賽車(包括1969年的翅膀車)都非常具有競爭力。伯拉咸在1975年首次設計了單體構造的BT38C,同時也是第一輛不是由托蘭克所設計的賽車。儘管銷售出40輛,但是它相較於前幾任來說仍是遜色許多。之後有角的BT41成為了伯拉咸最後一輛三級方程式賽車。[6]:34–39

跑車[編輯]

托蘭克並不喜歡設計跑車,且對於MRD非常成功的單人座生意來說他只肯挪出少許時間來設計跑車。在1961年至1972年間,伯拉咸只生產出14輛跑車,總共製造約600個底盤。[2]:205-207BT8是唯一生產出一打的跑車,且在1964年與1965年英國國家級賽事中表現亮眼。[2]:55這個設計概念被延續到1966年,研發出只生產一輛的BT17,最初是為了加拿大-美國挑戰盃英語Can-Am(Can-Am)而配置4.3公升雷普科引擎。但MRD在引擎穩定性不足後便停止製造這款跑車。[2]:84-85

技術革新[編輯]

1978年在被禁賽前的「風扇車」BT46B英語Brabham BT46僅贏得一場比賽

1960年代,伯拉咸被視為是技術非常守舊的車隊,主要是因為在蓮花車隊於1962年推出更輕、更堅硬的「單體構造英語Monocoque」一級方程式底盤一段時間後,伯拉咸仍堅持生產傳統的「空間桁架」賽車。首席設計師托蘭克推論說現時的單體構造並不比精心設計的空間桁架底盤來得堅固,反而更難修復且不適合MRD的客戶。[2]:44-45但是他的「老土」賽車仍舊為伯拉咸車隊贏得了1966年和1967年的車隊世界冠軍,且在1970年一級方程式新規則改變強迫所有賽車都使用單體構造前仍非常具有競爭力。[20]:60

儘管伯拉咸被認為是支保守的車隊,但他們在1963年卻是第一支使用風洞以改善賽車空氣動力學設計的車隊,經過改善後的賽車能減少阻力並防止在高速中飛離地面。[1]:39到了1980年代早期,這項測試變得更加普及,且極有可能是設計一輛成功的現代賽車最重要的一個因素。1960年代末期,伯拉咸車隊開始利用空氣動力學的下壓力英語Downforce來促使賽車輪胎更貼近賽道地面,使得他們的在高度彎道中能有更快的速度。伯拉咸在1968年比利時大獎賽英語1968 Belgian Grand Prix中是除了法拉利之外第一支推出全寬尾翼的車隊。[2]:100

當莫瑞在1970和1980年代成為技術指導後是車隊有豐富的技術創新的時期。車隊在1976年間將有可能減低「簧下質量」,以及由於碳良好的摩擦系數帶來更好的制動表現的「碳-碳複合材料碟式制動」引進一級方程式。最初使用強化碳碳複合材料英語Reinforced carbon–carbon制動片鋼式制動盤,但是卻面臨了碳粉的問題。這項技術一開始並不成熟;卡洛斯·帕塞在1976年的奧地利賽道因高溫積聚於制動使得制動液沸騰,導致他沒有辦法停下賽車,因而在290公里每小時(18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下發生碰撞。[1]:163伯拉咸到了1979年終於研發了有效的碳-碳複合材料制動系統,結構上結合了碳質結構制動盤與碳質制動片。[21]:521980年代後期,碳質制動被所有參賽者使用於高級別的賽事當中。

在1970年代中期,儘管伯拉咸做過空氣抑制器和車底擋板的實驗,但卻跟其他車隊一樣沒有立刻理解蓮花車隊於1977年研發地面效應賽車的原因。1978年的「風扇車」伯拉咸BT46B英語Brabham BT46藉由風扇從車底吸走空氣產生龐大的下壓力,但他們表示這個設計是為了讓引擎降溫。這輛車只出賽一場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尼基·勞達贏得的1978年瑞典大獎賽英語1978 Swedish Grand Prix——在這個規則漏洞被FIA修改之前。[1]:186–187

儘管莫瑞在1979年是第一位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英語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mer板使伯拉咸的鋁合金單體構造更加堅固的人,但其實他是在他的前輩托蘭克曾更改新的複合材料單體構造後延續下去的。莫瑞勉強地由複合材料來製造整個底盤,直到一次BT49底盤的撞擊測試後,他才明白這個行為是不可行的。[21]:52伯拉咸並沒有跟上麥拿侖1981年的MP4/1製造全複合材料底盤的腳步,一直到1986年研發出「低底」的BT55,成為最後一個這樣做的車隊。[6]:43而這項技術現今仍用於所有的高級別單人座賽車中。

FIA在1981年賽季提出了最低6厘米(2.4英寸)的賽車駕駛高度英語Ride height,為的是限制在彎道時的空氣動力學地面效應以降低車速。高登·莫瑞為BT49C發明了液壓氣動懸吊英語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系統,使賽車能在高速時降低駕駛高度。儘管莫瑞堅信這項系統符合規定,但其他車隊仍指控伯拉咸作弊。眼看一級方程式官方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其他車隊也開始效仿製造這項系統。[1]:223-225

伯拉咸在1982年英國大獎賽英語1982 British Grand Prix中再度引進自1957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英語1957 Formula One season後便不曾有的加油與換胎的主意,使他們的車手在起步時以輕油載和軟胎來迅速地與其他車手拉開差距。在研究美國地印第安納波利斯500全國運動汽車競賽協會(NASCAR)的技術後,車隊在比賽前先行測試,結果顯示他們能在14秒內完成換胎和加油。莫瑞在1982年意識到這個戰術只不過是「讓贊助商們注意到我們沒機會贏得比賽」,但他們1983年仍成功執行這項戰術。[22]:63–72加油策略在1984年被禁止,直到1994年賽季英語1994 Formula One season才再次實行(直到2010年作為削減成本議案的一部份又再度禁止),但是換胎仍是現今一級方程式的一部份。[23]

爭議[編輯]

風扇車與液壓氣動懸吊系統利用了規則的漏洞。在1980年代早期,伯拉咸被指控逾越且違反規定。在畢奇首次奪冠的1981年間,許多謠言流傳着伯拉咸違規使用過輕的底盤。車手雅克·拉菲特英語Jacques Laffite便是其中一位,他聲稱伯拉咸車隊的賽車在檢查員英語Scrutineer測重前於車身安裝沉重的壓載物。但是伯拉咸車隊經理否認了這個指控。有不少非官方的抗議針對伯拉咸車隊,但是一級方程式官方當局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1]:225

艾利史東自1978年起成為一級方程式製造商協會主席。這使他的車隊開放接受指控,並藉此來提前以規則的變化為誡。艾利史東否認車隊從中受益,但莫瑞反駁他的觀點,並表示因為有根據的消息,使得車隊在1982年底便提前放棄他們新生產的BT51,並着手製造1983年賽季將允許的地面效應賽車。伯拉咸在僅僅三個月內便研發出替代的新車BT52。[1]:225畢奇到了1983年賽季末獲得車手世界冠軍,被打敗的雷諾與法拉利聲明伯拉咸車隊燃料中的辛烷值超過了102的合法限制。FIA在這之後宣佈根據規則允許辛烷值最高達到102.9,而伯拉咸車隊並沒有超過這個限制。[5]:133[1]:267

一級方程式歷年成績[編輯]

成績包含所有相關的伯拉咸車隊。 粗體表示贏得世界冠軍。

賽季 參賽隊伍 賽車 輪胎 引擎 車手 車隊成績
1962年英語1962 Formula One season 伯拉咸賽車組織
(Brabham Racing Organisation)
蓮花24英語Lotus 24
伯拉咸BT3英語Brabham BT3
D 考文特力·克萊麥斯英語Coventry-Climax 積奇·伯拉咸 第7(9分)
1963年英語1963 Formula One season 伯拉咸賽車組織 伯拉咸BT3英語Brabham BT3
伯拉咸BT7
蓮花25英語Lotus 25
D 考文特力·克萊麥斯英語Coventry-Climax 積奇·伯拉咸
丹·格尼
季軍(28分)
1964年英語1964 Formula One season 伯拉咸賽車組織 伯拉咸BT7
伯拉咸BT11
D 考文特力·克萊麥斯英語Coventry-Climax 積奇·伯拉咸
丹·格尼
第4(33分)
1965年英語1965 Formula One season 伯拉咸賽車組織 伯拉咸BT7
伯拉咸BT11
D


G

考文特力·克萊麥斯英語Coventry-Climax 積奇·伯拉咸
丹·格尼
丹尼·哈默
詹卡洛·巴蓋蒂
季軍(27分)
1966年英語1966 Formula One season 伯拉咸賽車組織 伯拉咸BT19英語Brabham BT19
伯拉咸BT20英語Brabham BT20
伯拉咸BT22
G 雷普科英語Repco 積奇·伯拉咸
丹尼·哈默
冠軍(42分)
1967年英語1967 Formula One season 伯拉咸賽車組織 伯拉咸BT19英語Brabham BT19
伯拉咸BT20英語Brabham BT20
伯拉咸BT24英語Brabham BT24
G 雷普科英語Repco 積奇·伯拉咸
丹尼·哈默
冠軍(37分)
1968年英語1968 Formula One season 伯拉咸賽車組織 伯拉咸BT24英語Brabham BT24
伯拉咸BT26
G 雷普科英語Repco 積奇·伯拉咸
約亨·林特
丹·格尼
第8(10分)
1969年英語1969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車隊
(Motor Racing Developments)
伯拉咸BT26/A G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積奇·伯拉咸
傑奇·艾克斯英語Jacky Ickx
亞軍(51分)
1970年英語1970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車隊 伯拉咸BT33 G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積奇·伯拉咸
羅夫·斯托莫倫英語Rolf Stommelen
第4(35分)
1971年英語1971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車隊 伯拉咸BT33
伯拉咸BT34
G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格拉咸·希爾
提姆·申肯
戴夫·查爾頓英語Dave Charlton
第9(5分)
1972年英語1972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車隊 伯拉咸BT33
伯拉咸BT34
伯拉咸BT37
G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格拉咸·希爾
卡洛斯·瑞特曼
威爾遜·菲迪帕迪英語Wilson Fittipaldi Júnior
第9(7分)
1973年英語1973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
帕格諾興陶瓷車隊 MRD
(Motor Racing Developments
Ceramica Pagnossin Team MRD)
伯拉咸BT37
伯拉咸BT42
G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卡洛斯·瑞特曼
威爾遜·菲迪帕迪英語Wilson Fittipaldi Júnior
安德里亞·德·阿達米奇英語Andrea de Adamich
羅夫·斯托莫倫英語Rolf Stommelen
約翰·華生
第4(49分)
1974年英語1974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車隊 伯拉咸BT42
伯拉咸BT44英語Brabham BT44
G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卡洛斯·瑞特曼
卡洛斯·帕塞英語José Carlos Pace
里基·馮·奧佩爾英語Rikky von Opel
理查德·羅巴茲英語Richard Robarts
特迪·皮萊特英語Teddy Pilette
第5(35分)
1975年英語1975 Formula One season 馬丁尼車隊
(Martini Racing)
伯拉咸BT44B英語Brabham BT44 G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卡洛斯·瑞特曼
卡洛斯·帕塞英語José Carlos Pace
亞軍(54分)
1976年英語1976 Formula One season 馬丁尼車隊 伯拉咸BT45 G 愛快 卡洛斯·瑞特曼
卡洛斯·帕塞英語José Carlos Pace
羅夫·斯托莫倫英語Rolf Stommelen
賴瑞·帕金斯英語Larry Perkins
第9(9分)
1977年英語1977 Formula One season 馬丁尼車隊 伯拉咸BT45/B G 愛快 卡洛斯·帕塞英語José Carlos Pace
約翰·華生
漢斯·喬西姆·斯塔克英語Hans-Joachim Stuck
喬治奧·弗蘭恰英語Giorgio Francia
第5(27分)
1978年英語1978 Formula One season 帕瑪拉特車隊
(Parmalat Racing Team)
伯拉咸BT45C
伯拉咸BT46/B/C英語Brabham BT46
G 愛快 尼基·勞達
約翰·華生
尼爾遜·畢奇
季軍(53分)
1979年英語1979 Formula One season 帕瑪拉特車隊 伯拉咸BT46英語Brabham BT46
伯拉咸BT48英語Brabham BT48
伯拉咸BT49英語Brabham BT49
G 愛快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尼基·勞達
尼爾遜·畢奇
列卡度·祖尼諾英語Ricardo Zunino
第8(6分)
1980年 帕瑪拉特車隊 伯拉咸BT49/B英語Brabham BT49 M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尼爾遜·畢奇
列卡度·祖尼諾英語Ricardo Zunino
黑克托·雷巴奎英語Héctor Rebaque
季軍(55分)
1981年英語1981 Formula One season 帕瑪拉特車隊 伯拉咸BT49/B/C英語Brabham BT49 M


G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尼爾遜·畢奇
黑克托·雷巴奎英語Héctor Rebaque


列卡度·祖尼諾英語Ricardo Zunino

亞軍(61分)
1982年英語1982 Formula One season 帕瑪拉特車隊 伯拉咸BT49D英語Brabham BT49
伯拉咸BT50英語Brabham BT50
G 告士禾夫DFV英語Cosworth DFV
寶馬 M12英語BMW M12/13
尼爾遜·畢奇
列卡度·柏齊斯
第5(41分)
1983年英語1983 Formula One season 斐樂運動車隊
(Fila Sport)
伯拉咸BT52/B英語Brabham BT52 M 寶馬 M12英語BMW M12/13 尼爾遜·畢奇
列卡度·柏齊斯
季軍(72分)
1984年英語1984 Formula One season MRD國際車隊
(MRD International)
伯拉咸BT53英語Brabham BT53 M 寶馬 M12英語BMW M12/13 尼爾遜·畢奇
泰歐·法比英語Teo Fabi
科拉多·法比英語Corrado Fabi
曼弗雷德·溫克霍克英語Manfred Winkelhock
第4(38分)
1985年英語1985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
(Motor Racing Developments Ltd)
伯拉咸BT54英語Brabham BT54 P 寶馬 M12英語BMW M12/13 尼爾遜·畢奇
馬克·蘇爾英語Marc Surer
弗朗索瓦·艾森諾英語François Hesnault
第5(26分)
1986年英語1986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 伯拉咸BT54英語Brabham BT54
伯拉咸BT55英語Brabham BT55
P 寶馬 M12英語BMW M12/13/1 埃利奧·德·安吉利斯
列卡度·柏齊斯
德里克·沃里克英語Derek Warwick
第9(2分)
1987年英語1987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 伯拉咸BT56英語Brabham BT56 G 寶馬 M12英語BMW M12/13/1 列卡度·柏齊斯
安德烈·德·塞薩里斯
斯蒂法諾·摩德納英語Stefano Modena
第8(10分)
1989年英語1989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車隊 伯拉咸BT58英語Brabham BT58 P 朱德英語Judd (engine) 馬田·賓度英語Martin Brundle
斯蒂法諾·摩德納英語Stefano Modena
第9(8分)
1990年英語1990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車隊 伯拉咸BT58英語Brabham BT58
伯拉咸BT59英語Brabham BT59
P 朱德英語Judd (engine) 斯蒂法諾·摩德納英語Stefano Modena
大衛·伯拉咸英語David Brabham
格雷戈·弗伊泰克英語Gregor Foitek
第10(2分)
1991年英語1991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 伯拉咸BT59Y英語Brabham BT58
伯拉咸BT60Y英語Brabham BT60
P 山葉 馬田·賓度英語Martin Brundle
馬克·賓度爾
第9(3分)
1992年英語1992 Formula One season 賽車運動發展有限公司 伯拉咸BT60B英語Brabham BT60 G 朱德英語Judd (engine) 埃里克·範·德·頗埃勒英語Eric van de Poele
吉爾瓦娜·阿瑪迪
戴蒙·希爾
無成績完賽(0分)

註釋[編輯]

  1. ^ 以下以「FIA」表示世界賽車運動管理機構。1978年之前的賽車運動是由國際運動委員會(Commission Sportive Internationale,簡稱CSI)管理,1978年後即演變為國際汽車運動聯盟(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u Sport Automobile,簡稱FISA),兩者皆隸屬於FIA。FISA及旗下相關事務在1992年被納入FIA。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英文)Henry, Alan. Brabham, the Grand Prix Cars. Osprey. 1985. ISBN 0-905138-36-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英文)Lawrence, Mike. Brabham+Ralt+Honda: The Ron Tauranac story. Motor Racing Publications. 1999. ISBN 1-899870-35-0. 
  3. ^ 3.0 3.1 3.2 3.3 3.4 3.5 (英文)Brabham, Jack; Nye, Doug, The Jack Brabham Story, Motorbooks International, 2004, ISBN 0-7603-1590-6 
  4. ^ (英文)Scarlett, Michael. Team Building. Motorsport. May 2006: 43. 
  5. ^ 5.0 5.1 5.2 (英文)Drackett, Phil. Brabham—Story of a racing team. Arthur Baker Ltd. 1985. ISBN 0-213-16915-0. 
  6. ^ 6.0 6.1 6.2 6.3 (英文)Hodges, David. A-Z of Formula Racing Cars 1945–1990. Bay View books. 1998. ISBN 1-901432-17-3. 
  7. ^ 7.0 7.1 7.2 (英文)Unique, (Various). Brabham – the man and the machines. Unique Motor Books. ISBN 1-84155-619-X. 
  8. ^ 8.0 8.1 (英文)Fearnley, Paul. The powerhouse that Jack built. Motorsport. May 2006: 41. 
  9. ^ (英文)Gill, Barrie (ed.). The World Championship 1975 – John Player Motorsport yearbook 1976. Queen Anne Press Ltd. 1976. ISBN 0-362-00254-1. 
  10. ^ 10.0 10.1 (英文)Lovell, Terry. Bernie's Game. Metro Books. 2004. ISBN 1-84358-086-1. 
  11. ^ 11.0 11.1 (英文)Roebuck, Nigel. Grand Prix Greats. Patrick Stephens Ltd. 1986. ISBN 0-85059-792-7. 
  12. ^ (英文)Slevin, Gary. The Decline of Brabham. Formula One Rejects. 2008 [2009-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4). 
  13. ^ 13.0 13.1 (英文)Willcock, John. Formula One obsession led to pounds 50m Landhurst fraud. The Independent (London). 1997-10-18 [2011-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30). 
  14. ^ (英文)Baker, Andrew. Sport Almanack: Racing cars for sale: one careful owner. The Independent (UK). 1993-10-10. 
  15. ^ (英文)Glenn, Freeman. Carlin to enter GP2 in 2007. Autosport.com. 2006-11-27 [2006-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16. ^ (英文)Jonathan, Noble. Brabham name owner submits F1 entry. Autosport.com. 2009-06-04 [2011-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9). 
  17. ^ (英文)Edd, Straw. Brabham family seeking legal advice. Autosport.com. 2009-06-04 [2011-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8). 
  18. ^ (英文)Brabham name could return to F1. motorsport.com. 2012-12-31 [2014-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3). 
  19. ^ (英文)People: Allen McDonald. grandprix.com. [26 April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30). 
  20. ^ (英文)Nye, Doug. Autocourse history of the Grand Prix car 1966–85. Hazleton publishing. 1986. ISBN 0-905138-37-6. 
  21. ^ 21.0 21.1 (英文)Howard, Keith. Carbon fibre. Motorsport. June 2006: 52. 
  22. ^ (英文)Hamilton, Maurice (ed.). Autocourse 1983–1984. Hazleton Publishing. 1983. ISBN 0-905138-25-2. 
  23. ^ (英文)Hamilton, Maurice. Ayrton Senna would applaud formula one's 2010 rebirth. The Guardian (Londo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Ltd). 2009-05-03 [2011-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書籍
報紙與雜誌
網頁

所有的比賽與大獎賽結果來自於一級方程式官方網站回顧1962年賽季. formula1.com. [2006-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2). 

外部連結[編輯]


體育角色
前任者:
蓮花車隊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車隊冠軍
1966年英語1966 Formula One season1967年英語1966 Formula One season
繼任者:
蓮花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