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珍尼亞殖民地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弗吉尼亚自治领
維珍尼亞殖民地
Colony of Virginia
1607年—1776年
維珍尼亞國旗
國旗
維珍尼亞國徽
國徽
格言:En dat Virginia quintum
(英語:"Behold, Virginia gives the fifth")[1]
維珍尼亞殖民地地圖
維珍尼亞殖民地地圖
地位英格蘭殖民地(1607-1707)
大不列顛殖民地(1707-1776)
首都占士鎮(1607年-1699年)
威廉士堡(1699年-1776年)
常用語言英語蘇語族英語Siouan languages易洛魁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宗教英國國教會
政府君主立憲制
君主 
• 1603年-1625年
占士一世(首任)
• 1760年-1776年
佐治三世(末任)
總督英語List of colonial governors of Virginia 
• 1607年
愛德華·瑪利亞·溫菲爾德(首任)
• 1771年-1775年
佐治·穆雷(末任)
立法機構市民議會(1619年-1776年)
歷史 
• 建立
1607年
• 成為皇家殖民地
1624年
• 獨立
1776年
貨幣英鎊
繼承
維珍尼亞州
卡羅來納省
百慕達
今屬於 美國

維珍尼亞殖民地(英語:Colony of Virginia)是英國北美大陸上設立的第一個殖民地,也是其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於1607年由維珍尼亞公司首建,於1624年經敕許獲得英國政府承認,升格為英國皇家殖民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簽訂以後,該殖民地從英國獨立,成為了美利堅合眾國最初的13個州之一,即今日的維珍尼亞州

維珍尼亞殖民地的範圍包含了現在的維珍尼亞州西維珍尼亞州肯塔基州的全境,以及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威斯康辛州的部分地區。又以其面向切薩皮克灣,而與位於切薩皮克灣北面的英屬馬里蘭省一同被稱為「切薩皮克殖民地」。

殖民初期[編輯]

失落的羅阿諾克殖民地[編輯]

華特·雷利爵士,維珍尼亞殖民地的創始人

實際上英國在北美大陸的殖民應該追溯到16世紀末。華特·雷利爵士曾在1585年與1587年嘗試對北美的羅阿諾克島進行殖民。雷利早年致力於英國在新大陸的殖民地開拓,1584年在北美洲羅阿諾克島建立了英國事實上的第一個殖民地,即羅阿諾克殖民地。隨即,他將這個殖民地所在的地區命名為「維珍尼亞」以歌頌當時「把貞操獻給國家」的英國女皇伊利莎白一世[2]。然而,不久後派往該地的殖民者神秘失蹤,殖民地定居點也似乎突然從人間蒸發。

1602年,尋找失蹤殖民者的探險隊被派往當地,但最終他們一個人也沒能找到。羅阿諾克島殖民的失敗導致英國國內普遍對發展殖民事業持謹慎甚至警惕的態度,殖民擴張主義的代表華特·雷利最後也在1618年被占士一世處死。

登陸占士敦(占士鎮)[編輯]

占士鎮的示意圖,繪於1608年
《維珍尼亞、新英格蘭及薩默群島(今百慕達群島)簡史》,約翰·史密夫所作

1606年,以湯馬士·史密夫為首的一批倫敦商人開始向北美殖民。英國國王占士一世向經營殖民事業公司給予了敕許狀,史密夫等人據此成立了維珍尼亞公司,投資方為普利茅夫公司倫敦公司。同年12月,第一批殖民者共計105人被送往北美大陸。

倫敦公司僱傭基斯杜化·紐波特船長率領船隊。1606年12月20日,紐波特駕駛旗艦蘇珊·康絲坦號,率領成功號(Godspeed)、發現號(Discovery)出航,船上除去105名殖民者,還有39名水手[3]。最終有104名渡航者(1名在途中死亡)乘坐三艘船在翌年4月26日到達了維珍尼亞的亨利岬角。殖民者們為了找到更適宜的土地溯占士河而上,於5月13日在距河口水路約48公里的地方登上了美洲大陸。他們在此建立了定居點,為了表達對國王占士一世的敬意,將這個定居點命名為占士鎮。占士鎮自此成為北美大陸上英國白人最初的永久殖民地。該鎮是占士河圍成的一個半島,可以有效防禦原住民印第安人襲擊。白人據此通過突然向印第安人發射大炮之類的武力行為輕鬆地逐出了當地的印第安人。然而,這一帶同時也是潮水上漲形成的濕地,飲用水裏面都含有較高的鹽分,因此瘧疾之類的疫病極易發生。

半年以後,由於瘧疾和饑荒,殖民者的數量減少到了最初的一半以下。到1608年只剩下了38人[2]。不過當地的波瓦坦族給予殖民者食物和水,及時救助了陷入危機的殖民者。這是因為波瓦坦族是一個實行公有制的部落,其理念是「分享所有的財物」。

殖民承包商、探險家約翰·史密夫致力於鼓勵其他殖民者全力開拓,從而掌握了殖民地的實權。當時英國人不但沒有找到他們期待的黃金,而且僅僅是因為栽種印第安人贈與的玉米種子,才勉強確保了食物的供應。但是在靠海的鹽鹼地上栽培玉米也絕非易事,史密夫搭船在周邊尋覓,以期待占士河沿岸的印第安人能和他們交易食物。

1609年改革[編輯]

1609年、英國本國的倫敦維珍尼亞公司着手改革其運營機構,同時又獲得了新的敕許狀。由此公司行使權限的地域得到了擴大,更重要的是,在殖民地當地相關事務的決定權被明確交予了公司的理事會。為確保有足夠的資金將殖民者送往維珍尼亞,倫敦維珍尼亞公司被改組成股份聯合公司。即使沒有巨大的財富用來入股,只要購買了前往新大陸的船票,就自動被視為公司的股東。倘若某人完全沒有資金,只要承諾在殖民地勞動7年,就可以以契約勞工(實際上相當於包身工,但不同於黑奴)的身份前往維珍尼亞。殖民地的公司股東和契約勞工都會被要求必須勞動,而契約勞工做滿7年之後,就成為了自由人。按規定,公司應至少給與每個股東100英畝的土地作為分紅,土地的原主人印第安人卻不得不為這些分紅埋單。

就短期而言,1609年改革在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效。然而這次改革所帶來的包身工制度和土地分配的方式為將來殖民地的奴隸制度、土地兼併甚至是後來的美國內戰都埋下了禍根。這一年,維珍尼亞公司又送出了一批新的殖民者,約有400人到達了占士鎮。不過,迎接新殖民者的境遇是食物的不足和極端的貧困。

脫離貧困[編輯]

1610年夏,就任維珍尼亞殖民地總督的特拉華男爵三世湯馬士·委斯特到達占士鎮。男爵上任以後,即頒佈戒嚴令,強制所有殖民者從事勞動。隨後,大規模的房屋建造和玉米栽種使得殖民地的存續成為了可能。但是從殖民地銷往英國本國的毛皮和木材並沒有好的投資前景,殖民開始的10年後(1616年),除了土地之外公司無法派發任何分紅,公司瀕臨破產的邊緣。

最終給維珍尼亞殖民地帶來恩惠的是煙草的種植。早在伊利莎白一世和華特·雷利的時代,煙草就已經是聞名英國的嗜好品。維珍尼亞商人約翰·羅爾夫發現印第安人栽種的煙草可以帶來財富,隨即開始在殖民地倡導種植煙草。不過維珍尼亞土著的煙草有一股惡臭,人們轉而栽種原產西印度群島、風味已經得到人為改良的品種。從此,維珍尼亞殖民地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

1619年改革[編輯]

白人人口的推移
白人人口
1607 104
1618 1,000
1622 1,275
1680 44,000
1700 58,000
1720 88,000
1770 463,000

作為當地煙草栽培的商品化的開端,1614年維珍尼亞殖民地向英國本土輸送了4桶煙草。[4]。短短6年後,煙草的輸出量就達到了27噸[4]。認識到煙草所帶來的巨大利益後,殖民者開始競相栽種煙草。煙草栽培的成功使維珍尼亞公司開始重新審視成功經營殖民地的機會。1619年,維珍尼亞殖民地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改革。

土地的共同經營首先被徹底廢止,私有的土地所有製得到正式承認。以前規定持有股東權利的自由民每人可以領到100英畝的土地,但改革後規定新的自費移民每人只能得到50英畝的土地所有權[5]。不過,如果帶僕從前往新大陸,憑僕從人數可以額外獲得僕從數乘以50英畝的土地[5]。根據這項改革,越有資金的人、僕從越多的人,得到的土地即潛在的收益就越多。同時,公司可以付出更少的土地,從而騰出更多的土地用來徵收地租謀利。這樣的土地私有制度在維珍尼亞公司倒閉之後仍長期存在,並成為了大地主種植業大行其道的土壤。但至少就當時而言,這項改革還是鞏固了殖民地的基礎。

公司方面保障殖民者擁有與英國本國國民同等的自由。居民可以可以召開居民代表會議、公開發表意見。1619年占士鎮舉辦了第一屆市民議會,這也是北美土地上成立的第一個議會。

人口按種植園經濟的需要和分類分佈,主要集中在四個地區:查理斯城、伊利莎白城、殷理基城、占士城;這四個城市均在沿占士河擴大規模,導致用來運輸的水路變得相當緊張。

為了經濟發展,殖民者也嘗試了煙草以外的經濟作物。但殖民者們大多還是願意栽培種植容易效益好的煙草,開發多種農產品的目標終究沒有達成。儘管如此,殖民地的人口還是得到了發展。1618年4月僅僅400人的維珍尼亞殖民地人口,同年末就飆升至1000人。殖民者多是20歲左右的單身,以契約勞工的身份移民而來,1618年至1622年增加的移民3570人大半都是契約勞工。初期的契約勞工中男性佔壓倒性的多數,男女比例高達6:1。契約勞工本應該在7年契約到期之後獲得自由和分配的農具、衣物,然而維珍尼亞殖民地初期苛酷的條件下很多人都沒能在瘟疫、飢餓以及主人的虐待中生存下來。1618年至1622年前來的殖民者四分之三的人在一年內就死去了。

與原住民的關係[編輯]

儘管初期的維珍尼亞的殖民者從印第安人處學來了玉米的栽培方法,他們仍然不能擺脫飢餓。領導者占士·史密夫對殖民者進行軍事訓練,建成了足以迫使周邊印第安人交出食物的武裝力量[4]。煙草生長需要大量的營養,種植煙草會讓土地很快變貧瘠。要提高煙草的產量,就必須奪取新的土地。因此,擴張主義很快便在維珍尼亞生根發芽[6]。然而印第安人的觀念是,土地是所有居民的共有財產,可以讓渡的僅僅是土地在某一時間段的使用權[7]。基於這樣的觀念衝突,殖民者與印第安人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印第安人生性好戰,原本就認為戰爭是展示勇敢的儀式;由於與殖民者在土地問題上有激烈衝突,對殖民者的戰意相當強烈[8]。而作為衝突的另一方,殖民者因為文化和宗教的緣故也非常敵視印第安人,所以雙方的攻擊往往相當慘烈[6]

白人對印第安人的誤解[編輯]

維珍尼亞公司的殖民地第一次登上占士鎮的河岸時,在今天維珍尼亞東南部的潮水地區居住着將近2萬人的印第安人。當地的主要原住民族是波瓦坦族,周圍的阿爾岡昆語族系群與波瓦坦族共同組成了一個鬆散的聯合國家「波瓦坦聯盟」。

約翰·史密夫等白人殖民者(印第安人眼中的侵略者)把波瓦坦族的酋長想像成「波瓦坦聯盟支配一切的指導者」。向大英帝國本部報告時,史密夫把波瓦坦聯盟說成「帝國」,把波瓦坦酋長說成「皇帝」。英國人誤以為波瓦坦酋長就是各部族的領袖,此後殖民者在推進其侵略行為時,出於「酋長一屈服就能讓所有的印第安人俯首稱臣」的考量,對酋長進行了一系列懷柔、交涉和脅迫。

其實北美的印第安社會大多實行合議制,酋長充其量也只是合議中的一個「調停者」而不是獨裁政治首長。波瓦坦聯盟所有的政治決定都是在被稱為「長屋」(英: Long House)的會場內通過眾部落圍繞篝火合議作出的,以某位「皇帝」或者「領袖」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並不存在。

占士鎮的殖民者最初重視與印第安人的友好關係,約翰·史密夫成為領導者之後,認為如果不擺出強硬姿態就不能在交涉中佔據有利位置,因此使用槍炮來對原住民進行威壓。殖民者要求「皇帝」波瓦坦酋長執行他們對印第安人所有的要求,作為部族會議的一個調停者,酋長認為英國人的要求實在是不可理喻。印第安人的社會是一個森羅永珍全部共有的平等社會,他們認為誰都可以利用土地,但誰都不能獨佔土地。酋長憐憫英國人啼飢號寒,將一些土地暫時交給殖民者耕種,侵略者們直接就當作「永久出讓土地」而心安理得地獨佔了這些土地。

互相不能理解對方思維方式的白人殖民者與波瓦坦聯盟的關係開始逐漸惡化,最終發生了多次戰爭。

第一次盎格魯-波瓦坦戰爭(1610年-1614年)[編輯]

1609年,殖民者與原住民的對立終於發展成了戰爭。約翰·史密夫以武力脅迫各個酋長引發了一系列掠奪和屠殺。史密夫在此事件中負傷,同年12月被迫歸國。第二年,維珍尼亞總督特拉華男爵三世湯馬士·委斯特到任。緊接着總督着手備戰,開始推進焦土政策:侵入波瓦坦的村莊,燃燒房屋,掠奪食物,放火焚毀印第安人種煙草的旱田。

波瓦坦酋長雖然不滿殖民地的暴力擴張,但對印第安人來說維持金屬製品的供應同樣是重要的考量。考慮到聯盟的利益,作為調停者的酋長一直在等待恢復友好關係的機會。最後酋長的女兒寶嘉康蒂創造了這個機會。

綁架寶嘉康蒂[編輯]

1616年製作的寶嘉康蒂版畫,是其在世時遺留的唯一一幅肖像。

1612年,寶嘉康蒂在訪問波托馬克族的時候,被英國船誘拐監禁。英國人方面以她為人質,要求印第安人釋放英國俘虜、交還從英國人奪取的武器、以大量玉米支付贖金。波瓦坦方面考慮答覆的幾個月間,寶嘉康蒂被殖民地的牧師教授了英語,並接受了洗禮。

1614年,作為釋放寶嘉康蒂的最後條件,她接受了約翰·羅爾夫的求婚,並改名麗貝卡·羅爾夫。結婚儀式上沒有任何女方的親族出席,但作為對結婚的承認,波瓦坦族向兩人贈送了禮儀用的鹿革衣服表示祝福。以此為契機,殖民者與波瓦坦聯盟恢復了和平。

1616年,寶嘉康蒂與羅爾夫一同被帶去英國,受到了占士一世及其廷臣的謁見。她被官方介紹為「印第安公主」,隨即在英國引起轟動。這也成就了美洲新世界最初的「國際名人」。維珍尼亞殖民地獲得更多投資與國王的關注的策略由此獲得了大成功。印第安社會根本不存在任何「皇族」,將寶嘉康蒂宣傳為「公主」完全是一場別有用心的政治表演。當然,這也迎合了英國白人認為波瓦坦是一個野蠻的帝國的觀念。

就在這時,生長在印第安土地的寶嘉康蒂被倫敦污濁的空氣侵入了肺部。羅爾夫為了她的康復與她一同回到維珍尼亞,儘管如此,病狀還是急速惡化。寶嘉康蒂於1617年3月死去,死因眾說紛紜,有天花肺炎肺結核等說法。

得知寶嘉康蒂死訊的波瓦坦酋長一病不起,在1618年死去。調停者由其弟繼任。儘管酋長的弟弟曾經被史密夫用一把左輪手槍劫持(要價為20噸玉米),擔任酋長後仍然對白人殖民者相當寬大。他認可殖民者在非波瓦坦族居住地區定居,還支持白人對印第安人傳播基督教。當然酋長並不是地區的支配者,這僅僅是他個人的好意。

第二次盎格魯-波瓦坦戰爭(1622年-1632年)[編輯]

占士頓大屠殺(1622年)

1621年,一名被殖民者稱為「翅膀的積」的波瓦坦戰士殺死了數目不詳的殖民者,針對印第安人的射殺事件隨即發生。次年春,酋長的謀士也被英國人殺害。以此為導火索,脆弱的和平很快被打破,波瓦坦族決定對殖民地發動全面攻擊。1622年3月、波瓦坦聯盟奇襲占士鎮,維珍尼亞殖民地殖民者人口的三分之一(約347人)被殺害。侵略者一方認為波瓦坦聯盟已經與之宣戰,因而團結起來,同時他們也得到了維珍尼亞公司的支持。侵略者們宣稱「酋長指揮了這次屠殺」,但波瓦坦聯盟並無單一的統治者,因此這種說法十分可疑。

第三次盎格魯-波瓦坦戰爭(1644年-1646年)[編輯]

1644年,面對不斷抵抗的印第安部族,維珍尼亞殖民地的侵略者決定徹底清洗當地的印第安人。隨後他們在戰鬥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潮水地區的印第安人陷入了全滅的狀態。和平的印第安村落也被白人搶劫強姦屠殺,最後全部付之一炬。印第安的酋長被安上「軍事指導者」的罪名處死,家人全部賣到中美洲奴隸

1646年在白人的武力脅迫下締結了和平條約,英國人奪得了廣大的殖民地領土。根據此合約,印第安人被逐出家園,約克河以北的土地也被強行奪取。

培根起義[編輯]

由於維珍尼亞殖民地煙草生產的擴張,白人的人口迅速增加,印第安人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經過三次戰爭,殖民者從印第安人手中奪取了大量的土地。1670年代初,白人的自由農民,特別是期滿被解放的原契約勞工,為了廉價得到邊境的土地,要求把這一地區的印第安人全部消滅。

1675年,殖民地西部的農民要求時任總督威廉·柏克萊派遣軍隊報複印第安人殺戮白人之仇。但總督提倡綏靖政策,宣稱印第安的良民與白人同為國王的臣下,應該得到一致的保護。他的算盤是,征討印第安人無疑會增加開支,然而作為替代建設要塞反而可以帶來可觀的稅收。這種情況下維珍尼亞議員納撒尼爾·培根招募義兵,請示柏克萊正式任命他為討伐印第安人的統帥。柏克萊公開拒絕之後,培根一怒之下帶領義兵自行前往討伐印第安人。於是和平的印第安人再次橫遭災禍。

總督知道此事以後,雖然一度擺出和解的姿態,最後雙方還是以決裂告終。培根在1676年以新當選議員身份帶着40名武裝人員到占士鎮參加代表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多數是培根的支持者,他們通過了打擊印第安人和權貴階級的《六月法令》(英:law of June)。培根本人更是發表了「人民宣言」,鼓吹一舉蕩平印第安人與為富不仁的統治階級。該年9月19日,培根第二次佔領占士鎮,為防止逃亡在外的柏克萊捲土重來,次日天黑,培根放火燒毀了該城。然而10月26日,培根猝死,其軍隊群龍無首,遂一鬨而散。

柏克萊重新執政後,酷刑處死了培根起義的首領21人,所以起義並未對殖民地的社會產生變革。然而此時,社會底層的不滿已經徹底表面化。這次叛亂也使莊園主階級決心引入黑奴以代替白人契約勞工。

法印戰爭時期[編輯]

奪取了更多殖民地領土之後,1754年,英國和法國為爭奪俄亥俄河流域開始相互用兵。為展示阻止法國勢力擴張的姿態,佐治·華盛頓於當年春夏之際受維珍尼亞殖民地政府之命指揮士兵擊敗了處於優勢的法軍。英法兩陣營自易洛魁聯盟開始利用各個印第安部落進行代理人戰爭。儘管如此,法印戰爭仍然給英國帶來了高額的戰爭費用,當英國政府試圖將其轉嫁給北美殖民地人民時,直接的結果就是獨立思想深入人心。

皇家殖民地時期[編輯]

成為皇家殖民地[編輯]

儘管維珍尼亞殖民地受惠於煙草種植,其社會仍然無法達到安定的狀態,也不能產生當初維珍尼亞公司及其股東所期待的利益。並且,殖民地與印第安原住民的關係持續惡化,早已形成全面對立的局面。這種狀況下,國王占士一世在1624年廢除了維珍尼亞公司的敕許狀,維珍尼亞殖民地升格為皇家殖民地[6]

這時維珍尼亞殖民地的人口為1275人。儘管當初維珍尼亞公司所經營的殖民事業可謂完全失敗,契約勞工的使用、土地的分配方式、議會的召集等等艱苦創業期所採用的制度已經生根發芽。有了這些初期的基礎,苦難中奮力求生的殖民者開始萌生自立的傾向。

改為皇家殖民地後,維珍尼亞州由國王任命總督和殖民地上議院議員,原殖民地的代議機構實際上被廢止,新大陸最初的憲政主義受到了嚴重挫折。[6]。殖民地的居民代表仍每年堅持召開自主的議會(又稱維珍尼亞下議院),以確保立憲主義的實行[6]。1634年議會決定在殖民地採用郡縣制(英國的「郡」與美國的「縣」英文皆為county,以下統稱為「縣」),由此維珍尼亞殖民地被劃分為8個縣,各縣均設置法庭、法官,其他幾個殖民地隨後也開始採用這一制度。

1639年英皇查理一世正式承認了殖民地下議院的合法地位,直到其在1774年被英國政府強行解散[6]

奴隸制社會的形成[編輯]

從事煙草生產的黑人奴隸(1670年)

北美大陸黑人的苦難史始於1619年荷蘭商人將黑奴販賣到維珍尼亞。不過在此後的半個世紀,奴隸勞動並未佔據重要地位,相關法律也不健全。黑奴只是單純被當作無期限的契約勞工,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仍然是普通的白人契約勞工。1680年維珍尼亞殖民地總人口44000人中有11000人是契約勞工,而黑人只佔不到3000人。

隨着維珍尼亞殖民地黑奴輸入的增加,1680年代開始奴隸人口開始顯著上升。1720年黑奴人口達到13000人,而當年總人口也不過66000人。自此維珍尼亞殖民地勞動力的供給完全被黑人奴隸代替,培根起義更讓掌握權力的大莊園主認為依靠奴隸勞動才能確保社會安定。

與此同時,南方各殖民地也在加緊制定奴隸相關的法律,以確立有法可依的奴隸制度。維珍尼亞殖民地1657年規定黑人契約勞工「即使在追加的契約期內受到損害仍無權要求賠償」,其實這只是確認從1640年代開始的慣例。1661年進一步明文規定,黑人女性所生的後代不管其父為何種身份都將自動成為奴隸。1667年甚至規定奴隸即使受過洗禮也不能成為自由人。

此後關於奴隸的法規更是逐一出台,1705年集過去慣例之大成的奴隸法正式頒佈,宣告了維珍尼亞殖民地奴隸制社會的形成。奴隸相關的法律不僅規定了奴隸的身份,還明確了奴隸的管理體制。1723年開始禁止奴隸除勞動與禮拜之外的一切集會,並規定奴隸逃跑者重罰、謀反者死罪。

經濟的發展[編輯]

曾作為殖民地首府的威廉士堡

總地來說,成為皇家殖民地之後維珍尼亞殖民地還是獲得了較大程度的自治權力,從而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時代。煙草產量得到了飛躍式的增加,船只能到達的河流沿岸土地大多開闢成了種植園。

鑑於殖民地首府占士鎮頻繁發生瘧疾,1699年殖民地政府遷移到了占士鎮近郊的威廉士堡

在18世紀,維珍尼亞殖民地白人農民的數量逐漸增加,黑奴人口不再超過半數。擁有廣大領域的維珍尼亞殖民地開始向占士鎮以西的地域發展,殖民地時代末期的維珍尼亞是北美大陸殖民地中總人口以及白人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煙草受海外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太大,種植園開始把作物生產的多樣化放到重點。潮水地區多數的中小農民及西部大多的白人農民就主要生產小麥。結果是小麥和小麥粉成為了僅次於煙草的輸出商品。

然而,以北美殖民地中最多的人口為傲的維珍尼亞殖民地,在獨立前夕的1770年還沒有一座像樣的都市。首府威廉士堡只是2000人程度的街市,其最大的貿易都市諾福克也只有6000餘居民。維珍尼亞地形多海灣河川,難以形成運輸物資的船隻可以集中的都市。不過這也使從事出口貿易的商人階級得到了成長。諾福克就住着一批來自蘇格蘭的蘇格蘭商人代理人。

殖民地的政治體制[編輯]

對維珍尼亞殖民地採取寬容政策的英國首相羅拔·華波

英國的管制破壞了殖民地原有的民主政治,維珍尼亞殖民地的總督由英國君主任命。政治結構是由總督、上議院、下議院三者構成的。總督通常由英國本土人士擔任。

上議院是總督的諮詢機關,主要的職能是輔佐總督施政,同時與總督一起執行上訴法院的機能。不過司法的相對獨立是必要的,因此另設有由專門的法官構成的殖民地最高法院。上議院議員也由國王任命,其中既有從英國本土直接派來的,也有從殖民地內的豪門望族中挑選的。上議院是殖民地上層社會中最具貴族氣息的一部分,議員沒有任期限制,因而也就缺乏變化。

作為有變化的一部分,18世紀殖民地發展中興起的多數上層階級成員可由當地民選組成殖民地議會下院。一般北美大陸的殖民地下議院都被稱作「殖民地議會」(英:Colonial Assembly),但是維珍尼亞殖民地的下議院則仍然被稱為「市民議會」(英:House of Burgess)。18世紀維珍尼亞下議院開始逐漸擴大其權力。下議院不僅得到了課稅的許可權,還可以提出關於財政支出的立法,甚至可以任命殖民地徵稅和管理支出的官員。這樣的權力擴張實際上得益於當時英國首任首相羅拔·華波實行的「有益的怠慢」(英:Beneficial Negligence)政策。

維珍尼亞殖民地的下議院議員選舉制度與英國大同小異,只有財產達到一定數額的成年男性才能參與政治。想要獲得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至少要擁有50英畝閒置土地、25英畝正在使用的土地加上至少12平方英尺的住所(在這片土地內)、還要在市區內有一套同樣大於12平方英尺的一居室。這樣苛刻的條件將底層社會完全排除在權力架構之外,殖民地的所謂「議會民主」仍然是少數人的特權。

教育[編輯]

占士·貝理雅威廉與瑪麗學院的創建者和終身校長

到18世紀後半葉,維珍尼亞殖民地的上層階級的男性已經普遍具有較高的學識,古典的禮儀教養與近代思想家、法律學者的著作都能一定程度地通曉。初等教育一般在新教的教區學校接受,專職家教也很普遍。

1693年蘇格蘭出身的教士占士·貝理雅得到英國國王的敕許,創立了美國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威廉與瑪麗學院。威廉與瑪麗學院位於威廉士堡,湯馬士·傑佛遜占士·門羅等後來美國歷史的重要人物都是由這所大學培養的。

獨立戰爭[編輯]

印花稅法案[編輯]

1750年的一便士北美印花稅

1764年至1765年,英國本部的佐治·格倫維爾內閣炮製了砂糖法印花稅法等向殖民地額外徵稅的法案。北美各殖民地隨即表示強烈抗議,維珍尼亞殖民地議會喊出了「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英國商人則更加反對印花稅法案。1766年,繼任的羅金漢侯爵內閣成立後,認為印花稅法案的實際上不可能實施,於是在同年3月撤消了該法案。不過就在同時,英國國會確認了自身的立法權對殖民地擁有全部約束力。

湯森德稅法[編輯]

1766年7月,英國老威廉·彼得內閣成立,財政大臣查理斯·湯森德提出對新殖民地的玻璃塗料等對象徵收關稅。1767年6月,該提案被制定為法律,各殖民地均發生大規模抗議事件。以英屬馬薩諸塞灣省下議院的激進派議員森姆·亞當斯為首,各殖民地的議會均作出了反對決議。維珍尼亞殖民地下議院支持亞當斯的呼聲很高,也通過決議反對湯森德稅法。

第一次大陸會議[編輯]

1851年油畫柏特歷·亨利在維珍尼亞下議院發表演說

1769年5月,維珍尼亞殖民地議會被諾伯恩·柏克萊(英:Norborne Berkeley)總督強行解散,威廉士堡的革命者組成了革命委員會,準備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為了團結起來對抗英國的政策,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召開了大陸會議。除佐治亞以外,所有北美殖民地均派代表參加了1774年9月至10月費城第一次大陸會議。維珍尼亞殖民地派出了理查·布蘭德、班哲文·夏里遜(五世)、柏特歷·亨利、理查·亨利·李、埃德蒙·彭德爾頓、佩頓·倫道夫、佐治·華盛頓等七個代表與會。

獨立戰爭的開始[編輯]

維珍尼亞殖民地位於十三個殖民地的中心,同時也是其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於是便有了各州抵抗運動的領導者非其莫屬的自我定位。維珍尼亞殖民地的白人社會在有力的領導層之下在整個獨立戰爭中一直保持着政治的團結和穩定。

維珍尼亞的激進派勢力非常強大,也是北美大陸早期抗議運動的中心。1775年3月,柏特歷·亨利在維珍尼亞列治文發表了著名的《不自由,毋寧死》的演講。當年4月19日、波士頓爆發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美國獨立戰爭開戰。以總督為中心的原有殖民地政府機能停止工作,維珍尼亞末代總督佐治·穆雷於6月逃往英國軍艦尋求避難。隨即,殖民地議會命時任殖民地公安委員會委員長的埃德蒙·彭德爾頓代替總督行使職權。

第二次大陸會議[編輯]

1775年5月,在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將戰爭範圍擴大到整個北美殖民地。同時,大陸會議成為指揮獨立戰爭的常設機關,開始行使事實上聯邦政府的職權。1775年6月,維珍尼亞出身的佐治·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官,華盛頓自7月起開始指揮軍隊與英軍作戰。

大陸會議採用了維珍尼亞代表湯馬士·傑佛遜約翰·迪金森起草的《關於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的宣言》(英:Declaration of the Causes and Necessity of Taking up Arms)。

大橋之戰[編輯]

1775年12月,本在英軍軍艦上避難的維珍尼亞末代總督佐治·穆雷率軍回到了維珍尼亞,以諾福克為根據地向大陸軍發動攻勢。穆雷發佈公告稱將給予向自己提供幫助的奴隸自由。這個佈告強烈刺激了維珍尼亞的革命當局,使他們恐慌之餘加緊了對英軍的進攻。

獨立宣言[編輯]

1777年4月,大陸會議決定開放各殖民地與除英國以外所有國家的貿易。此時有些殖民地當局已經發出訓令贊成大陸會議關於獨立的動議。

作為所有殖民地的先驅,維珍尼亞議會在1776年5月15日宣告脫離英國獨立。同時議會還讓大陸會議的維珍尼亞代表理查·亨利·李在大陸會議上代表其敦促各州儘快決定獨立、形成獨立的聯邦、並積極尋找外國盟友。大陸會議隨後任命包括湯馬士·傑佛遜在內的五人委員委員會負責起草獨立宣言。

另外,維珍尼亞議會通過了佐治·梅森起草的《維珍尼亞人權宣言》,這部宣言同時被寫進新的《維珍尼亞憲章》內。1776年7月2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的決議,並於7月4日通過《美國獨立宣言》。自此,原來的英屬維珍尼亞殖民地正式成為了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的一部分。

腳註[編輯]

  1. ^ The Library of Virginia FAQ About Virginia. [2017-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2.0 2.1 世界の歴史21, p18
  3. ^ Prelude to Jamestown. Nps.gov. August 18, 1989 [September 10,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1). 
  4. ^ 4.0 4.1 4.2 世界の歴史21, p19
  5. ^ 5.0 5.1 世界の歴史21, p20
  6. ^ 6.0 6.1 6.2 6.3 6.4 6.5 世界の歴史21, p22
  7. ^ 世界の歴史21, p17
  8. ^ 世界の歴史21, p21

參考文獻[編輯]

  • Cohen,Felix S. Readings in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Philosophy,1952
  • Stannard,David E.:American Holocaust: The Conquest of the New World,Oxford Univ Pr,1993
  • 五十嵐武士・福井憲彥. アメリカとフランスの革命(世界の歴史 21). 中央公論社. 1998年3月. ISBN 4-12-403421-0. 

相關項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