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 (九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揚州,是中國漢族傳統地域(九州)之一[參1][參2],也是「十二州」之一。漢代以後,成為實際行政區。管轄今江蘇安徽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廣東上海全境及廣西部分地區。

先秦起源[編輯]

相傳大禹治水後,分天下九州,揚州即其中之一。雖然先秦時代關於九州有多種版本,但揚州在這些版本中都是九州之一:

《禹貢》寫道:「淮海揚州。」按孔安國《尚書傳》的解釋,這個「揚州」的範圍是「北據淮,南距海」。「惟」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為「是」;「淮」即淮水,今淮河;「海」即大海,按《正義》應指今南中國海。據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淮水》記載:「淮水左徑泗水國(今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南,故東海郡也......又東至廣陵淮浦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入於海......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為游水......游水東北入海,舊吳之燕岱,常泛巨海,憚其濤險,更沿泝是瀆,由是出。《地理志》曰:游水自淮浦北入海......」,則明確的指出古代淮河向東流入洪澤湖並經由現在的宿遷市、淮安市一帶徑向東北部今連雲港市的方向注入大海,意即古時的淮河入海口在北面的黃海而非今日這般沿長江口入南面的東海,同時亦清晰的勾勒出了古徐州和古揚州之間的天然分界限,故此「淮海惟揚州」的意思即為「揚州是北抵淮水、南達南海的一個州」。由此,《禹貢》把「揚州」的範圍限定為淮河以南、南海以北的廣大地域,即大約為今江蘇安徽淮河以南部分,以及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全境,再加上湖北河南、廣西的一部分。今天的揚州市也在這個範圍內。

  • 爾雅·釋地》中的「揚州」

《爾雅·釋地篇第九》寫道:「江南揚州。按東晉郭璞的《爾雅注》,這個「揚州」的範圍是:「自江南至海」。宋代邢昺的《爾雅疏》則說:「此雲江南者,舉遠大而言也。」。即是說長江以南到南海岸邊也是揚州地域,則今天的揚州市並不在這個範圍內。

《周禮·夏官司馬篇第四·職方氏》寫道:「東南曰揚州。」即整個中國的東南地區都屬於揚州,後來的《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寫道:「東南為揚州。」與《周禮》的說法大同小異。

戰國時代的秦、楚兩國已經存在揚州的概念[參3][參4]

名稱[編輯]

至於「揚州」因何得名,有多種說法。潘寶明認為大體有四說[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09002041/http://www.yztour.com.cn/scchina/showwz.asp?wztype=118&id=112%5D%EF%BC%9A

  1. 有關。《春秋元命苞》云:「厥土下濕而多生楊柳,以為名」。沈括夢溪筆談》云:「揚州宜荊州宜荊」。在這種說法中,揚州常被寫成楊州
  2. 有關。《釋名》云:「揚州州界多水,水波揚也。」《詩經》釋文曰:「揚,如字,激揚也」。
  3. 與地氣人性有關。《爾雅注》云:「江南其氣躁勁,厥性輕揚,故曰楊。楊,揚也。」
  4. 「揚」由「」來。《周禮正義》云:「此州地苞百越,揚、越聲轉,義亦同,揚州當因揚越得名,猶荊州之與荊楚義亦相因矣」。

在589年隋朝陳朝、統一九州以前,「揚州」常作「楊州」,或古書「揚楊錯出」,揚、楊兩者常常混用。

地理范圍[編輯]

《禹貢》揚州地域與歷代行政區劃的關係
《禹貢》揚州地域 漢代區劃 晉代區劃 明代區劃[註1]
揚州 揚州 揚州 南直隸
浙江省
福建省
江西省[註2]
交趾[註3][註4] 廣州[註5] 廣東省[註6]
交州[註5] 南寧府
荊州[註4]

備註[編輯]

    註:

  1. ^ 明朝人認為今日的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海南八省地理範圍都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州域[參5],《大明一統志》亦同。
  2. ^ 其中的南康、九江、吉安三府境內都有局部地域屬於荊州
  3. ^ 交阯刺史部原屬揚州地域[參6][參7],在天文分野上也屬揚州[參8]
  4. ^ 4.0 4.1 東漢時,交州刺史部的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五郡併入《禹貢》荊州地域,另外鬱林、合浦二郡則併入《禹貢》梁州地域[參9]
  5. ^ 5.0 5.1 原屬揚州地域[參10]
  6. ^ 其中的高州、廉州、雷州、瓊州四府在天文分野上屬於揚州

參考資料[編輯]

    參:

  1.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
  2. ^ 《武當山玄天上帝經》云:「看閆浮四部州,花花世界。有名山合洞府,件件不同。南部州中華國,九州漢地。無影山收祖氣,墜落凡塵」.........「爾時彌陀教主領定天佛牒文玉皇勑令老母丹書諸仙聖寶降臨凡世前到九州漢地無影山前」..........「今有後天教主奉天佛遣差在下方九州漢地無影山前無為府三心堂演教要渡三會賢良」.............
  3. ^ 楚簡《容成氏》:「禹親執耒耜,以陂明都之澤, 決九河之阻,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處也。 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州、莒州始可處也。禹乃通蔞與氵易,東注之海,於是乎蓏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荊州、揚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並瀍、澗,東注之河,於是乎豫州始可處也。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雍州始可處也。」易德生在《上博楚簡容成氏九州芻議》一文中認為夾州即冀州、徐州即兗州、競州即青州、莒州即徐州、蓏州即幽州
  4. ^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東南為揚州,越也。.......」
  5. ^ 《夜航船·卷二·疆域·吳越疆界》:「古揚州所轄之地,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凡六省。」
  6. ^ 《藝文類聚》引《太康地記》曰:「交州本屬揚州,取交阯以為名,虞之南極也。」
  7. ^ 《史記南越列傳》「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集解》張晏曰:「楊州之南越也。」索隱案「戰國策雲吳起為楚收楊越。」《正義》「夏禹九州本屬楊州,故云楊越。」《漢書南粵傳》「秦並天下,略定揚粵,置桂林、南海、象郡。」顏師古曰:「本揚州之分,故云揚粵。」
  8. ^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皆云「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楊州。虛、危,青州。營室至東壁,并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9. ^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並郡,復禹貢之九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鉅鹿、河閒、清河、博陵、常山、趙國、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黨、西河、定襄、鴈門、雲中、五原、朔方、河東、河內、涿郡、漁陽、廣陽、右北平、上谷、代郡、遼東、遼東屬國、遼西、玄菟、樂浪,凡三十二郡。省司隸校尉,以司隸部分屬豫州、冀州、雍州。省涼州刺史,以並雍州部,郡得弘農、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永陽、東安南,凡二十二郡。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荊州得交州之蒼梧、南海、九真、交趾、日南,與其舊所部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凡十三郡。益州本部郡有廣漢、漢中、巴郡、犍為、蜀郡、牂牁、越巂、益州、永昌、犍為屬國、蜀郡屬國、廣漢屬國,今並得交州之鬱林、合浦,凡十四郡。豫州部郡本有潁川、陳國、汝南、沛國、梁國、魯國,今並得河南、滎陽都尉,凡八郡。徐州部郡得下邳、廣陵、彭城、東海、琅邪、利城、城陽、東莞,凡八郡。青州得齊國、北海、東萊、濟南、樂安,凡五郡。」
  10. ^ 《晉書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青州,案《禹貢》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徐州,案《禹貢》海岱及淮之地,舜十二牧,則其一也。……荊州,案《禹貢》荊及衡陽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揚州,案《禹貢》淮海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交州,案《禹貢》揚州之域,是為南越之土。……廣州,案《禹貢》揚州之域,秦末趙他所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