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漂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抗原漂移

抗原漂變,又稱抗原漂移抗原性漂變抗原連續變異(英文:Antigenic drift),是病毒突變的一類形式,指病毒內的一種基因變化,由病毒表面蛋白基因(宿主抗體可識別)的持續突變產生。[1] 抗原漂變會產生新的病毒毒株,可使得原本可防止感染的抗體失效,並讓病毒可在免疫人群中擴散。流感病毒的抗原漂變也是人群每年需要接種新流感疫苗的重要原因。[1]

當病毒的表面抗原與相應的免疫受體相結合時,免疫系統即可識別該病毒。這些免疫受體可以是血液中的抗體,或免疫細胞的表面蛋白。識別過程非常精準,就像門鎖和相匹配的鑰匙一般。在人體受到感染或接種疫苗後,體內將產生大量相關的病毒免疫受體,可防止同一病毒的再次感染,這被稱為獲得性免疫[2]但是,病毒基因組存在持續突變,會產生新的病原體。如果新的毒株與原本的毒株相差甚大,則不會再與原有的抗體或免疫細胞相結合,使得變種病毒依然可以感染對原本病毒已免疫的人群。[1]

1940年代,美國微生物學家莫里斯·希勒曼發現了抗原漂變現象[3]。抗原漂變是流感病毒最常見的變化方式,可發生在所有流感病毒中,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1][4][5] 抗原漂變的速率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流行病疫情持續的時間,以及宿主免疫的強度。長時間的疫情流行可產生長時間的演化壓力,而高強度的宿主免疫也會加強演化壓力,進而可能產生新型病原體。[6] 另一種變化方式是抗原轉變,即當病毒間或不同毒株間通過相互融合而獲得全新的表面抗原的過程。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CDC. How Flu Viruses Can Chang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9-10-15 [2021-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 (美國英語). 
  2. ^ 获得性免疫. 中國科普博覽. [2021-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 (中文). 
  3. ^ Reinhard Kurth. Maurice R. Hilleman (1919–2005). 《自然》(Nature). 2005-04, 434 (7037): 1083–1083 [2021-01-07]. ISSN 1476-4687. doi:10.1038/4341083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 (英語). 
  4. ^ D. J. D. Earn; J. Dushoff; S. A. Lev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Flu.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2, 17 (7): 334–340. doi:10.1016/S0169-5347(02)02502-8. 
  5. ^ A. W. Hampson. Influenza virus antigens and antigenic drift. C. W. Potter (編). Influenza. Elsevier Science B. V. 2002: 49–86. ISBN 978-0-444-82461-5. 
  6. ^ Boni, T; S. Cobey; P. Beerli; M. Pascual. Epidemic dynamics and antigenic evolution in a single season of influenza 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06, 273 (1592): 1307–1316. PMC 1560306可免費查閱. PMID 16777717. doi:10.1098/rspb.2006.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