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音樂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ㄧ搖滾音樂劇 是由搖滾樂曲組成的音樂劇作品。搖滾音樂劇與專輯音樂劇英語Album musical概念專輯聲樂套曲存在交集。一些音樂劇專輯和概念專輯在試圖通過搖滾來展開劇情中轉化為了搖滾音樂劇。 知名的搖滾音樂劇作品包括《近乎正常英語Next to Normal》,《春之覺醒英語Spring Awakening (musical)》,《吉屋出租》,《油脂》和《毛髮》等。 誰人樂隊的《衝破黑暗谷英語Tommy (album)》等搖滾歌劇英語Rock opera有時也會作為音樂劇登上舞台。

歷史發展[編輯]

20世紀60年代末,伴隨着《毛髮》的成功,搖滾音樂劇成為了音樂劇的一個重要分支。這部副標題為「美國部落式愛搖滾音樂劇「,以主張反戰和自由戀愛的嬉皮士主題搖滾音樂劇於1967年在外百老匯公共劇院首次公演,並於1968年10月登上百老匯舞台[1] 。同時期的另一部搖滾音樂劇作品《你自己的事英語Your Own Thing》也於1968年登台,這是一部性轉版的莎士比亞第十二夜》。事實上,最早顯露出搖滾基因的音樂劇是1957年的作品《齊格菲歌舞團[2],此劇包含一首搖滾曲目「少年犯」,由50歲的男演員比利·沃夫英語Billy De Wolfe主音,並為1960年的搖滾音樂劇《拜拜小鳥英語Bye Bye Birdie[3]所繼承和發展。儘管在七年後,搖滾才等來正式登上百老匯的機會,但這些早期試驗性將搖滾注入音樂劇的嘗試,為《毛髮》及其繼任者們鋪平了道路。[4]

1970年,由安德魯·勞埃德·韋伯蒂姆·賴斯創作的《耶穌基督萬世巨星》最早以音樂劇專輯英語Album musical的形態面世,專輯銷售的資金隨後被投入到1971年末問世的音樂劇版本中[5]。這部劇和其它一些同樣沒有對白但充滿戲劇性的搖滾音樂劇讓人聯想起歌劇,因此有時也被稱為搖滾歌劇英語Rock opera。音樂劇《Godspell英語Godspell》(1971)有着相似的宗教主題(儘管爭議更少)和相似的流行與搖滾影響力。搖滾音樂劇在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如《油脂》《皮蓬英語pippin(musical)[6]中持續發展,並在深受節奏布魯斯靈魂樂影響後有了全新演變,表現於作品《新綠野仙蹤》《葡萄乾》《夢幻女郎英語Dreamgirls》《Purlie英語Purlie》中。

20世紀80年代,搖滾音樂劇熱度有所回落。 除了少數幾個搖滾熱劇如《恐怖小店英語Little Shop of Horrors (musical)》(1982)和《棋王》(1986),觀眾的口味更多地轉向了歐洲流行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和《歌劇魅影》。 此後,歸功於大受歡迎的喬納森·拉森的搖滾音樂劇《吉屋出租》(1996),搖滾音樂劇在20世紀90年代迎來了文藝復興時期。外百老匯隨即湧現出大量搖滾音樂劇如《蝙蝠男孩英語bat boy: the musical》(1997)[7]和《搖滾芭比》(1998),以及約翰·卡梅隆·米切爾的一個有關搖滾歌手生平的外百老匯秀等。[8]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一種新的搖滾音樂劇形式「點唱機音樂劇」開始出現,它們通常基於已有熱歌金曲創作,知名作品包括《巴迪霍利傳英語Buddy – The Buddy Holly Story》《媽媽咪呀》 《澤西男孩》等。[9]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隨着作曲家如埃爾頓·約翰(阿依達,1998)的作品以及一些成功的搖滾點唱機音樂劇的面世,搖滾音樂劇重迎黃金期。近年的主要搖滾音樂劇新作包括《漢密爾頓 》(2015),《春之覺醒英語Spring Awakening (musical)》(2007), 《陌路相逢英語Passing Strange》(2008),《血腥傑克遜英語Bloody Bloody Andrew Jackson》(2008), 《搖滾年代》(2009),《近乎正常英語Next to Normal》(2009)和《美國白痴》(2010)。

主要作品[編輯]

醞釀期:1950s[編輯]

年份 作品譯名 作品原名
1957 齊格菲歌舞團 Ziegfeld Follies
1960 拜拜小鳥 Bye Bye Birdie

誕生期:1960s[編輯]

年份 作品譯名 作品原名
1967 毛髮 Hair
1969 耶穌基督萬世巨星 Jesus Christ Superstar

黃金期:1970s[編輯]

年份 作品譯名 作品原名
1970 Purlie Purlie
1971 福音 Godspell
1971 油脂 Grease
1972 皮蓬 Pippin
1973 葡萄乾 Raisin
1974 綠野仙蹤 The Wiz
1980 夢幻女郎 Dreamgirls

調整期:1980s[編輯]

年份 作品譯名 作品原名
1982 恐怖小店 Little Shop of Horrors
1986 棋王 Chess
1989 巴迪霍利傳 Buddy – The Buddy Holly Story

復興期:1990s[編輯]

年份 作品譯名 作品原名
1996 吉屋出租 Rent
1997 蝙蝠男孩 Bat Boy: The Musical
1998 搖滾芭比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1999 阿依達 Aida
1999 媽媽咪呀! Mamma Mia!

黃金期II:2000s至今[編輯]

年份 作品譯名 作品原名
2003 鬼玩人 Evil Dead
2005 澤西男孩 Jersey Boys
2007 春之覺醒 Spring Awakening
2008 陌路相逢 Passing Strange
2008 血腥傑克遜 Bloody Bloody Andrew Jackson
2009 搖滾年代 Rock of Ages
2009 近乎正常 Next to Normal
2010 美國白痴 American Idiot
2015 漢密爾頓 Hamilton

參考文獻[編輯]

  1. ^ Kenrick, John. "History of the Musical Stage 1960s: III – Rock: 'The Age of Aquari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usicals101, accessed May 11, 2009
  2. ^ Wollman, p. 14
  3. ^ Ann-Margret, who starred in the movie version of Bye Bye Birdie, later starred in the movie version of Tommy
  4. ^ Everett, William A. and Paul R. Lair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Musical (200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31-33 ISBN 0-521-79639-3.
  5. ^ Kenrick, John. The 1970s: Part I-Rock Musicals. History of The Musical Stage. Musicals 101. [2009-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6. ^ [Pippin] is a commonplace set to rock music": Barnes, Clive.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4, 1972, p. 37
  7. ^ "O'Keefe's peppy and melodic pop-rock score is played by a five piece combo": Sommer, Elyse. Bat Bo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urtainup.com, based on March 22, 2001 performance, accessed May 11, 2009
  8. ^ Brasor, Philip, "A thumbnail history of the rock musical, March 9, 2006. [2018-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9. ^ Pareles, Jon. "Broadway Rocks. Get Over 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2, 2010, accessed June 10, 2010

擴展閱讀[編輯]

  • Wollman, Elizabeth L. The Theater Will Rock: A History of the Rock Musical, from Hair to Hedwi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6) ISBN 0-472-11576-6
  • Warfield, Scott. "From Hair to Rent: Is 'Rock' a Four-Letter Word on Broadway?,"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Musical, rev. sec. ed., William Everett and Paul Laird,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0-521-79639-3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