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市灣區捷運系統歷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藩市灣區地鐵系統(BART),是三藩市灣區主要的鐵路運輸系統。 早在1946年,這個概念就被提出,但是原始系統的建造卻在60年代才開始。

起源與計劃[編輯]

富有前瞻性的、對三藩市市內地鐵系統的規劃圖。灣區地鐵系統被設計為現有鐵路的替代品和新區域鐵路系統的整合。這幅1960年的圖包括了加州鐵路雙峰隧道(現用於三藩市城市鐵路)的線路,以及吉里街和使命街區間(此圖中被縮短至巴爾波亞公園站)。

早在1900年左右,過海鐵路隧道的構想就已經被法蘭西·波拉克斯·史密斯英語Francis Borax Smith先生提出了——他在三藩市時報的頭版專門寫了一篇社論,提議建設電氣化鐵路。[1]到了20世紀10年代,另有計劃提出,在市場街地下,建立一條由第三軌驅動的地鐵。.[2]現在灣區捷運涵蓋的區域,曾經都由市內有軌電車和城際列車構成的、名為關鍵系統英語key system的鐵路網絡運營着,這個20世紀早期的系統還使用過三藩市-奧克蘭海灣大橋的下層提供定期的過海服務。然而這個系統不敵汽車和公共汽車的競爭,還有高速公路的急速發展,於是在1958年4月20日它停止了服務,不久後又被拆除。

灣區的商業領袖們意識到戰後的移民潮帶來的人口增長和地區日益惡化的擁堵情況,在1946年提出了現今地鐵系統的方案。同時,一個陸軍與海軍的聯合部隊認為,需要儘快加建一條過海通道,最好是隧道,來緩解三藩市-奧克蘭海灣大橋的通行壓力。然而真正關於今天地鐵系統的規劃一直到50年代才提出。1951年,加州議會建立了三藩市灣區地鐵系統委員會(San Francisco Bay Area Rapid Transit Commission),來研究灣區長期的交通需求。委員會於1957年發表了最終報告,指出緩解灣區交通壓力最划算的方案是建立一個相關部門,負責連接市區和市郊的高速地鐵系統的建造和運營。[3],其中共有九個縣被列入此計劃中。[4]

灣區捷運局(BARTD)的標誌,由臨近的5個縣於1958年批准

根據此報告,三藩市灣區捷運管理局英語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於1957年由加利福尼亞州州議會批准成立,成立時的成員包括了阿拉梅達縣康特拉科斯塔縣馬林縣、三藩市縣及聖馬特奧縣聖塔克拉拉縣當時正致力於建立本縣自己的高速公路系統英語Santa Clara County Expressway System,被排除在最初興建範圍之外,但已計劃提供服務至帕羅奧多費利蒙。1959年,州議會通過了新的法案,用三藩市-奧克蘭海灣大橋的路橋費盈餘來支付成本中佔比較大的建造海灣隧道的成本。[5]

1961年,新系統規劃的終稿被交到了由五個縣組成的理事會的手裏。這個規劃中有三條線下穿三藩市灣,並連接東部的康科德、東北部的列治文、和東南部的費利蒙;此外,還有位於金門的、連接西北部 諾瓦托和三藩市的跨海隧道,以及起始於 帕羅奧圖、在三藩市半島上的支線。但是,聖馬刁縣卻於1962年4月時,退出了地鐵計劃,因為他們擔心高昂的建造成本,和聖馬刁線將來自聖塔克拉拉縣的消費者帶去三藩市市區消費,而減少縣內商店的收入,加上已經有南太平洋運輸公司線路英語Peninsula Commute加州通勤火車前身)。於是,線路的最南端就止步於戴利城了。馬林縣也在之後的5月,因為金門大橋董事會的反對,和擔心縣內的債券無法順利發行(需要6成以上選選舉人同意),退出了管理局。[6]兩縣的退出導致了吉里區間被撤銷,最後規劃終於在1962年9月由剩下三縣的選舉人投票通過。

最初的系統(1964–76)[編輯]

初期建設[編輯]

1970年,正在施工的普萊森特山站英語Pleasant Hill station

灣區捷運於1964年6月19日動工,由當時的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在康特拉科斯塔縣康科德核桃溪之間的測試軌4.4英里(7.1公里)處進行動工儀式。

整體工程包括了建造3個在奧克蘭繁華的市中心、3個(後增加至4個)在三藩市車水馬龍的市場街、4個三藩市郊區地下、以及3個在柏克萊的半地下的地鐵站,還有於奧克蘭及三藩市之間、三藩市灣海底、長達3.6英里(5.8公里)的海灣隧道和穿越柏克萊丘英語Berkeley Hills的3.5英里(5.6公里)隧道,以及整個系統的保養設施。這龐大的工作量一度令人望而卻步。

捷運建造時,為了保證獨立路權,使用了高速路之間的隔離帶,和許多既有的鐵路線。

使
路段 對應的區間對對
北薩克拉門托鐵路英語Sacramento Northern Railway

(後合併入聯合太平洋鐵路

康科德、康特拉科斯塔中心和核桃溪站
聖菲鐵路

(後合併入BNSF鐵路

列治文和柏克萊

(後成為歐龍綠道和列治文綠道)

聯合太平洋鐵路奧克蘭段 弗盧特維爾至阿拉米達溪
980號州際公路 柏克萊丘至奧克蘭
24號州道英語California State Route 24


開始營運[編輯]

柏克萊站英語Downtown Berkeley station的入口(右下角),攝於1973年,此站剛開通不久後

地鐵於1972年9月11日開始提供正式載客營運[7],最初的線路只有麥克阿瑟站英語MacArthur station (BART)費力蒙站英語Fremont station (BART)的區間,開通的頭五天內客流量就超過了10萬人次,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亦於1972年9月27日搭乘此捷運。隨後市場街地鐵系統於1973年9月3日開通,[8]跨灣隧道也於1974年9月16日開始使用。最初系統共有四條線路,分別延伸至達利市康科德列治文費利蒙,而戴利城至列治文和費利蒙的直達服務卻遲遲沒有開通。

在剛開通的1976年時,客流量是4.4萬人次,遠低於預計的15.7萬。[9]當時的服務依然是每日14小時。在最初的5年內地鐵只在工作日提供服務,周六的服務於1977年9月開始,而周日的則於1978年7月開始。1972-1974年間的票價是:從西岸到康科德1.20美元,到費利蒙1.25美元,而從列治文到費利蒙則是1.10美元。

早期帶有磁條的紙質車票

新開通的灣區地鐵被視為地鐵科技的巨大進步,然而對於地鐵安全性和高昂成本的質疑也慢慢出現了。1976年時地鐵的成本,包括最初線路、列車、和跨灣隧道,達到了15.86億美元(相當於2022年的111億美元)。[10]當時有批評指出地鐵系統在建造的40年間花銷太高。[11]

加站[編輯]

內河碼頭站於1976年5月27日投入使用,比三藩市的其他站晚了三年,[12]因為此站並不在最初的計劃內。由於市場街的不斷發展,工程師在建造地鐵時預留了此站的基本結構。 [13]

自動化[編輯]

灣區捷運系統運營中心,美麗湖站英語lake meritt station附近。

灣區地鐵是美國最早使用列車自動控制系統的鐵路系統。列車的線路規劃、發車、以及時刻表的調整都是由一系列計算機完成,輔以控制中心(OCC)內調度員的監控。正常情況下,列車的車距和速度都由計算機控制,工作人員只需發表通告、停運後清理站台、監控軌道狀況,如果有突發情況,列車才會被手動控制,以低速行駛。作為第一代,這個自動系統在運營初期的幾年裏飽受故障的困擾。[14][15] 最早的信號系統和後來的維護是由西屋公司開發的。運營初期,由於軌道上過低的電壓(0.6伏,低於行業標準的15伏)和軌道上的露水,經常出現「幽靈列車」(系統認為有列車在區間內,實際卻沒有),而實際的列車有時又消失在屏幕上的情況。[15]因此,當時列車只能手動以25英里每小時(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雖然問題很快被解決,然而人工閉塞——由調度員在前方站台上,通過電話和信號燈,在前方列車離站後才下達放行命令的制度——依然持續了很多年。這引起了媒體極大的不滿,以及西屋公司和灣區地鐵多年的訴訟拉鋸戰,還有管理局、州政府、美國政府之間的爭執,好在問題很快解決,地鐵的穩定性也提高了。[15] 「幽靈列車」的情況一直到2007年都還有出現,雖然能很快被排除,但還是會導致列車降級為手動模式,並造成阻塞。[16]另外,車票系統也存在安全性問題,區區大學內的設備就能入侵,不過後來漏洞都被修復了[17]。 列車調度曾經在中央控制室內完成,後來這個控制室升級為運營控制中心(OCC),坐落於奧克蘭的Kaiser Center英語Kaiser Center

故障與困境[編輯]

在地鐵開始運營前,列車自動控制系統就被發現有致命的設計缺陷和操作漏洞。有三位工程師在1969-1971年間發現了這個問題,並提交給了管理局,然而管理局對此不屑一顧,於是他們將情況反饋給了董事會,卻只得到了兩位成員的支持。[18]隨後管理層在1972年3月報復性地解僱了這三位工程師。[19]IEEE在得知此事後,發表了自成立以來的第一份法律文書,以支持三人的主張。[19]美國國家專業工程師協會加州分會在1972年6月也向加州參議會提交了報告,指出了控制系統裏有多個嚴重的漏洞。[19]立法分析師A. Alan Post英語A. Alan Post立刻展開調查[19][20],並邀請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比爾·瓦騰伯格英語Bill Wattenburg教授擔任顧問。[21]

部分脫軌的車廂

這些漏洞在隨後的一場事故中得到了體現。

  • 1972年10月2日,地鐵剛開通了不到1個月,控制系統的失靈導致了一輛列車在抵達當時的終點站費利蒙站英語Fremont station (BART)後,不僅沒能安全停下,甚至還衝下高架橋,砸在了地面上,造成4名乘客受傷。[22][23][24][25][26]
列車的運營由管理層監督着: (灣區捷運總經理)斯托克英語B.R. "Bill" Stokes先生正在位於奧克蘭的總部,向參觀的交通委員會成員展示這個航天時代的控制系統(於1972年10月2日)。「請看,」他說,「這是前往費利蒙站的列車」。然而屏幕上的亮點在經過車站後卻消失了。「我掉進了一個停車場!」駕駛員通過廣播喊道。[27]

這場「費利蒙驚魂」引起了全國的關注。[24]加州參議會加州公共設施委員會英語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和NTSB都分別展開了多次調查[28][29]。之後,PUC開始嚴格監督地鐵的運營,並派出州政府的工作組入駐運營中心。[20]Post先生立法分析師在1972年11月發表了第一份報告,對灣區捷運「措辭犀利」地指出,[24]當前的控制系統並不可靠、項目也存在管理問題,而且也「缺乏改進措施」。[25][30]斯托克先生對報告中的指控表示「不僅很失望,而且完全無法接受」[24],但同時,管理層也認為自動控制系統「不能可靠地偵測行進列車前方靜止的列車」,於是自動控制被擱置,改用電話閉塞[25]立法分析師在1974年3月認為灣區地鐵「管理層和董事會都缺乏目標和管理」。[31]州議會在同年也就灣區地鐵的財務管理問題舉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聽證會。[32]聽證會上,Post先生建議解除總經理的職務[32],議員們也以凍結對管理局的撥款來施壓。[33]最終總經理於5月被迫辭職[33],幾位經理也被撤換。[34][35]州議員接着撤換了之前指派的所有董事會成員,[36]並改以投票選出新的董事會。[37]調度問題和管理層變動使三藩市的區間延遲到了1974年才開通。[25][37]1978年,被解僱的三位工程師得到了IEEE道德上的嘉獎。[38]這場事件後來成為了工程師職業道德課程的案例之一。[38]

  • 1979年1月,一輛正在通過過海灣隧道的電車發生電氣火災,造成一名消防隊員死亡,捷運系統因此暫停服務兩月。比起現在,當時的電車更容易燃燒;從此事件起,灣區捷運定期舉行消防演習,電車內座椅並改用耐燃燒的材質。

1989年地震[編輯]

1989年10月17日,三藩市南部、聖塔克魯茲附近的洛馬普里塔峰英語Loma Prieta地下發生地震,造成三藩市的多數高速公路嚴重受損;而灣區捷運系統具有防震的設計,在地震後六個小時,灣區捷運的列車就開始恢復營運,次日凌晨5點便恢復了正常時刻表[39],成為三藩市灣區內唯一可以跨越多數地區的運輸系統。雖然在後續的餘震中,營運仍然需要暫停數小時,直到以人力確認所有軌道及各隧道的狀況後,才能恢復營運,但地鐵依然保持着24小時的服務到同年12月3日。[40][41]

延長至三藩市機場(1984-2003)[編輯]

三藩市機場站的紀念牌匾

早在1984年,向三藩市南部延長的計劃就已經在研究中了,第一步就是戴利城站的袋狀軌,這個結構在不久之後完成,並在此基礎上,線路在後來向南延申至三藩市機場站[42] 在一度退出灣區捷運系統的聖馬刁縣願意以「購入」的方式(而不是正式加入)提供2億美金(考慮通脹後的3.84億美元)後,系統延伸到三藩市灣區的東邊的構想出現契機。聖馬特奧縣的服務,在1996年,隨着科馬站的開通而開始,雖然當時機場延長線的計劃還沒有最終落實。[43]

[[科馬站|科馬站英語colma station]]在開通後,一直是地鐵南邊的終點站,直到1997年11月,三藩市機場、三藩市南英語South San Francisco station (BART)聖布魯諾英語San Bruno station (BART)、和密爾布瑞四個新站開通,其中密爾布瑞站還是和加州火車跨月台轉車站[44] 2003年6月22日,始於機場國際航站樓的、耗資15億美元(如今的23.9億美元)的南延長線也投入服務。這條路線曾經由三藩市城市鐵路運營到1949年,來緩解高峰期機場的客流量。延長線共增加了8.7英里(14.0公里)的總里程,其中有6.1英里(9.8公里)的地下段,1.2英里(1.9公里)的高架段和1.4英里(2.3公里)的地面段。[45][46]

延長線的運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08年,延長線的日客流量只有3.5萬,遠遠小於預計的5萬[47],最高時也才有3.7萬[48]。 機場站在2015年錄得的平均出站客流量是每日6781人次。[49] 按照合同,雖然聖縣不是地鐵管理局英語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的成員,但還是要負擔此延長線的運營成本。低於預估的客流量讓運營入不敷出,於是兩方在服務安排上的爭執漸漸白熱化,[50][51][52]其中灣區地鐵希望能增加班次來提高客流量,而聖縣交委則希望減少班次來壓縮開支。兩方不一致的立場導致該線的服務在2003年至2010年間多次改變。[53][54] 在2008年還還一度取消了機場到密爾布瑞站的直達服務。最終,聖縣交委和地鐵方面達成協議,聖縣交委向地鐵支付3200萬美元,外加每年200萬美元,而灣區地鐵則全權負責延長線的運營和盈虧。[55]隨後,灣區捷運方面安排了黃線保持機場站的服務,而密爾布瑞站將在工作日的高峰期由紅線直達(不經過機場),晚上和周末再由黃線服務。

支線發展 (1995–2018)[編輯]

奧克蘭機場線正在上跨880號州際公路

北康科德延伸線共分兩階段開通,先於1995年12月16日通至北康科德/馬丁尼茲站英語North Concord/Martinez station,一年後的1996年12月7日,全線通至匹茲堡/灣角站

正在試運營的eBART列車,鄰近匹茲堡/灣角站

1997年3月10日,從卡斯特羅谷英語Castro Valley station都柏林/普萊森頓站英語Dublin/Pleasanton station延伸線[56]通車[57],線路位於580號州際公路之間。最初此線只有都柏林/普萊森頓站-貝菲爾站英語Bay Fair station之間的擺渡列車,後來才增加往三藩市的服務,[58]還一度延長至戴利城站英語daly city station以南,後來在2009年被截斷至戴利城站。遠期將有三藩市-貝菲爾站之間的短線列車,以保證班次的密度。

都柏林/普萊森頓西站英語West Dublin/Pleasanton station原計劃是在2006年開通的[59],設施也早已到位,卻因為施工的失誤拖延至2011年才開通[60]。 當時估計的成本是1060萬美元[61] (考慮通脹後的1380萬美元),資金通過PPP模式TOD和灣區地鐵鄰近的物業收入籌集。

為了節省成本,地鐵系統裏有兩條線路使用了不同的技術:它們既不是大運量系統,也沒有電氣化。其中,

矽谷延長計劃 (2009至今)[編輯]

正在建造的溫泉/費利蒙南站,攝於2014年1月

聖塔克拉拉郡由於本地選舉人的反對,沒能在一開始參與這個系統。原計劃的進入帕羅奧圖的延長線也因為因為聖馬刁縣的退出而取消。[來源請求][63]2000年,為了地鐵延長進入聖何西,聖塔克拉拉郡通批准了法案,將營業稅在接下來的30年內提高0.5美分。

溫泉段的延長在2009年開工,原計劃在2014年通車,[64][65]而正式通車則是在2017年3月25日。[66][67] 而貝里耶莎的延長線也在2012年動工。

防震措施[編輯]

儘管在1989年的大地震里,地鐵系統體現出了它的堅固,2010年的一份報告卻指出部分高架段有在大地震時坍塌的風險,[68]而這個風險很可能在接下來的30年內得到體現。[69]

在2012年,由美國地質調查局開發、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震學家協助的預警系統shakealert英語shakealert上線。他們將200個監測站和加州地震統合網相連,再以比地震波快的電信號發出警報。如果地震網監測到了高於一定程度的震動,列車調度中心將下令,使列車時速從70英里每小時(110公里每小時)降至26英里每小時(42公里每小時)。

「這個早期預警系統將在地震發生前剎停列車,以避免脫軌和乘客傷亡,」灣區捷運的總裁約翰·麥克帕特蘭這樣表示,「我們是美國範圍內最先使用這個系統的機構。」[70]

長達3.6-英里(5.8-公里)的跨灣隧道也需要提高防震能力。這個沉管式隧道被放在三藩市灣底的一條壕溝內,通過淤泥和礫石固定。這種材質在地震時會出現土壤液化,可能使空心的管道上浮並移位。加固工程壓緊了周圍的土壤使密度變大,以減少土壤液化的可能性。在隧道內,灣區捷運在2013年3月到12月期間,安裝了厚重的鋼板以減少地震時的偏移。 施工期間,地鐵方面曾在晚上停運其中一條隧道,在22:00後來往三藩市和奧克蘭的列車將共用一個隧道,同時列車也會出現15-20分鐘的晚點。[71] 最後,工程提前了6個月完成。[72]

車輛更新(2012至今)[編輯]

海沃德車輛段里的新車和舊車,攝於2017年10月

隨着列車普遍達到40年「高齡「,地鐵方面正逐步替換列車。2012年,地鐵方面和龐巴迪簽署了9億美元的合同,初步購買260輛新車,計劃再購買150輛。[73][74] 列車由加拿大的莫瑞里設計室設計。[75]2013年底,地鐵方面又購買了365輛新車,使車輛總數達到775輛,並提高了交付列車的速度到21個月/輛(10輛/月到16輛/月)。[76][77]

準備進行的10節編組列車原計劃在2015年到貨,後來因為加裝無障礙設施而推遲。[78] 最近,龐巴迪也遇到了一些工廠的延誤,還有加拿大政府撥款的推遲。在2016年,龐巴迪認為列車將推遲到年底才能交貨。[79] 列車最終在2018年1月19日投入服務[80],雖然有些同批次的列車不久後暫停了服務。[81]

新的140輛車原計劃再2017年投入運營,後來只有54輛。[79][82] 775輛列車的交付也從2021年推遲到2022年。[82][83] 第一輛10節編組的列車已於2018年1月17日得到了加州公共設施委員會的認證,並在2天後投入運營。[84]

勞資關係[編輯]

1976年罷工
1979年罷工
1997年罷工
2001年談判
2005年的談判
2009年的談判
2013年罷工

獎項[編輯]

事件和事故[編輯]

犯罪問題[編輯]

奧斯卡·格蘭特槍擊案[編輯]

查爾斯·希爾槍擊案[編輯]

員工傷亡[編輯]

已停運線路[編輯]

在1973年11月5日至1974年9月16日之間,跨灣隧道市場街地鐵尚未投入使用,蒙哥馬利街站戴利城站英語daly city station區間,即三藩市段是以一條獨立的路線運營的,直到跨灣隧道的開通。[85]

1995年7月10日起,由於680號州際公路24號州道英語California State Route 24在核桃溪的立交改造,灣區捷運開始在康科德站和貝菲爾站之間提供有限的直達服務,後來又在24號延長至海沃德南站。此線路在1997年5月5日停止。[86]

2003年時的三藩市機場-密爾布瑞站接駁巴士(紫線)

2003年6月22日,在三藩市機場延長線開通後,灣區捷運開通了一條接駁巴士線路——密爾布瑞-三藩市機場線,平均每20分鐘一趟。此線在2004年2月停運,由其他直達地鐵線路替代。然而在2008年1月1日,直達線路又被取消了,需要來往機場的乘客只能去聖布魯諾站換乘。隨後直達服務在2009年9月又再次恢復,但只有低峰期和周末的服務。

在2014年11月22日以前,奧克蘭競技場站奧克蘭機場之間有名為AirBART英語AirBART的接駁巴士,後來由現在的競技場-奧克蘭國際機場線取代。此線路由灣區捷運和奧克蘭港務局合作建立,並由法國交通發展集團運營。[87]

參考文獻[編輯]

  1. ^ Hartlaub, Peter. For ‘luxury’ BART in 1965, the future looked shiny and brigh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6-08-10 [2017-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2. ^ McGraw Publishing: REPORT ON MARKET STREET RAPID TRANSIT TUNNEL. In: Electric Railway Journal, Vol. XL, No. 15, October 19, 1912, p. 883.
  3. ^ History of BART (1946–1972). BART.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2). 
  4. ^ 三藩市灣區捷運系統官方網站之年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5. ^ See BART Composite Report, prepared by Parsons Brinkerhof Tutor Bechtel, 1962
  6. ^ History of BART to the South Bay. 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 2005-01-08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8). 
  7. ^ 存档副本. [2018-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6). 
  8. ^ A Full BART Chronology (269k .pdf)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13.
  9. ^ Webber, Melvin. The BART experience: what have we learned? (PDF): pp. 95. 1976 [2016-05-31]. [永久失效連結]
  10. ^ Webber, Melvin. The BART experience: what have we learned? (PDF): pp. 93. 1976 [2016-05-31]. [永久失效連結]
  11. ^ Hall, Peter Geoffrey. Great Planning Disasters. California Series in Urban Development. 1982: 109–130. ISBN 978-0-520-04607-8. 
  12. ^ Celebrating 40 Years of Service 1972 • 2012 Forty BART Achievements Over the Years (PDF). Bay Area Rapid Transit (BART). 2012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03). 
  13. ^ A History of BART: The Project is Rescued. Bay Area Rapid Transit (BART).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14. ^ Pirmann, David. BART Bay Area Rapid Transit. world.nycsubway.org. 1995-2012 [201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英語). 
  15. ^ 15.0 15.1 15.2 Bill Wattenburg. BART—Bay Area Rapid Transit System (1972–74). PushBack.com. 2004-10-11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16. ^ 'Ghost Train,' Malfunctions Causing BART Delays. Bay City News (FoxReno.com). 2005-02-16 [201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8). 
  17. ^ Peter Sheerin. Magnetic Credit Cards. PushBack.com. 2004-10-11 [200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18. ^ Anubhav Jain. Ethics in technical presentations: BART case study (PDF). 2004-05-01 [2017-03-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3-02). 
  19. ^ 19.0 19.1 19.2 19.3 Stephen Unger. The BART Case. The Online Ethics Center fo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0-04-29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20. ^ 20.0 20.1 Peter Sheerin. Bill Wattenburg’s Background: BART—Bay Area Rapid Transit System. 1990-10-01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21. ^ Dr. W.H. Wattenburg. The BART Train Control Game (PDF). 1972-12-01 [2017-03-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10-23). 
  22. ^ Troubles Beset Transit System in San Francisco Bay Area. 1972-12-09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23. ^ Troubles Beset Transit System in San Francisco Bay Area. 1972-12-09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24. ^ 24.0 24.1 24.2 24.3 Bill Northwood. What is BART, and why are we saying such terrible things about it?. KPFA Pacifica Radio: 2 min : 00 sec. 1972-11-29 [2017-03-15]. 
  25. ^ 25.0 25.1 25.2 25.3 Troubles Beset Transit System in San Francisco Bay Area. 1972-12-09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26. ^ Bill Northwood. What is BART, and why are we saying such terrible things about it?. KPFA Pacifica Radio: 2 min : 00 sec. 1972-11-29 [2017-03-15]. 
  27. ^ B.R. Stokes, ex-BART general manager, di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3-05-25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28. ^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in Rail Rapid Transit (PDF). United State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45–49. 1976-05-01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09). Investigations of BART were undertaken by the California Senate, the California Legislative Analyst, the 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 and the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was traced to a faulty crystal oscillator… 
  29. ^ Automatic Train Control in Rail Rapid Transit (PDF). United State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45–49. 1976-05-01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09). Investigations of BART were undertaken by the California Senate, the California Legislative Analyst, the 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 and the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 was traced to a faulty crystal oscillator… 
  30. ^ Bigger bugs in BART? (PDF). IEEE Spectrum Magazine: 34. 1973-03-01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6). 
  31. ^ J. Allen Whitt. Urban Elites and Mass Transportation: The Dialectics of Pow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07-14: 77– [2018-06-22]. ISBN 978-1-4008-574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0). 
  32. ^ 32.0 32.1 Legislative Analyst’s Office 75th anniversary. Legislative Analyst's Office (LAO) of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2013-05-25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1). After the state legislature held a month-long series of hearings on the financial mismanagement at Bay Area Rapid Transit (BART), Alan Post recommended the firing of BART’s general manager. 
  33. ^ 33.0 33.1 B.R. Stokes, ex-BART general manager, di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3-05-25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BART officials had to ask the Legislature for more money... but the price was high. Nearly all of the Bay Area's legislators said they would oppose giving BART money unless Mr. Stokes resigned. He quit May 24, 1974... 
  34. ^ Peter Sheerin. Bill Wattenburg’s Background: BART—Bay Area Rapid Transit System. 1990-10-01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Wattenburg challenged the credentials of three successive chief engineers at BART. All of them left or were fired. 
  35. ^ Bigger bugs in BART? (PDF). IEEE Spectrum Magazine: 36. 1973-03-01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6). David Hammond, BARTD’s assistant general manager submitted his resignation… 
  36. ^ Bill Wattenburg. BART: Countdown to San Francisco. Commonwealth Club of California: 28 min : 30 sec. 1974-02-15 [2017-03-15]. 
  37. ^ 37.0 37.1 BART historical timeline (PDF). BART.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08). November 5, 1974, Nine-member Board of Directors elected to replace 12-member appointed board. 
  38. ^ 38.0 38.1 Unger, Stephen. September 1973 Newsletter. IEEE Committee on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CSIT). IEEE.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 
  39. ^ Healy, Michael. BART : the dramatic history of the Bay Area Rapid Transit system. Berkeley, California: Heyday. 2016. ISBN 9781597143707. 
  40. ^ 25 years after Loma Prieta quake: BART, then a lifeline, now stronger than ever.. BART.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41. ^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 History 1915–1989. The Museum of the City of San Francisco.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2. ^ C. M. Hogan, Kay Wilson, M. Papineau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for the BART Daly City Tailtrack Project, Earth Metrics, published by the U.S Urban Mass Transit Administration and the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1984
  43. ^ Dan Levy. Rollicking Opening for Colma BART / Transit system moves closer to S.F. airport. San Francisco Gate. 1996-02-24 [2016-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44. ^ About the San Mateo County Transit District. SamTrans.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6). 
  45. ^ Michael Cabanatuan. BART to link to SFO June 22 After many delays, latest date is firm, transit officials say.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3-04-18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2). 
  46. ^ 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s for the Bay Area, "Nothing but the Facts" (PDF). Samceda Peninsula Policy Partnership. 2002-04-12 [2007-01-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5-12-21). 
  47. ^ Denis Cuff. Ridership soars on BART line to SFO. Contra Costa Times. 2008-04-23 [2008-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 
  48. ^ BART to SFO ridership jumps 6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ART News, June 26, 2008, access date August 26, 2008
  49. ^ BART Fiscal Year Weekday Average Exits. Bay Area Rapid Transit (BART). [2016-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1). 
  50. ^ Erik Nelson. BART to SFO falls short of success story. San Mateo County Times. 2006-05-14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0). 
  51. ^ Tom Dempsey. San Mateo County BART disaster: We told you so, in 1995. San Mateo County Times. 2005-05-31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0). 
  52. ^ Edward Carpenter. SamTrans struggles with fiscal woes. San Francisco Examiner. 2006-07-27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 
  53. ^ Michael Cabanatuan. BART's directors approve plan to trim service to S.F. airport.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5-08-12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5). 
  54. ^ Bay Area Rapid Transit's past, present, and possible futures. San Francisco Cityscape.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29). 
  55. ^ Manekin, Michael. SamTrans, BART to dissolve 17-year partnership. East Bay Times. 2007-02-16 [2018-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56. ^ The Story of LAVTA and Wheels. [200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17). "
  57. ^ 1980年後通車的美國城市軌道運輸系統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5-11-11. (PDF)
  58. ^ Dublin Line: Castro Valley – Dublin. Transit-Rider.com. [200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2). 
  59. ^ Pal, Meera. Pleasanton gets look at 'transit village'. Tri-Valley Herald (ANG Newspapers). 2007-05-09 [2007-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60. ^ Louie, Eric. Welding issues could delay new West Dublin/Pleasanton BART station. Contra Costa Times (ANG Newspapers). 2009-08-10 [200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1. ^ BART riders celebrate grand opening of West Dublin/Pleasanton Station Saturday. Bay Area Rapid Transit (BART). 2011-02-18 [2013-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62. ^ 存档副本. [2018-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63. ^ Gary Richards. BART extension to San Jose moving ahead. San Jose Mercury News. 2009-05-08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4. ^ Bowers, Wes. Warm Springs BART link breaks ground in Fremont. San Jose Mercury News. 2009-10-02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 Construction on the second phase, which includes track work, the station, line and systems, is anticipated to start next year. BART officials believe construction will last about three and a half years, and the new station to be named South Fremont should be open in 2014. 
  65. ^ Warm Springs Extension Project Overview. BART. 2011-05-05 [2015-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30). Commencement of revenue service to Warm Springs Target Late 2014 
  66. ^ Geha, Joseph. BART says Warm Springs/South Fremont won’t open until winter 2017. East Bay Times. 2016-12-10 [2016-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67. ^ Software Snafu Delays BART's Warm Springs Station Project. [201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9). Software troubles could mean BART’s $900 million Warm Springs extension in Fremont will not be up and running until spring, officials acknowledge. 
  68. ^ Earthquake Safety Program Technical Information.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2010-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69. ^ Earthquake Safety Program.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2013-02-11 [2014-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70. ^ BART teams with UC Berkeley to adopt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2012-09-29 [201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71. ^ Jordan, Melissa. Late-night work over next 14 months will strengthen Transbay Tube against a quake.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2013-03-20 [2014-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72. ^ Transbay Tube retrofit work wraps up early ending late night single tracking.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2013-12-02 [2014-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73. ^ Richman, Josh. BART board approves contract for 410 new train cars. San Jose Mercury News. 2012-05-10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7). 
  74. ^ Bowen, Douglas John. BART taps Bombardier; U.S. content at issue. Railway Age. 2012-05-11 [201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5). 
  75. ^ BART – San Francisco. Morelli Designers. [2015-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2) (法語). 
  76. ^ BART Board approves additional 365 cars for Fleet of the Future. BART. 2013-11-21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77. ^ Board Meeting Agenda (PDF). San Francisco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91–92. 2013-11-21 [2013-12-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25). 
  78. ^ Cuff, Denis. BART changes new train car design to satisfy disabled riders' concerns. Contra Costa Times. 2015-02-26 [2015-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79. ^ 79.0 79.1 Barmann, Jay. Company Building New BART Cars Has History Of Missed Deadlines. sfist. 2016-03-22 [2016-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Bombardier will be tasked with delivering another nine cars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o complete one full, ten-car test train. Following that, they're supposed to be cranking up the assembly line and delivering another 54 cars in 2017. 
  80. ^ Hollyfield, Amy. BART's Fleet of the Future put into service today. KGO-TV ABC7. 2018-01-19 [2018-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81. ^ Cestone; Silletto. VIDEO: 2 of 10 new ‘Fleet of the Future’ BART cars out of service for repairs after 3 days. KRON4. 2018-01-22 [2018-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1). 
  82. ^ 82.0 82.1 New Train Car Project Delivery Plan.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83. ^ Richards, Gary. BART trying to squeeze in more parking spaces. 2016 [2016-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by 2022 all 775 new cars will be in service. 
  84. ^ Hollyfield, Amy. BART's Fleet of the Future put into service today. ABC7 San Francisco. 2018-01-19 [2018-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美國英語). 
  85. ^ BART Chronology January 1947 – March 2009 (PDF). San Francisco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March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3). 
  86. ^ BART Chronology January 1947 – March 2009 (PDF). San Francisco Bay Area Rapid Transit District. March 20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3). 
  87. ^ AirBART fares going up. San Francisco Business Times. 2007-02-21 [2018-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