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行政區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成祖時期(1402年—1424年)明朝行政區劃,此後除奴兒干都司安南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外為明朝的固定疆域。

明朝在建國之初仍然沿用元代的行省制,直至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省,一級行政區「參以宋朝之典」[1],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民政、監察、軍事。明中後期三司權力逐漸被巡撫制度接掌,巡撫常常成為各省權力統一的最高長官。

概述[編輯]

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描繪的明成祖時期(1402年—1424年)的明朝最大疆域,包括羈縻地東北地區(包括外東北)、新疆哈密青藏地區和短暫統治的安南地。
哈佛大學出版的地圖對明朝永樂年間疆域的描繪

洪武初年,全國廣設軍事衛所,並設立都衛統領一方衛所,直至洪武八年(1375年)將都衛改為都指揮使司,俗稱都司,管理轄下諸衛所的軍政,上受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節制。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改立承宣布政使司,俗稱布政司或藩司,管理地方民政,與中央六部直接聯繫。另外還有負責監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俗稱按察司或臬司,聽命於刑部,管理司法監察。

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稱三司,終明一代始終是法定的一級行政機關,前後設立過十四組: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北平(永樂以後廢除,改為北直隸[註 1])。再加上以應天府為核心的直隸地方(永樂以後改稱南直隸[註 2]),共計十五個一級行政區,俗稱「兩京十三省」。

永樂四年(1406年)明軍推翻越南胡朝,在其故地設立交趾三司,但越南軍民從未停止反抗,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明軍在藍山起義中大敗而逃,越南後黎朝建立,交趾三司就此廢除。

明朝的民政區劃主要有布政司、府、州、縣等種類。其中州的層級不定,分為與府平級的直隸州和府下轄的散州兩類,但都可以轄縣,因此縣的層級也不定,「布政司—府—縣」和「布政司—府—州—縣」兩種結構兼有。然而,不僅轄州的府可以有不屬於任何州的直轄縣(如順天府發展自薊縣大興縣),轄縣的州亦可以有不屬於任何縣的直轄地區,如順天府薊州原屬漁陽縣州城一帶。即總體結構「(布政司)—(府)—(州)—(縣)」中州和縣不得同時缺失(府不得作為基層行政區劃),而當州缺失時府不得缺失(縣不得作為不考慮布政司的頂層行政區劃)。

布政司和按察司都有權派遣副使巡查境內府州,布政司派遣者常稱分守某某道、按察司派遣者常稱分巡某某道,另有兵備道、提學道、清軍道、糧儲道等各種名義,皆無定製,所以一般不視為行政區劃。

明朝的軍政區劃主要有都司、衛、所等種類。終明一代都司級機構共有23個,除了13個與布政司配套的都司,還有3個獨立都司(萬全都司大寧都司遼東都司)、5個行都司(陝西行都司四川行都司湖廣行都司福建行都司山西行都司)、2個留守司(中都留守司興都留守司)。都司之下有衛、千戶所、百戶所等,大多擁有獨立的堡壘城寨,並駐紮軍戶,以屯田、戍邊為業。衛所分佈集中在北方邊疆、東部海疆、西南苗疆三大區域。

另外還有一些羈縻性質的都司衛所,如東北方的奴兒干都司、西南方的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國際上對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存在較大的爭議,請參詳明朝與吐蕃關係史)、西北方不設都司的關西八衛(哈密衛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赤斤蒙古衛沙州衛罕東衛罕東左衛)等。

南明時期,延平郡王鄭成功在台灣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萬年二縣,另設澎湖安撫司,號為「東都」,後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於承天府之上再設東寧總制府

巡撫制度[編輯]

明朝實行一省分置三司的制度,原為防止地方權力集中,不過在實際使用中體現出一定的不便。所以到宣德以後,開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後基本成為各省常制,凌駕於「三司」之上成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長官。還有同時兼任巡撫與總督的情況,稱督撫。此外,還有以監察御史巡按,任監察之職。

其中,總督主要署理軍務,分短期與長期兩種。巡撫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撫轄兩布政使地,如正統年間的山西河南巡撫。有的一省一巡撫。有的一省幾巡撫。如北直隸有順天巡撫(駐今遵化市)、保定巡撫(駐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宣府巡撫(駐宣府鎮,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領山西大同府)三巡撫;南直隸有兩巡撫:應天巡撫(駐蘇州府,今江蘇蘇州)、鳳陽巡撫(駐淮安府,今江蘇淮安楚州)。有的在幾省交界處設置一巡撫,如南贛韶汀巡撫就越江西、廣東、福建三省。

巡撫制度在明朝是約定俗成逐漸發展起來的,至今歷史學界甚至仍有對於其起源和發展等有一些爭議,不過這一制度在之後的清朝被正式保留並大大發展,成為標準建制。

級別與職官[編輯]

布政使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名,從二品,掌管一「省」政務,其下輔官有左右參政、左右參議(無定員)等。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名,正三品,其下有副使,掌管一「省」「刑名按劾」,包括司法、監察等多重職能,逢重大事宜可以交三司會議,或上報巡撫、巡按。各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其下有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等輔官,掌管一省軍務、屯田、刑獄等。三司品級排名上,都司為最高,其次布司,最下按司,按此排序於朝廷表箋。

「省」以下的各府設知府一名,正四品,輔官有同知通判等,掌一府政務,包括清軍、巡捕、管糧、治農、水利、屯田、牧馬等。府以糧收入分為三等,糧廿萬以上為上府,廿萬石以下為中府,十萬石以下為下府,原來知府品秩因府的等級而不同,不過後來統一。宣德三年(1428年)放棄交阯布政司後,明朝共有府153個。府以下設縣、散州、府廳[2]

各州設知州一名,從五品,輔官有同知、判官等。凡「省」下的直屬州,其地位相當於府,而府下的屬州,則視為府下的屬縣,不過州官的品秩並無區別。明朝直隸州、屬州合計共234個。

府、州下有縣,各縣設知縣一名,正七品,輔官有縣丞主簿等。縣也按糧食收入分為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六萬石以下為中縣,三萬石以下為下縣,原來縣官品秩各有不同,後統一。明朝共有1171個縣。

各地的軍民府、土州、土縣等建制,仿照普通的府、州、縣。

省州府列表[編輯]

南直隸[編輯]

南直隸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南京應天府 上元縣

江寧縣

上元、江寧、六合、江浦、句容、溧水、溧陽、高淳
中都鳳陽府 鳳陽縣 鳳陽、臨淮、懷遠、定遠、五河、虹縣
壽州 霍丘、蒙城
泗州 盱眙、天長
宿州 靈璧
潁州 潁上、太和
亳州
淮安府 山陽縣 山陽、清河、鹽城、安東、桃源、沭陽
海州 贛榆
邳州 宿遷、睢寧
揚州府 江都縣 江都、儀真、泰興
高郵州 寶應、興化
泰州 如皋
通州 海門
蘇州府 吳縣

長洲縣

吳縣、長洲、吳江、崑山、常熟、嘉定
太倉州 崇明
松江府 華亭縣 華亭、上海、青浦
常州府 武進縣 武進、無錫、宜興、江陰、靖江
鎮江府 丹徒縣 丹徒、丹陽、金壇
廬州府 合肥縣 合肥、舒城、廬江
無為州 巢縣
六安州 霍山、英山
安慶府 懷寧縣 懷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
太平府 當塗縣 當塗、蕪湖、繁昌
池州府 貴池縣 貴池、青陽、銅陵、石埭、建德、東流
寧國府 宣城縣 宣城、南陵、涇縣、寧國、旌德、太平
徽州府 歙縣 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
徐州 豐縣、沛縣、蕭縣、碭山縣
滁州 全椒、來安
和州 含山
廣德州 建平

北直隸[編輯]

北直隸府州列表
府/州/司 倚郭 屬州 屬縣/衛所
京師順天府 大興縣

宛平縣

良鄉、固安、永清、東安、香河
通州 三河、武清、漷縣、寶坻
霸州 文安、大城、保定
涿州 房山
昌平州 順義、懷柔、密雲
薊州 玉田、豐潤、遵化、平谷
保定府 清苑縣 清苑、滿城、安肅、定興、新城、雄縣、容城、唐縣、慶都、博野、蠡縣、完縣
祁州 深澤、束鹿
安州 高陽、新安
易州 淶水
河間府 河間縣 河間、獻縣、阜城、肅寧、任丘、交河、青縣、興濟、靜海、寧津
景州 吳橋、東光、故城
滄州 南皮、鹽山、慶雲
真定府 真定縣 真定、井徑、獲鹿、元氏、靈壽、藁城、欒城、無極、平山、阜平、行唐
定州 新樂、曲陽
冀州 南宮、新河、棗強、武邑
晉州 安平、饒陽、武強
趙州 柏鄉、隆平、高邑、臨城、贊皇、寧晉
深州 衡水
順德府 邢臺縣 邢臺、沙河、南和、任縣、內丘、唐山、平鄉、巨鹿、廣宗
廣平府 永年縣 永年、邯鄲、肥鄉、廣平、成安、雞澤、曲周、威縣、清河
大名府 元城縣 元城、大名、魏縣、南樂、清豐、內黃、濬縣、滑縣
開州 長垣、東明
永平府 盧龍縣 盧龍、遷安、撫寧、昌黎
灤州 樂亭
延慶州 永寧
保安州
萬全都司 宣府三衛 宣府左衛、宣府右衛、宣府前衛、萬全左衛、萬全右衛、懷安衛、保安右衛、懷來衛、延慶右衛、開平衛、龍門衛、興和所、龍門所
北平行都司 大寧衛 大寧衛、新城衛、富峪衛、會州衛、榆木衛、全寧衛、營州左屯衛、營州右屯衛、營州中屯衛、營州後屯衛、興州左屯衛、興州右屯衛、興州中屯衛、興州前屯衛、興州後屯衛、開平衛、開平左屯衛、開平右屯衛、開平中屯衛、開平前屯衛、開平後屯衛、興和所、寬河所、宜興所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山東府州列表
府/州/司 倚郭 屬州 屬縣/衛所
濟南府 歷城縣 歷城、章丘、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肥城、青城、陵縣
泰安州 新泰、萊蕪
德州 德平、平原
武定州 陽信、海豐、樂陵、商河
濱州 利津、霑化、蒲台
兗州府 滋陽縣 滋陽、曲阜、寧陽、鄒縣、泗水、滕縣、嶧縣、金鄉、魚臺、單縣、城武
濟寧州 嘉祥、巨野、鄆城
東平州 汶上、東阿、平陰、陽穀、壽張
曹州 曹縣、定陶
沂州 郯城、費縣
東昌府 聊城縣 聊城、堂邑、博平、茌平、莘縣、清平、冠縣
臨清州 丘縣、館陶
高唐州 恩縣、夏津、武城
濮州 范縣、觀城、朝城
青州府 益都縣 益都、臨淄、博興、高苑、樂安、壽光、長樂、臨朐、安丘、諸城、蒙陰
莒州 沂水、日照
萊州府 掖縣 掖縣
平度州 濰縣、昌邑
膠州 高密、即墨
登州府 蓬萊縣 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
寧海州 文登
遼東都司 定遼五衛 定遼中衛、定遼左衛、定遼前衛、定遼後衛、定遼右衛、海州衛、蓋州衛、復州衛、金州衛、廣寧衛、廣寧中衛、廣寧左衛、廣寧右衛、廣寧前衛、廣寧後衛、義州衛、廣寧後屯衛、廣寧中屯衛、廣寧左屯衛、廣寧右屯衛、廣寧前屯衛、寧遠衛、瀋陽中衛、瀋陽左衛、瀋陽右衛、瀋陽中屯衛、鐵嶺衛、三萬衛、遼海衛
自在州
安樂州

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山西府州列表
府/州/司 倚郭 屬州 屬縣/衛所
太原府 陽曲縣 陽曲、太原、榆次、太古、祁縣、徐溝、清源、交城、文水、壽陽、孟縣、靜樂、河曲
平定州
忻州 定襄
代州 五台、繁峙、崞縣
岢嵐州 嵐縣、興縣
保德州
平陽府 臨汾縣 臨汾、襄陵、洪洞、浮山、趙城、太平、岳陽、曲沃、翼城、汾西、蒲縣、靈石
蒲州 臨晉、滎河、猗氏、萬泉、河津
解州 安邑、夏縣、聞喜、平陸、芮城
絳州 稷山、垣曲
霍州
吉州 鄉寧
隰州 大寧、永和
汾州府 汾陽縣 汾陽、教義、平遙、介休、石樓、臨縣
永寧州 寧鄉
潞安府 長治縣 長治、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黎城、平順
大同府 大同縣 大同、懷仁
渾源州
應州 山陰
朔州 馬邑
蔚州 廣靈、廣昌、靈丘
澤州 高平、陽城、陵川、沁水
沁州 沁源、武鄉
遼州 榆社、和順
山西行都司 大同五衛 大同前衛、大同後衛、大同中衛、大同左衛、大同右衛、鎮朔衛、定邊衛、陽和衛、天成衛、威遠衛、平虜衛、雲川衛、玉林衛、鎮虜衛、高山衛、宣德衛、東勝衛、井坪所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河南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開封府 祥符縣 祥符、陳留、杞縣、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中牟、陽武、原武、封丘、延津、蘭陽、儀封、新鄭
陳州 商水、西華、相城、沈丘
許州 臨潁、襄城、郾城、長葛
禹州 密縣
鄭州 滎陽、滎澤、河陰、汜水
河南府 洛陽縣 洛陽、偃師、鞏縣、孟津、宜陽、永寧、新安、澠池、登封、嵩縣、盧氏
陝州 靈寶、閿鄉
歸德府 商丘縣 商丘、寧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
睢州 考城、柘城
汝寧府 汝陽縣 汝陽、真陽、上蔡、新蔡、西平、確山、遂平
信陽州 羅山
光州 光山、固始、息縣、商城
南陽府 南陽縣 南陽、鎮平、唐縣、泌陽、桐柏、南召
鄧州 內鄉、新野、淅川
裕州 舞陽、葉縣
懷慶府 河內縣 河內、濟源、修武、武陟、孟縣、溫縣
衛輝府 汲縣 衛輝、汲縣、胙城、新鄉、獲嘉、輝縣
彰德府 安陽縣 安陽、臨漳、湯陰、林縣
磁州 武安、涉縣
汝州 魯山、郟縣、寶豐、伊陽

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陝西府州列表
府/州/司 倚郭 屬州 屬縣/衛所
西安府 長安縣

咸寧縣

長安、咸寧、咸陽、涇陽、興平、臨潼、渭南、藍田、鄠縣、盩厔、高陵、富平、三原、醴泉
華州 華陰、蒲城
商州 商南、雒南、山陽、鎮安
同州 朝邑、郃陽、韓城、澄城、白水
耀州 同官
乾州 武功、永壽
邠州 淳化、三水、長武
鳳翔府 鳳翔縣 鳳翔、岐山、寶雞、扶鳳、郿縣、麟遊、汧陽
隴州
漢中府 南鄭縣 南鄭、褒城、城固、洋縣、西鄉、鳳縣、沔縣
寧羌州 略陽
延安府 膚施縣 膚施、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長、青澗
鄜州 洛川、中部、宜君
綏德州 米脂
葭州 吳堡、神木、府谷
慶陽府 安化縣 安化、合水、環縣、真寧
寧州
平涼府 平涼縣 平涼、崇信、華亭、鎮原、隆德
涇州 靈台
靜寧州 莊浪
固原州
鞏昌府 隴西縣 隴西、安定、會寧、通渭、漳縣、寧遠、伏羌、西和、成縣
秦州 秦安、清水、禮縣
階州 文縣
徽州 兩當
臨洮府 狄道縣 狄道、渭源
蘭州 金縣
河州
靈州
興安州 平利、石泉、洵陽、漢陰、白河、紫陽
洮州衛、岷州衛、榆林衛、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後屯衛、寧夏中衛、靖虜衛、西固城所、靈州所、興武所、韋州所、平虜所
陝西行都司 甘州五衛 甘州左衛、甘州右衛、甘州中衛、甘州前衛、甘州後衛、肅州衛、山丹衛、永昌衛、涼州衛、鎮番衛、莊浪衛、西寧衛、沙州衛、碾伯所、鎮夷所、古浪所、高台所

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四川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成都府 成都 16
簡州 1
崇慶州 1
漢州 3
綿州 2
茂州 1
威州 1
保寧府 閬中縣 5
劍州 1
巴州 2
順慶府 南充縣 2
蓬州 2
廣安州 4
夔州府 奉節縣 10
達州 2
重慶府 巴縣 11
合州 2
忠州 2
涪州 2
遵義軍民府 遵義縣 2
真安州 2
敘州府 宜賓縣 7
高州 2
龍安府 平武縣 3
馬湖府 屏山縣 1
鎮雄府
烏蒙軍民府
烏撒軍民府
東川軍民府
潼川州 7
眉州 3
邛州 2
嘉定州 6
瀘州 3
雅州 3

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江西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南昌府 南昌縣 7
寧州
瑞州府 高安縣 3
九江府 德化縣 5
南康府 星子縣 4
饒州府 鄱陽縣 7
廣信府 上饒縣 7
建昌府 南城縣 5
撫州府 臨川縣 6
吉安府 廬陵縣 9
臨江府 清江縣 4
袁州府 宜春縣 4
贛州府 贛縣 12
南安府 大庾縣 4

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湖廣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武昌府 江夏縣 7
興國州 2
漢陽府 漢陽縣 2
黃州府 黃岡縣 6
蘄州 2
承天府 鍾祥縣 3
荊門州 1
沔陽州 1
德安府 安陸縣 4
隨州 1
岳州府 巴陵縣 4
澧州 3
荊州府 江陵縣 6
夷陵州 3
歸州 2
襄陽府 襄陽縣 6
均州
鄖陽府 鄖縣 6
長沙府 長沙縣 11
茶陵州
常德府 武陵縣 4
衡州府 衡陽縣 6
桂陽州 3
永州府 零陵縣 3
道州 4
寶慶府 邵陽縣 3
武岡州 1
辰州府 沅陵縣 4
沅州 2
郴州 5
靖州 4

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浙江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杭州府 錢塘縣 9
嚴州府 建德縣 6
嘉興府 嘉興縣 7
湖州府 烏程縣 5
安吉州 1
紹興府 山陰縣 8
寧波府 鄞縣 5
台州府 臨海縣 6
金華府 金華縣 8
衢州府 西安縣 5
處州府 麗水縣 10
溫州府 永嘉縣 5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福建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福州府 閩縣 9
興化府 莆田縣 2
建寧府 建安縣 8
延平府 南平縣 7
汀州府 長汀縣 8
邵武府 邵武縣 4
泉州府 晉江縣 7
漳州府 龍溪縣 10
福寧州 2

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廣東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廣州府 南海縣 13
連州 2
肇慶府 高要縣 9
德慶州 2
韶州府 曲江縣 6
南雄府 保昌縣 2
惠州府 歸善縣 8
連平州 2
潮州府 海陽縣 11
高州府 茂名縣 3
化州 2
雷州府 海康縣 3
廉州府 合浦縣 1
欽州 2
瓊州府 瓊山縣 7
儋州 1
萬州 1
崖州 1
羅定州 2

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廣西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桂林府 臨桂縣 4
全州 1
永寧州 2
平樂府 平樂縣 7
永安州
梧州府 蒼梧縣 5
鬱林州 4
潯州府 桂平縣 3
柳州府 馬平縣 7
象州 1
賓州 2
慶遠府 宜山縣 3
河池州 2
南丹州
東蘭州
那地州
南寧府 宣化縣 2
橫州 1
新寧州
上思州
歸德州
果化州
忠州
下雷州
思恩軍民府 2
奉議州
上映州
太平府 崇善縣 3
左州
養利州
永康州
上石西州
太平州
思城州
安平州
萬承州
全茗州
鎮遠州
茗盈州
龍英州
結安州
結倫州
都結州
上下凍州
思明州
思明府 下石西州
西平州
祿州
鎮安府
田州
歸順州
泗城州
向武州
都康州
龍州
江州 1
思陵州
憑祥州

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雲南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雲南府 昆明縣 4
晉寧州 2
安寧州 1
昆陽州 2
嵩明州
曲靖府 南寧縣 2
霑益州
陸涼州
馬龍州
羅平州
尋甸府
臨安府 通海縣、河西縣、嶍峨縣、蒙自縣、新平縣
建水州
石屏州
阿迷州
寧州
新化州
寧遠州
澂江府 河陽縣 3
新興州
路南州
廣西府 師宗州
彌勒州
維摩州
廣南府 富州
元江軍民府 奉化州
恭順州
楚雄府 楚雄縣 5
南安州
鎮南州
姚安軍民府 姚州 1
姚州
武定府 和曲州 1
和曲州
祿勸州
景東府
鎮沅府
大理府 太和縣 1
趙州 1
鄧川州 1
賓川州
雲龍州
鶴慶軍民府 劍川州
順州
麗江軍民府 通安州 通安州
寶山州
蘭州
巨津州
永寧府
北勝州
永昌軍民府 保山縣 2
騰越州
蒙化府
順寧府
雲州
孟定御夷府
孟艮御夷府
威遠御夷州
鎮康御夷州
廣邑州

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貴州府州列表
府/直隸州 倚郭 屬州 屬縣
貴陽軍民府 新貴縣 2
開州
廣順州
定番州
安順軍民府 鎮寧州
永寧州
普安州
都勻府 1
麻哈州
獨山州
平越軍民府 黃平州 3
黎平府 1
思南府 安化縣 3
思州府
鎮遠府 鎮遠縣 2
銅仁府 銅仁縣 1
石阡府 1

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編輯]

※本圖表內容,依據《明實錄·太宗實錄》卷六十八永樂五年六月癸未條製成。[3]其後,各地的建置情況陸續有所改動。

交趾府州列表
屬州 屬縣
交州府
*設醫學僧綱司、瀘江馹、豐盈庫、永豐倉、稅課司
*在瀘江設遞運司
東關(本府親領)
慈廉(本府親領)
*在兵神設河泊所
*在婆加設巡檢司
威蠻州(原稱國威州) 山定(原稱山明)
*設稅課局
*在山定設河泊所
清威
*設稅課局
*在清威設河泊所
應平(原稱應天)
*設稅課局
*在三議河設巡檢司
大堂
*設稅課局
*在江潭設河泊所
*在三江口、場津橋設巡檢司
福安州(原稱上福州)
*設稅課局
保福(原稱上福)
*在保福設馬馹
芙蒥
清潭(原稱龍潭)
三帶州
*設稅課局
扶隆
*在江口鎮設巡檢司
安郎
扶寧
*設稅課局
*在園山鎮設巡檢司
安樂
立石
*在車朗鎮設巡檢司
元郎
慈廉州
*設稅課局
*在上古設河泊所
丹山(原稱丹陽)
*在喝江口設巡檢司
石室
*設僧會司
利仁州
*設稅課局
*在養頑設河泊所
清廉
*在涇蜍設巡檢司
*在姜橋設馬馹
平陸
*在寧江設巡檢司
*在永安設馬馹
古榜
*在泡橋、永江口設巡檢司
古者
古禮
利仁
北江府
*設稅課司
*在連接三帶州的長江設河泊所
超類(本府親領)
嘉林(本府親領)
*設儒學
*在嘉林設馬馹
嘉林州
*設稅課局
安定
細江
*設稅課局
善才
*設稅課局
武寧州
*設稅課局
仙遊
武寧
*設稅課局
*在市橋設馬馹
*在市橋設遞運司
東岸
*設稅課局
慈山
安豐
北江州
*設稅課局
新福
善誓(原稱佛誓)
安越
諒江府
*設稅課司
清遠(本府親領;原稱龍眼)
*在設翁羅河泊所
古勇(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粉池設河泊所
鳳山(本府親領)
那岸(本府親領)
陸那(本府親領)
諒江州 清安(原稱安世)
*設稅課局
安寧
古隴
保祿
*在下昌設稅課局
*在芹站設馬馹
*在芹站、雞陵設遞運司
南策州 青林
*設稅課局
*在平灘、江口設巡檢司
至靈
*設稅課局
*在古法渡設巡檢司
平河
*設稅課局
*在凍美設河泊所
*在多魚海口、堆海口、安鋪江口設巡檢司
上洪州 唐濠
*在金縷設稅課局
唐安
*在司王設稅課局
*在涇咍設河泊所
多錦
*在麻浪設稅課局
*在阿牢江設巡檢司
三江府
*設豐濟倉
洮江州 山圍
*在陳舍設巡檢司
麻溪
*在花原山設巡檢司
清波
夏華
*在蕩灰設巡檢司
宣江州 東欄
*在古雷江設巡檢司
西欄
*在軒關設巡檢司
虎岩
*在三岐江口設巡檢司
沱江州 隴拔(原稱龍拔)
*在費舍設巡檢司
古農
*在灑舍設巡檢司
建平府(原稱建興府)
*設永盈庫、常豐倉、稅課司
懿安(本府親領)
*在路沛江設巡檢司
安本(本府親領;原稱天本)
平立(本府親領;原稱獨立)
大灣(本府親領)
*在大安海口設巡檢司
望瀛(本府親領)
長安州 威遠
安謨
*在安謨、海口設河泊所
*在神投海口設巡檢司
安寧
*在山水江設巡檢司
黎平(原稱黎家)
*在生藥、山江設巡檢司
*在生藥設馬馹
新安府(原稱新興府) 峽山(本府親領)
*在峽山設稅課局
太平(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嘹江、多閤、涇口設巡檢司
多翼(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栗江設巡檢司
河瑰(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支隆渡設巡檢司
西關(本府親領)
*設稅課局
*在支來莊設巡檢司
東潮州 東潮
*在天廖江、屯山設巡檢司
古費(原稱費家)
*在扶帶社海口設巡檢司
安老
*在古齊場設河泊所
*在老海口、多混海口設巡檢司
水棠
靖安州(原稱安邦州) 同安(原稱安邦)
*在同安海口設巡檢司
支封
*在阿躡社設河泊所
*在多俚社海口設巡檢司
安立
安和(原稱安興)
*在小白藤海口設巡檢司
新安
大瀆
萬寧
雲屯
下洪州 長津
*設稅課局
*在波了社設巡檢司
四岐
*在四岐社、域箇婁社、安定社設河泊所
*在域箇婁隊、油江隊、祝水隊設巡檢司
同利
*設稅課局
*在多弋設巡檢司
清沔
建昌府 俸田(本府親領)
*在俸田設巡檢司
建昌(本府親領)
*在黃江口設巡檢司
布(本府親領)
真利(本府親領)
*在海門設巡檢司
快州 仙呂
施化(原稱天施)
東結
*在車栗口設河泊所
*在車栗口設巡檢司
芙蓉
*在河魯口、唐江橋設巡檢司
永涸
奉化府(原稱天長府) 美祿(本府親領)
*在寧水口設巡檢司
膠水(本府親領)
*在圓光設河泊所
*在添福海口、膠海口設巡檢司
西真(本府親領)
*在帶江口設巡檢司
順為(本府親領)
*在阿江口、會江口設巡檢司
清化府 古藤(本府親領)
古弘(本府親領)
東山(本府親領)
古雷(本府親領)
永寧(本府親領)
安定(本府親領)
梁江(本府親領)
清化州 俄樂
細江
安樂
磊江
愛州 河中
統寧(原稱統兵)
宋江
支俄
九真州 古平(原稱古戰)
結悅
緣覺
農貢
鎮蠻府(原稱龍興府) 新化(本府親領;原稱御化)
廷河(本府親領)
古蘭(本府親領)
神溪(本府親領)
諒山府 新安(本府親領)
如敖(本府親領)
丹巴(本府親領)
丘溫(本府親領)
*設遞運司
鎮夷(本府親領)
淵(本府親領)
董(本府親領)
七源州 水浪
上文州 杯蘭
慶遠
下文州
萬崖州
廣源州
上思朗州
下思朗州
新平府 福康(本府親領;原稱上福)
衙儀(本府親領)
知見(本府親領)
政平州(原稱布政州) 政和(原稱布政)
古鄧(原稱鄧有)
從質
南靈州(原稱明靈州) 丹裔
左平(原稱左布)
夜度
演州府 演州 千冬(本府親領)
芙蓉(本府親領)
芙蒥(本府親領)
瓊林(本府親領)
乂安府 衙儀(本府親領)
丕祿(本府親領)
古杜(本府親領;原稱杜家)
支羅(本府親領)
直福(本府親領)
土油(本府親領)
偈江(本府親領)
土黃(本府親領)
南靖州(原稱日南州) 河黃
磐石
河華
奇羅
驩州 石塘
東岸
路平(原稱上路)
沙南
順化府 順州 巴閬
利調
安仁
化州 利逢
士榮(原稱世榮)
乍今
茶偈
思容
蒲苔
蒲浪
直隸布政司 太原州 富良
司農
武禮
洞喜
永通
宣化
弄石
大慈
安定
感化
太原
宣化州(原稱宣光州)
*設稅課局
*在長江設河泊所
當道
*在蘭社設巡檢司
文安
*在渭隆江口設巡檢司
平原
*在北衢設巡檢司
底江
*在錫山鎮設巡檢司
收物
*在石思鄉設巡檢司
大蠻
*在北果橋設巡檢司
嘉興州
四忙
歸化州 安立
文盤
文振
水屋
廣威州 麻籠
美良

註釋[編輯]

  1. ^ 1376年至1402年為北平布政使司,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後北平布政使司落入燕王手中,建文帝曾短暫在真定府設立平燕布政使司,接替北平布政使司轄區職能;朱棣改元後於永樂元年,將北平府改名為順天府,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即朝廷臨時辦公所在地),永樂元年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直隸後軍都督府;罷北京行部,直隸六部。洪熙初年,仍稱「行在」,正統六年十一月罷稱「行在」,定為「京師」,府治大興縣(明北京紫禁城所在地)。
  2. ^ 明太祖丙申年七月置江南行中書省。治應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罷行中書省,以應天等府直隸中書省,衛所直隸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為京師。十三年正月己亥罷中書省,以所領直隸六部。癸卯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以所領直隸中軍都督府。永樂元年正月仍稱南京。南直隸下領二京(南京應天府及中京鳳陽府),因此作為省級單位的正式名稱,應為「南直隸」,而非「南京」(北直隸同)。另,南直隸府治上元縣,是明朝南京宮城所在地,應天巡撫駐地為蘇州府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九·洪武十三年春正月癸卯. 
  2. ^ 《清史稿.卷一一六.職官志三》:「初治明制,府廳、州、縣及各衛武學並置學官。」
  3. ^ 《明實錄·太宗實錄》卷六十八,永樂五年六月癸未條,茲參考李國祥主編《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武漢出版社,599-602頁。

來源[編輯]

書籍
  • 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 明史
  • 中國歷史地圖集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