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國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主義國際
Socialist International
創始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成立1889年7月14日
解散1916年
前身第一國際
繼承者共產國際
維也納國際
伯爾尼國際
總部 比利時布魯塞爾
意識形態
政治立場左翼
官方色彩  紅色

第二國際(英語:Second International),正式名稱是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是一個由世界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政黨組成的國際聯合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成立大會[1],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鬥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佈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佈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制運動。1916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內部分裂,該組織陷於瓦解。一戰結束後,原第二國際左派組建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中派組建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維也納國際、第二半國際),右派重組了社會主義國際(伯爾尼國際、黃色國際)[2]

歷史[編輯]

1880年代末,歐美已有16個國家先後建立社會主義政黨,開展合法鬥爭。德國社會民主黨法國工人黨(蓋得派)在1887年倡議召開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同時,法國工人黨「可能派」聯合英國美國的同志先於決定1889年7月在巴黎召開由他們發起的國際工人代表大會。為了擊敗法國可能派奪取新國際組織領導權的企圖,恩格斯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國社會主義政黨的代表於1889年7月也在巴黎召開國際工人和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同時紀念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這樣,在1889年7月14日,兩個國際代表大會同時在巴黎開幕。恩格斯支持的大會有22個國家的393名代表參加,威廉·李卜克內西愛德華·瓦揚奧古斯特·倍倍爾保爾·拉法格等27人組成大會主席團,李卜克內西和瓦揚為大會主席。可能派召開的大會有10國代表參加,其中法國人占代表總數的84%,缺乏國際性,未能建立起國際組織。從1891年布魯塞爾代表大會起,原來出席可能派大會的組織也改為參加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會議

第二國際內部有正統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修正主義等三個派別。1895年,恩格斯逝世,第二國際內部分歧增大。1896年,倫敦代表大會拒絕無政府主義者參加。至此,第二國際內部無政府主義者徹底失敗。還剩下以愛德華·伯恩斯坦卡爾·考茨基為代表的修正主義派,宣揚合法議會政治;和以列寧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為代表的正統派,則宣揚階級鬥爭

到1914年,世界已有近30個社會黨,各國建立大批工會組織和合作社組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工會會員達1000萬人以上,合作社社員達700萬人以上。在第二國際中,最強有力、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該黨擁有108.5萬名黨員,在德國議會中擁有111個席位,成為議會中最大的黨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德國政府「保衛祖國」,從而違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列寧聽到消息後表示:「第二國際已死,第三國際萬歲!」除德國社會民主黨,還有許多國家的第二國際政黨支持本國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些社會黨通過《擁護國際聯盟案》,籌備恢復第二國際。1920年,在日內瓦召開大會,第二國際(又稱「伯爾尼國際」或「黃色國際」)才恢復起來。但是很多國家的社會黨拒絕參加,另外組建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又稱「第二半國際」或「維也納國際」),該組織深受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影響。1923年,第二半國際與重建的第二國際合併為社會主義工人國際,這個組織存在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1年,「社會黨國際」被重建,存在至今。

大會[編輯]

來源: Julius Braunthal (1980).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Volume 3, 1943–1968. London. Victor Gollancz. p. 562.
大會 地點 日期 備註
第一次代表大會 法國巴黎 1889年7月14日-19日 實際上有兩場大會:可能派和馬克思派。重要的決定包括確立五一勞動節
第二次代表大會  比利時布魯塞爾 1891年8月3日-7日 第一場統一的大會。會前投票禁止無政府主義者與會。
第三次代表大會  瑞士蘇黎世 1893年8月9日-13日 重要的決定包括選舉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為榮譽主席、建立國際金屬工人協會以及驅逐無政府主義者。
第四次代表大會 英國倫敦 1896年7月26日-31日 被形容為「第二國際所有代表大會中最激動、最喧鬧、最混亂的一次」。重要的決定包括確立民族自決權、對殖民地的討論以及維持對無政府主義者的禁令。
第五次代表大會 法國巴黎 1900年9月23日-27日 本次會議期間成立了社會黨國際局作為國際的執行機構。
第六次代表大會  荷蘭阿姆斯特丹 1904年8月14日-20日 「印度老人」瑙羅吉出席本次大會,呼籲印度自治。
第七次代表大會  德意志帝國斯圖加特 1907年8月18日-24日 重要的決定包括建立社會主義青年組織國際聯盟社會主義婦女國際,以及通過反軍國主義的聯合聲明。
第八次代表大會  丹麥哥本哈根 1910年8月28日-9月3日 重要的決定包括確立國際婦女節
第九次(非常)代表大會  瑞士巴塞爾 1912年11月24日-25日 重要的決定包括通過一份反戰反軍國主義的聯合宣言。

相關會議[編輯]

來源: Julius Braunthal (1980).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Volume 3, 1943-1968. London. Victor Gollancz. pp. 562–563.
會議 地點 日期 備註
中立國社會黨第一次國際會議  瑞士盧加諾 1914年9月27日 來自中立國家的社會黨代表召開的反戰會議。
中立國社會黨第二次國際會議  丹麥哥本哈根 1915年1月17日-18日 來自中立國家的社會黨代表召開的反戰會議。
中立國社會黨第三次國際會議  荷蘭海牙 1916年7月31日 來自中立國家的社會黨代表召開的反戰會議。
同盟國社會黨國際會議  奧匈帝國維也納 1915年4月12日-13日 來自同盟國陣營的社會黨代表召開的親戰會議。
齊美爾瓦爾德會議  瑞士齊美爾瓦爾德 1915年9月5日-8日 所有反戰社會黨代表召開的反戰會議。會議成立了國際社會主義委員會
昆塔爾會議  瑞士昆塔爾 1916年4月24日-30日 所有反戰社會黨代表召開的反戰會議,第二次齊美爾瓦爾德會議。
斯德哥爾摩會議  瑞典斯德哥爾摩 1917年9月5日-12日 所有反戰社會黨代表召開的反戰會議,第三次齊美爾瓦爾德會議。
協約國社會黨第一次國際會議 英國倫敦 1915年2月14日 來自協約國陣營的社會黨代表召開的親戰會議。
協約國社會黨第二次國際會議 英國倫敦 1917年8月28日-29日 來自協約國陣營的社會黨代表召開的親戰會議。
協約國社會黨第三次國際會議 英國倫敦 1918年2月20日-24日 來自協約國陣營的社會黨代表召開的親戰會議。
協約國社會黨第四次國際會議 英國倫敦 1918年9月15日 來自協約國陣營的社會黨代表召開的親戰會議。

第二國際重要成員[編輯]

德國[編輯]

俄國[編輯]

法國[編輯]

其它國家[編輯]

第二國際與中國[編輯]

1905年5月中旬,孫中山以社會主義追隨者的姿態訪問了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第二國際書記處,與第二國際執行局主席王德威爾德和書記胡斯曼進行會談,提出接納他的興中會為第二國際成員的請求,王德威爾德、胡斯曼等人認為當時落後的中國還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未予批准[3][4]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José Luis Rubio (1971). Las internacionales obreras en América. Madrid. p. 42.
  2. ^ Braunthal, Julius (1967).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1914-1943, Vol. 2, pp. 245-247.
  3. ^ 王炯華:《略論中國國民黨之社會民主黨性質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2-01.》,中國在線
  4. ^ 段雲章. 中山先生的世界觀. : 257 [2019-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