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蒂亞斯·波利蒂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蒂亞斯·波利蒂基(2007年前)

馬蒂亞斯·波利蒂基(德語:Matthias Politycki,1955年5月20日),出生於卡爾斯魯厄,是一位德國作家、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及有聲書作家,是德國作家中的環球旅行者。波利蒂基因小說《女人小說》(Weiberroman)及《180天環遊世界》(180 Tagen um die Welt)中的遊輪諷刺文成名。其作品已有英文、法語、意大利語及日語譯本。此外波利蒂基的某些論文也曾一度引發文藝評論論戰。

生平[編輯]

馬蒂亞斯·波利蒂基成長於慕尼黑,曾就讀於瑪利亞-特雷西亞-文理綜合中學。

在1974年完成高中畢業考試之後,馬蒂亞斯·波利蒂基在諾伊堡/多瑙的獵兵營541進行首次服役。但在此次服役結束後,他決定拒絕履行其後的兵役義務。在1977年12月11日,他因此被判定為「拒服兵役者」。1975年至1987年間,馬蒂亞斯·波利蒂基在慕尼黑大學及維也納大學學習現當代德語文學、哲學、戲劇及傳播學。

1981年波利蒂基取得了碩士學位。1987年波利蒂基取得了博士學位,師從日耳曼學者瓦爾特·繆勒-塞德爾,其博士論文題為《重估一切價值?尼采觀點下轉向哲學博士的德語文學》(Umwertung aller Werte? Deutsche Literatur im Urteil Nietzsches)。

1990年,在慕尼黑大學德語系作為學術顧問任教三個學期之後,馬蒂亞斯·波利蒂基轉行成為自由撰稿人。同時,他還在C.H.Beck出版社出任常設的自由編輯直至1999年。

馬蒂亞斯·波利蒂基一直在尋找討論美學與詩學的機會。從2000年到2005年,他在厄爾茂宮(Schloss Elmau)舉辦了數場名為「無題」的大會,許多作家、編輯及文評家到場參加。2011年,馬蒂亞斯·波利蒂基出席慕尼黑文學節任策展人。馬蒂亞斯·波利蒂基現為德國筆會中心(PEN-Zentrum Deutschland)及漢堡自由藝術學院(Freie Akademie der Künste in Hamburg)成員,生活在漢堡及慕尼黑兩地。

文學創作[編輯]

長篇及短篇小說[編輯]

1987年馬蒂亞斯·波利蒂基出版了個人首部長篇小說《告吹的事件——彩虹的分解,一部成長小說》(Aus Fälle / Zerlegung des Regenbogens)。這部小說被認為是對阿諾·施密特以及詹姆斯·喬伊斯的模仿,是由思辨成分過高的散文片段構成,因此遭到了許多的批評。

早在90年代初,馬蒂亞斯·波利蒂基身為「風格明確的先鋒派」[1]曾激烈地反對這個所謂模仿的批評。他認為「文學必須像搖滾樂一樣」,主張要賦予德語文學「新的可讀性」,並因此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文評論戰。

《女人小說》於1997年出版,成為暢銷書、「異類小說」[2],被認為是德國文學後現代主義的代表性作品。這部小說為波利蒂基帶來了「出色的幽默作家」[3]和「回憶的雜技演員」[4]的聲譽。同時,這部小說也引發了一場關於所謂「78一代」[5]的辯論。波利蒂基認為「78一代」是追隨有着沉重思想負擔的「68一代」而來,同時二者有着嚴格明確的界限。

2005年,波利蒂基出版了一部古巴小說《號角之主》(Herr der Hörner),他藉此呈現了一部「酒神式跨越邊境的猛獁象小說」[6]。這部小說描述了一位啟蒙後的歐洲人是如何在一個以史前禮俗為主導的文化中為生存而戰的。

直到2008年出版流浪漢小說《180天環遊世界》時,波利蒂基才再度延續了《女人小說》的成功,得到讀者青睞。在這部小說中,他描述了一個在豪華遊輪上的「當代痴兒西木,富豪及超級富豪的禮俗」[7]

2013年出版的小說 《撒馬爾罕,撒馬爾罕》(Samarkand Samarkand),據波利蒂基本人所言,是一部耗費了他半生心力的作品。這部小說將人引向2026年及縈繞着傳說故事的撒馬爾罕。亞歷山大·考夫納,一名經常穿越邊境的山地步兵,他前往撒馬爾罕去尋找一個神秘的聖廟。「《撒馬爾罕,撒馬爾罕》用有力的文字,記敘了充滿東方色彩的旅行與探險,它向前推進到昏暗的心臟處。」[8]

這部小說描繪了一幅灰暗的「自由西方」[9]反烏托邦圖景。在小說中,在大-俄羅斯及「巴格達哈里發」的基本教義派部隊的夾擊之下,「自由西方」面臨着毀滅的命運。為了維護民主的基本價值,人們的希望都只能寄託於一場「為了正義」[10]的象徵性勝利之上。

波利蒂基將勞倫斯·斯特恩、德尼·狄德羅、戈特弗里德·貝恩及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視作是文學上的榜樣。過去幾年中,這個名單還新添了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

詩歌[編輯]

波利蒂基創作了題材豐富的詩歌作品,他的名字因此長期出現在演出劇目表上:1996到1997年間,他與羅伯特·格恩哈特共同合作,呈現了巡迴演出詩歌節目《葡萄酒、女人與歌唱》(Wein, Weib und Gesang);2004到2005年間,他與赫爾穆特·奧皮茨以及斯特凡·雅各布共同合作,呈現了劇目《女人。算了吧。難啊。》(Frauen. Naja. Schwierig.) 烏維·維特斯托克將他稱作是「當代德國詩人中最偉大的語言烹飪師」[11]

2018年春,《詩歌全集 2017-1987》(Sämtliche Gedichte 2017-1987)出版。這部詩歌集收集了至今曾單獨成冊發行以及零散發表的詩歌,同時補充了新的詩歌組合以及由沃爾夫岡·弗呂瓦爾德撰寫的後記。 北德廣播電台NDR將該書選作2018年六月的「本月書籍」,並在「書籍日報」節目中將其稱作是「一場詩意的探索之旅」[12]

散文[編輯]

在1998年與2007年,波利蒂基出版了兩本散文集,其中收集了零散發表的報刊文章。此外,在2015年與2017年,波利蒂基又出版了兩卷被視作「非虛構文學」的散文集,它們介於文學與散文之間。一卷名為《42,195》,是一部關於馬拉松運動的自傳式散文集。另一卷名為《驚人的美麗、遙遠與狂野》(Schrecklich schön und weit und wild),它「混合了哲學散文和自傳式的體會記錄」,關乎「旅行的過去,當下與未來」[13]

波利蒂基總是在其散文及報刊文章中發表關於當代德語文學發展的見解。 其關於「相對現實主義」[14]的散文:《小說應是怎樣的》[15]以及《白人-怎麼辦》[16]曾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

在2016年舉行的德國日耳曼學者大會上,波利蒂基曾在一場報告中介紹了他現在的美學立場。這篇報告名為《縮減&速度》(Reduktion & Tempo),出版於2017年的《哥廷根雜記》(Göttinger Sudelblätter)系列。

獲獎經歷[編輯]

馬蒂亞斯·波利蒂基因其首部長篇小說《告吹的事件——彩虹的分解,一部成長小說》在1987年獲得西維塔斯文學獎,並在1988年獲得巴伐利亞州文學促進獎。波利蒂基在國內外均獲得多項文學贊助獎金,如丹麥、奧地利、美國等。

航運公司赫伯羅特在2006年首次在其遊輪「歐洲」上,為波利蒂基設置了一個遊輪作家的職位。波利蒂基因此機會得以作為一名「無駐地的作家」,參與為期半年的環球之旅。

在2009年,波利蒂基獲得了「恩斯特·霍夫里希特獎」,同年在倫敦瑪麗王后大學作駐校作家。2010年,波利蒂基被授予「北部文學之旅獎」。

因長篇小說《號角之主》及《撒馬爾罕,撒馬爾罕》,波利蒂基分別在2004年及2012/2013年收到德國文學基金會的文學促進獎金。

2014年,因漢堡與大阪慶祝城市間友誼關係建立25周年,波利蒂基曾前往大阪作「駐地作家」。同樣地,他還曾於同年前往瑞士聖莫里茲作「駐地藝術家」。

2015年,波利蒂基獲得奧爾登堡文學辦事處的旅行獎金「文學離岸時間」。

2017年,他獲得德國文學基金會和敘爾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前往柬埔寨追尋「紅色高棉」的痕跡。

2018年,《驚人的美麗、遙遠與狂野》獲得ITB柏林國際旅遊交易會的ITB書獎。2018年9月,波利蒂基應上海作家協會邀請,作為駐地作家前往上海。

作品列表[編輯]

波利蒂基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英文、法語、意大利語以及日語。《驚人的美麗、遙遠與狂野。為什麼我們要旅行。旅行時我在想什麼。》一書將由北京聯合天際傳媒(United Sky New Media, Bejing)出版,是其首部被翻譯成中文的作品。

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編輯]

《撒馬爾罕,撒馬爾罕》(Samarkand Samarkand),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13年。ISBN 978-3-455-40443-2

《通過游泳測試的人。三篇短篇小說》(Freischwimmer. Drei Erzählungen),Svato出版社,漢堡,2011年。附11幅Svato Zapletal所作亞麻油氈版畫。

《彼岸小說》(Jenseitsnovelle),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09年。ISBN 978-3-455-40194-3

《180天環遊世界。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的航海日誌》(In 180 Tagen um die Welt. Das Logbuch des Herrn Johann Gottlieb Fichtl),Marebuch出版社,漢堡,2008年。

《號角之主》(Herr der Hörner) 小說,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05年。

《鼻子另一端的沉默》(Das Schweigen am andern Ende des Rüssels),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01年。

《一個四十歲的男人》(Ein Mann von vierzig Jahren),Luchterhand 文學出版社,慕尼黑,2000年。

《女人小說》(Weiberroman),Luchterhand 文學出版社,慕尼黑,1997年。

《Bifi香腸的壞影響。一場決賽與一場續集》(Der böse Einfluß der Bifi-Wurst. Ein End- und ein Nachspiel),Ulrich Keicher出版社(紅線系列圖書,第44輯),瓦姆布隆(Warmbronn),1996年。

《京都颱風》(Taifun über Kyoto),Luchterhand 文學出版社,漢堡,1993年。

《西伯利亞日光浴。三頁故事》(Sonnenbaden in Sibirien. Dreiseitige Geschichten),Ulrich Keicher出版社(紅線系列圖書,第44輯),瓦姆布隆(Warmbronn),1991年。

《告吹的事件——彩虹的分解,一部成長小說》(Aus Fälle / Zerlegung des Regenbogens. Ein Entwickelungsroman),Weismann 出版社,慕尼黑,1987年。

詩歌[編輯]

《詩歌全集 2017-1987》(Sämtliche Gedichte 2017-1987),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18年。ISBN 978-3-455-81419-4.

《你眼中那迷亂的光亮。111首詩》(Dies irre Geglitzer in deinem Blick. 111 Gedichte),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15年。ISBN 978-3-455-40506-4

《埃及的瘟疫。西奈山與荒漠。13首詩》(Ägyptische Plagen. Gebirg und Wüste Sinai. 13 Gedichte),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15年。ISBN 978-3-455-40510-1

《那時悶熱的午後。四種痛苦》(Dieser schwüle Nachmittag damals. Vier Sorten Schmerz),13首詩與菲利克斯·德雷思的13個巧克力奶球,限量私人內部出版,Carl-Walter Kottnik出版社, 漢堡,2015年。

《為英雄的倫敦。麥芽酒——探索啤酒帝國》(London für Helden. The Ale Trail – Expedition ins Bierreich),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11年。ISBN 978-3-455-40323-7

《那幾秒之後。88首詩》(Die Sekunden danach. 88 Gedichte),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09年。ISBN 978-3-455-40145-5

《對食用蠶的建議。66首詩》(Ratschlag zum Verzehr der Seidenraupe. 66 Gedichte),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03年。

《點凱匹林納雞尾酒的兩種方式。一首詩》(Die zwei Arten, den Caipirinha zu bestellen),Ulrich Keicher出版社,(限量選印)瓦姆布隆(Warmbronn),2000年。

《在香腸與奶酪的另一邊,44首詩》(Jenseits von Wurst und Käse. 44 Gedichte),Luchterhand文學出版社,漢堡,1995年。

《關於喝咖啡者的真相。一首詩》(Die Wahrheit über Kaffeetrinker. Ein Gedicht) Ulrich Keicher出版社,(限量選印)瓦姆布隆(Warmbronn),1993年。

《在此處文字的陰影中。22首詩》(Im Schatten der Schrift hier. 22 Gedichte),Weismann出版社,慕尼黑,1988年。

散文[編輯]

《驚人的美麗、遙遠與狂野。為什麼我們要旅行。旅行時我在想什麼》(Schrecklich schön und weit und wild. Warum wir reisen und was wir dabei denken),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17年。

《縮減&速度。作一個在路上的21世紀記敘者》(Reduktion & Tempo. Als Erzähler unterwegs im 21. Jahrhundert. ),Wallstein出版社,哥廷根,2017年。

《42,195。為什麼我們要跑馬拉松,跑步時我們在想什麼》(42,195. Warum wir Marathon laufen und was wir dabei denken),Hoffmann und Campe 出版社,漢堡,2015年。

《關於物在未來的消失。某些文章 2006-1998》(Vom Verschwinden der Dinge in der Zukunft. Bestimmte Artikel 2006–1998),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07年。

《瑪麗埃特-理念、數據記錄與草帽。互聯網主動寫作與被動寫作。》(Marietta – die Idee, der Datensatz und der Strohhut. Schreiben und Schreiben-Lassen im Internet) Franz Steiner出版社。(美因茨科學與文學研究院,文學的層次系列論文(序號.)1/2000 ),斯圖加特,2000年。

《元音的顏色。關於文學、78一代和吃飽的青蛙的呱呱聲》(Die Farbe der Vokale. Von der Literatur, den 78ern und dem Gequake satter Frösche),Luchterhand文學出版社,慕尼黑,1998年。

編輯出版及其他[編輯]

《詩。第20。20年來最好的詩——為了接下來的20年》(Das Gedicht, Nr. 20. Das Beste aus 20 Jahren – und für die nächsten 20 Jahre),周年紀念版,與A. Leitner共同編輯,Weßling出版社,2012年。

《倫敦,來自環形球儀的信號》(London, Signale aus der Weltmaschine),編者:馬蒂亞斯·波利蒂基,Corso出版社,漢堡,2011年。ISBN 978-3-86260-015-1

《瑪麗埃塔/一個四十歲的男人》(Marietta / Ein Mann von vierzig Jahren),ZDF電視台「發展中的小說」項目紀錄片,ZDF文化節目「觀點」首頁,CD-ROM. ZDF.Online / Luchterhand 文學出版社,慕尼黑,1999年。

《百首必讀詩,及一首多餘的詩》(Hundert notwendige Gedichte. Und ein überflüssiges),Luchterhand 文學出版社,漢堡/蘇黎世,1992年。

專業書籍[編輯]

《重估一切價值?尼采觀點下轉向哲學博士的德語文學》(Umwertung aller Werte? Deutsche Literatur im Urteil Nietzsches),De Gruyter 出版社,柏林,1989年。

《早期尼采與德國古典文學時期——關於文學價值評估的問題研究》(Der frühe Nietzsche und die deutsche Klassik. Studien zu Problemen literarischer Wertung) Münchner Hochschulschriften (慕尼黑高校論文)出版社,施特勞賓(Straubing),1981年。

有聲書[編輯]

《42,195。為什麼我們要跑馬拉松,跑步時我們在想什麼》(42,195. Warum wir Marathon laufen und was wir dabei denken)(有聲書,馬蒂亞斯·波利蒂基朗讀),Erlesen TV GmbH (「精選」電視台),2015年。

《撒馬爾罕,撒馬爾罕》(Samarkand Samarkand)(朗讀者:馬蒂亞斯·波利蒂基)。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13年。

《為英雄的倫敦。麥芽酒》(London Für Helden. The Ale Trail ) (與Peter Lohmeyer 及 Colin Soleman 合作)。Antje Kunstmann 出版社,慕尼黑,2011年。

《彼岸小說》(Jenseitsnovelle. )(與Nina Petri合作). Radioropa/Technisat 出版社, 道恩(Daun), 2009年。

《船。與馬蒂亞斯·波利蒂基體驗一場環球之旅》(Das Schiff. Erlebnisse einer Weltreise mit Matthias Politycki) Wolfgang Stockmann系列有聲書, 航海日誌撰寫及敘述: 馬蒂亞斯·波利蒂基. Antje Kunstmann出版社,慕尼黑, 2008年。

《魔鬼的護身符》(Des Teufels Amulett),Münchner Frühling(慕尼黑春天)出版社,(「一次一首詩」系列),慕尼黑,2007年。

《女人。算了吧。難啊。》(Frauen. Naja. Schwierig)(與Hellmuth Opitz及Steffen Jacobs共同合作) 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05年。

《鼻子另一端的沉默》(Das Schweigen am andern Ende des Rüssels),Hoffmann und Campe出版社,漢堡,2001年。

《一個四十歲的男人》(Ein Mann von vierzig Jahren),Hörbuch Hamburg/Deutschlandradio(漢堡有聲書/德國廣播電台),漢堡,2000年。

參考資料[編輯]

  1. ^ Killy-Literaturlexik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Killy(文學百科)
  2. ^ Munzinger-Archiv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Munzinger-檔案館)
  3. ^ Reinhard Baumga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Die Ze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September 1997 (Reinhard Baumgart 在《時代》周報的言論,1997年9月5日)
  4. ^ Verena Aufferman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Süddeutsche Zeitu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 u. 20. Juli 1997. (Verena Auffermann在《南德意志報》的言論,1997年7月19日與20日)
  5. ^ Reinhard Mohr.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5). 
  6. ^ Wolfgang Schneider in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1. Februar 2008. (Wolfgang Schneider在《法蘭克福匯報》的言論,2008年2月21日。)
  7. ^ Uwe Wittsto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Die Welt, 21. Juni 2008. (Uwe Wittstock 言論,《世界報》,2008年6月21日)
  8. ^ Martin Halter in FAZ, 23. August 2013. (Martin Halter言論,於《法蘭克福匯報》,2013年8月23日)
  9. ^ Samarkand, Samarkand, S. 176 (《撒馬爾罕,撒馬爾罕》,第176頁)
  10. ^ Ebd., S. 176 (同上,第176頁)
  11. ^ Uwe Wittsto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Die Welt, 21. März 2009. (Uwe Wittstock 言論,《世界報》,2009年3月21日)
  12. ^ 存档副本.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5). 
  13. ^ Burkhart Lauterba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Bayerisches Jahrbuch für Volkskunde 2017, Hg. Kommission für bayerische Landesgeschichte bei der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München 2017 (Burkhart Lauterbach 言論,發表於:巴伐利亞民族志年鑑 2017,巴伐利亞州史委員會,於巴伐利亞科學研究院編寫)
  14. ^ 《關於物在未來的消失。某些文章 2006-1998》,第102頁
  15. ^ Die ZEIT, Nr. 26/2005 (《時代》周報,2005年第26期)
  16. ^ Die ZEIT, Nr. 36/2005 (《時代》周報,2005年第36期)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