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蘇戰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抗日戰爭魯蘇戰區,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因應戰爭形勢,中國國民政府成立對日作戰戰區之一。

歷史[編輯]

1938年1月時,山東和蘇北都隸屬於第五戰區。1938年11月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決定設立魯蘇游擊戰區,轄山東及蘇北。1939年1月,軍事委員會「劃定長江以北,津浦鐵路以東,老黃河以南為魯蘇游擊戰區,以于學忠為戰區總司令」,轄第五十一、五十七、八十九軍等正規軍和地方部隊、游擊部隊。1939年1月11日成立[1]總司令于學忠(1939年至1944年3月)[2]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為副總司令,中將參謀長王靜軒、戰區總部中將副官長陳策,政治部主任周復中將。

于學忠在1939年春率第五十一軍軍(軍長牟中珩)、第五十七軍(軍長繆澄流)共2萬人,從晚輩出發,4月到達魯南及江蘇北部。東北軍當時二二編制,即軍轄2師、師轄2旅、旅轄2團。第五十一軍兩個師即113師、114師駐在沂蒙山區,第五十七軍兩個師即111師駐蘇魯邊區海州贛榆莒縣南部一帶,112師駐蒙山前邊費縣一帶。蘇魯戰區總司令部設在沂水安丘莒縣3縣邊境山區。趙保原就利用蓬萊同鄉關係,協助第五十一軍在魯東改編游雜部隊,補充兵員,因而深得於的歡心,擴編趙部為陸軍暫編第12師,以趙保原為師長。

魯蘇戰區的主要任務是:在「魯南山嶽地帶及蘇北湖沼地區,建立游擊根據地,發動軍民,展開廣大游擊戰,將重點指向於津浦、隴海、膠濟各要線,儘量牽襲敵人而消耗之,策應第五、第一及冀察戰區之作戰。」[3]該戰區範圍包括魯南73個縣市,占山東全省四分之三;蘇北33個縣市,占江蘇全省二分之一;皖東9縣,占安徽全省七分之一;合計115個縣,面積19萬餘平方公里。其中較為穩固控制的根據地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蘇魯戰區總司令部和山東省政府所在地魯南沂蒙山區,另一個是戰區副總司令部兼江蘇省政府所在地蘇北高郵湖、運河一帶湖泊沼澤地區;其餘為游擊區,有多塊小根據地。

總司令部駐地在沂水縣北鄉許家莊。政治部設在沂水縣北鄉史家莊,下轄三個處和一個秘書室及干訓團政治部、政工大隊、《陣中日報》社等單位,其主要負責人是:

  • 第一處:處長潘國屏少將調113師副師長/宋雲浦上校
  • 第二處:處長謝扶民上校
  • 第三處:處長王秩疆少將/張民治上校
  • 干訓團:團長蔣介石,副團長于學忠,政治部主任潘國屏。
  • 政工大隊大隊長王敬遠
  • 秘書室主任曾某,江西人,人稱「曾夫子」。
  • 魯蘇戰區《陣中日報》:1940年年初創辦。周復自兼社長,由盧麟(又名盧好問,江西人)任經理,張冰子(江蘇人)任總編輯。
  • 在安丘南逯和賈孟店子興辦了省立第八聯合中學和山東臨時政治學院等院校。

戰區黨政分會。沂水天晴旺村成立了魯蘇戰區干訓團,下設政治部、教育處、秘書室和副官處等,直接負責管理和訓練軍官大隊、軍士大隊、游士班、醫務班和軍需班。另有高級作戰人員訓練班,按期輪流調訓正規軍和游擊部隊幹部。還開辦了較大的兵工廠和被服廠。

1941年夏天,于學忠到干訓團上課途中遇刺未中。1941年冬,于學忠與沈鴻烈為權勢之爭極不相容,沈鴻烈被迫辭去山東省政府主席,于學忠遂保薦第五十一軍軍長牟中珩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1942年2月,牟中珩剛接任主席,即將沈鴻烈所設置的魯北、魯東兩個行署同時撤銷。調魯北行署主任何思源任省府民政廳長,行署職員全部安置;對魯東行署主任李先良棄置不用,並叫李將魯東行署職員全部解散。[4]李先良卸任行署主任之後,就以青島抗戰為魯東抗戰之重為由,在已經抵達重慶的沈鴻烈幫助下,被任命為青島市代理市長,率其基本勢力轉移到青島外圍堅持到抗戰勝利。

吳化文於1943年1月18日率新編第4師及保安第1師叛國投敵,魯蘇戰區元氣大傷。1943年2月21日政治部主任周復中將在山東安丘城頂山與日軍激戰中壯烈殉國,時年43歲,成為抗戰時期國軍中將級政工高官抗戰陣亡之第一人,後追贈為陸軍上將。一同陣亡的還有第一一三師少將參謀長張少舫,第678團團長劉斌上校等,另外第一一三師師長韓子乾、挺進第二縱隊司令厲文禮被俘。

1943年7月,于學忠呈請軍委會批准,率部南撤,國民黨軍隊在山東的抗戰基本結束。1943年秋,魯蘇戰區總司令部和正規軍第五十一、第五十七軍主力,撤出魯南,移駐皖西北阜陽一帶。山東省政府主席兼挺進軍總指揮牟中衍指揮殘存的地方部隊,仍堅持山東敵後游擊戰。

1944年5月魯蘇戰區被軍委會明令撤銷。[5]

蘇北的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部[編輯]

1938年2月江蘇省6個保安團奉命升級編為第八十九軍韓德勤任軍長。又與繆澄流第五十七軍(欠第112師)合編組建第二十四集團軍,韓德勤任集團軍總司令兼第八十九軍軍長。徐州淪陷後,樊崧甫第四十六軍一度調入蘇北加強游擊戰。韓德勤於1938年5月代理江蘇省政府主席(1939年10月轉正)。1939年1月韓德勤任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在職權上統領蘇北敵後黨政軍事務。轄蘇北33個縣市,主力部隊有第八十九軍和第五十七軍第112師,及江蘇省的10個保安旅、6個區保安司令部、兩淮稅警總隊,共約10萬人。[6]1940年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頒佈《游擊區總指揮部組織大綱》。此後,蘇北劃分為兩個游擊區:

  • 第一游擊區,以副總司令部、江蘇省政府所在地興化為中心,包括高郵寶應淮陰淮安一帶,由韓德勤兼任第一游擊區總指揮
  • 第二游擊區,主要在泰縣泰興以及蘇皖邊區一帶,由蘇北游擊總司令、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任第二游擊區總指揮。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轄11個縱隊約1萬多人。1943年11月成立蘇北特別行政區,李明揚任主任兼長江下游挺進軍總指揮。

1941年2月,魯蘇皖邊區游擊副總指揮李長江率部投日,韓德勤的副總部被迫撤離興化,東移到漣水阜寧一帶。

1943年春,蘇北淮東反掃蕩失敗,韓德勤部轉移至蘇北洪澤湖以北睢寧宿遷泗陽一帶。1943年4月第八十九軍被迫撤離蘇北,6月撤抵皖北阜陽。1943年8月,韓德勤的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部也撤出蘇北遷安徽阜陽。

主要作戰地區[編輯]

山東省南部(魯南)、江蘇省北部(蘇北)。[7]

主要作戰部隊[編輯]

參考[編輯]

  1. ^ 劉鳳翰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第241頁
  2. ^ 王成斌等主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4),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第33-34頁
  3. ^ 程潛:《天水行營作戰計劃》(1939年1月10日),《抗日戰史 魯蘇游擊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0年再版第9頁
  4. ^ 姜玉衡:「李先良與趙保元角逐的前前後後」,《山東文史資料選輯》第24輯,1987年版
  5.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第14頁
  6. ^ 《抗日戰史·魯蘇游擊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纂出版,1981年6月再版,第l、3、6頁。
  7. ^ 7.0 7.1 王成斌等主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4),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第33頁
  8.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第254頁
  9.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第270-271頁
  10.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第304-305頁
  11.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第359頁
  12.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第381頁
  13.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第470頁
  14. ^ 劉鳳翰:〈論抗戰期間國軍游擊隊與敵後戰場〉,《近代中國》第90期,刊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6月,ISBN 978-957-08-1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