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軍編制序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四軍臂章

1941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1年春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番號。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重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四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1年春,新四軍下轄第1、2、3、4、5、6、7師、獨立旅,共計90000餘人。

背景[編輯]

中共中央軍委關於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

1940年10月,國民黨正副參謀總長發給朱彭葉項「皓電」,要求八路軍、新四軍一律開往黃河以北。毛澤東以上述受令者「朱彭葉項」四人名義答覆:「同意將安徽南部的新四軍部隊調到長江以北。」但新四軍並未如皓電所言立即移防,而衝突仍繼續。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葉挺被扣,項英遇害,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重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部,以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軍部以華中總指揮部為基礎宣告成立。隨後成立了中共中央軍委華中分會,又稱新四軍分會,劉少奇為書記,陳毅、張雲逸、鄧子恢、賴傳珠為委員。

新軍部將長江南北的新四軍和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統一整編為7個師1個獨立旅。共9萬人。

軍部[編輯]

1941年,奧地利醫學博士羅生特(中)與劉少奇(左)陳毅(右)合影

代理軍長陳毅、政治委員劉少奇、副軍長張雲逸、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

司令部[編輯]

政治部[編輯]

其他部門[編輯]

第一師[編輯]

1941年4月20日,以新四軍第一師為基礎成立蘇中軍區,這是蘇中軍區成立大會

由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改編,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炎、副師長葉飛、政治部主任鍾期光

第1旅[編輯]

第1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葉飛(後政委韋一平),副旅長陳玉生,參謀長張藩,政治部主任吉洛阮英平(後),副主任許家屯

第2旅[編輯]

第2旅,旅長王必成,政治委員劉培善,副旅長段煥競,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陳時夫

第3旅[編輯]

第3旅,旅長陶勇、政治委員劉先勝吉洛(後)、參謀長張震東梅嘉生(後)、政治部主任盧勝、副主任符確堅彭德清(後)。

第二師[編輯]

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改編,師長張雲逸、政委鄭位三、副師長羅炳輝、參謀長周駿鳴、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張勁夫

  • 供給部:部長胡弼亮
  • 抗日軍政大學第8分校:校長張雲逸(兼)、副校長羅炳輝(兼)、教育長馮文華、政治部主任高志榮
  • 特務團:(領導人不詳)

第4旅[編輯]

新四軍第2師第4旅部隊在江蘇省盱眙縣蓮塘進行戰前練兵

第4旅,旅長梁從學,政治委員王集成,副旅長吳世安,參謀長黃一平詹化雨黃序周,政治部主任李世焱王集成(後兼)

第5旅[編輯]

第5旅,旅長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副旅長林英堅,參謀長黃序周張元壽(後),政治部主任張勁夫侯政(後)。

第6旅[編輯]

第6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譚希林,副旅長孫仲德,參謀長朱紹清,副參謀長黃元慶、政治部主任張樹才徐祥亨

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編輯]

司令員楊梅生,政治委員劉順元,副司令員羅占雲,參謀長趙俊真,政治部主任侯政,副主任李代耕

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編輯]

司令員鄭抱真,政治委員譚光廷,參謀長李國厚,副參謀長孫濟民,政治部主任張執一黃岩(後)。

第三師[編輯]

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在反掃蕩動員大會上作報告

由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副師長張愛萍、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文玉

第7旅[編輯]

第7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汪克明(後),副旅長田維揚,參謀長黃煒華,政治部主任郭成柱

第8旅[編輯]

第8旅,旅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副旅長常玉清,參謀長胡繼成、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後)

第9旅[編輯]

第9旅,旅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參謀長楊志雅,政治部主任張震球。(1941年9月與第四師第十旅對換建制)

鹽阜軍區[編輯]

1941年夏,陳毅在洪學智的陪同下檢閱新四軍

1941年6月組建,司令員洪學智、政治委員劉彬、政治部主任楊光池。12月由第三師兼鹽阜軍區。

淮海軍區[編輯]

1941年3月組建,司令員覃健,政治委員金明

皖東北保安司令部[編輯]

副司令員常玉清

  • 宿東獨立團

第四師[編輯]

1941年11月18日,陳毅視察新四軍第四師第九旅。左三起:張震球彭雪楓張震寰韋國清陳毅;左九起:張雲逸張愛萍楊志雅

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吳芝圃(代),副主任賴毅孔石泉(後)。

1941年8月1日,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在江蘇成立。

第10旅[編輯]

第10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金明(後),參謀長沈啟賢,副參謀長馮志湘,政治部主任康志強(兼)、高農斧(後)。

第11旅[編輯]

第11旅,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孔石泉,副旅長張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

第12旅[編輯]

第12旅,旅長譚友林(饒子健代),政治委員賴毅,副旅長黃思沛,參謀長羅保廉,政治部主任劉作孚。1941年6月,第12旅撤銷番號,所屬各團歸師部直接指揮。

蕭縣獨立旅[編輯]

1941年3、4月間與第十二旅合編,旅長縱翰民,政治委員李忠道,參謀長廉平,政治部主任陳其五

第五師[編輯]

新四軍第5師機槍分隊

由豫鄂挺進縱隊改編,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副主任王翰。1942年7月,新四軍5師改由中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建制上仍隸屬新四軍。

第13旅[編輯]

第13旅,旅長周志堅,政治委員方正平,副旅長蕭遠久,參謀長黃霖,政治部主任栗在山

第14旅[編輯]

第14旅,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張體學,副旅長吳林煥,參謀長熊作芳,政治部主任夏農苔

第15旅[編輯]

第15旅,旅長王海山,政治委員周志剛,副旅長朱立文,參謀長張文津,政治部主任張執一。1942年4月,第十四旅、第十五旅、特務旅撤編。

第一游擊縱隊[編輯]

司令員楊經曲,政治委員張執一,政治部主任王潛。於1941年5月撤編。

  • 第1團
  • 第3團

第二游擊縱隊[編輯]

由原第7團與信南地方武裝組建,11月撤銷,司令員黃霖,政治委員黃霖(兼)、劉子厚(後),副司令員馮仁恩、參謀長余學禮,政治部主任余英

  • 第4團
  • 第6團

第三游擊縱隊[編輯]

1941年9月由鄂東地方武裝組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何耀榜。同年11月併入特務旅。

  • 獨立第2團:團長兼政治委員何耀榜

特務旅[編輯]

1941年11月組建,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何耀榜

  • 第1團(原40團)
  • 第3團(原第3游擊縱隊)

鄂豫邊區抗日保安司令部[編輯]

司令員鄭紹文、政治委員夏忠武

第六師[編輯]

由新四軍江南部隊改編,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1941年11月,第六師併入第一師,對外保留番號。一師二旅併入十六旅在江南堅持鬥爭,十八旅北撤蘇中。[11]

第16旅[編輯]

1941年,第16旅政治委員廖海濤在蘇南溧陽縣塘馬給指戰員做反「清鄉」鬥爭的動員。

第16旅,旅長羅忠毅,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濤,參謀長王勝,政治部副主任王直

第18旅[編輯]

第18旅,旅長江渭清,政治委員溫玉成,參謀長夏光,政治部主任張英

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編輯]

司令員何克希,政治委員吳仲超

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編輯]

司令員韋永義

第七師[編輯]

由第三支隊挺進團和皖南突圍部隊改編,師長張鼎丞(未到職),副師長傅秋濤,政治委員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副主任黃火星

第19旅[編輯]

第19旅,旅長孫仲德,政委曾希聖(兼),政治部主任何偉(兼)。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待查
  2.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498頁.
  3.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499頁.
  4.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0頁.
  5.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1頁.
  6.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200個軍區.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年: 第158頁.
  7.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200個軍區.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年: 第152頁.
  8.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2頁.
  9.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3頁.
  10.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4頁.
  11.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5頁.
  12.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6頁.

參見[編輯]

新四軍編制
1938年春 1939年冬 1940年冬 1941年春 1945年夏 194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