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擴充再消滅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3E战略

擁抱、擴充再消滅(英語: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1],最後一個詞也作exterminate[2],或按extinguish譯為撲滅)是美國司法部微軟公司內部發現的一句短語[3][4],表述了微軟的一種市場戰略,即:首先接納廣泛使用的技術標準,將產品推入市場,然後在產品中加入自己的專利擴充,最終用這些非標準的專利擴充使競爭對手處於不利地位之中。

詞源[編輯]

「擁抱再擴充」一詞第一次在微軟公司之外提到是在1996年的一篇標題為《明天就是萬維網!PC巨頭微軟打算統治互聯網》的紐約時報文章中[5]。其作者約翰·馬爾科夫英語John Markoff寫道:「微軟的批評者們擔心說,這家公司不止是擁抱、擴充了互聯網,更有將互聯網吞入口中的意願。」「擁抱再擴充」一詞也見於微軟員工Dean Ballard所作的一首幽默勵志歌曲[6]和紐約時報對史蒂夫·巴爾默的採訪中[7]

「擁抱、擴充再消滅」的版本首見於合眾國訴微軟案這個反托拉斯案英語United States antitrust law中。當時英特爾的副總裁史蒂文·麥吉迪英語Steven McGeady證言稱[8],微軟副總裁保羅·馬里茨英語Paul Maritz於1985年與英特爾開會時用這個詞彙描述了微軟對於網景Java互聯網採用的策略[9][10]

策略[編輯]

3E戰略分成三個階段進行:[11]

擁抱
開發某個基本相容競爭者產品或開放標準的軟件。
擴充
增加不屬於競爭者產品或開放標準的額外功能,為原版軟件的顧客製造互換性問題。
消滅
等到市場佔有率提升推動之前的擴充成為事實標準,競爭者就會因為不支援或不能支援新擴充被擠出市場。

微軟聲稱,其原本戰略並非要打壓競爭,而只是行使了自由裁量權來實作認為客戶需要的功能[12]

例子[編輯]

  • 瀏覽器:
    • 反壟斷案件的原告宣稱微軟在IE瀏覽器添加ActiveX控制項的支援來破壞Netscape瀏覽器的相容性,後者使用基於Java和Netscape自己的外掛系統的組件。
    • CSS、data:等等:原有的關於Netscape的反壟斷訴訟之後,瀏覽器公司Opera軟件歐盟對微軟提起反壟斷訴訟並「呼籲微軟堅持自己的公開聲明支援這些標準,而不是用它臭名昭著的「擁抱、擴充和消滅」戰略來扼殺他們」。[13]
    • Google 讓 YouTube 在 Edge 和 Firefox 上載入緩慢。[14]
  • Office檔案:在一份1998年的Office產品組備忘錄中,比爾·蓋茨說:「我們戰略中必須改變的一件事——容許Office檔案被別人的瀏覽器非常好地呈現是一個對我們的公司最具破壞性的事情。我們必須停止在這上面付出任何努力,並確保Office檔案非常好地依賴專利的IE的功能。任何其他的東西對我們平台都是自殺。這是一個Office必須避免作出一些摧毀Windows的事情的情況。」[15]
  • 打破Java的可移植性:反壟斷案件的原告還指責微軟對Java平台使用「擁抱和擴充」戰略,其設計目的是讓開發的程式可以執行在任何作業系統,無論是Windows、Mac或Linux。他們聲稱,從實作中移除Java本地介面(JNI)並提供類似目的的J/Direct,微軟刻意使Windows平台的Java程式無法在Linux和Mac系統使用。根據內部溝通,微軟試圖淡化Java的跨平台能力,使其成為「最新、最好的方式編寫Windows應用程式」[16]。微軟於2001年1月向Sun公司償付了2000萬美元(相當於2017年的2764萬美元),以解決因違反合約而產生的法律影響[17]
  • 更多Java問題:Sun公司在2002年再次起訴微軟排擠Java,微軟同意以20億美元的價格達成庭外和解(相當於2017年的27.2億美元)[18][19]
  • 網絡:2000年,Windows 2000中包含了Kerberos網絡協定(一種互聯網標準)的擴充,有效地拒絕了除微軟使用Kerberos存取Windows 2000 Server之外的所有產品[20]。擴充是透過可執行檔案發佈的,其執行需要同意NDA,禁止第三方實作(特別是開源)。為了允許開發人員開發新功能,而不必同意授權,Slashdot的用戶發佈了文件(無視NDA),讓第三方開發人員在未同意NDA的情況下存取文件。微軟回應要求Slashdot刪除內容[21]。在Windows 2000中以二進制形式引入的Kerberos的微軟擴充已經被描述在RFC 3244RFC 4757,並且這些擴充已經在Microsoft Open Specification Promise中列出。本文件涉及到「微軟所有必要或微軟所控制的專利實作」列出的技術。微軟關於不受限制地使用微軟知識產權的法律聲明還包括Kerberos Network Authentication Service v5(RFC 1510RFC 1964[22]
  • 即時通訊:2001年,CNET News.com描述了關於微軟即時通訊程式的例子[23]。「擁抱」AOL的即時通訊協定,是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事實上的標準。「擴充」標準的微軟專利外掛增加新功能,但打破了與美國線上的軟件的相容性。自微軟作業系統擁有份額95%以及免費提供MS Messenger之後獲得了優勢。最後,「消滅」和鎖定AOL的即時通訊軟件,因為AOL無法使用修改後的微軟專利協定。
  • 僱員的證詞:2007年,微軟員工Ronald Alepin為Comes v. Microsoft的原告發表了專家證詞,他引用了微軟內部的電子郵件來證明聲稱該公司故意採用這種做法[28]

變體[編輯]

這個短語有過一個比較老的版本,叫做「擁抱、擴充再創新」,見於J Allard英語J Allard於1994年寫給保羅·馬里茨等微軟高層的一篇備忘錄,標題為《Windows:互聯網上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29]備忘錄由互聯網的總體背景起筆,提出了將Windows變成互聯網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的策略:

為了構建互聯網社會對我們的信任,贏得互聯網社群的心,我建議我們使用類似之前用在TCP/IP上面的一種策略:擁抱、擴充再創新。

  1. 擁抱:任何人參與互聯網社群,都需要深切了解其基礎設施和社群生態。只有確定了用戶基礎的需求和趨勢,我們才能有效地使微軟的作業系統成為偉大的互聯網作業系統。
  2. 擴充:要與志同道合的組織和公司建立聯絡,提供符合互聯網社區既定、流行標準的整合工具和服務。
  3. 創新:酌情發揮領導作用,帶頭採用新的互聯網標準,enable standard off-the-shelf titles with Internet awareness. 帶頭改變規則,令未來的Windows成為下一代互聯網工具。

其他公司[編輯]

瀏覽器大戰時期,微軟之外的公司也引入了不少專有、不符合標準的擴充。1995年,網景未與標準機構協商,就完成了<font>(字型設置)等HTML擴充。隨着Internet Explorer(IE)用戶群日益龐大,兩家公司陷入了互相實作非標準功能的狂熱之中。2004年,為防止重蹈覆轍「瀏覽器大戰」造成標準衝突問題,蘋果公司Safari的開發商)、Mozilla基金會Firefox的開發商)、GoogleGoogle Chrome的開發商)、Opera SoftwareOpera的開發商)組成了網頁超文字應用技術工作小組(WHATWG),合力建立萬維網聯盟(W3C)的標準[30]。微軟稱WHATWG缺少專利方針,因此拒絕加入[31]

參見[編輯]

參註[編輯]

  1. ^ Deadly embrace. The Economist. 2000-03-30 [200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1). 
  2. ^ Microsoft limits XML in Office 2003. [200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2, 2005). 
  3. ^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Proposed Findings of Fact—Revised (PDF). Usdoj.gov.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23). 
  4. ^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Proposed Findings of Fact. Usdoj.gov.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3). 
  5. ^ John Markoff. Tomorrow, the World Wide Web! Microsoft, the PC King, Wants to Reign Over the Internet. New York Times. July 16, 1996 [2013-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6. ^ Rebello, Kathy. Inside Microsoft (Part 1). Business Week. 1996-07-15 [200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3). 
  7. ^ Steve Lohr, "Preaching from the Ballmer Pulpit". New York Times, Sunday, January 28, 2007. pp. 3-1, 3-8, 3-9.
  8. ^ Steven McGeady court testimony. Cyber.law.harvard.edu. [200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DOC format)
  9. ^ 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 Trial Summaries (page 2). Cyber.law.harvard.edu. [200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4). 
  10. ^ IN MICROSOFT WE TRUST. [2006-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年4月19日). 
  11. ^ Embrace, Extend, Extinguish (IT Vendor Strategies). Hr.com. [2007-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8). 
  12. ^ U.S. v. Microsoft: We're Defending Our Right to Innovate. Openacademy.mindef.gov.sg.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29, 2007. 
  13. ^ files antitrust complaint with the EU. Opera. 2007-12-13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6). 
  14. ^ Solidot | Mozilla 指责 Google 让 YouTube 在 Edge 和 Firefox 上加载缓慢. www.solidot.org. [201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15. ^ Plaintiff's Exhibit : 2991 : Comes v Microsoft (PDF).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9-30). 
  16. ^ Matt Richtel. Memos Released in Sun-Microsoft Suit. New York Times. 1998-10-22 [200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4). The court documents state that in April 1997, Ben Slivka, the Microsoft manager responsible for executing the Java strategy, sent an E-mail to Microsoft's chairman, William H. Gates, noting "When I met with you last, you had a lot of pretty pointed questions about Java, so I want to make sure I understand your issues and concerns." Mr. Slivka goes on to ask if Mr. Gates's concerns included "How do we wrest control of Java away from Sun?" and "How we turn Java into just the latest, best way to write Windows applications? 
  17. ^ Sun, Microsoft settle Java suit. [2001-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8). 
  18. ^ Microsoft's lawsuit payouts amount to around $9 billion. [201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7). 
  19. ^ Microsoft and Sun Microsystems Enter Broad Cooperation Agreement; Settle Outstanding Litigation. [201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5). 
  20. ^ Microsoft's Kerberos shuck and jive. 2000-05-11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21. ^ Microsoft Asks Slashdot To Remove Readers' Posts.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22. ^ "Microsoft Open Specification Promi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3. ^ Jim Hu. Microsoft messaging tactics recall browser wars. CNet News.com. 2001-06-07. 
  24. ^ Adobe Speaks Out on Microsoft PDF Battle. CIO. 2006-06-14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0). 
  25. ^ Archived copy. [May 25,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7, 2009). 
  26. ^ Archived copy. [May 19,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5月1日). 
  27. ^ Office 2007 SP2 and PDF version support – @Pot&Kettle | Gray Matter. 2009-05-04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2). 
  28. ^ Expert Testimony of Ronald Alepin 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mes v.
  29. ^ Windows: The Next Killer Application on the Internet. Microsoft.com. [2016-04-28]. (原始內容 (RTF)存檔於2011-06-29). 
  30. ^ What is the WHATWG and why did it form?. Blog.whatwg.org.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1). 
  31. ^ MSConversations. [2009-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6). [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