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国歌,在现今口语及非正式的文章上,一般是指《中华民国国歌》,在某些语境下,也指台湾独立运动支持者的歌曲。

历史上,台湾地区本未有国歌的概念,随着当时台湾的主权所有国中国逐渐开始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一度产生数首为在外交场合演奏的非正式、临时性国歌,然而,在1895年台湾主权移交前,清廷并未正式订明国歌或代国歌。台湾民主国虽然有自己的国旗,但是亦未订立国歌。在1895年台湾主权移交日本时,《君之代》在日本已有一定的国歌地位,但其国歌地位要等到1914年才正式确立。1945年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开始在台湾推行中华民国已有的国歌《三民主义歌》。同时,中华民国在升降国旗时与国际社会习惯不同,不使用国歌,而使用国旗歌,因此国旗歌有时也被认为是国歌的一种。

部分台湾人士,特别是台湾独立运动支持者所提倡的歌曲也被认为可以称为台湾国歌,常见的歌曲有《伊是咱的宝贝》、《台湾翠青》、《新台湾颂》、《海洋的国家》、《望春风》、《黄昏的故乡》、《美丽岛》等。综合言之,因为现今没有正式独立的台湾国家,所以“台湾国歌”一词并非指“台湾国家的国歌”,而是理解为“在台湾所传唱的国歌”之意。

历史[编辑]

台湾国歌历史
荷兰共和国 1624-1662
威廉颂
清朝 1878-1895普天乐(半官方)
大日本帝国 1895-1945君之代
中华民国 1945-至今中华民国国歌(三民主义歌)

荷兰统治时期[编辑]

清廷时期[编辑]

清廷时期为与国际交往,部分洋务、外交人士先后拟定过数首非正式国歌,在国际场合临时性演奏,在台湾主权移交前拟定的有一首,即《普天乐》,于1878年由驻俄公使曾纪泽拟定,这种国歌只是为在外交场合临时使用,并未在国内(中国大陆或台湾)得到确立。

主权移交日本[编辑]

中日签订合约决议1895年移交台湾主权,期间台湾人一度为抵抗日军独立建国,然而未明定国歌。此后台湾被日本接收,《君之代》在当时已有一定地位,但仍未是日本的正式国歌。

民主萌芽与启蒙运动[编辑]

随着武装抗日行动告一段落后,日治后期台湾人开始改采和平路线抗争,当时正逢大正民主期间,国内外民族主义民族自决思潮兴盛,在国际间掀起一波殖民地追求自治、独立的风潮,此时出现的革命和自治运动歌曲有《台湾文化协会会歌》、《台湾自治歌》、《台湾民主歌》等。

《君之代》地位确立[编辑]

台湾日治时期,日本确立《君之代》为正式国歌,并开始在台湾传唱。皇民化运动实施之后,台湾总督府更将在台湾发生的“国歌少年”等事迹编入日本本土及其统治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课本。之后,于日本本土,《君之代》作为“促成全国儿童奋起”的教材,而于中国华北满洲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等殖民地区则被作为推动“皇民化”的助力。

中华民国接收[编辑]

1945年,日本投降日治时期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于是传唱的国歌由《君之代》变成《中华民国国歌》,法源为1937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所通过的《党国旗升降办法》。不仅学校场所必须于朝会唱奏,在电影等娱乐场所开演前也都要播映。1970年代无线电视媒体于台湾开播之后,国歌亦必须于放送前与收播时播放,此措施直至1990年代才陆续取消。

使用现状[编辑]

由于中华民国国歌原为国父孙中山对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在当时属于中国国民党的党校)的训词,因孙中山为国民党总理,故又被称为“总理训词”或“黄埔军官学校训词”,后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为党歌,因此中华民国国歌被视为早年党国体制下的产物;而且1980年代之后,因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阻挠,中华民国国歌在国际场合几乎都不被允许公开演唱,即使允许,偶尔却发生外国司仪将“中华民国国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混淆的窘况。基于种种原因,部分台湾人提出了以《中华民国国旗歌》,或台湾本土原生的《望春风》、《台湾翠青》或《新台湾颂》等歌曲作为新国歌的方案。

参考文献[编辑]

  • 手护台湾大联盟,《疼惜台湾“国” 唱咱台湾“歌”》,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