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孙道仁
福建都督
任期
1911年11月13日—1913年12月31日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67年2月1日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大清湖南省澧州慈利县(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
逝世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8月
 中华民国福建省思明县厦门岛(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孙道仁(1867年2月1日—1932年8月),退庵静山,又作静珊湖南省澧州慈利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2][3]

孙道仁

生平[编辑]

孙开华为清朝军事将领,官至福建提督。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之际,孙道仁被台湾巡抚刘铭传召入前敌营务处,授四品衔[1][2]

中法战争结束后,孙道仁作为荫生参加科举。被任命为顺天补官。1890年(光绪16年),被任命为颐和园海军水操内学堂的办事官。1891年(光绪十七年),因镇压热河的农民起事有功,获升三品衔。任福建补官。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统辖福州水陆两军。[1][2]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孙道仁奉派赴日本接受军事教育及训练。归国后,孙道仁创办福建武备学堂,并任总办。当时,该学堂仿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制度,并聘请日本士官任教。孙道仁的军事改革为福建省新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此后,孙道仁在福建军界任职,1911年(宣统3年),被任命为福建提督。[1][2]

同年,武昌起义爆发。孙道仁原同革命派有联系,再加上情势所迫,乃于11月5日加入中国同盟会。8日晚,孙道仁率福建新军起义。9日,闽浙总督松寿吞金自尽。10日,福州将军朴寿被革命军毙于于山观音阁丹井旁,旗兵全部向革命党投降,福州光复。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成立。13日,孙道仁正式就任都督。12月22日,孙道仁等人致电陈其美,主张废除共和[4]。1912年(民国元年)7月12日,袁世凯正式任命其为福建都督,并授陆军中将位;同时,改组闽都督府[1][2][3]

1913年(民国二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在革命派的许崇智的压力下,孙道仁于7月19日发表福建省独立宣言。但由于这并非孙道仁的本意,故对革命派的支援并不积极,不久后又于8月9日取消独立,但其行动已招致北洋政府不满。11月29日,北洋政府任命出身北洋嫡系的李厚基为福建镇守使。12月5日,北洋政府任命刘冠雄暂兼福建都督。12月31日,北洋政府下令裁撤福建都督,福建的军政权力转交福建镇守使。孙道仁被召回北京,由陆军部看管[5]。孙道仁的军政生涯自此结束[1][2][3]

1917年(民国六年),孙道仁被任命为黎元洪手下的总统府高等顾问。1923年(民国十二年)引退,赴厦门寓居,直至逝世。[1][2]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孙道仁逝世,享年66虚岁(满65周岁)。[1][2]

孙道仁墓[编辑]

孙道仁墓1994年重修。1998年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黄国盛“孙道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9卷. 中华书局. 1997. ISBN 7-101-01504-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徐友春主编.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3. ^ 3.0 3.1 3.2 刘寿林等编. 民国職官年表. 中华书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4. ^ 福州市志(第1册).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1). 
  5. ^ 孫道仁暫不出京. 申报 (上海). 1914-02-27. 
  6. ^ 孙道仁墓[永久失效链接] 福建厦门市文化局
  中国北京政府
前任:
(创设)
福建都督
1911年11月13日 - 1913年12月31日
继任:
刘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