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峡龙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屿峡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73 Ma
以暴龙类为原型的屿峡龙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兽脚类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鸟吻类 Averostra
演化支 坚尾龙类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龙类 Orionides
演化支 鸟兽脚类 Avetheropoda
演化支 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演化支 暴盗龙类 Tyrannoraptora
总科: 暴龙总科 Tyrannosauroidea
属: 屿峡龙属 Labocania
Molnar, 1974
模式种
反常屿峡龙
Labocania anomala

Molnar, 1974

屿峡龙属名:Labocania)是种兽脚亚目恐龙,可能属于暴龙超科。化石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生存于7千万年前上白垩纪坎帕阶

在1970年夏季,国家地理协会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联合挖掘团队,由地质学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J. Morris)率领,前往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进行挖掘工作。他们在当地发现一个兽脚类身体骨骼,并花了两年挖掘出来[1]

模式种反常屿峡龙L. anomala)是由Ralph Molnar在1974年描述、命名的。属名意指发现化石的La Bocana Roja组;种名则意为“异常的”,意指它们的独特体型[1]

正模标本(编号LACM 20877)发现于La Bocana Roja组,地质年代约7300万年前。化石状态破碎,包含:右方骨、左额骨、左上颌骨的碎片、齿骨碎片、一个人字形骨、两个坐骨的上半部、右耻骨的中段、右侧第二跖骨的大部分、一节趾骨、以及数颗松脱的牙齿。化石并非呈天然状态,并经过明显侵蚀,散布于两平方米的区域。这些化石混有鸭嘴龙超科肋骨[1]

屿峡龙的化石破碎,难以估计准确的体型,它们可能是种中型肉食性恐龙,估计约有6米长。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估计屿峡龙的身长约7米,体重约1.5吨[2]。屿峡龙的头部部位化石厚重,尤其是额骨上颌骨的牙齿弯曲、表面相当平坦;前上颌骨的横剖面并非呈D形[1]

屿峡龙是墨西哥唯一发现的暴龙超科恐龙,化石破碎,使得科学家对屿峡龙所知的甚少,分类也未定。Ralph Molnar认为屿峡龙与暴龙科有些相似处,尤其是坐骨,例如坐骨有低矮的坐骨突,但并未将屿峡龙归类于暴龙科,只归类为兽脚亚目的分类未定属。Ralph Molnar也提出屿峡龙、印度龙毛儿图吉兰泰龙有相似处。毛儿图吉兰泰龙目前已被建立为新属,假鲨齿龙[1]

在2004年,汤玛斯·荷兹(Thomas R. Holtz, Jr.)的暴龙超科重新研究中,提出屿峡龙可能是暴龙超科。但荷兹也指出,屿峡龙与暴龙超科的相似特征,也同样可见于虚骨龙类,屿峡龙并没有暴龙超科的共有衍征。屿峡龙也具有某些阿贝力龙科的特征,例如:加厚的额骨、倾斜的方骨。屿峡龙的人字形骨呈L形,第二跖骨平坦,显示它们至少属于坚尾龙类[3]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Molnar, R.E., 1974, "A distinctive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aja California (Mexico)",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48(5): 1009-1017
  2. ^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99
  3. ^ Holtz, Thomas R. Tyrannosauroidea.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 Osmólska, Halszka (eds.). (编). The Dinosauria Seco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11–136. ISBN 0-520-24209-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