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民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末民变形势图

明朝民变收录了明代主要的起事运动。其中最大的一次是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叛军与明军作战开始,直至清朝顺治年间才结束的一场战争,史称明末民变

明前期民变[编辑]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广西阳山县山民十万余反。同年,福建泉州陈同反,进攻永安德化安溪三县。同年,山东青州(益都)孙古朴聚众反,自号黄巾,袭击莒州,杀同知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广州曹真苏文卿等叛乱,众数万,战船一千八百艘;明廷派南雄赵庸率步骑舟一万五千人,再加上广东由参政阎屯,千户张惠率领的本省军队,联合镇压。同年,福建福安县民江志贤聚众八千反。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广东铲平王叛乱,赵庸再次前去镇压,斩首八千八百余。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湖广铲平王吴奤儿继洪武十一年(1378年)叛乱逃脱后再次造反,明廷派信国公汤和率领大军号称二十万,前往镇压。

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江西赣州夏三聚众数万人反。明廷派出胡海陈桓叶昇,兵33500人,动用三个侯这么大的阵势,在明初也是少见的。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广西瑶族壮族数万人叛乱,明廷派征南将军杨文率军镇压,斩叛乱军18360,斩家属8280人。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陕西沔县高福兴等叛乱,打败汉中卫明军,攻陷略阳徽州,文县。明廷派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统明军数万镇压[1]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青州唐赛儿白莲教叛乱。

明中叶民变[编辑]

明英宗正统时,浙江矿工叶宗留叛乱,福建佃农邓茂七叛乱。

明英宗天顺明宪宗成化时,在荆襄山区爆发刘通李原的开荒流民叛乱。叛乱最终失败,但明廷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弘治元年(1488年),广东狮岭巡检司所在横潭村村民谭观福、张洪祐在瑶民推举下揭竿起义,声势震动增城新丰博罗等地,叛军更直逼广州城。广东布政司刘大夏率兵镇压后,提请朝廷新设立从化县,强化官府对上番禺地区的统治。

明武宗正德年间,河北出现刘六刘七起义。叛乱军攻占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并曾三次逼进北京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前后,江西各地爆发叛乱。其中有抚州王钰五叛乱,饶州汪澄二叛乱,瑞州罗光权叛乱,赣州何积钦叛乱,靖安县胡雷二叛乱。他们在山谷间据险立寨,遥相呼应,声势甚盛。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明廷派右都御史陈金总制军务,调动中国南方数省军队前往镇压。叛乱军转入低潮。但到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江西南部与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叛乱军又趋活跃。明廷派遣右佥都御史王守仁为南赣巡抚,提督军务,前去围剿。正德十三年(1518年),叛乱被镇压。

此外,在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等地,还先后爆发许多土著叛乱。

明后期民变[编辑]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6月初,苏州市民葛贤领导苏州机工包围税署,打死税吏,吓得税监逃跑。明廷被迫撤回税监。

明神宗万历年间,蓟州人王森传播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其教徒遍布北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省。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王森在京师传教时被捕,死于狱中。之后,其弟子巨野人徐鸿儒继续组织白莲教

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徐鸿儒联合景州(今河北景县)于弘志、曹州(今山东曹县张世佩等,图谋起事,约定中秋起兵。但因计划泄露,遂于五月先期发动。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乘兴胜元年。叛乱军很快攻克了郓城、邹县、滕县、峄县,“众至数万”,屡败官军。其时,于弘志在河北武邑、枣强衡水等地起兵响应。又有刘永明聚众二万人,不久与徐鸿儒队伍汇合,叛乱声势大振。他们计划“南通徐淮、陈、颍、蕲、黄,中截粮运,北达神京,为帝为王”。同年十一月,徐鸿儒被部下出卖,在邹县被捕押至京城被杀害,叛乱失败。

自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叛乱开始,有一次最大的叛乱,直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失败,前后历时31年。战争推翻了明王朝政权,期间使处于辽东的清军有机可乘,趁机入关打败叛乱军,征服了中国

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清兵攻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祖大寿围于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以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抢劫哗变。孔有德在登州发动吴桥兵变,自号都元帅,孙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称王,孔有德放他逃离登州。明廷派兵镇压后,投降后金

明末民变的起因[编辑]

  • 进入小冰期,气候持续恶劣。皇权旁落,离心离德,期间又不合时宜地增收三饷,激起民变。
  • 大部分官方史料认为晚明民变是由于拖欠军饷、给养不足及强迫征兵所致,加上连串的饥荒,促成民变越演越烈。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明初重典治国对靖难之役结果的影响》:“并不轻松的赋税,加上严苛的统治,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明初所发生的农民起义较任何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都多,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三十年,各类起义层出不穷。这些起义中大部分都是为了反抗苛重的德役与赋税,如洪武三年泉州惠安民陈同率众起义;广西阳山县十万山寨人民聚众起义;洪武五年潮州民起义;洪武十二年四川眉县人民起义;洪武十四年广州人民起义;洪武十六年广东瑶族人民起义;洪武二十二年江西赣州人民起义;洪武二十九年会同县人民起义;直到洪武三十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前一年,陕西、四川交界处还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如此频繁的农民起义,充分说明了明初重典治国政策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与社会矛盾的尖锐,而这一现实状况对靖难之役的结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月,第8卷,第11期。

来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