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约翰·史密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国皇家海军上校
爱德华·约翰·史密斯
Edward John Smith,RD

皇家海军后备队
1912年4月时的史密斯
出生(1850-01-27)1850年1月27日
 英国英格兰斯塔福德郡史笃城
逝世1912年4月15日(1912岁—04—15)(62岁)
大西洋
鐵達尼號
 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以东640公里处)
死因鐵達尼號沉没事故
国籍 英国
职业船长
雇主白星航运(1880–1912年)
知名于鐵達尼號船长
配偶莎拉·爱莲娜·彭宁顿(Sarah Eleanor Pennington)
儿女海伦·梅尔维尔·史密斯(Helen Melville Smith)
父母爱德华·史密斯(Edward Smith)
凯瑟琳·汉考克(Catherine Hancock)
奖项皇家海军预备役军官长期服役奖章
运输奖章英语Transport Medal
备注
白星航运最高级船长・白星航运舰队队长

爱德华·约翰·史密斯 RD(英语:Edward John Smith,1850年1月27日—1912年4月15日)是英格兰船长,也是英国皇家邮轮鐵達尼號船长、英国商船队英语Merchant Navy (United Kingdom)军官和英国皇家海军后备队上校[1]。他曾担任众多白星航运旗下船只的船长,因为他的可靠性声誉,使富人经常指定搭乘他统率的船只,有“百万富翁的船长”之称[2]。他也是鐵達尼號的船长,并随着这艘船在首航中沉没时死亡,遗体从未寻获[3]

史密斯13岁时就加入英国商船队,开始航海生涯。在获得航海长英语Master (naval)证书后,他进入了英国公司白星航运。他很快就获得晋升。他的第一次任职是凯尔特号皇家邮轮英语RMS Celtic (1901)的四副,之后开始担任众多白星航运船只的船长[1],包括至尊号英语RMS Majestic (1889)(他指挥了9年),并在乘客中建立了广泛的优良声誉。

1904年,史密斯成为白星航运的舰队队长,并负责统率旗下的旗舰级船只。他成功指挥了波罗的号皇家邮轮英语RMS Baltic (1903)亚得里亚号邮轮英语RMS Adriatic (1906)奥林匹克号。1912年,他担任鐵達尼號首航的船长,1912年4月15日撞上冰山并沉没;在鐵達尼號沉没事故中,总共有1,514人死亡,其中包括史密斯。由于史密斯在逆境中的坚忍和坚韧,成为英国“坚定不移”精神和纪律的象征[4]

早年生活[编辑]

1850年1月27日,爱德华·约翰·史密斯出生于英格兰斯塔福德郡史笃城,他是陶工爱德华·史密斯(Edward Smith)和凯瑟琳·汉考克的孩子[5]。他的父母后来开了一家杂货店。史密斯在伊特鲁里亚上学。13岁时,他离开学校并成为操作蒸汽锤的学徒。1867年,17岁时,与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约瑟夫·汉考克(Joseph Hancock)前往利物浦,汉考克是一艘帆船上的船长[6]。史密斯在那里加入吉普森公司(Gibson & Co),并在参议员韦伯号(Senator Weber)担任航海学徒[7]

婚姻与女儿[编辑]

1887年1月13日,史密斯在兰开夏郡的圣奥斯瓦尔德教堂(St Oswald's Church)与莎拉·爱莲娜·彭宁顿(Sarah Eleanor Pennington)结婚。他们的女儿海伦·梅尔维尔·史密斯(Helen Melville Smith)于1898年4月2日出生在默西塞德郡。这个家庭住在南安普顿海菲尔德英语Highfield, Southampton的一座华丽红砖房里[7]

海事生涯[编辑]

1895年的史密斯。

早年统率[编辑]

1880年3月,史密斯加入白星航运公司,担任凯尔特号的四副。航行于澳大利亚美国纽约市,他在这个时期迅速晋升。1887年,他首度成为船长,统率共和国号英语SS Republic (1871)。1888年,史密斯获得高级航海长证书,并加入了皇家海军后备队,获得上尉军衔,这代表在战争时期他需要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1905年,史密斯从皇家海军后备队退役,军衔是上校[1]。他统率的船只能够悬挂象征皇家海军的蓝船旗,而大多数商船只能悬挂红船旗[7]

高级统率[编辑]

1895年开始的9年期间,史密斯担任至尊号的船长。1899年,第二次波耳战争爆发,英国政府派遣至尊号将部队运送到开普殖民地。史密斯两次前往南非,这两次都没有发生事故。1903年,为了奖励他的贡献,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授予他运输奖章英语Transport Medal。史密斯还获得了“安全船长”的非正式头衔。随着他的资历越来越高,他在乘客中取得了极高声望和追随者,其中一些富人只搭乘他指挥的船横渡大西洋[8]。史密斯开始有了“百万富翁的船长”美誉[2][9]。他也一直受到白星航运的高度尊重,从1904年起,白星航运推出的最新船只,每次首航都是交给史密斯指挥。1904年,他统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波罗的号。1904年6月29日,这艘船从利物浦首航到纽约,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指挥波罗的号三年后,白星航运推出新旗舰——亚得里亚号。再一次,首航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在他指挥亚得里亚号期间,史密斯获得皇家海军预备役军官长期服役奖章[10]

担任奥林匹克号船长[编辑]

奥林匹克号海官合影,最右是史密斯,最左是威廉·默多克
1911年指挥奥林匹克号时的史密斯。

身为世界上最有经验的船长之一,白星航运委任史密斯指挥新旗舰——奥林匹克号——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从南安普敦到纽约的首航于1911年6月21日顺利完成,但该船在纽约港停靠时发生一起小事故。在港口导航员的指令下,奥林匹克号正要停泊在59号码头,12艘拖船正帮助它入港,其中一艘拖船被奥林匹克号右舷螺旋桨的尾流影响,因此失控碰撞,并一度无法脱身。经过一番努力后,奥林匹克号终于进到码头[7]

霍克号事故[编辑]

1911年9月20日,第五次出航的奥林匹克号发生第一次重大事故,这艘史无前例的巨船在港口附近产生了伯努利定律防护巡洋舰霍克号英语HMS Hawke (1891)因此无力闪避,失控撞上奥林匹克号的船尾,军舰的船首全毁、几乎翻船[11]。撞击事件导致奥林匹克号的两个水密舱室被海水填满,而且其中一个螺旋桨传动轴扭曲,但她还是能够航行回到南安普敦港。在霍克号事故的调查结果中,英国皇家海军将肇事责任全部归咎于奥林匹克号[12][13]。多年后人们才明白,奥林匹克号巨大船体的尺寸产生了船吸现象,将霍克号拉到她的身边[14]。事件发生时,史密斯正在舰桥指挥[15]

霍克号事故对白星航运来说是一场金融灾难,奥林匹克号无法载客服务,使事情变得更糟。受损的奥林匹克号返回贝尔法斯特,为了加快维修,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只能推迟鐵達尼號的完工,以便将她的一个螺旋桨传动轴和其他零件用来修理奥林匹克号。1912年2月,奥林匹克号修复完成,回到海上营运,结果又丢失了螺旋桨叶片,再次返回造船厂进行紧急维修。为了让她立即恢复服务,造船厂不得不再次从鐵達尼號中拆下零件来用。鐵達尼號的首航因此从3月20日延迟到4月10日[16]

担任鐵達尼號船长[编辑]

尽管过去遇到了麻烦,白星航运再次任命史密斯担任最新旗舰的指挥官,担任鐵達尼號首航的船长。有些消息来源表示他已经决定在完成鐵達尼號首的首航后退休[17];而1912年4月9日《哈利法克斯晨报》中的一篇文章指出,史密斯将继续指挥鐵達尼號,“直到该公司(白星航运)推出更大更优秀的旗舰船”[7]

1912年4月10日,戴着圆顶硬礼帽、穿着长大衣的史密斯乘坐德士从他的家到南安普敦港码头。早上7时,他登上鐵達尼號,为上午8时的英国贸易委员会英语Board of Trade安全检查做准备。他立即前往他在舰桥后方的办公室,听取大副亨利·魏尔德的航行报告。当天12时,鐵達尼號正式离港启航,但是片刻之间又产生了伯努利定律,大量水流将一旁的纽约号英语SS City of New York举起,从系泊处突然失控转向鐵達尼號。这两艘船最终以大约1.2米的微小间距躲开了碰撞意外。这起事件延迟了首航时间,史密斯下令迅速进行一次检查,大约一个小时后才重启发动机出航[18]

1912年4月鐵達尼號沉没的插图。

航行的前四天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在此期间,史密斯通常在自己寝室里或船员餐厅用餐,他有一位专属服务员占士·亚瑟·潘廷(James Arthur Paintin)。4月14日晚间,史密斯参加了由头等舱乘客乔治·邓顿·怀德纳(George Dunton Widener)及其家人为他举行的晚宴。不过因为白天收到冰山警告,史密斯可能有所担心,他早早就离席前往了舰桥。二副查尔斯·莱托勒与史密斯曾讨论气温骤降,史密斯告诉莱托勒,如果他有所担心就立即通知。然后他回到寝室睡觉。23时40分,鐵達尼號撞上冰山,史密斯被震动惊醒,冲到舰桥[7]。一副威廉·默多克告知史密斯这艘船刚刚与冰山相撞。他很快就发现这艘船严重受损;史密斯和总设计师汤玛斯·安德鲁斯进行快速检查后,安德鲁斯报告称,船上前五个水密舱室都已被破坏,鐵達尼號将在两小时内下沉,他立刻下令准备救生艇。在疏散过程中,史密斯意识到所有乘客和船员都没有足够的救生艇,他们竭尽全力防止恐慌并尽力协助疏散。头等舱乘客加拿大皇家游艇俱乐部英语Royal Canadian Yacht Club少校亚瑟·戈弗雷·普乌钦英语Arthur Godfrey Peuchen表示:“他正竭尽全力让女性进入这些救生艇,并看到她们被妥善降下。我认为他正在履行降下救生艇的职责”[19]。另一位头等舱乘客罗拔·威廉·丹尼尔英语Robert Williams Daniel也说:

在鐵達尼號开始剧烈下沉之前几分钟,史密斯仍在忙着通知鐵達尼號船员“各自逃命”的命令,他去了马可尼电报室,告诉电报员杰克·菲利浦哈罗德·布莱德“各自逃命”。然后,他到小艇甲板进行了最后一次巡视,告诉船员:“现在各自逃命吧!”[21]。4月15日2时10分,餐厅服务员爱德华·布朗(Edward Brown)看到船长手里拿着扩音器接近,然后听到他说:“好孩子们,为女人和小孩尽力而为,自己照顾自己”。接着,他看到船长独自走到舰桥[22]。这是史密斯最后一次可靠的行踪报告。几分钟后,司灯山缪·欧内斯特·海明(Samuel Ernest Hemming)发现舰桥似乎没人了[23]。五分钟后,鐵達尼號消失、沉入海底,那天晚上史密斯和大约1,500人一起葬身大海,他的遗体从未寻获[3]

死亡[编辑]

史密斯的最终命运并不明确,因为他的死亡纪录存在矛盾。一些生还者表示[24][25],他们看见史密斯进入舰桥操舵室,并在沉没时淹死在里面[26]。1912年4月19日的《纽约先驱报》引用了头等舱乘客罗拔·威廉·丹尼尔的说法,他表示在船沉没之前,目睹史密斯淹死在舰桥操舵室里:

史密斯在生前发表过声明,暗示如果他遇到灾难,他会跟着船沉没。他的一位朋友威廉姆斯博士曾向他问道,如果亚得里亚号撞到隐藏的冰礁并严重受损,将会发生什么。史密斯的答复是“我们中的一些人会随船触底”。他另一位少年时期的朋友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说:“史密斯就像他本来喜欢的那样去世了。站在舰桥上和他的船一起沉下去,就是他会做的事。当我们还是男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28]。由于这些因素以及史密斯进入操舵室的说法,这一直是史密斯流传给世人的标志性形象,并且已经有许多电影描写、延续下去。

初级电报员哈罗德·布莱德表示,他在努力解开B折叠艇时,看到史密斯船长从舰桥跳入海水中,就像B折叠艇从海官起居舱的顶部掉下去一样[29],这个说法得到一些头等舱乘客的证实,例如爱莲娜·怀德纳,当时她在4号救生艇(最靠近沉船)[30]。还有在A折叠艇上幸存下来的二等舱乘客威廉·约翰·梅洛斯(William John Mellors),他说史密斯从舰桥上跳下来[31]。《101个对鐵達尼號的误解英语101 Things You Thought You Knew About The Titanic - But Didn't!》作者、历史学家提姆·马丁维基数据所列Q119846417证实,上述证人“可能在这里错误的将二副莱托勒误认为是史密斯船长,我们都知道那时后莱托勒也正跳入水中,他首先要向桅杆瞭望台英语Crow's nest游去”[32]

有几个生还者表示,在沉没期间或之后可能已经在B折叠艇附近的水中看到史密斯。阿奇博·格雷西四世报告说,一名身份不明的落海者游到翻面和非常拥挤的B折叠艇附近,B折叠艇上的一名男子告诉落海者:“坚持住你能抓到的东西,老家伙。你们如果再有一个人上去,会把我们全部弄翻”,游泳的落海者用强儿有力的嗓门回答说:“好吧,祝你们好运,上帝保佑你们”[33]。格雷西没有看到这个男人,也没有认出他是谁,但其他一些生还者后来表示,已经认出这个人是史密斯[34][35]。另一名男子(或可能是同一名男子)从未要求爬上折叠艇,而是以“有权威感的声音”对着上面的人欢呼其居住者说:“好孩子!好家伙们!”[36]。另一名B折叠艇生还者——生火员/加煤工沃尔特·赫斯特(Walter Hurst)试图用桨将这位落海者拉到他身边,但海浪迅速升起,在他能够接触到落海者之前就消失了[36]。赫斯特表示,他确信这个人是史密斯[36]

一些证词也描述了史密斯帮助一个孩子登上救生艇。生火员/加煤工哈利·西尼尔(Harry Senior)与二等舱乘客查尔斯·尤金·威廉斯(Charles Eugene Williams)都说[31],史密斯抱着一个小孩,游到B折叠艇附近,当史密斯将小孩传递给一位服务员后,显然游回了快速沉没的鐵達尼號。威廉斯的证词有些不同,他表示在史密斯把孩子交给服务员后,他问到了一副默多克的情况。在听到默多克死亡的消息后,史密斯“将自己从救生艇上推开,将救生衣从他身上脱了下来,慢慢从我们的视线中沉没。他没有再次浮出水面”。然而根据纪录片鐵達尼號:完整故事英语Titanic: The Complete Story》中历史学家的说法,这些说法几乎肯定是伪造的。同样也在B折叠艇幸存下来的二副莱托勒从未报告过在水中看到史密斯,也没说过有人从他那里接过一个孩子。在如此昏暗和混乱的情况下,B折叠艇的生还者也无法核实有关个人的身份。更有可能基于一厢情愿的想法,使他们以为看到的人是船长[37]。因此仍无法确定史密斯身故之前的最后情况。

多年来,史密斯所说的遗言也有相互矛盾的说法。报纸报导称,随着最后的剧烈下沉开始,史密斯呼吁船上的人“当个堂堂正正的英国男孩,当个堂堂正正的英国人!”。虽然这段话刻在他的纪念碑上,并在1996年的《鐵達尼號》电视剧中描写过,但它是英国媒体普及的一个神话。如果史密斯曾对任何人说过这些话,那应该是说给船员听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生还船员证实史密斯说过这句话。特别是最后一次可靠的行踪报告是由餐厅服务员爱德华·布朗提供,他证实史密斯最后讲的话是“好孩子们,为女人和小孩尽力而为,自己照顾自己”[32]

遗产[编辑]

位于英格兰利奇菲尔德灯塔公园英语Beacon Park的史密斯船长雕像。
雕像细节。

1914年7月,一尊由雕塑家凯瑟琳·斯科特英语Kathleen Scott(海军军官罗拔·斯科特之妻)雕刻的史密斯船长纪念雕像,在利奇菲尔德灯塔公园英语Beacon Park博物馆花园的西端揭幕[38],基座由康沃尔花岗岩制成,人像是青铜材质[39]。由于史密斯是斯塔福德郡人,教区中心为利奇菲尔德,所以选为纪念碑的所在地。这座雕像购过国家和当地公众募款筹集资金,花费740英镑建造[40]

对于他“坚定不移”的精神、自律、坚韧和面对逆境时保持冷静的品格,流行文化透过描写史密斯来呈现出英国人的性格特征,他的纪念雕像下面有一块牌匾陈述[41]

英国皇家邮轮鐵達尼號船长
英国皇家海军上校
爱德华·约翰·史密斯,R.D.R.N.R.
生于1850年1月27日
死于1912年4月15日
遗赠给他的国家同胞
一个伟大心智的记忆和例证
勇敢的一生和英雄的死亡
“当个堂堂正正的英国人”

2010年,作为“人民公园”计划的一部分,修复了这座雕像,耗资16,000英镑清除青铜表面的绿锈[40]。2011年,一场运动呼吁让该雕像搬回史密斯的家乡汉利英语Hanley, Staffordshire,但是没有成功[42]。汉利市政厅举行了纪念史密斯活动,上面有一块牌匾[43]

本牌匾致力于纪念
指挥官
爱德华·约翰·史密斯,R.D.,R.N.R.
1850年1月27日出生于汉利
1912年4月15日在海上去世
“当个堂堂正正的英国人”

在指挥白星航运鐵達尼號时
那艘大船在夜间撞上了大西洋的冰山
迅速沉没
几乎所有人都在船上
史密斯船长做了所有人
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所做的事情
他们仍然在沉船上坚守岗位直到最后
他给船员的最后一个命令是
“当个堂堂正正的英国人”

该牌匾于1961年拆除,送往当地一所学校。1978年重新安装在市政厅的建筑物内部[44]。位于史笃城的英国啤酒生产商铁达尼啤酒厂英语Titanic Brewery是为了纪念史密斯[45]

奖章[编辑]

身为皇家海军后备队的成员,史密斯穿着制服时会配戴两件勋表——

  皇家海军预备役军官长期服役奖章
  运输奖章英语Transport Medal

家庭[编辑]

史密斯的母亲凯瑟琳·汉考克(Catherine Hancock)住在柴郡朗科恩,她于1893年在那里去世。史密斯的同父异母妹妹泰瑞莎(Thyrza)于1921年去世。1931年,他的遗孀莎拉·爱莲娜·史密斯(Sarah Eleanor Smith)在伦敦被一辆德士撞死[46]。他们的女儿海伦·梅尔维尔·史密斯(Helen Melville Smith)结婚并生下了双胞胎——西蒙(Simon)和普里西拉(Priscilla)。西蒙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三年后,普里西拉死于小儿麻痹症;他们都没有孩子。海伦于1973年去世[5]

文化描写[编辑]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birth/death dates and paren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International Genealogical Index
  2. ^ 2.0 2.1 Captain of the Titanic 'failed navigation test'. 每日电讯报. 2012-09-20 [201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3. ^ 3.0 3.1 Smith information at Titanic-Titanic.com. [2009-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5). 
  4. ^ Letter to daughter reveals softer side of Titanic captain. Stoke Sentinel. 2 October 2015 [2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8 April 2017). 
  5. ^ 5.0 5.1 Plaque for Titanic captain's house in Stoke-on-Trent. BBC News. 20 March 2012 [26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6. ^ Emma Kasprzak. Titanic: Captain Edward John Smith's legacy. BBC News. 15 March 2012 [15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4). 
  7. ^ 7.0 7.1 7.2 7.3 7.4 7.5 Captain Edward John Smith. Encyclopedia Titanica英语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9). 
  8. ^ Butler, Daniel Allen. Unsinkable: The Full Story. Frontline Books. 2012: 47–48 [2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 
  9. ^ Cashman, Sean Dennis. America Ascendant: From Theodore Roosevelt to FDR. NYU Press. 1998: 136 [2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10. ^ Gary Cooper (2011). Titanic Captain: The Life of Edward John Smith. p. 133. The History Press
  11. ^ Olympic. tripod.com.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4). 
  12. ^ Marriott, Leo. TITANIC. PRC Publishing Ltd. 1997. ISBN 1-85648-433-5. 
  13. ^ « Maiden Voyage – Collision With HMS Hawke »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2 June 2009., RMS Olympic archive. Accessed 21 May 2009.
  14. ^ Mayo, Jonathan. Titanic: Minute by Minute. London: Short Books. 2016: 37. ISBN 978-1-78072-269-6. 
  15. ^ "Titanic's unsinkable stok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30 March 2012
  16. ^ Bartlett, W. B. Titanic: 9 Hours to Hell, the Survivors' Story. Stroud, Gloucestershire: Amberley Publishing. 2011: 33. ISBN 978-1-4456-0482-4. 
  17. ^ For example, the account of his planned retirement is prominently mentioned at the Titanic attraction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 ^ Brewster, Hugh; Coulter, Laurie. 882½ Amazing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about the Titanic. Madison Press Book. 1998: 22. ISBN 978-0-590-18730-5. 
  19. ^ Testimony of Arthur G. Peuch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itanic inquiry.com
  20. ^ Robert Williams Daniel, first class passenger.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6). 
  21. ^ Butler, Daniel Allen. Unsinkable: The Full Story of RMS Titanic. Mechanic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1998: 130. ISBN 978-0-8117-1814-1. 
  22. ^ "British Wreck Commissioner's Inquiry. Day 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tanic Inquiry.
  23. ^ Testimony of Samuel Hemm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itanic inquiry.com
  24. ^ Ballard, pp. 40–41
  25. ^ Mark Chirnside 2004,第177页
  26. ^ Daniel Allen Butler writes: "if Smith did indeed go to the bridge around 2:10 a.m. as Steward Brown said, and took refuge inside the wheelhouse, that would explain why Trimmer Hemming did not see him when he went onto the bridge a few minutes later. Earlier, at nightfall, the shutters on the Titanic‘s wheelhouse windows would have been raised, to keep the lights of the wheelhouse from interfering with the bridge officers’ night vision: Trimmer Hemming would have been unable to see Captain Smith had the captain indeed been inside the wheelhouse, awaiting his end". (websi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7. ^ Spignesi, Stephen. The Titanic for Dummies. John Wiley & Sons. 2012: 207 [6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28. ^ ON A SEA OF GLASS: THE LIFE & LOSS OF THE RMS TITANIC" by Tad Fitch, J. Kent Layton & Bill Wormstedt. Amberley Books, March 2012. pp 329-334
  29. ^ Testimony of Harold Bride at the US Inquiry.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9). 
  30. ^ Mrs Eleanor Widener, first class passenger.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31. ^ 31.0 31.1 Shots in the dark.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32. ^ 32.0 32.1 101 Things You Thought You Knew about the Titanic - But Didn't! at Google Books.co.uk
  33. ^ The Truth About the Titanic
  34. ^ Cries in the Night
  35. ^ Captain Edward John Smith. [6 Octo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August 2014). 
  36. ^ 36.0 36.1 36.2 A Night to Remember
  37. ^ Charles Eugene Williams, second class passenger.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0). 
  38. ^ Smith information at. Titanic-titanic.com. [201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5). 
  39. ^ Noszlopy, George T., Public Sculpture in Staffordshire & the Black Country,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85323-999-4 
  40. ^ 40.0 40.1 Kerr, Andy. Captain of the Titanic is here to stay despite no local connection. Lichfield Mercury (Lichfield). 3 November 2011: 29. 
  41. ^ Photo of Plaque: Commander Smith of The RMS Titanic. Panoramio. [6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42. ^ Titanic Captain Smith statue Hanley move campaign, BBC News, [26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43. ^ Barczewski, Stephanie. Titanic: A Night Remembered.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172–173. ISBN 978-1-85285-500-0. 
  44. ^ Barczewski, Stephanie. Titanic: A Night Remembered. 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175. ISBN 978-1-85285-500-0. 
  45. ^ "Titanic Brewer"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15 April 2009.. titanicbrewery.co.uk
  46. ^ Gary Cooper. Titanic Captain: The Life of Edward John Smith. History Press Limited. 31 October 2011: 300– [2018-07-30]. ISBN 978-0-7524-677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In 1931, Eleanor was ... knocked down by a taxi cab in Cromwell Road, dying a short while ... A verdict of accidental death was returned by the coroner. 
  47.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上《The Time Tunnel: Rendezvous with Yesterday》的资料(英文)

延伸阅读[编辑]

  • Titanic Captain: The Life of Edward John Smith, G.J. Cooper ISBN 978-0-7524-6072-7, The History Press Ltd, 2011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