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奥斯定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奥斯定堂
澳门天主教圣奥斯定堂
地图
位置澳门岗顶前地
国家/地区 澳门
所属宗派天主教
官方网站天主教澳门教区网站
历史
创建日期1591年 :创建
1875年:重建
行政
教区天主教澳门教区

圣奥斯定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anto Agostinho,俗称龙嵩庙龙须庙岗顶圣堂),是一座位于澳门岗顶前地敎堂,于1874年重修后奠定现时的规模。该教堂每年为期两天的苦难耶稣像巡游,是澳门天主教会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2005年,圣奥斯定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名字典故[编辑]

圣奥斯定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后又以粤音转称“龙嵩庙”。

历史[编辑]

据创建圣奥斯定堂的曼里盖(Frei Francisco Manrique)所载,于1588年来澳传教的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在岗顶兴建了会院及恩宠之母小堂。初建时,由于以棕榈树叶作顶,风吹时看似龙须飘飘,故被称为龙须庙,后被改成龙嵩庙。3年后归葡萄牙人所有。 1589年敎堂转属葡萄牙敎士后,1591年便在现址兴建一座供奉圣母的敎堂。1872年,敎堂的主堂和祭衣间坍塌,于是教堂在1875年进行重修,遗留至今。

建筑特色[编辑]

早期的教堂是一座手法主义建筑,1874年重修时做了巨大的改动,成为今天的模样。教堂坐北朝南,后部有钟楼,与街道成一夹角,形成前地空间。教堂立面简朴,总高约17米,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式构图。入口用双柱,是石制的罗马塔司干式,墙转角有隅石,外墙面为黄色粉刷,有许多卷涡形装饰和白色线脚。顶部是三角形山花,中间的神龛供奉圣母像。屋顶为坡屋顶,瓦屋面,木屋架。教堂的主体结构为砖木结构。

教堂正厅为一层,入口有夹层,是唱诗席。教堂内部结构与玫瑰堂类似,由两排柱子将空间一分为三:一个宽7米的中厅和两个宽4米的侧廊,长度均为30米。两侧廊为木拱吊顶,中厅则为平吊顶,瓷砖地面。中厅内部还有四个小祭坛和一个八角形的木制讲坛。主祭坛宽阔而深远(长20米,宽11米,高12米),供奉“苦难善耶稣像”,祭坛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为巴洛克风格,表面饰水磨石,地板铺设马赛克。

堂区主保[编辑]

奥勒留·奥斯定

奥勒留·奥斯定拉丁语Aurelius Augustinus,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罗马帝国末期北非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北非城市希波Hippo Regius,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的主教,故史称希波的奥古斯丁拉丁语Augustinus Hipponensis)。

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罗马帝国北非阿非利加行省塔加斯特城,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著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他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

节庆活动[编辑]

每年四旬期的第一个周末(2-3月),供奉在圣堂的苦难善耶稣像会被运到主敎座座;第二日搬回(俗称“出大耶稣”)。是为澳门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

参见[编辑]

参考来源[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澳门历史城区
建筑
妈阁庙 | 港务局大楼 | 郑家大屋 | 圣老楞佐教堂 |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 岗顶剧院 | 何东图书馆大楼 | 圣奥斯定教堂 | 市政署大楼 | 三街会馆(关帝庙) | 仁慈堂大楼仁慈堂博物馆) | 大堂(主教座堂) | 大堂巷七号住宅(卢家大屋) | 玫瑰圣母堂 | 大三巴牌坊 | 哪吒庙 | 旧城墙遗址 | 大炮台 | 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 东方基金会会址 | 基督教坟场(包括马礼逊小教堂) | 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教堂灯塔)(保育危机
前地
妈阁庙前地 | 亚婆井前地 | 岗顶前地 | 议事亭前地 | 板樟堂前地 | 大堂前地 | 耶稣会纪念广场 | 贾梅士前地
区内其他地点及街道
海事博物馆 | 妈阁斜巷 | 妈阁街 | 高楼街 | 政府总部事务局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二、三校 | 龙嵩正街 |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四校 | 澳门邮政局大楼 | 圣物宝库 | 大三巴街 | 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 | 澳门博物馆 | 大炮台山 | 花王堂街 | 白鸽巢总站 | 东望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