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芳济书院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圣芳济书院
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
圣芳济书院校徽
地址 香港九龙油尖旺区大角咀诗歌舞街45号
类型资助中学
宗教背景天主教
办学团体圣母昆仲会
创办日期1955年
校监陈运财修士
校长梁文辉先生
性别男校
语言环境英语
校训温良刚毅
拉丁语:Suaviter in Modo Fortiter in Re
英语:Gentle in Manner,Resolute in Action
校色  绿色
  白色
校刊《芳泉 Xaverian》
分院-温社 Yellow House
-良社 Blue House
-刚社 Red House
绿-毅社 Green House
联系学校荃湾圣芳济中学
电话号码+852 2393 2271
传真号码+852 2391 6101
学校网址http://www.sfxc.edu.hk
地图
圣芳济书院
汉语名称
汉语圣芳济书院
英文名称
英文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
圣芳济书院坐落于九龙油尖旺区大角咀诗歌舞街45号
圣母昆仲会与圣芳济书院的联系

圣芳济书院(英语: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俗称济记或九济,是一所位于九龙油尖旺区,由圣母昆仲会(F.M.S.)营办的著名传统天主教男子英文中学,该校学生习惯被称为“济记仔”或“Xaverian”,现任校长为梁文辉先生。

1891年(光緖十七年),圣母昆仲会修士到访大清,并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受耶稣会邀请到圣芳济书院 (上海)教学。他们其后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仓皇逃难来到英属香港,在圣马丁书院执教,从此展开了教育的使命。1955年12月9日,全体师生则迁往此校现址上课。此校为突显与上海圣芳济书院的联系,正式命名为圣芳济书院

圣芳济书院的知名校友包括武打明星李小龙、歌手许冠杰、艺人曾志伟香港商业电台高层陈志云、作曲家伍仲衡、政商界名人包致金范鸿龄等。

历史[编辑]

上海圣芳济书院
1956年的圣芳济书院

1891年,圣母昆仲会(F.M.S.)的修士天津北京,负责各地主要大学及高等学府的教务。1893年,修士到上海耶稣会圣芳济书院接管教务工作。1895年,修士接管了整个学校的校务[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所有外国教会人士驱逐出境。在上海圣芳济书院任教的修士仓皇逃难到英属香港,于九龙城嘉林边道圣马丁书院任教[2]

1954年,香港教育署原本将现为伊利沙伯中学的地皮供修会建造校舍,及后知悉修会几近身无分文,无法在山坡上建校,遂改为给予修会两个选择:在清水湾大角咀建立校舍。最后,修士们于九龙枫树街诗歌舞街交界处(当时被称为九龙内地段6421(K.I.L. 6421))建立校舍。嘉林边道的校舍同告弃置,同学被安排至九龙邓镜波学校暂时上课。1955年12月9日,新建的学校启用,为表示与上海母校(上海圣芳济书院,即现在的上海北虹中学)的关系,便将学校命名为“圣芳济书院”。至今,学校正门的“九龙内地段6421”地界仍然被保留。

学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教职员以欧洲人为主。至近数年修士们年纪渐长,南美洲的教育需求极为殷切,故现时修士以亚洲人为主,以确保学校的灵性教育得以继续发展。

传统[编辑]

办学宗旨[编辑]

圣马塞林·尚巴纳
学校正门放置了修会创办人——圣马塞林·尚巴纳的雕像

圣芳济书院由圣母昆仲会所创办。会祖圣玛塞林尚巴纳的教育理念包括:

  1. 向青少年传递基督的福音(特别是较少受到关注的一群)
  2. 以平等关爱的精神培育下一代
  3. 教导学生重视与天主的关系,发展其天赋才华,贡献社会并获得丰盛的生命

办学团体[编辑]

圣母昆仲会(Marist Brothers),在中国称为“圣母小昆仲会”、“圣母文学会”或“圣母修会”。 Marist一字的意思是“圣母玛利亚的小兄弟”,由于圣母昆仲会来华年代久远,“兄弟”一词有时亦以文言文中的“昆仲”交替使用。在外地,有时候也可称之为“Society of Mary”。

修会自19世纪初成立以后,以教育青少年为目标,在世界各地设立学校,传播圣母玛利亚福音。小昆仲会现于全球77个国家设有学校。

小昆仲会的修士都会使用教廷于19世纪初为肯定修会教育使命而特许颁发的FMS(Fratres Maristae a Scolis)封号,亦有称为Petits Frères de Marie,意指“专门办教育的圣母玛利亚小兄弟”。在华语地区,本名“圣母昆仲会”有时也会被谦称为“圣母小昆仲会”,以表达修士们的卑微态度。

小昆仲会在19世纪到亚洲传教办学,当时重点放在中国大陆地区,曾在中国大陆创办和经营了27所学校,主要的据点是北京天津上海,也曾在青岛等地建立学校。

不论是给中国大陆或是外国学生就读的学校,修士们都提倡运动,尤其是足球,修士们曾成立了一个足球会,名为“St. Louis Football Club”。

“三自”[编辑]

由七十年代至今,学校积极提倡“三自”思想,修士相信,圣芳济学生有“自动自觉、自我控制、自重重人”三种自律的精神。

学校容许学生穿着波鞋皮鞋,以不惹人注目为宜,并没有划一标准。大部分学生一般会选择波鞋,主要颜色例如黑、白、军蓝、墨绿、暗红、灰色等,穿着颜色鲜艳和设计夸张的波鞋会被强烈劝止。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日子亦可穿著波鞋,故成为学校学生的特色。袜一般不可印有花纹及不可穿船袜。

祈祷活动[编辑]

学生保留每天祈祷的传统。通常情况下,在早会上由天主教教师或各级同学带领全校祈祷,颂念天主经圣母经等经文,并于最后加上圣母小昆仲会独有的一节:

圣芳济精神[编辑]

就读于圣芳济书院的学生会被称为“济记仔”(英语:Xaverian)。早期,Xaverian会被拼写成Xavierian,但由于有碍发音字母"i"最终被省略。

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学生与旧生之间常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概念,以表示学校内各人的密切关系。其后,由八十年代至今,则强调“Once a Xaverian, Always a Xaverian”,表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修会注重教师能否体现修会教育的五大支柱,包括“天主的临在”、“简朴卑微”、“一家人”、“对工作的爱”,“效法圣母”。

校庆[编辑]

该校有两个校庆,为12月3日及6月6日。其来由是为了分别纪念学校主保圣人圣方济·沙勿略及圣母昆仲会创始人圣马塞林尚巴纳的死忌。

校训[编辑]

校训Suaviter in modo Fortiter in re拉丁文);Gentle In Manner,Resolute In Action英文);温良刚毅(中文

以《论语·学而》解:“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指待人的态度;以《荀子·非十二子》解:“刚毅勇敢,不以伤人。”,“刚毅”指处事的态度。

校徽[编辑]

圣芳济书院校徽

  • 中央:十字架象征耶稣天主教,及天主都在一切圣芳济活动中。
  • 左上:它是由十二颗星和两个字母“A”和“M”组成,这意味着圣母颂或万福玛利亚。十二颗星代表'完美',即圣母是完美的。马塞林·尚巴纳曾一生致力于青少年的教育,并希望他的追随者从玛丽学习的例子,尤其是在她抚养耶稣的方式。学会爱和尊重他们所照顾的孩子,给予孩子比自己更高的水平。
  • 右上:书本和油灯分别表示知识和光明。
  • 左下:“SFX”即校名。
  • 右下:白色和绿分别表示洁净和希望,也是学校的象征颜色。
  • 下方:绶带,写着Suaviter in modo Fortiter in re(拉丁文)(Gentle In Manner; Resolute In Action(英文);温良刚毅(中文))[3]

校徽上的绶带曾以校名代替,及后又用回拉丁文。校徽的外型多年来有不同版本,直至袁志辉校长上任后方始有最终定本。

校旗[编辑]

在建校初期,于公开场合中,甚少会使用校徽。反而,会以一面三直间绿白(两条绿色,一条白色位于中间)代表学校,上面写上“SFX”三字,常见于学校比赛刊物之上。

九十年代后期,绿白甚少再被使用,只会用于挂在学校西翼的顶部。在2008年的一次学校改善工程后,绿白亦被收起,不再公开展示。但在学校重大活动如陆运会等,依然会挂出校旗。

学生支援[编辑]

语文提升策略[编辑]

  • 中一至中三级均设有阅读课;此校另设全校性阅读活动,包括好书推介、阅读奖励计划、阅读角及书展。
  • 在2011至2014学年期间,此校获教育局拨款进行“优化提升英语水平计划”以发展跨学科英语课程。此校亦曾参与教育局校本支援服务,与教育局合作发展校本语言艺术课程。
  • 在2014/15学年,此校再与教育局校本支援服务合作,检视中三中国语文科课程,借此发展及提升学与教的效能。
  • 特置英语角,由外籍英语老师为初中学生在课余主持多元、有趣、互动的英语活动。
  • 英语大使协助此校营造更浓厚的英语会话学习气氛。
  • “英语公开论坛”帮助学生建立演说的自信。
  • 举办暑期海外游学团,让学生能在全英语及普通话环境中学习。
  • 每周设立午间英语广播站。
  • 学校亦设有网上阅读平台,以方便初中学生阅读跨学科语言课程(LAC)材料,强化其英语能力。

全方位学习[编辑]

  • 学校活动(旅行、教育营、试后活动)
  • 社际活动(不同类型的社际比赛)
  • 学会活动(分为学术、兴趣、宗教、服务、体育五大类,超过三十个学会供学生参与)
  • 暑期活动(学术研习班、兴趣小组、历奇训练、国内义工服务组、海外游学团)
  • 联校活动及多元化的校际比赛
  • 社会服务(中四及中五社会服务计划、公益少年团

特色[编辑]

全年开放[编辑]

  • 校园全年开放,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温习和活动的场地。

道德及心灵教育[编辑]

  • 特设校本德育及公民教育和宗教科课程,并举办各项宗教活动,如传讯周、感恩圣祭、早祷、教理班等,以加强品德及灵性培育。此外,圣母昆仲会修士和学校行政组成员亦于早会上与同学分享有关伦理德育的议题。

Xaverian Project/一生一体艺[编辑]

  • 为发展学生的体艺潜能,中一及中二学生均需参加“Xaverian Project”计划。

与荃湾圣芳济中学的交流活动[编辑]

  • 每年均举办联校活动,包括学生交换计划、新教师培训活动及两校之学生比赛。

新高中科目[编辑]

这些是由2009至2010年度开始开设给学校第一届新高中学制(三三四学制)学生的科目。这些科目会由中四开始修读直至中六。

核心课程是必须修读的科目,在新学制则需选修三科。

而学生可以在中五下学期开始或中六上学期选择退修其中一科选修科。

学生组织[编辑]

此校学生组织共分为八类,分别为学生会、社、学术类、兴趣类、宗教类、服务类、体育类、服务类及校队。大部分学生组织的招生、行政及财务事宜,除年度计划及报告须经顾问老师审核外,全部由学生自行管理。

社制[编辑]

  • 此校有四个社,分别为温社、良社、刚社及毅社,代表着此校温良刚毅的校训。
  • 设立社制旨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和运动精神。
  • 此校所有学生与老师都有自己所属的社。
  • 各社每年会透过四项比赛,包括运动会、高和低级社制比赛及水运会,争夺全年总冠军。

校队[编辑]

  • 此校设有十七队校队供学生参加。在音乐方面,有管乐团、弦乐团、中乐团及合唱团;在体育方面,则有剑击队、曲棍球队、乒乓球队、泳队、田径队等,为有潜质的同学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训和比赛机会;在辩论方面,则有中文辩论队及英文辩论队。

其他联系[编辑]

学校与耶稣会[编辑]

圣芳济书院以耶稣会始创人之一圣方济·沙勿略命名[4],圣方济·沙勿略被喻为“传教士的主保”,于十九世纪热心亚洲传教工作。由于圣母昆仲会于上海营运的学校是由耶稣会创立,故学校的主保圣人与办学团体属于不同修会。[1]

学校与方济会[编辑]

在修士来港初期,由于暂时未找到落脚处,所以在曾于方济会在九龙塘拥有的物业暂时栖身,直至七十年代左才告离开,因此学校亦被传曾于九龙塘拥有物业之说,但实非真确。方济会主要成员后来迁至渣甸山轩德荪道,继续繁体中文版本的圣经翻译工作(即思高圣经学会),至今,九龙塘窝打老道133号仍为方济会之物业。

学校设施[编辑]

圣芳济书院占地3300平方米,由四座大楼围成一起的校舍——主楼、东翼、西翼、新翼组成。由于这些建筑物围起来的空间是弧形的,所以该校有一个蕉形的足球场。

大事记[编辑]

  • 1955年12月9日——圣芳济书院创校,第一任校长为窦安宁修士(Rev. Bro. Kenny T. Doheny)。
  • 1960年9月——学生数目达到1000人。
  • 1963年5月——顾鸿勋修士(Rev. Bro. Vincent Kunert)接任第二任校长。
  • 1964年12月6日——第一代校报《文宬》(Athenaeum)出版。
  • 1969年——第二代校报《圣芳济学报》(Xaverian)出版。
  • 1971年8月——Rev. Bro. Gregory Seubert接任第三任校长。
  • 1975年8月——魏岫山修士接任第四任校长。
  • 1987年1月——第三代校报《芳泉》出版。
  • 1989年10月1日——四社系统正式运作,并以校训(温良刚毅)命名四社。
  • 1994年8月——第四任校长魏岫山修士退休,锺振勇修士接任第五任校长。
  • 2005年——创校50周年、新翼启用。
  • 2006年——第五任校长锺振勇修士退休,袁志辉先生接任成为第一位世俗校长。
  • 2010年——第六任校长袁志辉先生退休,由副校长何定先生接任第七任校长。
  • 2011年9月——学校正式缩班,中一班别由五班(F,J,M,R,V)缩至四班(A,B,C,D)。
  • 2012年9月——学校正式推行中一、中二级别精英班制度,中二班别由五班缩至四班。
  • 2013年8月——第七任校长何定先生退休,由副校长姚广智先生接任第八任校长。
  • 2016年9月——中一、中二再次增至五班(A,B,C,D,E)。
  • 2017年9月——中三增至五班(A,B,C,D,E)。
  • 2020年12月——创校65周年,翻新有盖操场工程正式启动。
  • 2021年9月——第八任校长姚广智先生退休,由副校长梁文辉先生接任第九任校长。[5]

已殁曾驻书院修士[编辑]

  • 1960年──雷国鸣修士(Bro. REGUL, Otto, F.M.S.)
  • 1969年──丁宗岳修士(Bro. SENNA, Anthony, F.M.S.)
  • 1972年──彼ㅤ得修士(Bro. ZIEGLER, Peter, F.M.S.)
  • 1975年──穆德华修士(Bro. MUSS, Edward, F.M.S.)
  • 1976年──梁保佳修士(Bro. LEON, Paul, F.M.S.)
  • 1976年──马ㅤ和修士(Bro. MAHER, Ralph, F.M.S.)
  • 1984年──孙继昌修士(Bro. SUN, Subran, F.M.S.)
  • 1987年──杜国梁修士(Bro. DURR, Georges Gabriel Victor, F.M.S.)
  • 1997年──李锺馨修士(Bro. LEE, Michael, F.M.S.)
  • 1999年──顾鸿勋修士(Bro. KUNERT, Vincent, F.M.S.)
  • 2005年──孔纳德修士(Bro. BAUER, Konrad, F.M.S.)
  • 2005年──王守谦修士(Bro. WANG, Shou-Chien James, F.M.S.)
  • 2006年──窦安宁修士(Bro. KENNY (Thomas Doheny), F.M.S.)[2]
  • 2007年──龚达德修士(Bro. CONDADO, Denis, F.M.S.)[6]
  • 2015年──魏岫山修士(Bro. WEI Bosco, F.M.S.)[7]
  • 2017年──张少坡修士(Bro. Joseph Chang, F.M.S.)

著名校友[编辑]

圣芳济书院设有校友会(SFXC Alumni Association)[8][9] [10] ,设立校友会目的是透过举办各种活动及计划团聚历届及世界各地的“济记仔”,有助学校发展及促进校友间的交流,最终回馈母校。

演艺/音乐/新闻界[编辑]

司法界[编辑]

商业界[编辑]

政界/公共服务界[编辑]

医学界[编辑]

工程界[编辑]

社会福利界[编辑]

教育界[编辑]

体育界[编辑]

宗教界[编辑]

其他界别[编辑]

曾任教著名老师[编辑]

  • 许冠文:60年代任初中英文科老师兼开放日司仪,任教三年。

参考文献[编辑]

学校网站

参考文献

  1. ^ 1.0 1.1 圣芳济轶史 - 上海市时代中学. [2015-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2.0 2.1 竇安寧修士 - 天主教香港教區. [2015-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3. ^ 校徽的解釋.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4. ^ 兩個「方濟」:亞西西與沙勿略譯名之謎- 香港文匯報. [2015-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5. ^ Farewell Visit by YMT District School Liaison Committee.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6. ^ 龔達德修士 - HONG KONG CATHOLIC DIOCESAN ARCHIVES. [2015-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7. ^ 魏岫山修士 - HONG KONG CATHOLIC DIOCESAN ARCHIVES. [2016-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8. ^ SFXC Alumni Association Website.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1). 
  9. ^ SFXC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10. ^ SFXC Alumni Association Instagram. 
  11. ^ 中英劇團前藝術總監古天農離世. [2022-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12. ^ 成龍御用配音 鄧榮銾預演人生每個角色. 信报. 4月20日 [2018-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13. ^ 逆流院長 陳家亮.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14. ^ 楊諦岡6月起調任九龍東醫院聯網行政總監.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6). 
  15. ^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17. 
  16. ^ 卢子健、何安达. 香港人名錄. 天地图书. 1994: 328. 
  17. ^ 基督教非拉鐵非教會:簡介. 2018-07-15 [202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5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