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茅戎
地位周朝诸侯国
国都山西省平陆县西南
政府封地
• 爵位
不详
分封
史书记载左传·成公元年》

茅戎先秦戎人的一支,先秦戎狄人群是由先秦华夏人群分裂出的一支[1],与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不存在关系[2]。茅戎在周朝初年活动于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一带,一说分布于在河南省修武县济源市西一带。亦称贸戎

秦穆公元年,伐茅戎(茅津),获胜。[3]秦穆公伐晋国,从茅津渡黄河,封崤山之尸而还。[4]周定王十七年(前590年),晋景公派遣瑕嘉调解周天子和戎人的冲突,单襄公到晋国拜谢调解成功。刘康公打算乘此进攻戎人。叔服说:“背弃盟约又欺骗大国,一定失败。背弃盟约不祥,欺骗大国不义,神明、百姓都不会帮助,如何胜利?”刘康公没有听从。周朝王师背盟来击茅戎,三月十九日,反为茅戎击败于徐吾氏。或说茅戎即[5]。以后茅戎渐与周边族群融合。

注释[编辑]

  1.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2. ^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指出“司马迁的匈奴列传是综合了大量先秦时代有关北方长城地带的文献记载写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他和当时许多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认为先秦文献中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戎狄,与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属于同一族群。从而造成了两个相互关连的历史误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汉时的匈奴、东胡的前身,二、北方长城地带自古以来被游牧民族占居,后来才被中原农业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挤到更北的地区。…… 结合环境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
  3. ^ 史记》卷五。张守节史记正义》:“《括地志》,茅津及茅城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水经·河水注》:“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
  4. ^ 春秋经》文公三年
  5. ^ 《春秋经》成公元年

参考资料[编辑]

  • 《中国历史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