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滨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长滨文化(英语:Changpinian),是至今台湾所发现最古老的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八仙洞考古遗址为其代表遗址,年代距今约3万年至1万5千年前。

发现历程[编辑]

长滨文化于1969年首次发现自八仙洞考古遗址,由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李济博士依据考古学命名通则,将该文化以所在地“长滨”为名,称为长滨文化[1]:8

年代范围[编辑]

1991年,宋文薰根据潮音洞及乾元洞的碳十四定年结果,参考洞穴海拔高度推测长滨文化的年代上限约为距今2至3万年前,下限则持续至距今约5千年前左右[2]

2008年至2015年间,臧振华等人在八仙洞考古遗址重启调查研究计划后[3],于2016年分析来自八仙洞考古遗址旧石器时代、先陶时代文化层的40个碳十四定年结果,重新厘清旧石器时代为距今30,000至15,000年前,而先陶时代则是距今约6,000至4,800年前,两者之间具有约9,000年的年代断层;在出土的文化现象上也确实有差异,先陶时代出土较多细石料制石器、丰富的磨制骨角器、刃部磨光的石器及较多的渔猎相关遗留;因此由年代及文化特征来看,旧石器及先陶并不能归属为一个连续的文化[4]。 据此,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年代下限修正为距今15,000年左右;而过去宋文薰根据潮音洞的碳十四定年结果,将长滨文化下限放在距今5,000年前,则属于更晚的先陶时代文化,简称为“先陶文化[1],又称“旧石器时代晚期持续型文化”。为避免混淆,臧振华建议将过去涵盖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先陶文化”改称为“潮音洞文化”,因为潮音洞是最早发现此文化的地点[4]

文化内涵[编辑]

长滨文化人群多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的队群社会,考古学者根据遗留的物质推测,此一聚落的人口规模不大,主要居住在海边的洞穴内及岩荫下。最主要的出土遗物为打制石器,当时人在河滩或海滩上捡拾砾石自单面打制成偏锋石核器或不定型的石片器,没有制造陶器,也未见农耕畜牧活动的迹象,以狩猎哺乳类与啮齿类等动物、采集浆果类等植物维生,可能较少利用海洋资源。目前台湾发现的分布地点主要为东南沿海如台东长滨及屏东恒春一带,除八仙洞遗址以外,另外如小马海蚀洞遗址

石器制造技术[编辑]

长滨文化的石器属于砾石器工业的石片器传统,多以砾石原面作为打击台面,缺乏两面打的技术,多以单面打剥,制成偏锋砍器或石片器[1]。根据出土石器的观察及制造技术的实验,臧振华等人推测长滨文化可能是以“摔砸法”作为基本的方法,再以石锤使用“敲击法”修整,以制造出偏锋砍器及石片器[4]

来源[编辑]

长滨文化的年代正处于晚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当时中国东部及东南部海洋因海平面下降而为陆地。有关长滨文化的来源,其中一项假说为“北方南下说”,由北方南下,到达福建后经过陆地南下到台湾。宋文薰教授即支持此项假说,认为长滨文化可能是由华南传进[2]

另一项假说为现代人类在距今约8万5千年前开始走出非洲的扩散架构下,在亚洲大陆棚架边缘的婆罗洲、菲律宾、琉球、台湾、福建甚而日本等地,都发现3万年至4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臧振华认为长滨文化由东南亚经由海路沿海岸线北上的“东南亚起源说”的可能性也不可忽视[4]

参看[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宋文薰. 〈長濱文化:臺灣首次發現的先陶文化(簡報)〉. 《中国民族学通讯》. 1969, 9: 1-27. 
  2. ^ 2.0 2.1 宋文薰. 〈台灣舊石器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田野考古》. 1991, 2 (2): 17-28. 
  3. ^ 臧振华、陈文山、李匡悌. 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第四年度)期末報告. 台东县政府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执行. 2015. 
  4. ^ 4.0 4.1 4.2 4.3 臧振华、陈文山、李匡悌、曾于宣、陈文连. 〈八仙洞遺址的考古進展及保存現況〉. 发表于“2015年台湾考古工作会报”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主办). 2016.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