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图示为三棱镜和被色散的光线
透过棱镜看见的灯。

三棱镜光学棱镜中的一种形式,在外观上呈现几何的三角形,是光学棱镜中最常见,也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但并不是最常用到的棱镜。三棱镜最常用于光线的色散,这是将光线分解成为不同的光谱成分。利用不同波长的光线因为折射率不同,在折射时会偏转不同的角度,便会造成色散的现象。这种效应也被用来对棱镜物质进行高精密度的折射系数测量。

物质的折射系数固然在不同的波长会有所不同,但有些物质的折射系数对波长的变化比其他物质强烈(色散非常明显)。棱镜的顶角(在上图中,上面的角)能够影响到棱镜色散时的特性。通常,要适当的选择光线射入的角度和射出的角度,当角度接近布儒斯特角(Brewster angle)时,在折射时造成的损耗最小。

一束白光会分出不同颜色,一般就分为七种颜色,即绿

发现[编辑]

1666年牛顿发现太阳光经三棱镜的折射后可呈现彩色光,称为光的色散现象。

由牛顿的色散实验结果,可知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所组成。1801年,英国学者汤玛士‧杨格首先研究人眼对颜色的感觉。他指出在可见光谱的位置排列上,只需选择三种彼此有相当差距的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组合,几乎可产生任何一种颜色。随后德国学者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1856年至1867年,继续深入对颜色的研究,确立了光的三原色理论。这三种基本色光的选择并没有特定的组合。传统上,我们选择红、绿、蓝三种色光作为光的三原色。图显示以相同强度的红、绿、蓝三原色的光,同时投射在白色光屏上的结果。中间的白色区域为三种色光共同混合而成。

流行文化[编辑]

三棱镜曾出现在英国摇滚乐队平克·佛洛伊德于1973年推出的《月之暗面》专辑的封面上。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