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大历史
作者黄仁宇
类型历史
系列1卷
语言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中华民国联经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1993年
出版地点 中华民国
媒介平装
规范控制
ISBN中华民国957-08-1068-8
中华人民共和国7-108-01036-4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1]

内容[编辑]

传统中国史家研究历史,历来都是以断代史方式研究,研究时又常会人事角度、意识形态以至历史人物善恶评价。黄仁宇在这部著作中以其大历史观概念指出,中国数千年来发生的问题,都是缺少了现代社会发展下一些关键元素,他把这些统称为“缺少数目字上管理”。而所谓的“缺少数目字上管理”,就是没有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和相关法规系统,而这两者都是现代社会必须包含、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普遍已建立的框架。黄仁宇观点是,中国早在几千年前为了对抗外族侵略,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完成大一统。自以还为了方便治理这个大一统国家,不断以意识形态用作统治国家的工具,整个政治架构由文官集团主导,而皇帝的权威亦不过是由道德上的基础维系。这种社会文化,自明代起已越来越强烈,许多宫廷内争议都由此而起。

同时,黄仁宇还用了相当文字谈论到传统经济特质。他认为,中国传统经济都是由一些细小的自耕农作主导,商业架构数千年来都从未建立,尤其是欠缺了一些像银行法律保险等商业社会需要有的机构。所以在评论王安石变法时,便明确指出王安石改革内容具有现代金融体制的雏型,偏偏中国传统经济本身缺少的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因此改革不易见效。

制也是黄仁宇的重点。他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权主要靠税收维系;失去了税收,政权无法维持。由东汉开始中央对地方失去掌握,主因是税收基础受到破坏,至唐朝才重新建立,到其后又没有有效税制建立,结果在每次对抗外患中总是败的多、赢的少。

黄仁宇还指出,这种种结构加上社会经济结构(广大民众都是一些细小的自耕农),令近代中国引进西方代议政制时出现了很大矛盾,故他简单概括说这是“新旧体制不衔接”。

背后理念[编辑]

此书内容和背后理念,跟传统的中国史家很不同。传统的中国史家都倾向于断代史研究;黄仁宇却是以勘破时代与时代间相互关系,剖析中国历朝社会体制演变。

关于此书特点如下:

  • 以“大历史观”研究中国历史:黄仁宇在书中前页中开宗明义地引言,指出这是按著现代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把历史分作“大历史”部分,专门勘破各时代间相互关系。
  • 不以历史人物善恶作评论:黄仁宇认为历史从来不是批判善恶的历史,故他在书中也尽量避免这一点。如他讲到武则天一段历史时便指出,武则天之所以大杀群臣,真正原因是传统君主集权中只有靠皇帝威权才可驾驭臣下。他又常批评,传统史家“过于强调道德上的议论而忽视技术上的探讨”。
  • 以经济角度剖析历史:全书中黄仁宇用了很多篇幅说到经济,如指中国缺少数目字上管理、唐朝以后没有有效税收制度、北宋的商业仅服务文官阶级、王安石经济改革超越了该时代限制。

参考文献[编辑]

  1. ^ 12. China: A Macro History.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1988. 277 pp. ISBN 0-87332-452-8 ;《中国大历史》,台北:联经,1993,368 页,ISBN 957-08-1068-8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