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R.O.C. Military Academy
陆军官校校徽
陆军官校校门
校训亲爱精诚
创办时间 中华民国十三年,黄埔建校
1924年6月16日​(99年前)​(1924-06-16
复办时间 中华民国三十九年,在台复校
1950年8月​(73年前)​(1950-08
学校代码M001
学校类型国立,军事院校
校长 余剑锋 陆军少将
校址 中华民国台湾
高雄市凤山区维武路1号
总面积173公顷
昵称黄埔军校、黄埔官校
网站www.cma.edu.tw
位置
地图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陆军官校、陆官)是中华民国的国家直属军事院校,由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指示筹办,成立于1924年6月16日,由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任首任校长,陆军军官学校创校于中华民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故世人也因此称其为“黄埔军校”或“黄埔官校”。学校为苏联支持下成立,因此有许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与将领均出自该校,也是世界四大军校之一。陆军军官学校同时也是第五首中华民国国歌的发源地,因为该校第一期学生开学日由孙中山颁布之书面训词正是今日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陆军军官学校目前隶属于中华民国国防部,而其宗旨和创校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华民国陆军军官,陆军官校于台湾复校后,便改为大学专科学制,但专科学制在2004年末届第27期后便取消。

陆军官校创立时,校址位于广东广州黄埔长洲岛,创立时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官校当时是中国国民党的党校。1927年,陆军官校迁往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市,改为隶属国民政府,并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陆军官校为避过战争而西迁成都市。1946年,陆军官校因应军队国家化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台北。1950年,陆军官校迁于台湾高雄凤山第四军官训练班位址复校迄今已73-74年。陆军官校黄埔时期的校址南京时期的校址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校址现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陆军官校在大陆时期(至1949年)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曾经参与北伐中原大战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等战事。而陆军官校于台湾复校后,于台湾的毕业生部分都参与过台海冲突,这些人大都担负起战备整备等要务,他们的贡献主要在维系台海安全[1][2]

学校象征[编辑]

校徽[编辑]

“盾牌”象征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亲爱精诚”为陆官校训。“青天白日国徽”象征中华民国。“指挥刀”代表指挥官的权与责。“瑞穗”代表中华民国陆军北伐抗战动员戡乱等战事中所建立之丰功伟绩,并有着寓兵于农之意。每禾七短,合为双七,又名七七,象征七七事变,以纪念抗战建国,以及发挥抗战建国的精神。校徽上之“亲爱精诚”四字原创为由右至左书写,在2007年配合由左至右横式公文书而改向;但在2011年由国防部长高华柱下令要尊重原创精神与特色,再回复为由右至左书写迄今未变[3]

校旗[编辑]

民国13年建校之初的校务会议中,指派总教官何应钦设计校旗,以红底、中缀青天白日国徽、外围加上金黄色丝穗为校旗。校旗上方有一荣誉旗(标),为民国46年为表彰功绩并纪念改制(四年制),以提高学校荣誉,由蒋中正亲颁[4]

校训[编辑]

亲爱精诚[编辑]

司令台校训字坊
政治大学校训题字

陆军官校校训“亲爱精诚”,由首任校长蒋中正拟定及撰写,并由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第一期学生开学典礼时核定宣布。孙中山核定“亲爱精诚”为陆军官校校训,是希望由陆军官校培训中国革命军事人才,共同团结为革命的写照。蒋中正于1925年元旦对官校学生训话中阐释:“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官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其目的乃在造就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堂堂正正革命军人,发扬黄埔精神[5]

黄埔精神[编辑]

黄埔精神为“牺牲、团结、负责”的精神。要砥励“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信念,要“为总理、为主义、为革命”而负责、团结与牺牲的精神。蒋中正在1959年(民国48年)6月16日于凤山主持陆军军官学校35周年校庆,亲自做了对“黄埔精神”的阐示。“牺牲精神”的根源,就是“乐死的性质”,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家来奋斗。“团结精神”的根源,就是“亲爱精诚”的校训,凡属革命军人,不但事业是整个的,荣辱是整个的,而其生命、历史都是整个的,所以同学之间不仅是要义共患难,而且是志同生死。而“负责精神”,就是今日的党歌和国歌,那就是黄埔同学对于实现主义,对于保卫民国,对于领导人民的责任。革命军人的责任,就是“以建民国,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的责任,是为总理、为主义、为革命,而负责、团结与牺牲。黄埔还有一套严格的荣誉规约。由于黄埔精神的建立,“黄埔系”在东征、北伐和八年抗战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6]

校歌[编辑]

陆军军官学校校歌石碑

1924年陆官虽有撰定校歌,但仅传唱黄埔1期至黄埔4期:“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妆花,以校做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此歌由戴季陶所作,但因词曲韵律不太流畅,而未得推广[7]。军校的学生除了经常唱校歌与《国民革命歌》,另外还请苏联通信顾问科丘别耶夫教唱《国际歌[8]

1926年陆官认为有必要制定新校歌,熊雄对少校政治教官陈祖康说:“到现在五期已经开学了,学校万事俱备,惟新校歌尚付阙如。大家都认为你具对诗歌专长,请你撰写一篇校歌的歌词。”于是陈祖康写了这首歌词,并交音乐教官林庆培谱曲[9],并将歌词于1927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旧址内勒碑立石,复于1977年6月16日在台湾凤山陆官勒石纪念,上面写着-“怒潮澎湃,党旗飞舞……发扬吾校精神”[10][11][12]

陆官校歌在2006年陈水扁政府推行去蒋化政策时期,与2016年蔡英文政府时的民进党立委,都要求陆官将唱了几十年的校歌改歌词,把“党旗飞舞”改成“国旗飞舞”。国防部表示,陆官校歌与军歌性质不同,校歌非一般军歌,校歌的作者已经不在了,因为歌词是有版权的,要尊重原著者与维护历史传承,不能更动[13][14]。而陆军官校于2017年6月29日和2019年4月18日召开的二次校务会议,讨论大学部提案“校歌修改议题”,经表决均以全数不同意票修改、同意修改零票,决议维持原校歌歌词[15]。而面对改词的提议,填词人陈祖康的家属很不认同,认为用“党旗”二字是有历史背景,没必要改变;特别的是,代表家属发言的是陈祖康的孙子陈如山,他正是入围3次金曲奖四分卫乐团主唱。除陈祖康家属反对,也因各界反弹声浪,而未修改[16][17]。前民进党金门县党部主任委员陈沧江表示,民进党应该努力做好两岸关系和拼经济才对,却不停搞这些枝枝节节的小事[18]

校庆活动[编辑]

每年的6月16日定为“校庆日”。1924年6月16日,中国首个现代军事学校,陆军官校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正式开学。他之所以择定陈炯明叛变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的历史教训,坚决为递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19]。陆官在大陆时期,因战事多未能大型举办校庆活动,迁台后的首次校庆举办于1954年6月16日,同时也是陆官成立30周年的校庆,由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亲临主持,与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陈诚一起在校庆中阅兵、校阅骑兵队,另外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少将也上台致词。此后每逢十周年,台湾高雄凤山陆官都会扩大办理校庆活动[20]

  • 1954年6月16日,总统蒋中正主持陆军官校成立30周年校庆阅兵。[20]
  • 1964年6月,建校40周年,蒋介石亲临致训,昭示军校师生黄埔一贯精神,乃牺牲精神、团结精神、负责精神[21]:107
  • 1969年6月16日,总统蒋中正主持陆军官校成立45周年校庆[22]
  • 1974年6月16日,行政院院长蒋经国主持陆军官校成立50周年校庆,由陆军总司令于豪章上将、陆军官校校长秦祖熙中将陪同与会。[23]
  • 1984年6月16日,参谋总长郝柏村上将主持陆军官校建校60周年,陆军总司令蒋仲苓上将、海军总司令刘和谦上将、空军总司令郭汝霖上将均与会,黄埔老师何应钦上将上台发表谈话,黄埔老师顾祝同上将主持黄埔画展揭幕。[24]
  • 1988年6月16日,总统李登辉主持陆军官校64周年校庆[25]
  • 1994年6月16日,总统李登辉主持陆军官校成立70周年校庆,国防部部长孙震陪同,总统检阅仪队外并致词[26]
  • 2000年6月16日,总统陈水扁主持陆军官校76周年校庆,主持三军校阅仪式[27]
  • 2004年6月13日,台北市大安区大安森林公园齐聚来自各地万名黄埔军校校友,举行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活动[28]
  • 2004年6月14日,国防部部长李杰与前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参观“黄埔军校80周年史迹展”[29]
  • 2004年6月16日,总统陈水扁主持陆军官校成立80周年校庆,总统主持阅兵并致词[30]
  • 2008年6月16日,总统马英九主持陆军官校成立84周年校庆,总统主持阅兵并致词[31]
  • 2014年6月16日,总统马英九主持陆军官校成立90周年校庆,总统主持阅兵并致词[32]
  • 2016年6月16日,总统蔡英文主持陆军官校成立92周年校庆,总统主持阅兵并致词[33][34]


纪念邮票[编辑]

两岸官方在发行黄埔陆军官校的纪念邮票并不多见,在台湾有1974年6月16日,中华民国交通部发行陆军官校建校50周年邮票2枚,票面为黄埔陆官大门与凤山陆官大门全景[35]。大陆在1994年6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发行了纪念邮票1枚,面值20分,票面为黄埔军校大门全景[36]。此外,台湾的陆官校友会、大陆黄埔军校同学会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也会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周年纪念,各自发行有关黄埔军校人物历史事件的邮票[37]

校史[编辑]

建校筹备[编辑]

1876年,清朝两广总督刘坤一倡议创立“广东西学馆”,并且以8万两白银买下位于黄埔长洲岛的船坞为广东西学馆馆址。 1882年,广东西学馆易名“广东实学馆”。 1884年,张之洞山西巡抚调升两广总督后,将广东实学馆再度易名,改为“广东博学馆”。张之洞后来于1887年8月3日创建了“广东水陆师学堂”,恰位于广东博学馆原址。至此,广东水陆师学堂成为了中国第一所军官学校[38]

1923年2月,当孙中山准备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时,邀请苏联派遣军事专家和政治工作人员到广州协助建军,并提出委派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学习苏联办军事学校的经验,谈判军事援助等。孙中山与马林张太雷、蒋中正(蒋介石)、汪精卫、张继林业明等商谈后,决定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代表团由4人组成:蒋中正(蒋介石,为负责人)、张太雷(共产党员,俄文翻译)、沈定一(共产党员)、王宗山(后为蒋介石的英文秘书)。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于是派遣蒋中正代表团开始访问苏联[39]

陆军军官学校最初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国国民党培养革命军干部之军官学校[40]:166。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党军”[21]:9。1月,孙中山正式委派蒋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展开筹备工作[40]:166。筹备委员7人:王柏龄李济深邓演达代)、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委员会以建立培训军事人才的学校。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以旧有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为学校校址,通称“黄埔军校”[40]:166。然蒋却在2月21日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递出辞呈,表示“自惟愚陋,不克胜任”,将筹备处交给廖仲恺。不过,蒋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提到其辞职原因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挟自重”,又忧心国民党不能达成扫荡军阀[41]:23

总顾问鲍罗廷鉴于军校缺乏军事干部,受孙中山的嘱托,于1924年4月和加拉罕一起联名向莫斯科发电报派遣教官。1924年5月,苏军军长帕威尔·安德耶维奇·巴甫洛夫(化名高和罗夫)到达广州,受聘孙中山首席军事顾问、黄埔军校军事总顾问兼军事顾问团团长。5月3日,孙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名义特任蒋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40]:166。5月9日任廖仲恺[42]为中国国民党党代表,并筹集军校经费,之后委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和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周骏彦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而何应钦为总教官,张家瑞王登云为中、英文秘书,还有一些中国共产党党员亦获任教官及各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张申府周佛海聂荣臻鲁易恽代英夏曦熊雄萧楚女张秋人高语罕杨其纲王逸常洪剑雄卢德铭等人[43]

黄埔时期[编辑]

1924年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通过《军官学校考选学生简案》,在广东一省公开招生,在其他各省通过中共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地方组织秘密招生。如湖南的招生工作由何叔衡初步选拔后去上海,上海地区的军校招生委员为毛泽东,浙江的招生工作由中共党员胡公冕负责。3月27日,1,200名来自各地的考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参见考生。4月28日,考试成绩揭晓,正取350名,备取100名。湖南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为第一名,其他学生来自中国各地,包括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也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泰国的青年[44]。陆军官校于5月收录了第一批学生。[45],于5月5日入学,成为陆军军官首批学生,6月16日为开学日,大元帅孙中山至校主持。当日上午6时孙中山身穿白色中山服,头戴“拿破仑”式白帽,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舰由大本营出发,江汉舰随同翼卫。抵校时由校长蒋中正与妻子陈洁如及校员生在校前排队奉迎,孙中山接见了主要干部,后于09时20分赴礼堂演说了“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讲话,孙向学生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在11时30分于操场的开学式中,孙说之所以择定陈炯明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46],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历史教训,坚决为缔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后由胡汉民总参议宣读总理的书面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其内容后来更制订为中华民国国歌歌词。[47][48][49][注 1]军校参照苏联红军制度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方针,学生学习军事及革命理论,以提高政治觉悟[54]:31。1924年8月10日至10月16日,黄埔一期学生首次参与军事行动,为广州商团事变。在海军江固号炮舰协助下,扣押由挪威籍货轮载运的广东省商团采购军械。随后黄埔校军在10月10日后和广州商团军交战,并成功镇压商团军[55][56]

入学不久,所有学生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连原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内。中国共产党有权可推荐若干人进军校各期受训,但中国国民党招募来者占大多数,大多是中等以上阶级的城市居民或地主仕绅之子。1924年11月30日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考试及格465人,另有一说,1924年11月19日大元帅府军政部讲武学堂留校的一、二两队158人(大多为湖南人,包括陈明仁李默庵丁德隆左权袁仲贤邓文仪等)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为第六队。四川22名学生并入第6队毕业,共645人均为步科,1925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21]:10。 后来,为消灭中国共产党在陆军官校内的势力,中国国民党便于1925年2月将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57]。1925年8月,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毕业[21]:10,军校出师第一次东征时的《告东江人民书》首次使用该校名。

192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国民革命军军事教育有统一之必要,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合并驻扎广东的各军原有的各自的军官学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属该会,并以黄埔军校为本校校舍,任命蒋为校长[40]:166。而1926年2月军校为援助省港罢工发表的《慰问罢工工友公开信》,仍署名“陆军军官学校”。

1926年初黄埔五期便开始招生。先将黄埔四期中淘汰入伍生编为第五期入伍生第一团,并分派各地执行勤务。至1926年6月底,陆续新招一千余人,编为入伍生第二团。第五期入伍生教育为期六月,分三个阶段实施,但因国民革命刑事发展太快,1926年上百年第五期入伍生第一团出勤不止。1926年7月1日,蒋校长在燕塘兵营对第五期入伍生进行校阅。7月9日,第五期全体参加国民革命军在东校场的誓师北伐。未毕业之黄埔第四期政治大队,第五期入伍生炮兵团、工兵营、迫击炮连,共千余人,随军北伐。1926年11月15日,入伍生教育期满,3,300人编为6个大队、17个中队、53个区队,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升学。随军北伐的黄埔五期入伍生炮、工、政治科,在南昌被编为三、四、五大队共1,700人,赴武汉分校就学。留在广州本校的步兵科驻长洲校本部的第一大队、长洲蝴蝶岗新校舍的第二大队,驻平岗的经理科第六大队,共1,400人。1927年6月在武汉的第五期的第三、四、五大队由恽代英主持举行毕业典礼;其中去南京校部的第五期近两百人,在《同学录》中单列为“武汉被迫至宁之炮工政治三科学生”。1927年7月20日第五期第一、二、六三个大队奉命开赴南京,于8月15日在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大操场由代理校长何应钦主持举行毕业典礼,当天孙传芳部渡江反扑攻打南京,至月底战役结束,当月战役结束,五期同学伤亡五百余人。第五期实际毕业2,418人,知名校友包括郑庭笈邱行湘彭孟辑唐守治陈克非张慕陶崔庸健许光达张宗逊杨至成宋时轮赵尚志何畏陶铸谭希林郭汝瑰廖运周刘型徐楚光等。

北伐革命军成功攻取武汉国民政府便于1926年10月27日决定于两湖书院旧址设立政治训练班。后来,政治训练班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并将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的政治科学员全数调至武昌就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国民政府于1926年12月将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的炮兵工兵科学员调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1927年1月19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正式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此黄埔时期陆军官校自1924年兴办到1927年共招训学生5期,也即第1期至第5期[58]。黄埔军校1至5期毕业人数:[59]

学期 开学日 毕业日 毕业人数
黄埔1期 1924年4月28日 1924年11月30日 645人
黄埔2期 1924年8月14日(入学考试) 1925年9月6日 449 人
黄埔3期 1925年7月1日 1926年1月17日 1,233人
黄埔4期 1926年3月8日 1926年10月4日 2,645人
黄埔5期 1926年4月 1927年8月15日 1,480人

1926年8月1日以后入校的学员列为黄埔第六期。1926年10月正式入学的第六期入伍生共计4,400余人。其中有来自南洋各地的侨生。至1928年初,黄埔六期1,026人陆续自行赴杭州集中受训再转入南京本校就读,以及原长沙分校学生、武汉分校学生、学兵团学兵、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部分军官团学员等,相继编入南京本校为第六期共计3,534人,1928年3月6日在南京举行开学典礼。1929年2月在广州毕业的第六期仅剩718人,为与南京本校有别,这部分学生称黄埔六期二总队。1929年5月南京本校第六期毕业3,252人,称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60]

1927年8月在广州黄埔地区第七期招收1,400人入学,称为预科生。1928年秋,接收第八路军干部学校学员约800人。1928年12月经升学考试转为正式生。1930年9月26日在广州毕业666人,称第七期第二总队。

各地分校[编辑]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1925年11月12日开始招生。1926年6月1日第一期学员348人毕业,与黄埔该校第三期同等待遇。1926年6月6日第二期学生入伍生期满升入正科,12月底380人满毕业,与黄埔军校本校第四期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61]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北伐军攻占武汉后,1926年10月27日在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成立武汉分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于1926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在武汉和全国各省、市陆续招生。初试6,000余人,复试4,000余人。1926年12月初黄埔五期政治科、炮科、工兵科从广州本校调武汉分校。[62]1927年1月19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正式成立,主任邓演达(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国民革命军武汉行营主任,中国国民党武汉政治分会委员、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党代表顾孟余,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周佛海(实际主持校务),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张治中,政治总教官恽代英,军事总教官蓝腾蛟,学生总队长杨树淞。1927年2月12日举行开学大典,正式录取第六期入伍生男生986人、女生195人(183名女生正式入学,加上南湖学兵团30名女生被并入女生队,女生队实际在册213人,编为“武汉分校入伍生总队政治女生大队”),全部编为政治科。1927年3月22日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分校名称。1927年3月下旬,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取消军校校长制,由谭曙卿邓演达恽代英3人组成校务委员会,管理校务。四一二事变后,周佛海等出走;后侯连瀛任教育长。1927年6月在校生奉命临时改编为“中央独立师”,侯连瀛任师长,杨树淞任副师长,宗汉英任师参谋长,政治科学生编成第一团,蓝腾蛟任第一团团长。[63]独立师配合叶挺的第二十四师,在纸坊击溃进攻武汉的夏斗寅师,追到咸宁蒲圻,随即开往沙市监利威慑企图进攻武汉的杨森川军[64]7月初中央独立师回武汉复员,第五期毕业。1927年7月宁汉合流七一五事变清共后,7月18日武汉分校被解散,第六期1,300多学员编入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移驻南湖营房,随即东征,8月8日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改名为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兼任,随张发奎部南下广州,后参加了广州起义[65]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在长沙筹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即黄埔军校长沙分校)。1927年1月28日,长沙《大公报》刊登长沙分校招生广告。1927年2月10日在长沙小吴门教厂坪湖南建国讲武堂旧址成立长沙分校。录取了千余名入学。新招学生分为步、工、炮和政治4科,学习期限1年;带职军官学习期限6个月。校长石醉六[66]

黄埔军校广州分校:1926年北伐开始后,黄埔军校留守广州。[67]教育长方鼎英,代理校长兼广州长洲要塞司令官。副校长李济深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广州后方留守处主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熊雄。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邓文仪。1926年9月黄埔五期正式从入伍生升学入校。后第五期政治科、炮科、工兵科调往武汉分校。1927年李济深发动四一五事变在广东清党,黄埔军校广州分校是重点。[68]1927年7月黄埔五期步兵科的2个大队和经理队开往南京,8月16日在南京举行毕业典礼。[62]

南京时期[编辑]

黄埔军校本部变迁及分校示意图

1927年北伐军攻下南京,广州国民政府北迁南京,随着政府中枢北迁,黄埔军校也计划迁往南京,原订于192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但同年发生中国国民党清党事件,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分裂,并发生宁汉分裂事件[69]。此时在广州、武汉、南京分别出现了3所“黄埔军校”:在武汉,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决定将武汉分校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南京自行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广州原“(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并未因国民政府北迁而停止招生,并在1927月续招第6期、1928年招收第7期生,副校长李济深于1928年5月将军校黄埔本部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但学生纷纷前往武汉、南京,最后在广东的原4,400人的第六期1929年毕业时只剩下718人。1929年9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把广州的该校改称“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第7期生于1930年毕业时,校长蒋中正来电:“第七期学生毕业后,埔校即行停办”。1930年9月,广州陆官学校正式停办,招收的第8期生则拨交南京方面编为第一总队完成学业。黄埔军校6至8期毕业人数:[59]

学期 开学日 毕业日 毕业人数
黄埔6期 1926年8月 1929年2月24日 718人
黄埔7期 1928年5月复课 1930年9月26日 666人
黄埔8期 1930年5月 1933年5月20日于南京毕业 305人

在南京的黄埔军校最初名为“(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中正并要求所有学员宣誓反共,在1927年招收第6期、1928年招收第7期生,学制与第2期后同样为1年速成教育。原在武汉、长沙、广州及各部队的学员,都一律先行往杭州集中编队受训,共3,534人,然后转往南京入学。192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分在南京大石桥组建中央党务学校,以军事部分在南京太平门内原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于1928年3月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70],以蒋为校长,宗旨在培育陆军初级军官,备充国军干部[40]:166

在1929年招收的第8期中央陆军军官军校学员开始调整学制,由原本的1年速成教育转为3年正规教育,此转换在1930年5月开学之第8期开始。而前7期毕业生部分则由陆军大学速成班补强学资。南京中央陆军官校自1928年兴办到1937年西迁成都止,历时10年,共招训学生7期,也即陆官第6期至第13期[71]

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高教班)用于培训杂牌部队中层军官,给予中央军校科班学历教育。[72]

  • 高教班第一期:
    • 第一至第四组 南京本校高教班第一期:1932年10月1日在南京黄浦路马标成立。由本校军官教育总队尚未卒业之三队、四队及步兵炮队学员改隶。1933年5月2日毕业。班主任徐培根
    • 第五组 南宁分校高级班第一期,比照高教班第一期
    • 第六组 南京本校军官研究班宪兵科,比照高教班第一期。1928年9月27日在南京正式成立军官研究班,周址(广东开平人,保定一期)为班主任,10月5日严尔艾(保定六期)为副主任,教务处处长佘念慈(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二期),第1大队(宪兵组)大队长凌光亚(黄埔一期),第2大队(警察组)大队长陈廷璧(黄埔一期),政治大队大队长万全策(黄埔一期),土木工程队队长不详。10月13日在中央军校之东北海林寺设招生处,遂开始招生。主要招生对象为参加过北伐,后被裁撤的军官。投考者达3,000余人,录取学员1,325人。1928年12月6日举行开学典礼。学制一年,只办一期。1929年12月修业期满,毕业考试通过1,181人,12月28日与黄埔第七期同时在大礼堂举行毕业典礼。宪兵组毕业学员379人,改组为宪兵教导队实习勤务。政治组分发各省市党部239人,各军师政训处50人。
    • 第七组 南京本校军官研究班警察科,比照高教班第一期。毕业学员分发首都警察厅113人,各省市公安局328人。
    • 第八组 南京本校军官研究班土木科,比照高教班第一期。毕业学员分发各省市建设厅工务局72人。
  • 高教班第二期:
    • 第一至第四组 南京本校高教班 1933年11月各部队选送军官将校入学。1934年6月7日毕业。班主任徐权。
    • 第五组 江西星子特别训练班第一期学员队校官学员,比照高教班第二期。
    • 第六至第九组 南京本校政训研究班第一期,比照高教班第二期。1932年秋入学,1933年3月毕业。学员500人。班主任刘健群
    • 第十组 南宁分校高级班第二期,比照高教班第二期。
  • 高教班第三期:1934年10月入学,1935年8月毕业。
    • 政训研究班第二期:比照高教班第三期。
  • 高教班第四期:1935年10月入学,1936年8月毕业。班主任陈芝馨。
  • 高教班第五期:1936年9月入学,1937年8月毕业。班主任江煌。
  • 高教班第六期:1939年入学,驻成都北校场。1940年6月毕业。班主任刘仲荻。
  • 高教班第七期:1940年9月入学,1941年6月毕业。班主任孙元良。
  • 高教班第八期:1941年9月入学,1942年1月毕业。班主任孙元良。
  • 高教班第九期:1942年9月入学,1943年3月毕业。班主任孙元良。
  • 高教班第十期:1943年8月入学,1944年6月毕业。班主任陈素农/刘伯龙/皮震。
  • 高教班第十一期:1944年9月入学,1945年6月毕业。班主任皮震。

中央军校特训班[73]

  • 特训班第一期:同军校第10期。1933年7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赣暑期研究班在江西南昌成立,招收黄埔军校前八期失业毕业生及部分失学青年924人。主任康泽、副主任韩文焕。1933年8月编入庐山暑期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第四营,两周后改为中央军校特别研究班。1933年10月3日,研究班学员编入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别动队。康泽任总队长、韩文焕总队附,训练班3个大队长马维骥萧树经公秉藩分别任别动队三个大队长,开赴南城临川开展战地实践。
  • 特训班第二期:同军校第11期。1934年训练结业的特别研究班学员编为军委会别动总队第四、第五大队,随“参谋团”入川。别动队第五大队接收了贵州。
  • 特训班第三期:同军校第12期。1935年春改名为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1935年毕业学员编为军委会别动总队第六、第七大队和巡缉大队。1935年底,第2、第7大队开赴陕北。
  • 特训班第四期、第五期:编为军校第13期第二总队。1936年春,原任训练总监部国民军训练处处长潘佑强接任特训班主任,杨文琏为副主任,在全国公开招收军事队、政治队学员各120人。1936年5月1日在星子县入伍,列为第四期。原1935年底设在南京的军事委员会交通研究所的180名学生也并入,编为交通学生队(1938年毕业于沙市)。包括朝鲜流亡青年周世敏、李承烨等。1936年冬,潘佑强被解职,康泽回任,由别动队预备队考选学生150人,收容华北流亡学生500人,列为第五期。1938年1月特训班迁往沙市。
  • 特训班第六期:同军校第14期。包括1937年秋冬在庐山招收的政训学生队与交通学生队、1938年春夏在沙市招收东北军编余军官800人及当地学生800人、1938年秋至1939年在丰都招收的均列为第六期共计5,308人。其中1937年秋冬在庐山招收的400人,撤退到陕西王曲,称为特训班第六期西北大队,1939年春改为中央军校七分校。
  • 特训班第七期:编为军校第17期第二十总队。1939年底迁往合川县,招考学生3个大队。
  • 特训班第八期:同军校第18期第十四总队。1941年招考学生3个大队,学制三年。1944年毕业。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旗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驻豫军官教育团:1931年8月河南省政府主席驻豫特派绥靖主任公署主任刘峙开封南关旧营房成立。调训驻豫各部队及地方团队现职下级干部。团长刘峙,副团长胡伯翰[74],。

武汉分校校门

1933年初在甘肃省天水玉泉观开设“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西北军官训练班”。教育长胡宗南,总队长郭释愚(黄埔一期)。学制一年。

  • 第一期:总队下设三个大队,第一大队为社会青年学生180多人;第二大队为排以上军官150多人,第三大队为班长级军士130多人。1934年元月毕业。
  • 第二期:
  • 第三期:
  • 第四期:
  • 第五期:
  • 第六期:1938年招湖南青年800余驻长沙。

1932年9月,蒋介石以各部队现役初级军官(连排长)中行伍出身者,需施以教育,令南京本校设立军官训练班,叙列黄埔学籍,在“校期班别”栏中加“军训班”三字,以免与黄埔学生正期混同。1933年11月1日祝绍周任洛阳分校筹备主任,军官训练班第2期至第5期改在洛阳分校召集训练,每期10个月。计7,700余人。洛阳分校校刊《党军新报》。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第一期:在南京本校办学。筹备主任祝绍周(保定军校2期)/桂永清(黄埔1期)。1932年9月27日,蒋致信教育长张治中关于军官训练班八点教育方针。1933年10月就绪,1933年11月招考各部队选送学员1,745名,编为4个大队,每大队分为3队。1933年12月6日开学。1934年6月毕业典礼后学员返回原部队服务。学员上官志标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第二期:1933年10月招生2,000余名学员编为2个总队共4个大队。第2总队第4大队第16队为朝鲜队160余人,毕业前一个月转到南京黄埔军校与第9期学生一并毕业。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第三期:1934年10月10日在洛阳开学。2,000余人编为2个总队共4个大队。1935年6月在洛阳以东的巩县、孝义、荥阳、虎牢关、黑石关一带野营战斗演习历时两个星期。1935年7月毕业典礼。学员有谭云生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第四期:1个总队3个大队1,000余人。1936年2月报到受训,1936年10月毕业。
  •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训练班第五期:1个总队3个大队和1个航空区队共1,000余学员。1936年10月入校,1937年7月毕业。

中央军校成都分校(简称“成分”,1935年秋-1938):主任李明灏,在城西北的陆军小学、武备学校故地为校址。川黔保送编余军官中甄别得六千人,分为第一期(1935年11月20日至1936年11月)、第二期(1936年3月至1937年10月)两期。1936年4月15日两期同在北较场举行开学典礼,分军官、团警、交通、土木工程4个训练班学习。土木工程训练班少将班主任马嗣良。1938年,中央军官学校本校进驻成都分校校址。

成都时期[编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因应国都迁徙,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1937年8月由南京西迁。1937年10月军校抵庐山牯岭休整,并于庐山海会寺举行十一期二总队毕业及十三期入伍生升学典礼。旋奉令继续西撤武汉。后至成都[75]。校刊《战斗日报》(1941年1月改《党军日报》)。

1937年8月,李明灏到武汉分校就任中将主任。在武汉招收了第14期青年学生,随后又招收了第15期。1937年11月,武汉分校南迁湖南邵阳。二分校政治部少将主任刘公武(留德兼留日,战前任中央军校特训班政治总教官),就带领第15期部分学生由武昌坐火车到湖南湘潭易家湾,然后徒步几百里来邵阳。根据分校副主任周磐建议,1938年5月,又迁武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1939年,二分校在法相岩新建校舍,先后建有中山堂、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十六期编为第八、第十九总队。1939年秋,二分校扩大17期招生计划,在浙江宁波、金华,河南南阳,湖北宜昌、巴东,湖南常德、邵阳录取4,000多人。1939年秋至1942年夏,沈建中沈清尘)任二分校同少将政治部主任,主持该校的政训工作。办公处处长姚价垣,教育处长李亚芬,总务、经理、军械、军医等处。1940年3月,又将在福建招的入伍生团调来武冈,从福建的长汀,徒步跋涉,经江西、广东到达武冈。17期学员编为第6、7、21、27四个总队,其中二十七总队为政训总队。18期编为第十二、十三总队。1942年8月周磐接任分校主任,张泰祥接任政治部主任。从14期办到19期,共办10个学生总队,总计毕业学生、学员2万3千多人。学员在校要经过两个阶段的教育,第一阶段是入伍教育,为期约半年;第二个阶段是军官教育,这是学习的重点,时间一年到一年半。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包括中山堂、李明灏故居和法相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宗南之第七分校设西安王曲,留法的顾希平任副主任,政治部主任为七期的政训处训育股长王超凡

1945年春,在成都的新都县北门外宝光寺开办陆军军官第一预备学校,教育长邓树仁,招收初中毕业学生,1945年5月入校编队,6月开学,学制三年,学习高中文化课程(占六分之五学时)及基本军事训练,毕业考试合格直接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原拟在全国开设九所。1946年10月1日改为“陆军军官学校预备班”,班主任徐幼常。1948年7月毕业,1948年7月16日全体升入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二期第一总队(1948年11月改称第三总队),1949年9月27日毕业。[76]

1945年日本投降,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未迁回南京,仍续留成都。由于国防组织改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解散。抗战胜利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1946年1月奉命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40]:166。隶属陆军总部。1947年1月7日蒋中正卸任校长,由黄埔一期毕业之关麟征接任,蒋中正改任名誉校长,除了中国籍学生,此时陆军官校开始招收韩国越南籍人施以军事教育。因国共内战白热化,原本被撤裁的分校重新开办,称为“军官训练班”,其中最知名者为1947年孙立人台湾高雄县凤山镇的前日本台湾军基地开设之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又称“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直属成都本校。在中华民国国军败战趋势明朗化后,成都的陆军军官学校本部也开始筹备迁校事宜[77]

陆官在大陆最后一期23期学生,在1948年6月、7月间有3,000多位考生,于12月1日入学于四川成都的陆军官校,但却提前于1949年12月毕业,毕业典礼是由蒋中正主持,但因四川已遭解放军包围,学生只能在学校待命,9月中有77名23期台籍与特殊状况学生先由政府运送到台湾。1949年9月8日教育处处长李永中少将,总队长萧平波少将,及萧步鹏少将等3人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于1949年11月初蒋中正第二次来陆官时对官生讲话,李永中、萧平波准备扣押蒋,但萧步鹏把计划告诉蒋而逃走。后来李永中以“迁校行军总指挥”名义安排迁校事宜。11月中旬全校开始行军,为使解放军能顺利接收军校,一个多月时间部队采取让拖等来回游动在川西平原。12月20日军校北上至温江西,已和解放军接上头;西面是罗广文一个军宣布投共;东面是胡宗南的国军。这时由李萧二人召集队长和学生代表,讲了形势和解放军的协议与政策,愿投共的、跟国民党的或回家的都自便,学生大都愿意投共,25日队伍至郫县便由李永中宣布军校投共,而解放军将军校保持原编制,暂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校”[78]。1949年12月,解放军占领成都,成都陆军官校自1937年兴办到1949年共招训学生11期,也即第13期至第23期,由中华民国在大陆开办的陆官到23期停办,至此,陆官的大陆时期终告结束,迈入台湾时期[79]

凤山时期[编辑]

陆军官校大门

1950年3月1日,在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总统蒋中正发表关于陆军官校复校的演说。1950年8月复校后,首届校长一职正式由罗友伦中将接任。1950年10月,政府决定以台湾省高雄县凤山镇原第四军官训练班班址为军校校址,陆军军官学校在台复校[40]:166。校址为原大日本帝国陆军的武器储存库等设施所在。1951年4月,第四军官训练班的所有学员、教师及设施都被编进学员总队,并且成立第24期学生总队,其训练期为二年[80]

1952年6月,蒋中正主持陆军军官学校校庆,勉全体师生,抱定光荣战死之决心[21]:70。9月,蒋介石于陆军军官学校预备军官训练班剀切致训词,说明国家需要革命青年,青年需要革命教育,期以身体生命献与国家,挽回国运[21]:71。1953年6月,蒋至凤山主持陆军官校校庆,并巡视左营军区,慰劳留越返国将士[21]:74

1954年6月16日,蒋中正至凤山,主持陆军官校三十周年校庆,时官校已改为四年制,其正科毕业生,由教育部授予学士学位,[21]:77-78校庆阅兵典礼由当时总统蒋中正主持,与副总统陈诚一起在校庆中阅兵、校阅骑兵队,是迁台后首次举办校庆“阅兵”,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少将也上台致词[20]。1964年6月,陆军官校建校40周年,蒋介石亲临致训,昭示军校师生黄埔一贯精神,乃牺牲精神、团结精神、负责精神[21]:107。陆军官校学制于1954年第27期起由两年改为四年,在此之前各期学年不定,并无四年大学制的“正期班”称谓,多以第几期第几年班称谓期别,直至1966年陆军官校开办“专修学生班”制,为区分前后班别之异,原常规班制始改有“正期学生班”之称谓。1970年起正期班毕业年班改授为中尉官阶,于1975年第47期起学制再延长为四年三个月,在1976年第48期起陆官首次授予文学士学位,在1993年毕业正期班第62期起恢复初任少尉 ,1994年入学正期班第67期开始招收女性学员,1998年开始招收大学储备军官训练团英语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Taiwan)学生。并为了彰显国民革命军源于陆军官校,中华民国国防部决定将陆军所属各军事院校的“入伍生团训练”集中于陆军官校施训。另外,陆军官校也提供多种短期但无文凭学位的军官训练班,其目的是为充实基层干部。

1977年12月6日再将专修班规划为“专科学生班”,增设土木、企管、机械和电机四科。另于1996至1998年招收三期二技班,每期二年三个月,开授管理、电机二个学系,是同与大学部“正期班”、专科部“专科班”有正式授予军、文职文凭毕业证书之班队。“专科班”为二年半学制,1978年4月28日陆军官校专科1期至1982年5月5日专科5期入学期间,还续重叠招收专修48至56期之学生,以后便停止专修班之招收[81][82]。另国防部为激励爱国情操,于1978年命陆军官校支援拍摄刘家昌导演的军教片电影黄埔军魂[83][84],与1989年支援拍摄柯受良导演的军教片“壮志豪情”[85];另2011年国防部为庆祝建国百年,与三立电视合拍军事偶像剧“勇士们 (电视剧)”共三个单元15集[86][87]专科学生班后因招收的学生不足,因此自1985年专科8期起,部分期别在每年5月及11月分为甲、乙两班扩大招生。2003年专科班第26期乙班首次招收飞行军官班。在2004年末届召收(2006年停召)第27期后便停止收生[88],也透过“专业军官班”的召募来弥补人才短缺问题,陆官专科班1-27期总计毕业生有1万7,077人。2006年8月1日,国防部精进案实施,裁减兵员,并将各官校校长的官阶降为少将。当时,官校校长王根林提前于2006年7月1日退休,而作为继任兼首任少将编阶校长的陈良沛仍未上任,因此校长一职由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贾辅义代理,而贾辅义仅当校长一个月便离任,陈良沛是第一位出生于台湾的陆官校长[89][90]

为维系陆军官校一脉相传之革命感情,发扬黄埔精神,两岸先后创建陆官黄埔同学(校友)会组织。北京于1984年6月14日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8]台北于1991年1月1日成立“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91],而“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于1988年12月4日在陆军官校凤山成立[92],复于2013年10月26日改制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友总会”[93],另“陆军官校专科班校友会”也于2014年12月14日在台中成立[94]

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所言:“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1924年他在广州石牌手创“文校”中山大学广州黄埔“武校”陆军官校,合称“一文一武两大学府”。而在民初历史举足轻重的这两校,也在两岸分治后,于1950年在高雄县凤山镇复校陆军官校,1980年在高雄市鼓山复校中山大学,这“一文一武两大学府”实现他的理想。陆军官校建校逾九十年,黄埔出身的名将多参与东征北伐抗日国共内战后的复员工作。官校迁台后,陆军官校的毕业生因战事少而少有参战,因此多担任建军备战的工作,以维系台海安全,尽管陆军官校的专科班仅开办27期,却也产生廿多名将领,并由专科班第1期主专科班以专科5期为典。[95][96][97][98][99][100][101][102]

大事年表[编辑]

西元 民国纪年 大事纪
1921 民国10年 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9天内进行了三次会谈,国民党的要员胡汉民、许崇智、陈少白、曹业伯、林云陔、朱卓文、李禄超、孙科等人参加,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103]
1923 民国12年 8月16日,蒋中正孙中山命赴苏俄考察军事教育,率同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由上海乘“神丸”启程赴俄考察,12月15日上午07时返国船入吴淞口,09时抵沪,将对俄政策及对党务、军事意见上书孙中山先生[57]
1924 民国13年 1月24日,孙中山派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等7人为委员[1]
1924 民国13年 1月28日:孙中山指定黄埔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104]
1924 民国13年 2月10日,预订招收学生名额,共324名[105]
1924 民国13年 3月27日,黄埔军校试验委员会假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举行入学试验,各地投考生计1千2百余人[106]
1924 民国13年 5月2日,孙中山特任蒋中正为陆军官校首任校长[21]:9
1924 民国13年 5月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进校,计正取生350名,备取生120名,加上保举共499人,编4队[45]
1924 民国13年 5月9日,孙中山特派廖仲恺为驻校党代表,入伍生开始预备教育[45]
1924 民国13年 6月16日,第1期学生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主持,此后并以是日为校庆日。当日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由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四人撰文,训词于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通过为党歌,1930年3月24日行政院暂定为国歌,1937年6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为国歌中华民国国歌曾在1936年夏季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选为世界最佳国歌[107]
1924 民国13年 8月10日,蒋中正奉令办理广东省商团私运军械事,于次日将私运军械之挪威船舰押到黄埔,停泊于校门外。9月3日,蒋中正派何应钦总教官筹组教导团。10月12日,蒋中正任命何应钦为教导团团长,任陈继承为教导第2营营长,王俊为教导第3营营长。10月16日,广州商团副团长陈受恭缴械乞和,商团事变遂告敉平[55][56]
1924 民国13年 11月11日,孙中山令广州黄埔新军改称校军[21]:10[108]
1924 民国13年 11月17日,第2期学生先后入校者总计449名(第2期于民国14年9月6日毕业)。11月20日,教导团正式成立。28日任命何应钦为团长。11月30日,第1期学生教育时间为6个月,于11月30日毕业考试及格465人,均步科,隔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另有一说,由湘军讲武学堂并入的158人,四川第6队学生的22人也并计入第1期毕业,共645人[21]:10
1924 民国13年 12月2日,筹组教导第2团,原教导团改称为教导第1团[109][57]
1925 民国14年 1月31日,第2、3期及教导第1、2两团等单位,成立“校军”[108],举行讨伐陈炯明之誓师典礼。
1925 民国14年 2月,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21]:10。2月1日,校军开始第1次东征,讨伐陈炯明[21]:10。2月20日,孙中山病危于北平,乍闻校军2月15日克淡水之讯,深感欣慰,及命随员电“校军”致贺。
1925 民国14年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平[21]:10。3月13日,校军教导第1团千余人,于棉湖之役击溃陈炯明之林虎部万余众;同日获悉孙中山逝世,全校师生至为哀恸[21]:10
1925 民国14年 6月13日,东征军回师克复广州,讨平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等部[21]:10。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于广州,并发表成立宣言[21]:10。8月20日,党代表廖仲恺被刺殒命[21]:10。8月26日,各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蒋中正任第一军军长,第二军军长谭延闿,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共5个军[21]:10
1925 民国14年 10月6日,蒋中正自广州出发,再度东征,兵力2万人,俄顾问季山嘉等偕行。10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一纵队攻克惠州,俘敌4千余人;革命军团长刘尧宸阵亡。11月6日,东江陈炯明残余部队全部肃清[21]:10。12月5日,蒋中正在潮安举行东征阵亡将士追悼大会。[21]:11
1926 民国15年 3月,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将黄埔岛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并且在同年3月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3月15日,确定两广统一的方案,广西政治、军事及财政均置于国民政府直接管辖之下。3月24日,军事委员会改编广西军队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命李宗仁为军长,两广统一遂告完全实现。[21]:11
1927 民国16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分裂,发生宁汉分裂事件,于广州武汉南京各有建立黄埔陆军军校。3月22日,武汉陆官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展开讨伐蒋中正的行动,后因续北伐,便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成张发奎的军官教岛团,迫使正在上课的第5期学生退学,至此,武汉陆官停办。[21]:13[69]是年底,蒋中正成立“(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3月,蒋中正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将“(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70]
1937 民国26年 8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官由南京迁至成都[79]
1946 民国35年 陆官改回“陆军军官学校”原称,蒋中正首次退位改任名誉校长,由陆官第1期毕业之将领关麟征担任校长[110][111]
1947 民国36年 孙立人奉命在台湾高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又称“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训练新军,是隶属于成都陆官的分校[112]
1949 民国38年 12月,成都解放军所占领,由中华民国举办的陆官停办,陆官在大陆共开办23期[79][78]
1950 民国39年 3月1日,蒋中正发表了陆官复校的演说。8月,陆军军官学校复校后,首届校长由罗友伦中将接任。10月,位于台湾高雄凤山的陆军官校正式复校。1951年4月,第四军官训练班的所有学员、教师及设施编进学员总队,并且成立第24期学生总队,其训练期为二年[80]
1954 民国43年 6月16日,陆官迁台后的首次校庆,也是陆官成立三十周年的校庆。[20]。是年陆官的学制自第27期起,由两年改为四年,旨在文武合一[89]
1966 民国55年 国防部蒋经国命令将所有十三期起的兵科学校之“后补军官班”取消,转纳入为陆官开办的“专修班”制[81]
1975 民国64年 第47期起,学制再延长为四年三个月。1976年,第48期起,陆官首次授予文学士的学位[90]
1978 民国67年 国防部再将专修班改成“专科班”,并增设土木机械电机企管等四科,是与大学部唯一授与文凭之班队,“专科班”为二年半学制,同年4月28日,陆官专科1期正式入学。专科1期以机械土木科编一个营5个连,企管科于财经学校学年教育(代训)编2个连。服制章帜与正期班有所区别:领章是专科学生,一年级草绿服是白杠V字形,军便服是蓝杠V字形,二年级草绿服、军便服都是绿色横杠、军常服是金杠。1978至1981年,专科1、2期入伍训为三个月,设机械、土木科、企管等三科,电机科(专科1期无),专科1、2期企管科至财经学校接受学年教育,专科3、4期企管科一般组留校,财经组至财经学校接受学年教育,专5期起企管科不再分组统于陆官学年教育。专科班之兵科分科有步、炮、装、海陆等战斗兵科服役六年,财经组为财经兵科服役十年,军文凭毕业证书同为陆官。1978至1982年,专科1期至专科5期参加学校办理技能检定。国防部令陆官支援拍摄刘家昌导演的军教片电影黄埔军魂[83]
1979 民国68年 5月18日,林正义(后改名林正谊、林毅夫台湾省宜兰县人,陆军284师金门马山连连长,泅水叛逃至中国大陆,为台湾大学首位转读之陆官学生,陆官第44期第二名毕业[113][114]
1980 民国69年 5月8日,专科3期入伍,入伍训改为二个月,首届企管科一般组改由陆官学年教育。民国71年5月,草绿服、军便服都改同正期班生是白色横杠、军常服是黑杠。1980年9月,神龙小组张辑善少校甄选专科1期步校20人及炮校4人训练,是陆官专科班神龙小组诞生始序。民国69年10月由专二、三期学生组成千人劈刺枪部队,先期配合侨泰演习操演,70年123自由日首度对外于台南市演出,并赓续于北、中、南县市表演。
1981 民国70年 4月30日,专科4期入伍,首届由专科班毕业少尉专科1期返校带领专科学弟入伍。10月10日,专科3期参加台北国庆阅兵,为首次专科班以整个连队参与国庆阅兵活动。陆官派出1个学生营辖3个连参加,第1、2连由学指部组成,第3连由专科3期编成。1982年5月专科3期与专科4期草绿服换挂同正期班白色年级臂章。
1983 民国72年 10月,专科5期于高雄市立体育场担任侨泰演习千人刺枪术表演,为陆官单期首次千人表演刺枪期别。
1984 民国73年 5月3日,专科7期一千五百余人入伍,毕业人数1565人。5月,专科5、6、7期换戴同正期班“学生”领章。
1984 民国73年 6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由黄埔1期徐向前任首届会长[8]
1985 民国74年 5月,专科8期入伍,首届由专科班在校最高年班专科6期带领学弟入伍,专科5、15期是两个未带专科入伍生之班队,而专17期是由卫武营士官带入伍之班队。11月,专科8期乙班入伍,为陆官首届因学员不足补梯次招生,原5月入学专科8期改称(甲班)[81]
1986 民国75年 05月9日,专科9期1572人入学,为陆官专科班最多人数之期别。
1988 民国77年 6月16日,总统李登辉参加陆军官校64周年校庆[25]。12月4日:“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在陆军官校凤山成立,由黄埔14期刘戈仑任首届会长[115][92]
1990 民国79年 1月起,73年班(含)以前领取战士授田凭据补偿金[116][117]。2月9日,退辅会从民国79年2月9日后(专科81年班含),服役未满10年者,不予核发荣誉国民证。“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荣誉国民证制发作业规定”[118]10月21日:“汉疆演习”机降“钓鱼台”,护卫台湾区运圣火登岛宣示主权,这是陆官专科班干部最接近临战的一次。突击队队长为陆军独立第62旅步4营45连连长,专科6期关至德上尉[119]
1991 民国80年 1月1日,台北成立“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由黄埔1期邓文仪任荣誉会长及大会主席,第一任会长由蒋纬国担任。[91]1993年,正期班之毕业中尉任官,自正62期起改少尉任官。1994年,正期班第67期招收女性学员。1998年,招收大学储备军官训练团学生[90]。1999年,国防部将校枪由57式步枪换装为65K2式步枪,并统一将军职兵籍名牌号码与身份证字号结合使用。
2000 民国89年 6月16日,总统陈水扁参加陆军官校76周年校庆。[27]
2003 民国92年 4月,军方依2000年民进党陈水扁执政后要求对废除“踢正步”进行调整研究,在总统府军事会谈中,陈水扁核定废止国军“踢正步”,国防部再下令以踢正步违反人体工学废除国军此项训练,部队一体适用。民国70年初专科二、三期时已有参加台北国庆阅兵典礼[120]
2004 民国93年 7月1日,专科1期王信龙晋任少将,为陆官专科班首位将军[121][122]。7月12日,专科末届第27期入学后,陆官取消了专科学制,继后的专科班迁往“陆军专科学校”(陆军士校改制)继续招生[81]
2006 民国95年 8月,国防部精进案实施,并将各官校校长的官阶降为少将。时任官校校长王根林提前于7月1日退休,校长一职暂由陆军副总司令贾辅义代理一个月。8月1日,首任少将编阶校长陈良沛(陆官48期)上任,他也是第一位出生于台湾的校长[123][111]
2007 民国96年 11月7日,帽制更改,民国96年11月7日总统华总一义字第09600147261号令公布陆海空军服制条例[124][125],国军所有中校(含)阶的军官,所穿戴的“大盘帽”、“军便帽”均都加“帽饰”……,故同上校帽子已统一式样,即帽檐开花。
2011 民国100年 1月3日,专科2期邵定谦为陆官专科班毕业生首任军事院校(装甲兵)校长[126]。7月23日,专科5期庆祝建国百年返校参访,与会近八百人,创陆官单日单一期别返校人数最高记录[127];同日专科5期制颁纪念章,为专科班首座襟授纪念章。
2012 民国101年 1月1日,专科1期王信龙晋任中将,为陆官专科班首位中将[121],并于7月2日接任国防部人事参谋次长[122]。1月8日,专科班庆祝中华民国建国百年,于台中市西屯区东海渔村花园婚礼会馆办理一百年度年终联合餐会,与会七百余人,为专科班毕业后首届人数最多聚会[128]。2月18日,专科5期成立专5期文物馆,为陆官专科班首设文物专网[97]。10月24日,专科5期成立专5期行义团,为陆官专科班首设行义慈善团队[95]
2013 民国102年 10月26日,“陆军官校校友总会”在台北新店彭园会馆成立,总会长由胡筑生担任,前行政院长郝柏村、陆阶退役上将、历任官校校长等近一千五百人出席[93]
2014 民国103年 6月14日,为纪念黄埔军校90周年校庆,台湾举办黄埔军校创办90周年学术讨论会[129]。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了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座谈会并发表讲话[130]
2014 民国103年 6月16日,总统马英九主持陆军官校成立九十周年校庆暨三军官校联合毕业典礼[32]
2014 民国103年 12月14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专科班校友会”于台中市潮港城国际美食馆召开成立大会,由专科1期罗财维担任第一届理事长,会中通过组织章程、会徽会旗之制定[94]
2015 民国104年 5月19日,专科4期詹彦峰于陆官母校设立“崇学奖学金”,鼓励后进崇学尚武之精神,为专科班首次成立之奖学金。
2016 民国105年 6月12日,陆官校友总会致旗,由陆官专科班校友会筹组“中兴演习-正步队”参加台北“612凯道阅兵”活动[131][132][133]
2016 民国105年 6月16日,总统蔡英文参加凤山陆军官校校庆。[33][34]
2016 民国105年 12月1日,陆官专科班第1期王信龙晋升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担任陆军司令,是中华民国陆军官校史上专科班出身的最高阶将领,也是中华民国陆军史上第一位专科班出身的上将[134]

历任校长[编辑]

创校校长蒋中正军职历任特级上将(五星上将),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与军事委员长,在早期国军中,“校长”一词属蒋介石专有,1947年10月蒋中正首次退位改任名誉校长,由陆官第1期毕业之将领关麟征担任校长。1950年8月在台复校后首届校长由罗友伦中将接任。2006年8月首任少将编阶校长为陈良沛[111]

任届 任期 姓名与职位 学历
01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蒋中正上将 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炮兵科11期
02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关麟征中将 日本振武学校炮兵科陆官1期
03 1949年9月-1949年12月 张耀明中将 陆官1期
04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罗友伦中将 陆官7期
05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谢肇齐中将 陆官6期
06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诚中将 陆官6期
07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叆中将 陆官4期
08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张立夫中将 陆官8期
09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中将 陆官10期
10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中将 陆官11期
11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谦中将 陆官16期
12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许历农中将 陆官16期
13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远中将 陆官16期
14 1981年7月-1983年6月 卢光义中将 陆官22期
15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黄幸强中将 陆官22期
16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黄耀羽中将 陆官24期
17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汤元普中将 陆官29期
18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中将 陆官30期
19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杨德智中将 陆官33期
20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马登鹤中将 陆官29期
21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阳中将 陆官34期
22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中将 陆官35期
23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张岳衡中将 陆官34期
24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杨国强中将 陆官41期
25 2005年7月-2006年6月 王根林中将 陆官40期
代理 2006年7月 贾辅义中将 陆官39期
26 2006年8月-2010年7月 陈良沛少将 陆官48期(降编为少将阶)
27 2010年7月-2012年7月 全子瑞少将 陆官正51期
28 2012年7月-2015年2月 刘得金少将 陆官正53期
29 2015年2月-2017年9月 张捷少将 陆官正55期
30 2017年9月-2018年12月 陈忠文少将 陆官正56期
31 2018年12月-2021年12月 陈建义少将 陆官正59期
32 2021年12月-2023年7月 侯嘉伦少将 陆官正62期
33 2023年8月- 余剑锋少将[135] 陆官正59期

创期史[编辑]

陆官第1期[编辑]

陆官第一期(黄埔一期)步兵科潘学吟毕业证书

陆官第1期别称黄埔1期。民国13年(1924年)2月10日分配各省区招考学生名额,拟订招324名,另备取50名,惟当时各省多在军阀掌握之下,不易公开招生,故委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回籍后代为招生。3月1日,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与简作祯等人为试验委员。3月27日起三天假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验场,举行入学考,共计考生一千二百余人[136],4月28日放榜,正取350人,备取120人,加上保举共499人,组成学生总队,编成4个队,每队分3个区队,于5月5日入学,6月16日开学。时任校长蒋中正,教练部主任李济深,总队长邓演达,第一队队长吕梦熊,第二队队长茅延祯,第三队队长金佛庄,第四队队长李伟章[137]。同年11月30日毕业考试及格465人,民国14年(1925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另有一说,由湘军讲武学堂并入的158人,四川第6队学生的22人也并计入第1期毕业,共645人均为步科。黄埔1期最年轻者为时年未满17岁的刘咏尧(1907-1998年),他将自己的年龄报大二岁方得入伍,艺人刘若英之祖父。年纪最长者为胡宗南(1896-1962年)于28岁时就学陆官,前国安会秘书长胡为真之父。[138],而最后在世者为孙元良(1904-2007年)享寿103岁,艺人秦汉之父[139][140]

毕业证书有二式:“毕业证书”在1924年11月30日发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学生。“卒业证书”在1925年3月1日发脩学期满考试及格学生[38]

陆官专科班第1期[编辑]

陆官专科班第1期同学会会旗

陆官专科班第1期简称陆官专1期。甄试合格有一千二百余人,于1978年4月28日(外岛区4月27日)入营陆官东、南营区[81],同专科五校(陆官、政战中正理工国防医学院宪兵)共二千余人于5月1日开学入伍训三个月,7月28日结训,1980年1月28日接受3个月专精教育,4月28日接受半年分科教育 ,1980年10月27日毕业任官少尉授二专文凭,毕业前三名为张堂贵、颜天𫓹与黄金庭,总毕业人数1,058人。在学学制为二年半,学年教育以机械土木科八百余人编一个营5个连,企管科280人(一般组200人、财经组80人)由财经学校学年教育编2个连,许历农朱致远中将为前后任校长,刘大君与刘宁善上校为前后任指挥官。毕业时机械土木科797人与企管科一般组193人分发步、炮、装、海陆等兵科共990人,服役六年于1986年10月26日退伍,企管科财经组选财经兵科68人服役十年,总服役人数1,058人。将领有王信龙上将、陈健财中将[141]、白永成少将三人,而王信龙于2016年12月1日晋升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历任国防部军备副部长、陆军司令国防大学校长,更是陆军官校史上专科班出身的最高阶将领,也是中华民国陆军史上第一位专科班出身的上将。[121][122]

为发扬黄埔精神与校训,凝聚革命情感,专科1期校友于民国101年(2012年)4月28日,在台中市潮港城国际美食馆成立“联谊会”,首届会长由罗财维担任,并通过组织章程、会旗制订与期徽释意:“青天白日国徽”象征效忠国家,保国护疆卫民之意;“亲爱精诚”为陆官校训;“陆军官校专科1期”为校名与期别;“五处盾形光芒”喻五种兵科为部队后盾,光耀1期;“嘉禾”象征国军以农建军,寓兵于民,祥瑞及丰收战果之意,二禾各七组穗粒喻示不管在校七连队同学或毕业后为七连队校友,均如嘉禾成长茁壮;并由专科一期于103年(2014年)12月14日主筹成立专科班校友会。

专科1期于2018年4月28日陆官入学40周年纪念日,上午在云林县二仑慢速垒球场举办连队慢速垒球赛,下午于剑湖山世界王子大饭店召开成立“同学会”,由陈世义主持,并办理联谊餐会,出席百余人,选出第一届理监事,复于2018年5月17日在台中市潮港城国际美食馆召开理监事会议,选出周志祥为首届同学会理事长。[142]

各连人数:机械、土木科:专1连、156人。专2连、176人。专3连、155人。专4连、152人。专5连、158人。企管科:企5、6连:一般组、193人。财经组、68人。总计1,058人。

毕业证书有二式:“军职毕业证书”在1980年10月27日发毕业学生。“专科毕业证书”在1980年10月29日发毕业学生[143][1]

校区[编辑]

广州黄埔旧址[编辑]

黄埔军校大门中央上方横上有谭延闿[144][145]所书“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在二门门口挂着“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二门右侧墙壁上挂有蒋介石手书的校训“亲爱精诚”[146]。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迹陈列室”,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原为清朝海关总税务司[147][148]。位于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中国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林则徐[149]焚鸦片、义和团[150][53][注 2]

东征阵亡烈士墓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岗,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1925年中华民国军政府纪念讨伐陈炯明[151][152][153]等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于1926年6月落成,葬有516位烈士遗体。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大字由蒋中正书。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冢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在1984年修缮复原[154]

北伐纪念碑矗立在长洲岛平岗,是纪念北伐阵亡的军校生建立高10米的花岗石碑。由军校代校务何遂撰写碑文“平冈之石齿齿兮,黄埔之水淙淙;屹丰碑以万世兮,将以垂纪于无穷”。碑的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纪念碑”,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阵亡的独立团第一营营长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但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大部分共产党员阵亡者的名字未能刻记。[155]

军校后山的八卦山顶建有高40米孙总理纪念碑,于1928年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碑顶塑有孙总理铜像,高达2.6米,重逾2,000斤,是中山先生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篠原金作工场铸造。碑的正面为“孙中山纪念碑”六个隶书大字,背面为总理像,东面为总理遗训,西面为总理开学训词。从山底到山顶的阶梯所在的山壁用石材装饰,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156]

1937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利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创办“黄埔中正学校”,学校沿用黄埔军校“亲爱精诚”校训,但创作新校歌。后学校历次迁徙易名为“广东省立黄埔中正中学”、“广东省立黄埔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157]

台湾凤山现址[编辑]

复校初期人工开辟之黄埔湖

陆军官校腹地约173公顷,大门对面有“亲爱精诚”大型牌楼,大门上方横书“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是蒋中正所书。入门两旁分竖“爱的教育”、“铁的纪律”标语。司令台挂着蒋中正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学校设有校史馆,外墙挂有“国家”、“责任”和“荣誉”三个标语(原本第一及第二个标语“主义”和“领袖”已基于“军队国家化”之《宪法》规范和理念而撤除)。校区分“北营区”、“南营区”(白宫)及“东营区”;“北营区”有志清、敬之、百韬、清泉、灵甫楼等房舍,而“东营区”现改建为多功能的学生活动中心。中正堂为新式美伦美奂巴洛克式礼堂,原礼堂蒋中正骑马铜像移至志清楼。还有人工湖泊“黄埔湖”,沿着湖畔有黄埔公园、觉民楼、岳飞铜像、科学工程馆、金门之虎战车、黄埔宾馆及游泳池;野外训练有先锋路、612与714高地[158]

学制及生活[编辑]

大陆时期[编辑]

陆官的军校教育,虽规定学制为3年,但因初期时的用人迫切,实际上为半年到两年半不等。第1期学生都为步兵科之训练,第2期学生才开始分有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等5科。第3期学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过3个月的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第4期学生以后再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后期又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军事教育课目区分学、术科,着重在军事教育训练,而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159]

学科教育[编辑]

学科方面教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与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学识,继教以战术、兵器、交通与筑城等四大教程。而军制学、交通学、军队内务规则、陆军礼节、军语与军队符号等,亦择要讲述。至于战术作业与实地测图,亦按步实施[160]

术科训练[编辑]

术科训练内容为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与野外演习等。以单兵徒手教练,习各种步法暨转法,俟操作娴熟,施以班教练及排连营教练,如方向与各种队形之变换。徒手操作熟练后,继施以持枪教练,乃至单兵以至班排连营,凡托枪、下枪、举枪、装退子弹、上下刺刀、各种射击与各种行进,密集、疏开、散开等队形,以及各种战斗教练。除制式教练外,野外演习尤为重要。凡单兵战斗动作,以及行军宿营、战斗方式、连络勤务与构工作业等均按照教育步骤依次实施。此外,夜间演习、实弹射击与阅兵分列各项检查,亦确时教练。在术科方面,对于战斗教练与实弹射击二项更为要求,期能于短时间内收最大之效果[161]

学员生活[编辑]

陆军官校在建校初期,学员的生活是艰苦的,学生的服装只是一套灰布的衣服,没有袜子,赤足穿草鞋,住在临时用芦席搭成的棚里,睡的是用竹子做成的床,求学期间,岛四面都是敌人,既要上课,又要打仗。在大陆时期,军校规定每天早上听到军号声起床、穿衣、打绑腿的时间只有3分钟,吃早饭只有10分钟。天气炎热,吃稀饭都会嘴烫。一些来自北方地区的学员还要适应广州的饮食。尽管环境险恶,但军校的日常训练却是严格的。许多学生在黄埔学习七八个月,却从未到过广州市区[162]

台湾时期[编辑]

学科教育[编辑]

在于建立内省的智慧,而军官养成教育贵在内化,进而塑造顶天立地、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干部,培养“勇、毅、稳、健”的军人气质。在大学部设有应用外语系、政治系、管理科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机械系、电机系、运动科学系、资讯系与土木系等十个系,在专科部(1978至2004)则设有企管科、机械科、电机科与土木科等四个科[163]

军事训练[编辑]

在于精练体能战技,娴熟班战斗教练及相对编制兵器,以建立军事发展潜力为考量,置重点于培养对军事理论、兵学兴趣与基本战斗技能素养,奠定尔后教育及后续进修之基础。“入伍教育训练”为民转军的初体验,其教育训期共八周,课程排定以体能训练(陆军操、初步运动、战地运动、持枪运动、草坪运动、枕木运动、基本体能测验)、手榴弹投掷、五百米障碍超越、刺枪术等单兵应具之体能要求和初级战技技能课目为主,以奠定尔后军事训练之基础。“寒暑期军事训练”在每学年寒暑假期间实施,训期共计10周(含兵科见学暨军种交织教育),以验证班以下战斗教练、相对编制武器课程与三军联合作战之概念,强化军事基础教育。“分科教育”于完成学年教育后实施,训期共计半年,兵科有步兵炮兵装甲兵海陆化学兵工兵财经行政经理通信兵宪兵航空兵等类,其中以步兵炮兵装甲兵、与海陆为战斗主要兵科,而专科1至4期企管科分一般、财经组,财经组是先至财经学校接受学年教育,再回官校接受专精教育,依成绩及志愿分发各兵科学校训练[164]

  1. 步兵校歌[165]:临阵当先,决战致胜,我们步兵为主兵;风雨不足畏,地形任纵横,勇猛顽强,歼敌建功,忠诚精实,名将多出自吾校,不怕苦,不怕难,光民族,复国土,碧血丹心,为国干城,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2. 炮兵校歌[166]:炮声隆隆,导弹升空,这是国军新炮兵。精研新学术,培育新精英,我们是胜利的先声。支援友军,以火力消灭敌人,重联战,讲协同,八二三,建奇功,严格精实,革新作风。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3. 装甲兵校歌[167]:勇猛顽强,迅速机动,发挥装甲兵雄风,恪遵我校训,浩气贯长红,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团结一致,发扬诚爱热精神,我们是锥之尖,我们是刀之刃,凭式飞轮,旋转乾坤,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4. 海军陆战队校歌[168]:万寿山前,太平洋滨。陆战精英,志豪气虹,发扬黄埔精神,三民主义是从,研习联合作战,精练两栖技能,誓永远精诚,为战斗先锋。振兴中华,促进大同。

生活管理[编辑]

生活公约内容为:身为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发挥“亲爱精诚”校训;确定“我是最好的”认知;贯彻尊师重道、存诚务实的要求[169]

早期学生教育是铁的纪律胜过爱的教育,强调服从,入伍训练回话时,更只有“是、不是、没有理由”三句话,不准辩解。而黄埔十道菜又称“黄埔十大酷刑”,是家常便饭,它是陆官来台后早期干部创制,用于处罚学生之方式,强调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叫“磨练”。不过随着时代演变,现在陆官的教育较讲求人性化之管理[170][171]

黄埔寿歌[编辑]

虽然入伍操练极为严格,但也注重学生休闲团康与庆生活动,而“黄埔寿歌”是入伍必教唱之歌,用于学校庆生聚会,并带入部队与官兵庆生活动之歌曲。

歌词:寿星的脸上微微笑,快乐的诞辰在今宵,祝福你,祝福你,祝你寿比南山高。花长好,月长圆,欢乐歌声在今宵。花长好,月长圆,欢乐歌声在今宵。寿星的脸上微微笑,快乐的诞辰在今宵,祝福你,祝福你,祝你寿比南山高。曲改编自“葡萄仙子”电影插曲《快乐诞辰》。[172]

校友[编辑]

著名校友[编辑]

中国国民党[编辑]

在大陆抗战与国共内战时期担任指挥官,及来台湾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部长之高级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关麟征黄杰陈大庆黄维郑洞国[173]宋希濂孙元良[174]李仙洲毛人凤[175]张灵甫李默庵陈明仁[176]刘安祺高魁元康泽郑介民李延年[177]李弥[178]胡琏[179]唐生明俞济时戴笠郝柏村傅桓蒋仲苓王昇沈发藻刘戡范汉杰余程万[180]邱清泉彭孟缉[181]罗列于豪章马安澜黄幸强陈廷宠李祯林汤曜明[182]霍守业朱凯生胡镇埔[183][184][185]赵世璋杨天啸陈镇湘[186]李翔宙[187][188][189][190]许历农周仲南[191]丁渝洲陈守山[192][191]马安澜薛石民郑为元罗本立高华柱[193]等人。

来台后的陆军官校专科班仅开办了27年(期),也产生了二十多名将领,有王信龙(现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21][122]白永成陈健财[141]邵定谦[126]黄国明童盛雄杨国隆刘木聪朱富圆张性竹房茂宏[194][195]古胜文[196][197]何启镇[198][199]沈能策杨基荣刘丰荃丁大成许静芝[200]赖荣杰[201]林帝志[202]傅政荣[203]黄世贤张台松俞文镇庄有凯林正廷[204]等人。

中国共产党[编辑]

陆官在实施清党反共宁汉分裂前,方有师生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黄埔,其担任抗战与国共内战时知名指挥官有左权陈赓[205]徐向前林彪[206]蒋先云刘志丹罗瑞卿周士第许光达[207][208]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宣侠父[209]郭天民陈奇涵陶铸[210]郭汝瑰[211]等人。

其他[编辑]

校友会[编辑]

陆军官校专科班校友会会旗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编辑]

1926年,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中正向中国国民党中央提出建议,除了清除国军干部中的中共党员外,成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同学会,以增进黄埔军校毕业生之间的感情,并清除中共在黄埔军校中的影响力。所有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员,需忠于国民党,奉行三民主义,绝对服从蒋校长领导,严格禁止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违者以叛逆罪嫌惩处。

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

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立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作为宣传组织。在整风运动中,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的多名成员遭到整肃,活动中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后,至文革结束前,黄埔同学会延安分会没有继续活动。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黄埔军校同学会于1984年6月14日在中国大陆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黄埔1期徐向前任首届会长,程子华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任副会长,黄埔老师聂荣臻许德珩任顾问[8][219][220]

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编辑]

1990年,黄埔1期邓文仪以探亲为由,访问中国大陆,与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徐向前及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会面。在返回台湾后,推动台湾区的黄埔同学会成立。1991年1月1日,“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于台北成立,由邓文仪、袁朴刘藩刘咏尧丁德隆等138人发起成立,邓文仪任荣誉会长及大会主席,第一任会长由蒋纬国担任[91]

陆军官校校友总会[编辑]

陆军官校校友总会[115],其前身为陆军官校校友会[92],是中华民国中央军事院校校友总会之分会。中央军事院校校友总会于1988年9月3日在台北中山堂召开成立大会,陆官10期王多年担任第一届理事长,总会复要求于1988年12月4日在高雄县凤山镇由三百名校友召开成立“陆军官校校友会”,陆官14期刘戈仑任首届会长。而改制后的“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校友总会”于2013年10月26日在台北新店彭园会馆成立,首任总会长由陆官40期胡筑生担任,前行政院长郝柏村、陆阶退役上将、历任官校校长等近一千五百人出席。校友总会每年定期召开会员大会,并于2007年起办理杰出校友表扬,校友总会宗旨在谋取校友权益福祉,增进同学情感,凝聚黄埔子弟的向心与力量[93]

陆军官校专科班校友会[编辑]

陆军官校专科班校友会于2014年12月14日在台中市召开成立大会,逾二百人与会,陆军官校校友总会副总会长吴斯怀将军出席指导,会中通过组织章程、会徽会旗之释义与制定[注 3],由专科1期罗财维担任第一届理事长[94]。校友会之宗旨,在谋取校友权益,凝聚黄埔向心,与投入社会公益[223],并于2016年度起办理杰出校友奖章之表扬[224]

参见[编辑]

注解[编辑]

  1. ^ 开学日细致行程为:1、06时:大元帅孙中山身穿白色中山服,头戴“拿破仑”式白帽,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舰由大本营出发,江汉舰随同翼卫。2、07时40分:孙中山抵校,校长蒋中正与妻子陈洁如及校员生在校前排队奉迎,后入校长室小憩,并浏览职员及教授计划各项图表,旋由教授部王柏龄主任,带领各教官进见,又由教练部主任李济琛带领各队长及特别官佐进见。3、08时50分:大元帅巡视官校讲堂及寝室。4、09时20分:孙中山回校长室稍憩,即赴礼堂演说,孙作出了“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讲话,孙向学生说: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勉学生以须做革命党,唯革命党乃能一以当百,演说约一时之久,其词甚长,演毕群呼孙总理万岁!国民党万岁!5、11时30分:全体集合操场,举行开学式,学生先向党旗行三鞠躬礼,次向校旗行三鞠躬礼,再向孙总理行三鞠躬礼,孙说之所以择定陈炯明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黄埔军校开学典礼[46],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历史教训,坚决为缔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后由胡汉民总参议宣读总理训词,汪精卫委员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宣读祝词,而孙总理提的书面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是由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编写,其内容后来更制订为中华民国国歌歌词。6、13时:至食堂午宴。7、15时:至操场阅兵式及分列式。8、17时:列队欢送大元帅孙中山出校。9、19时:晚宴,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广州市党部公宴。10、20时:晚宴毕散会[50][51][52][53]
  2. ^ 数字统计不一。按唐德刚《晚清七十年》,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及少数威海卫华人兵)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国五十人,意国五十三人。 抗击八国联军侵犯天津沙基惨案和攻打惠州四幅大型油画;礼堂悬挂廖仲恺朱执信史坚如等名人像。黄埔军校当年的“清党”便是在俱乐部举行。俱乐部西侧的游泳池原是小船坞改建。[53]
  3. ^ 陆官专科班校友会会徽释义:“章体”为蓝底、白圆框,示青天白日。“校徽”置中与“专科”之班别,寓专科班源自陆官黄埔正统。外围有“金色光芒”27道,象征专科班27期校友都是专科之光。总寓:在青天白日下的陆官专科班学生接受黄埔正统养成教育,任官后的毕业校友,不管在伍或社会,都是良兵良民,为社会中坚、发光发热。会旗“旗面”为红底,中置“会徽”,最左缘白底黑字直书“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专科班校友会”。复于2019年1月12日第三届会员大会修订“会旗”红底面之会徽外缘增“黄埔”二字[221][222][53]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1.0 1.1 1.2 校史簡介.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3) (中文(台湾)). 
  2. ^ 數位校史典藏.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中文(台湾)). 
  3.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校徽.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2-12-25 [201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中文(台湾)). 
  4. ^ 陸軍軍官學校校旗.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中文(台湾)). 
  5.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校訓.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2-12-25 [201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中文(台湾)). 
  6. ^ 傅应川. 名家-共同傳承黃埔精神. 台北: 中时电子报. 2014-06-19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台湾)). 
  7. ^ 黃埔校歌. 北京: 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6-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7) (中文(中国大陆)). 
  8. ^ 8.0 8.1 8.2 8.3 黄埔精神與抗戰勝利的歷史經驗. 北京: 黄埔军校校友会. 2008-06-25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0) (中文(中国大陆)). 
  9. ^ 陳祖康. 北京: 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2-09-21 [2014-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中国大陆)). 
  10. ^ 黄埔军校校歌.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中国大陆)). 
  11. ^ 校歌勒石.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0-01-02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中文(台湾)). 
  12. ^ 黄埔軍校創校.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中文(台湾)). 
  13. ^ 谢佳珍. 台立委:軍歌不合時宜 國防部:研究改進. 台北: 中央社. 2006-01-12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台湾)). 
  14. ^ 高凌云. 刺激犯台?陸官校歌要換. 台北: 联合晚报. 2006-01-12 (中文(台湾)). 
  15. ^ 洪哲政. 校歌「『黨』旗飛舞」不改 陸官:校務會議全數支持. 台北: 联合报. 2018-04-10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2) (中文(台湾)). 
  16. ^ 杨镇全. 陸官校歌爺爺填詞 孫子捍衛原創. 台北: TVBS新闻. 2006-03-13 (中文(台湾)). 
  17. ^ 嚴德發:陸官不會改校歌 中正預校不會改名. 台北: 联合报 记者程嘉文.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2) (中文(中国大陆)). 
  18. ^ 李金生. 官校出身陳滄江挺黃埔 「蔣公」肖像高掛競選總部. 中国时报即时新闻. 2019-01-16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7) (中文(台湾)). 
  19. ^ 黃埔軍校建校開學日由來.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中文(中国大陆)). 
  20. ^ 20.0 20.1 20.2 20.3 陸軍官校成立三十周年校慶. 台北: 军闻社. 2009-06-29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2) (中文(台湾)). 
  21.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21.11 21.12 21.13 21.14 21.15 21.16 21.17 21.18 21.19 21.20 21.21 21.22 21.23 陈布雷等.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中文(台湾)). 
  22. ^ 陸軍官校成立45周年校慶訓詞. 台北: 中正文教基金会.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台湾)). 
  23. ^ 中国电影制片厂. 陸軍軍官學校慶祝50週年校慶. 台北: 中国电影制片厂. 2008-06-28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台湾)). 
  24. ^ 遍地桃李 陸軍官校建校60周年.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09-10-06 [201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2) (中文(台湾)). 
  25. ^ 25.0 25.1 台视新闻. 李登輝總統參加陸軍官校64周年校慶. 台北: 台湾电视公司. 1988-06-16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台湾)). 
  26. ^ 陸軍官校建校70周年校慶. 台北: 中华民国总统府. 1994-06-16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台湾)). 
  27. ^ 27.0 27.1 杨孟瑜. 陳水扁首次主持校閱大典. 香港: BBC新闻网. 2000-06-16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中文(台湾)). 
  28. ^ 臺灣黄埔校友聚會慶祝建校80周年. 北京: 新华社. 2004-06-16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3) (中文(中国大陆)). 
  29. ^ 黄文宗. 李傑:持續發揚黃埔精神 落實軍隊國家化. 台北: 中央社. 2004-06-14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中文(台湾)). 
  30. ^ 康世人. 正統黃埔80週年校慶 臺灣高雄鳳山陸軍官校盛大展開. 台北: 中央社. 2004-06-14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中文(台湾)). 
  31. ^ 洪臣宏. 「黨旗飛舞」…陸官校慶 馬領唱校歌. 台北: 自由时报. 2008-06-17 [201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台湾)). 
  32. ^ 32.0 32.1 總統出席「黃埔建軍暨建校90週年校慶典禮」. 台北: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4-06-16 [201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台湾)). 
  33. ^ 33.0 33.1 黄埔校庆 蔡勉励“为2300万人牺牲” 行扶手礼校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 (台湾),2016年06月17日
  34. ^ 34.0 34.1 全文/蔡英文陆军官校阅兵 霸气提醒“贪生怕死莫入此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三立新闻,2016年06月16日
  35. ^ 陸軍官校建校50周年郵票. 北京: 说钱网. [201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中国大陆)). 
  36. ^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郵票. 北京: 说钱网.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中国大陆)). 
  37. ^ 陈斌华. 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黃埔風雲人物》專題郵品紀念冊北京首發. 北京: 新华网. 2012-12-12 [201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25) (中文(中国大陆)). 
  38. ^ 38.0 38.1 黃埔建校. 台北: 国军历史文物馆. 2012-10-12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7) (中文(台湾)). 
  39. ^ 黃埔軍校. 辽宁广播电视. [201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中文(中国大陆)).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吕芳上策划,王奇生、汪朝光、邵铭煌、林桶法、金以林、黄道炫、杨维真、刘维开、罗敏著. 《蔣介石的親情、友情與愛情》. 台北市: 时报文化. 2011-03-18. 
  41. ^ 蒋中正. 《苏俄在中国》. 1983-12-25. 台北市: 中央文物供应社.
  42. ^ 廖仲愷. 北京: M1905电影网.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6) (中文(中国大陆)). 
  43. ^ 黄埔本校建校初期教職員工.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9) (中文(中国大陆)). 
  44. ^ 何虎生. 孙中山传 第二版. 中国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6-03: 339-340. 
  45. ^ 45.0 45.1 45.2 黄埔軍校創校. 中国黄埔军校网. 北京.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8) (中文(中国大陆)). 
  46. ^ 46.0 46.1 黃埔軍校建校開學日由來. 中国黄埔军校网. 北京. [2014-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中文(中国大陆)). 
  47. ^ 陸軍官校開幕紀盛. 中国黄埔军校网. 北京.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中文(中国大陆)). 
  48. ^ 廣州陸軍軍官學校開幕紀盛. 上海: 民国日报. 1925-06-22 (中文). 
  49.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09: 52. ISBN 9571406635 (中文(台湾)). 
  50. ^ 陸軍官校開幕紀盛. 中国黄埔军校网. 北京.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中文(中国大陆)). 
  51. ^ 廣州陸軍軍官學校開幕紀盛. 上海: 民国日报. 1925-06-22 (中文). 
  52.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09: 52. ISBN 9571406635 (中文(台湾)). 
  53. ^ 53.0 53.1 53.2 53.3 佐藤公彦. 《義和團的起源及其運動︰中國民眾Nationalism的誕生》.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04-01. ISBN 9787500459965 (中文(中国大陆)). 
  54. ^ 王尔敏校订. 现代教育研究社编辑委员会 ,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现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55. ^ 55.0 55.1 1924年孙中山扣押走私军火为何引发广州商团叛乱. 北京: 凤凰网. 2011-07-19 [2013-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中国大陆)). 
  56. ^ 56.0 56.1 哈佛号“运来”黄埔军校的第一场胜仗. 北京: 搜狐. 2012-04-19 [2013-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中文(中国大陆)). 
  57. ^ 57.0 57.1 57.2 黃埔日曆. 北京: 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9) (中文(中国大陆)). 
  58. ^ 黃埔時期校史簡介.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3) (中文(台湾)). 
  59. ^ 59.0 59.1 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简介. [2008年7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3日) (简体中文). 
  60. ^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1. ^ 马鸿雁:“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创办始末”,来源:《人民政协报》,2014年07月31日。. [2022年5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15日). 
  62. ^ 62.0 62.1 黄埔五期 郑庭笈:“黄埔五期‘清党’的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1960年版.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6). 
  63. ^ 何崇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广州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5). 
  64. ^ 谢冰莹:《从军日记》,1927年发表于武汉《中央日报》副刊。1928年秋上海春潮书局出版,林语堂把全文译成英文出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03月再版,ISBN 9787539935331
  65. ^ 何崇校:“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南下经过”,《广州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66. ^ 高正湘:“石醉六与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来源:《黄埔》杂志,2019年第三期.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5). 
  67. ^ 《广州市志·卷一》:大事纪 民国时期: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
  68. ^ 方鼎英:“黄埔军校‘清党’回忆”,《新化文史》第十三辑,2006年版。
  69. ^ 69.0 69.1 黄埔軍校在南京.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中文(中国大陆)). 
  70. ^ 70.0 70.1 南京時期校史簡介.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3) (中文(台湾)). 
  71. ^ 黄埔軍校各分校簡介.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中文(中国大陆)). 
  72. ^ 黄哲嗣:“浅述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黄埔》2012年第6期,第69-71页
  73. ^ 潘茂,“国民党中央军校特训班”,《湖北文史》2006年02期
  74. ^ 陈予欢:“胡伯翰与黄埔军校”,《黄埔》2016年04期.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5). 
  75. ^ 黄埔軍校成都校史.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中文(中国大陆)). 
  76. ^ 戴世进:“陆军军官第一预备学校生活回忆”,《黄埔》,2012年第1期,第38-39页。
  77. ^ 顾超光、黎高恩. 臺灣光復前日軍在鳳山的軍事設施探討. 八十三周年校庆基础学术研讨会.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07 (中文(台湾)). 
  78. ^ 78.0 78.1 朱卫国. 史海珍闻:最後一期黄埔軍校學生起義的經過. 北京: 人民政协报. 2009-10-30 [2014-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中文(中国大陆)). 
  79. ^ 79.0 79.1 79.2 成都時期校史簡介.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3) (中文(台湾)). 
  80. ^ 80.0 80.1 鳳山時期校史 復校演說.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5) (中文(台湾)). 
  81. ^ 81.0 81.1 81.2 81.3 81.4 專科專修班沿革. 高雄: 陆军军官学校专指部.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9-22) (中文(台湾)). 
  82. ^ 專科專修班沿革. 高雄.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7) (中文(台湾)). 
  83. ^ 83.0 83.1 黃埔軍魂. 台北: 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中文(台湾)). 
  84. ^ 黃埔軍魂. 台北: 国防部政战资讯网. 2011-06-04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中文(台湾)). 
  85. ^ 壯志豪情. 香港: 艺能影业有限公司. [201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中文(台湾)). 
  86. ^ 國防部慶百年拍軍旅劇 砸4千萬偏綠三立奪標. 苹果日报. 2011-02-12 [201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6) (中文(台湾)). 
  87. ^ 國軍偶像劇開拍 國防部慎重指導.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88. ^ 苹果余艾苔. 國防部修法公告 陸軍官校專科班走入歷史. 台北: 苹果即时新闻. 2017-05-14 [201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1) (中文(台湾)). 
  89. ^ 89.0 89.1 臺灣鳳山本校.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中文(中国大陆)). 
  90. ^ 90.0 90.1 90.2 鳳山時期校史簡介.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3) (中文(台湾)). 
  91. ^ 91.0 91.1 91.2 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 台北: 中华民国国防军事研究学会校. 2010-04-14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中文(台湾)). 
  92. ^ 92.0 92.1 92.2 陸軍軍官學校校友會.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88-12-04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中文(台湾)). 
  93. ^ 93.0 93.1 93.2 蔡和颖. 郝柏村:效忠中華民國是志業. 台北: 中央社. 2013-10-26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8) (中文(台湾)). 
  94. ^ 94.0 94.1 94.2 于郁金.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專科班校友會 羅財維當選首屆理事長任重道遠. 台北: 大成报. 2014-12-18 [2014-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9) (中文(台湾)). 
  95. ^ 95.0 95.1 孙丽菁. 陸官專五期行義網團 關注社會公益. 台北: 台湾时报. 2013-01-30 [201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3) (中文(台湾)). 
  96. ^ 陸軍軍官學校專科五期2013全國年會在省政資料館舉行,省府林政則主席親往祝賀. 南投: 台湾省政府. 2013-05-04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中文(台湾)). 
  97. ^ 97.0 97.1 张廷诚、萧宇廷. 軍事院校班隊陸軍官校專科5期. 台中: 青年日报. 2013-04-30 [2013-05-05]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98. ^ 洪德. 陸軍軍官學校專科五期2013全國年會在省政資料館舉行. 南投: TNN台湾地方新闻. 2013-05-05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中文(台湾)). 
  99. ^ 于郁金. 關注公益榮耀團結陸官專科五期8月9日親愛精誠返黃埔母校. 台北: 大成报. 2014-07-30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0) (中文(台湾)). 
  100. ^ 于郁金. 歡慶畢業30週年 陸軍官校專科5期返校參訪暨召開103年同學會. 台北: 大成报. 2014-08-11 [2014-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台湾)). 
  101. ^ 陸軍官校專科五期同學會重遊金門. 台北: 中时电子报. 2014-08-14 [2014-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6) (中文(台湾)). 
  102. ^ 许峻魁. 陸專五期同袍重遊金門島. 金门: 金门日报社. 2014-08-15 [2014-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中文(台湾)). 
  103. ^ 单补生. 孙中山与马林会谈纪要.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中文(中国大陆)). 
  104. ^ 黃埔建校至兩廣統一大事紀. 台北: 国军历史文物馆. 2013-10-11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中文(台湾)). 
  105. ^ 陈宇. 《中國黄埔軍校》.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012-04-01. ISBN 9787506553469 (中文(中国大陆)). “……筹委会决定在全国19个省进行招考。1924年2月10日,拟定招生名额为324人……” 
  106. ^ 单补生. 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共產黨員.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中文(中国大陆)). 
  107. ^ 陸軍官校開幕紀盛.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中文(中国大陆)). 
  108. ^ 108.0 108.1 東征校軍成立.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中文(中国大陆)). 
  109. ^ 教導團編制表.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中文(中国大陆)). 
  110. ^ 马樱健. 抗日名將關麟徵: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1). 北京: 中华网. 2012-03-07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2) (中文(中国大陆)). 
  111. ^ 111.0 111.1 111.2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歷屆校長.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2-07 [2012-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中文(台湾)). 
  112. ^ 顾超光、黎高恩. 臺灣光復前日軍在鳳山的軍事設施探討. 八十三周年校庆基础学术研讨会.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07-06-01. 
  113. ^ 陈宪良. 那一夜,金門全島緊急大搜索 一位受叛逃案牽連軍官的告白. 新新闻. 1998-03-29, (577) (中文(台湾)). 
  114. ^ 郑鸿生. 青年林正義之路. 文化研究月报-三角公园. 2002-06-15, (16) (中文(台湾)). 
  115. ^ 115.0 115.1 周力行. 陸軍官校校友總會今成立 傳承親愛精誠校訓精神. 台北: 军闻社. 2013-10-28 [2014-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中文(台湾)). 
  116. ^ 戰士授田憑據處理條例. 台北: 行政院. 1990-12-10 [201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1) (中文(台湾)). 
  117. ^ 戰士授田憑據處理條例施行細則. 台北: 行政院. 2006-08-04 [201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中文(台湾)). 
  118. ^ 榮民歷史文化網. 台北: 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 [201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5) (中文(台湾)). 
  119. ^ 黄铭俊. 國軍保釣漢疆突擊隊血淚史曝光. 亚洲周刊. 2012-11-11, 26 (45) (中文(台湾)). 
  120. ^ 林弘展. 揭密:國軍「踢正步」是怎麼消失的. 台北: 中时电子报. 2016-02-24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3) (中文(台湾)). 
  121. ^ 121.0 121.1 121.2 121.3 總統核定王信龍、季連成等30人晉任中將少將. 台北: 东森新闻云. 2011-12-25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2) (中文(台湾)). 
  122. ^ 122.0 122.1 122.2 122.3 林敬杰. 林鎮夷主持人事次長布達交接 勉健全制度確維戰力. 台北: 军闻社. 2012-07-02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6) (中文(台湾)). 
  123. ^ 臺軍官校長降編. 香港: 中时电子报. 2006-07-31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1) (中文(台湾)). 
  124. ^ 陸海空軍服制條例. 台北: 行政院 总统令 国防法规数据库. 2014-01-29 [201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2) (中文(台湾)). 
  125. ^ 陸海空軍服制條例 (PDF). 台北: 行政院 总统令 国防法规数据库. 2014-01-29 [2014-02-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02) (中文(台湾)). 
  126. ^ 126.0 126.1 刘育然. 楊天嘯主持裝訓部指揮官布達典禮. 台北: 军闻社. 2011-01-03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台湾)). 
  127. ^ 黄埔校友会讯. 將相本無種陸官健兒效命疆場 男兒當自強專五菁英奉獻國家. 台北: 黄埔校友会讯. 2011-10-10 [201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6) (中文(台湾)). 
  128. ^ 黄埔校友会讯. 專科校友創舉盛會 一脈相傳黃埔精神. 台北: 黄埔校友会讯. 2012-04-01 [201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3) (中文(台湾)). 
  129. ^ 陈小愿、刘舒凌. 臺灣舉辦黄埔建军90周年學術討論會. 北京: 中国新闻网. 2014-06-14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9) (中文(中国大陆)). 
  130. ^ 焦莹. 俞正声出席纪念黄埔軍校建校90周年座談會. 北京: 央广网. 2014-06-18 [2014-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中国大陆)). 
  131. ^ 卢冠妃. 向國旗及全民致敬!退役憲兵踢正步一雪前恥. 台北: 三立新闻网. 2016-06-11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5) (中文(台湾)). 
  132. ^ 黄旭昇. 歸鄉挺軍魂 凱道踢正步向台灣致敬. 台北: 中央社. 2016-06-12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中文(台湾)). 
  133. ^ 黄旭昇. 5年級大叔凱道踢正步 周美青現身觀禮. 台北: 苹果即时报中央社. 2016-06-12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中文(台湾)). 
  134. ^ 吕昭隆. 邱國正接參謀總長 王信龍升陸軍司令. 台北: 中时电子报. 2016-11-24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中文(台湾)). 
  135. ^ 游凯翔. 國軍8/1人事異動 余劍鋒接陸官校長. 中央社. 2023-07-27 [202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136. ^ 黃埔一期.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8) (中文(中国大陆)). 
  137. ^ 黄埔本校建校初期學生隊組織系統.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7) (中文(中国大陆)). 
  138. ^ 胡宗南遷台一心反攻 51歲和女特工成婚. 北京: 中国新闻网. 2014-01-20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中文). 
  139. ^ 歷經東征、北伐、抗日、國共內戰的最長壽國軍將領─孫元良將軍. 台北: Kenming的鲜思维.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中文(台湾)). 
  140. ^ 粘嫦钰. 不想沾光 秦漢極少提父親. 台北: 联合新闻网. 2007-06-11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台湾)). 
  141. ^ 141.0 141.1 国防部. 民國104年上半年將官晉任名單 晉任中將陳健財. 台北: 国防部. 2014-12-24 [2014-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5) (中文(台湾)). 
  142. ^ 于郁金.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專科班校友會 羅財維當選首屆理事長任重道遠. 台北: 大成报. 2014-12-18 [2014-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9) (中文(台湾)). 
  143. ^ 于郁金.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專科班校友會 羅財維當選首屆理事長任重道遠. 台北: 劲报. 2014-12-18 [2014-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中文(台湾)). 
  144. ^ 刘玲玲. 《“伴食宰相”谭延闿》. 百科知识. August 2012, (15): 50–52 (中文(中国大陆)). 
  145. ^ 雪珥. 十日都督焦大哥(二). 广州: 南方都市报. 2011-06-16 (中文(中国大陆)). 
  146. ^ 解思忠. 《黄埔精神的提煉概括》. 黄埔. May 2013, (3) (中文(中国大陆)). 
  147. ^ 财政部关税总局. 中華民國海關簡史. 台北: 财政部关税总局. 2008-06. ISBN 9570048611 (中文(台湾)). 
  148. ^ 歷任海關首長照片. 台北: 财政部财政史料陈列室.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台湾)). 
  149. ^ 林則徐大事年表1785-1798. 北京: 民族魂.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中文(中国大陆)). 
  150. ^ 劳乃宣 等. 《義和拳教門源流考》.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01 (中文). 
  151. ^ 师永刚、张凡. 《蔣介石:1887~1975(上)》.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1-03: 112. ISBN 9787507534474 (中文(中国大陆)). 
  152. ^ 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 台北: 中正文教基金会.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中文(台湾)). 
  153. ^ 陈炯明:维新立宪,辛亥与二次革命,闽南护法.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8) (中文(中国大陆)). 
  154. ^ 东征阵亡烈士墓园:逝者长眠 精神永存. 福州: 华广网. 2011-01-17 [201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中国大陆)). 
  155. ^ 黄埔军校旧址. 广州: 中国台湾网-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4-04-16 [2017-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1) (中文(中国大陆)). 
  156. ^ 黄埔军校外部建筑. 广州: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中文(中国大陆)). 
  157. ^ 广州六中. 广州: 广州市第六中学.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3) (中文(中国大陆)). 
  158. ^ 校園巡禮.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中文(台湾)). 
  159. ^ 走进黄埔军校的风云岁月:中国黄埔军校(全文).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文革研究网 陈宇.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1) (中文(中国大陆)). 
  160. ^ 王凤翎.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 第八卷》. 台北: 龙文出版社. 1990 (中文(台湾)). 
  161. ^ 黄埔一期軍事教育課目. 北京: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14-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7) (中文(中国大陆)). 
  162. ^ 黄埔军校:在大陆25载 设分校12所. 北京: 南都数字报. [2014-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中文(中国大陆)). 
  163. ^ 各學系.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中文(台湾)). 
  164. ^ 教學目標與訓練課程.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中文(台湾)). 
  165. ^ 步兵學校與校歌. 中华民国陆军.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中文(台湾)). 
  166. ^ 砲校飛彈學校與校歌. 中华民国陆军.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中文(台湾)). 
  167. ^ 裝甲兵學校與校歌. 中华民国陆军.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中文(台湾)). 
  168. ^ 海軍陸戰隊學校與校歌. 中华民国海军.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台湾)). 
  169. ^ 學生公約.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2) (中文(台湾)). 
  170. ^ 洪哲政. 國防部:天堂路是訓練 黃埔10道菜是凌虐. 台北: 联合晚报. 2013-10-24 [2014-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5) (中文(台湾)). 
  171. ^ 跨海大橋、孔明燈... 「黃埔名菜」整士兵. 台北: 中时电子报. 2013-07-21 [2014-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5) (中文(台湾)). 
  172. ^ “葡萄仙子”电影插曲《快乐诞辰》静婷 杨光合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华影业 百代天使唱片1956年10月25日[2022年10月31日]
  173. ^ 贺新初. 《周恩來與鄭洞國二三事》 蔡柏茂. 湘潮. April 2004, (4): 9–11 (中文(中国大陆)). 
  174. ^ 胡志伟. 《說國軍消極抗戰天理何在-抗日名將孫元良訪問記》. 黄花岗杂志. 2005-08-27, (3): 62–66 (中文). 
  175. ^ 蔣經國對毛人鳳的最後一擊. 北京: 中国新闻网. 2007-00-04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6) (中文(中国大陆)). 
  176. ^ 陳明仁起義部隊的叛逃風波. 泰州: 论文网.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5) (中文(中国大陆)). 
  177. ^ 歷史人物-李延年. 厦门: 查字典.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30) (中文(中国大陆)). 
  178. ^ 张维翰. 陸軍上將李彌將軍墓表. [2014-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4) (中文(台湾)). 
  179. ^ 歷史風雲人物之胡璉將軍-金門的現代「恩主公」. 北京: 新浪.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中文(中国大陆)). 
  180. ^ 虎賁將軍余程萬. 北京: 华夏经纬网. 2008-01-08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6) (中文(中国大陆)). 
  181. ^ 中華民國國防部針對「彭孟緝上將應移出忠烈祠」新聞稿. 台北: 中华民国国防部. 1999-03-02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台湾)). 
  182. ^ 湯曜明(西元1940~). 台北: 国军历史文物馆. 2013-08-22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台湾)). 
  183. ^ 蔡祯祥. 為陸軍開創宏觀願景. 桃园: 军闻社.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中文(台湾)). 
  184. ^ 陈奕廷. 《上將選立委胡鎮埔第一人》. 新新闻. 2011-10-21, (2011-10-21) [2014-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台湾)). 
  185. ^ 涉貪案重判 胡鎮埔:政治判決. 台北: 中央社. 2011-09-30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台湾)). 
  186. ^ 杨毅. 陳鎮湘:相信軍法不相信司法. 台北: 中时电子报. 2013-08-01 [2014-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1) (中文(台湾)). 
  187. ^ 憲兵司令部司令簡介. 台北: 宪兵指挥部.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7) (中文(台湾)). 
  188. ^ 陸軍司令簡略. 桃园: 中华民国陆军. [2014-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4) (中文(台湾)). 
  189. ^ 刘丽荣. 專業受肯定 李翔宙擔國安重任. 台北: 中央社. 2014-05-05 (中文(台湾)). 
  190. ^ 尹乃菁. 當年李登輝訪美 我方費心護國旗. 台北: 中国时报. 2000-08-15 (中文(台湾)). 
  191. ^ 191.0 191.1 歷任首長. 台北: 后备指挥部. [201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31) (中文(台湾)). 
  192. ^ 永春小估南山陳氏宗親網. 永春小估南山陈氏宗亲网. [201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2) (中文). 
  193. ^ 高華柱(西元1946~). 台北: 国军历史文物馆. 2013-08-22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台湾)). 
  194. ^ 房茂宏. 國防部發布「105年上半年將官晉任」. 台北: 国防部军事新闻网. 2015-12-27 [2015-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中文(台湾)). 
  195. ^ 王宗铭. 國防部宣布將官晉任名單. 台北: 今日新闻网. 2009-12-28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中文(台湾)). 
  196. ^ 程嘉文. 古勝文 當年貧童今升少將. 台北: 联合报. 2011-12-28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中文(台湾)). 
  197. ^ 王烱华. 將軍晉升 空姐女兒成「嬌點」. 台北: 苹果日报. 2011-12-28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9) (中文(台湾)). 
  198. ^ 國軍101年7月1日將級人員定期晉任新聞稿. 台北: 国防部. 2012-06-28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中文(台湾)). 
  199. ^ 国防部公布将官晋升 21人升中少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通信社2016年6月26日[2016年6月26日]
  200. ^ 自由时报. 民國103年27人晉升中少將 明授階. 台北: 国防部军闻社. 2013-12-25 [2014-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中文(台湾)). 
  201. ^ 国防部. 民國104年上半年將官晉任名單 晉任少將賴榮傑. 台北: 国防部军闻社. 2014-12-24 [2014-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中文(台湾)). 
  202. ^ 国防部. 民國104年下半年將官晉任名單 晉任少將林帝志. 台北: 国防部. 2015-06-24 [2015-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6) (中文(台湾)). 
  203. ^ 傅政荣. 國防部發布「105年上半年將官晉任」. 台北: 国防部军事新闻网. 2015-12-27 [2015-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中文(台湾)). 
  204. ^ 国防部. 民國105年下半年將官晉任名單 晉任少將黃世賢、張台松. 台北: 国防部军闻社. 2016-06-19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 (中文(台湾)). 
  205. ^ 陈赓. 陈赓大将的自传. 北京: 新华网. 1944-05 [2010年5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4月18日) (中文(中国大陆)). 
  206. ^ 林彪. 北京: 人民网.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中国大陆)). 
  207. ^ 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许光达大将. 北京: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8-11-19 [201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208. ^ 李意根. 大将许光达的“文革”岁月. 北京: 凤凰网. 2008年6月17日 [201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5月16日) (中文(中国大陆)). 
  209. ^ 出生入死为革命—宣侠父. 绍兴: 诸暨日报. 2009-07-16 (中文(中国大陆)). 
  210. ^ 大事年表(1908年―1928年). 北京: 人民网. [201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4) (中文(中国大陆)). 
  211. ^ 丁群. 最大的共谍”郭汝瑰. 文史精华. 2004, (5): 28–35 (中文(中国大陆)). 
  212. ^ 張光錦委員簡介. 台北: 立法院万维网. [201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台湾)). 
  213. ^ 王幸男郵包爆炸案. 台北: 台湾独立建国联盟. [201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中文(台湾)). 
  214. ^ 王幸男簡介. 北京: 华夏经纬网. 2007-12-12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中文). 
  215. ^ 帥化民委員簡介. 台北: 立法院万维网. [201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7) (中文(台湾)). 
  216. ^ 李心怡. 蘇進強:寧當真小人,不做偽君子.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5-04-28, (475) (中文(台湾)). 
  217. ^ 沈德汶. 百年孤寂火燒島:大哥的管訓中心. 台北: 观·台湾电子报. 2013-04-10 [2014-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4) (中文(台湾)). 
  218. ^ 陈仪深. 泰源監獄事件專輯. 口述历史. August 2002, (11) (中文(台湾)). 
  219. ^ 郝柏村,《八年参谋总长日记 上》,2000,页559
  220. ^ 郝柏村,《八年参谋总长日记 上》,2000,页798
  221. ^ 于郁金.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專科班校友會 親愛精誠圓滿溫馨成立. 台北: 劲报. 2014-12-18 [2015-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中文(台湾)). 
  222. ^ 于郁金. 陸軍官校專科班校友會校友會會員大會暨聯誼餐會. 台北: 大成报. 2015-12-28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中文(台湾)). 
  223. ^ 于郁金. 陸軍官校專科班校友會校友會會員大會暨聯誼餐會. 台北: 中华海两岸新闻报. 2015-12-28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中文(台湾)). 
  224. ^ 陆官专科班校友会会员大会杰出校友表扬暨年终联谊餐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劲报

来源[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