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 (波利伯孔之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历山大希腊语:Αλέξανδρος ,?—前314年),是马其顿帝国摄政波利伯孔之子,也是继业者战争中的将领。

雅典争夺战[编辑]

前320年,帝国摄政安提帕特去世,他把摄政职位交给老将兼副手的波利伯孔,而自己的儿子卡山德成为波利伯孔的副官[1]。野心勃勃的卡山德对这结果相当不满,加上安提帕特在马其顿深耕很久,自己家族有很大影响力,且马其顿扶持的希腊城邦僭主们和马其顿驻军司令也多跟家族亲善,于是卡山德决定以武力夺取政权。波利伯孔为了反制卡山德的势力,他以帝国摄政的名义宣告新的希腊政策,他宣布帝国将解放希腊各城邦,并保证民主、自由与自治。这政策完全与安提帕特时期时完全不同,波利伯孔试图以此方法削弱卡山德,并希望能获得希腊人支持。

在此情况下,波利伯孔派遣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率领一支先遣部队南下希腊,驱逐卡山德的驻军。前318年,亚历山大来到雅典,并宣称要把雅典从卡山德驻军司令尼卡诺尔解放出来,先前尼卡诺尔不仅拒绝交出穆尼基亚(Munichia)的要塞[2],还设计夺取了港口比雷埃夫斯,并且加强防御设施。当亚历山大到来并宣布帝国摄政的命令,此举使他受到雅典人欢迎,但这个命令尼卡诺尔坚不接受,而雅典政治家福基翁与尼卡诺尔友好,他还试图帮尼卡诺尔说话[3],雅典人越来越对福基翁不满,指控他叛国,迫使福基翁逃离雅典,雅典也准备站在波利伯孔阵营。福基翁逃到亚历山大处,因为福基翁的名声,亚历山大荣重对待他,并让他前往波利伯孔所在的王军[4],但最后福基翁被交给雅典人处死。

不久,卡山德带着盟友安提柯处所获得的部队和舰队来到,增援尼卡诺尔。此时波利伯孔的王军到达,并率军包围了比雷埃夫斯,但因为大军在当地的补给有些短缺,波利伯孔被迫率领军队主力离开,前去进攻另一个亲卡山德的希腊城市梅格洛玻利斯。于是波利伯孔命亚历山大率领足够的部队继续围攻比雷埃夫斯[5],但亚历山大的围城并没有什么效果,当波利伯孔在梅格洛玻利斯的惨败传来,亚历山大只好率领部队去伯罗奔尼撒支援。没了亚历山大军队的支援,雅典城之后就被卡山德率军包围,最后被迫投降[6]

伯罗奔尼撒的激战[编辑]

因为波利伯孔的伯罗奔尼撒战事不顺[7],加上战火延烧到马其顿本土,波利伯孔只好率领军队主力回军,并留下儿子亚历山大处理伯罗奔尼撒战事[8]。前317年,当卡山德因国王腓力三世和王后欧律狄刻奥林匹亚丝所杀而率主力杀回马其顿之时[9],这使得伯罗奔尼撒的亲卡山德僭主失去奥援,亚历山大因此夺下数座城市和重要战略要地[10]。但卡山德在马其顿本土解决奥林匹亚丝之后再度南下希腊,亚历山大试图在科林斯地峡建立防线阻止卡山德进军,但卡山德直接从海路绕过,并通过埃皮达鲁斯(Epidaurus),还拿下埃尔米奥尼(Ermioni)、阿尔戈斯,之后继续夺取除了以托墨(Ithome)以外的麦西尼亚[11]

摇摆[编辑]

隔年,前315年安提柯在帝国东方远征成功,使他拥有庞大军队与日渐扩张野心,这激起其他总督的反感。他们组成一个反安提柯联盟,其中包含了卡山德、利西马科斯阿桑德托勒密等势力。安提柯为了反制,他派阿里斯托德穆斯(Aristodemus)带着大笔金钱前去伯罗奔尼撒雇佣军队,并商讨与波利伯孔和亚历山大结盟一事。阿里斯托德穆斯还邀请亚历山大亲自去亚洲一趟与安提柯会谈,果真亚历山大前往泰尔与安提柯见面并签订盟约,安提柯送亚历山大500塔兰同作为军资,以及许多有利的承诺[12]。然而同年,亚历山大被卡山德使者普瑞迫劳斯所利诱,使他和父亲波利伯孔叛离安提柯阵营,亚历山大接受卡山德所任命的伯罗奔尼撒统帅头衔,并与卡山德和解[13]

死亡[编辑]

前314年,加入卡山德阵营的亚历山大率军围攻基利尼斯(Kyllini),最后因为阿里斯托德穆斯率领盟友埃托利亚军队前来而撤离。在阿里斯托德穆斯返回埃托利亚后,亚该亚底米(Dymi)的公民包围了当地卡山德的驻军,亚历山大率军强行进入该城,并占领了它,还把该城反对派处死、囚禁或放逐[14]。过了不久,亚历山大在西库昂被当地人亚历松(Alexion)所谋杀,留下遗孀克拉特西波丽丝(Cratesipolis)和无人统领的军队。然而,他的妻子克拉特西洛丽丝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带领军队[15]

注脚[编辑]

  1. ^ 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 Bibliotheca, xviii. 48;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Phocion", 31
  2. ^ 普鲁塔克, 32; 狄奥多罗斯, xviii. 65
  3. ^ 狄奥多罗斯, xviii. 65.
  4. ^ 狄奥多罗斯, xviii. 66;普鲁塔克, 33-34
  5. ^ 狄奥多罗斯, xviii. 68
  6. ^ 保萨尼亚斯, Description of Greece,i. 25; 狄奥多罗斯, xviii. 74
  7. ^ 狄奥多罗斯, xviii. 72
  8. ^ 狄奥多罗斯, xix. 35
  9. ^ 保萨尼亚斯, i. 11; 狄奥多罗斯, xix. 11
  10. ^ 狄奥多罗斯, xix. 53
  11. ^ 狄奥多罗斯, xix. 54
  12. ^ 狄奥多罗斯, xix. 60, 61
  13. ^ 狄奥多罗斯, xix. 64
  14. ^ 狄奥多罗斯, xix. 66
  15. ^ 狄奥多罗斯s, xix. 67

参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