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仁王护国经》,又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经》等[1],是法华宗崇尚的护国三经之一。

经题[编辑]

根据中文名称,字面回译成梵文,可能为 Karunikarāja(?) Rāṣṭrapāla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称为王。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以道治国故也。般若是能护,仁王是所护,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隐。王能传法,则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也。[2]

内容[编辑]

  • 序品第一。佛在鹫峰,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毛孔放光,普照十方,菩萨前来集会。
  • 观如来品第二。说护佛果护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佛为之印可。
  • 菩萨行品第三。
  • 二谛品第四。
  • 护国品第五。
  • 不思议品第六。
  • 奉持品第七。有金刚手菩萨所说咒。
  • 嘱累品第八。

翻译版本[编辑]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现存两种译本:

  1.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二卷。《出三藏记集》列为失译经,《法经录》列入疑经,《历代三宝纪》、《开元释教录》称是鸠摩罗什[3][4][5]
  2. 765年 (唐代宗永泰元年),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

唐代宗比较新旧译本后,称:“惟新、旧经理甚符顺,所译新本文义稍圆。”。[6]并为新译本作《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7]而不空译本完成后,当时京城各大德高僧皆希望能够一读其内容,上表请求唐代宗公开此经,并依照《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记载,请百法师、置百高座开讲本经。唐代宗则欣然同意。[8]明代蕅益智旭撰写之《阅藏知津》则称此译本:“文更顺畅最宜流通。”[9]

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述玄奘说,谓西方未闻有此经本,是则本经梵本之有无亦成问题。然而根据杨维中的研究,印度的抄写经本往往很少。从《法显传》的纪录中便显示了印度确实存在只有口传而无文本存在的情形。[10]同时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也记载了玄奘接受高昌王请求而开讲《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事实,[11]显示《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当时在西域颇为流行,不会有汉地造作的可能。最后在不空重翻《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纪录中,提到了不空“详览晋经,校于梵本。文义脱略,华夷语乖。录表上闻,再请翻译。”的重翻缘由,可见确实存在有《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梵本。且当时参与翻经的高僧大德多达17人,也不存在伪造梵本的可能。[12]而所谓的“晋经”应当就是相当于东晋时期由鸠摩罗什翻译的译本。因此《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梵本是确实存在的。[13]

注解[编辑]

先后有吉藏圆测、善月、良贲等作疏。另有不空译《仁王般若念诵法》、《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介绍念诵仪轨。现代著作有释圆瑛,《仁王护国经讲义》等。

参考文献[编辑]

  1. ^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1〈4 二谛品〉:“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蜜,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CBETA, T08, no. 245, p. 829, c16-21)
  2.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1〈1 序品〉:“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称为王。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以道治国故也。若望般若。般若是能护。仁王是所护。以持般若故仁王安隐。若以王能传法。则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也。”(CBETA, T33, no. 1705, p. 253, b29-c4)
  3. ^ 《历代三宝纪》卷8:“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别录。第二出。与晋世竺法护出者文少异)”(CBETA, T49, no. 2034, p. 78, a23-24)
  4. ^ 《开元释教录》卷4:“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亦云仁王般若经。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第二出,与晋世法护与梁朝真谛译者同本异出。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CBETA 2022.Q4, T55, no. 2154, p. 512b11-12)
  5. ^ 《开元释教录》卷11:“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第二译三译二阙)”(CBETA 2022.Q4, T55, no. 2154, p. 584a5-6)
  6.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5(CBETA 2022.Q4, T55, no. 2157, p. 885a20-21)
  7. ^ 《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CBETA 2022.Q4, T08, no. 246, p. 834a12-b25)
  8.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5:“ 时京城大德乘如等。翘想甘露如渴思浆。录表上言。乃陈表曰。永泰元年八月八日大安国寺上座临坛大德沙门乘如等上表。沙门乘如等言。乘如闻。日月行于六合。求照者昆虫…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伏承顷有恩旨请不空三藏义学沙门等。再译仁王般若波罗蜜多经。教理兼著性相周圆。缄在龙宫未颁鹿苑。僧等昧死敢以请闻。伏愿天慈示之法宝。兼欲依经请百法师置百高座。同宣句味共殄祓氛。愚诚则然。裁惟圣旨。无任慊款翘渴之至。谨诣右银台门。奉表陈请以闻。轻冒天威伏深战越。谨言。宝应元圣文武皇帝批曰。 仁王真经理精义远。化流贤劫福利苍生。师等咸愿敷陈助宁国土。所谓开讲者依时有恩旨。取二十三日。于资圣西明两寺共置百座。请百法师讲仁王经。及百大德转密严经等。”(CBETA 2022.Q4, T55, no. 2157, p. 885b2-28)
  9. ^ 《阅藏知津(第6卷-第44卷)》卷23:“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二卷) (有代宗序) (南流北温)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序品第一。佛在鹫峰,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放毛孔光,普照十方,菩萨来集。 观如来品第二。说护佛果护十地行,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佛印之。 菩萨行品第三。二谛品第四。护国品第五。不思议品第六。奉持品第七。有金刚手菩萨所说咒。嘱累品第八。 文更顺畅最宜流通。”(CBETA, J32, no. B271, p. 93, b3-11)
  10. ^ 《高僧法显传》:“从彼波罗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CBETA 2022.Q4, T51, no. 2085, p. 864b16-18)
  11.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仍屈停一月讲《仁王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CBETA 2022.Q4, T50, no. 2053, p. 225b15-21)
  12.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5(CBETA, T55, no. 2157, pp. 884b11-886a2)
  13. ^ 杨维中,〈仁王般若经的汉译及其“疑伪”之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7期(成都,2016),页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