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关越道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通关越道路[1],又称八通关越横断道路[1],为台湾日治时期的古道,故亦称日治八通关越岭道[2]。此外,在各文献中也有不同称法,《玉里镇志》、《台湾的古道》皆称八通关越岭道[3][4],《布农族部落起源及部落迁移史》称八通关越岭道路[5],《台湾的古道》称八通关越岭古道[6]清治时1875年所修建第一批三条开山道路的中路,后来称为八通关古道,为区别路线不同的这两者,文献有称清治的为“八通关古道”、日治的为“八通关越岭道”,也有“八通关清古道”、“八通关日古道”等区别称法。

八通关越道路位于台湾中部地带,东西横跨花莲南投二县[注 1],东自玉里,西起东埔(原起于久美[注 2]),东段与西段皆于大水窟(州厅界)接通为终点,亦为全线最高点[1][7][8]。其路线大抵呈西北至东南之走向,贯穿整 个玉山国家公园,总长约125公里[2][8]。八通关越道路为提供大众登山健行的高山道路,在《玉山国家公园》的官方网站记载之中,则将这条道路称为八通关日治越道线[9]。这条登山道路可攀向中央山脉,或于八通关借道玉山山道(新高山道)可通向玉山主峰[4][10]

1915年间,履遭拉库拉库溪流域的布农族人起事攻击,使日本政府为能有效监视与治理,故决定仿照五年理蕃计划治理太鲁阁族之模式,兴建警备道路并沿线设置驻在所,同时亦可取代集集拔子庄道路[4][5]。1921年全线完工,其路线之开辟多沿等高线而建,乃为利于运送弹药、拖曳火炮、兽力车辆的通行[1]。1944年后,因乏于养护,致使道路难以通行,且沿线的驻在所遭人焚毁、拆除,形同荒废,约于1960、70年代,才逐渐随着台湾的登山风气逐年发展下而受到关注与使用[4][11]。1980年代,行政院计划兴建新中横公路,面临八通关古道[注 3]恐遭不保,此时才获得民间团体与学界的关注而向行政院几经争取保留后,使行政院核准设立玉山国家公园,并依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认为不宜开发,故决定停止兴建新中横公路[12]。自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成立后,便着手展开对八通关越道路进行一连串的调查、整修,逐年陆续完成多座吊桥、栈桥、山屋,路基已有多处完成修复[13][14]。2005年完成全线贯通,但后来遭逢莫拉克台风侵袭下造成观高至八通关间路段严重崩塌,已不如灾前易行[14][15]

历史[编辑]

缘起[编辑]

“カシバナ事件殉职者之碑”是纪念喀西帕南事件殉职的日本警察。

1894年,清朝甲午战争失利,向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1895年,日本派兵前来接管台湾,由于平地地区持续不断有抵抗政权者,使日本政府的治理重心是先沿途实行扫荡,一直到1896年之后,才将政务开始涉入原注民[1]。当时日本势力尚未深入山区,先由陆军中尉长野义虎于1896年9月16日由璞石阁(今玉里)入山勘查,之后陆续有鸟居龙藏森丑之助安井万吉等学者也相继在拉库拉库溪流域进行学术调查[1]

1914年之前,日本政府忙于应付太鲁阁族,因此对于布农族人则采取怀柔抚育政策,除了对日本有零星的出草行为,未有正面对日本政府展开敌对的冲突[5]。自1906年开始对太鲁阁族实行五年理蕃计划后,积极将隘勇线持续扩张,对于要地开辟警备道路,沿途设置驻在所加以监视治理,并采取武力讨伐进行扫荡,强制将族人的枪支弹药全予没收,还有推行生产奖励政策[5]

1909年6月,日人着手整修集集拔仔庄道路,同时也整修清代八通关古道东段部分,并于12月开始在沿线设置中社、异禄阁、阿桑来戛等驻在所[4]。1911年至1914年间陆续增设打训、马西桑、那那托克、喀西帕南、太鲁那斯等驻在所[1]

1914年,太鲁阁讨伐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开始转向布农族人进行搜缴枪械,并命令不准持有与携带任何的枪器,导致布农族人感到生活受到威胁,使1915年开始纷纷在花莲港厅台东厅阿猴厅六龟里支厅都传出布农族人袭击日本警察[5]。其中在拉库拉库溪流域,布农族人陆续在5月12日发动喀西帕南事件、5月16日发动小川事件、5月17日发动大分事件、6月28日与7月2日相继发动阿桑来戛事件,使日本政府决定开辟警备道路,以积极压制拉库拉库溪流域的布农族人一连串的抵抗[1]

兴筑[编辑]

1918年8月2日,玉里支厅厅长松尾温尔与台湾总督府警务课勤务警部梅泽柾偕同前往,一共率领38人组成调查队由玉里出发,沿途经过拉库拉库溪北岸之阿桑来戛社、阿波兰社,并攀爬阿波兰山展望位于南岸的喀西帕南社与北岸的异禄阁社,调查队一行人涉过马戛次托溪上游,过马戛次托山西腰,来到马西桑社,之后继续北上越过大水窟[1][16]。该年8月8日,进入南投厅境内,经八通关,最后由郡大溪马西太伦社下山[1][7]。该年8月14日,调查队返回台北[7]。原定将警备道路是沿拉库拉库溪北岸开辟,后来计划更改成南岸开辟,工程分成东、西两段兴建,两路预计于大水窟会合[7]

1919年,东段于6月10日动工,自玉里开始兴筑,投入2万3千余人力,期间筑路工人履遭布农族人袭击,导致共丧生11名,使日本政府派遣警察重装戒护下进行施工;西段于6月15日动工,自楠仔脚万(今久美)兴筑[4]。1921年1月23日,东段完工,共耗资17万4846日圆[16]。该年3月31日,西段完工,共耗资12万4949日圆,两路于大水窟接通,全线终告完工[7]

完工后,日人在沿线设置驻在所。西段设有内茅埔、楠仔脚万、东埔、乐乐、对关、观高、八通关、新高、巴奈伊克、秀姑峦、踯蠋山(杜鹃)、南(米那米)、州厅界、大水窟等14座驻在所[4]。东段设有卓麓、鹿鸣、大仙、山风、佳心、黄麻、桃林、蕨、绿、山阴、石洞、新康、十三里、哈哈比、大分、拉古拉、塔达芬、意西拉、托马斯、米亚桑等20座驻在所[注 4][1]

1920年代,新元鹿之助在演讲时表示,以八通关越道路为基准铺设高山横断铁道的可行性,并提出“八通关越道路有进一步发展成联络台湾东西部主要道路之潜力”的说法[1]。1930年代,松尾温尔鼓吹改建自动车道,后来因工程难度甚高,预算经费过大,又逢二次大战等因素,故未实行[1]

荒废[编辑]

日治至今便不断崩坍的土葛大崩壁,使维护八通关越道路的管理工作更增困难。

1931年,日人兴建一条自水里连接至东埔的台车道,东埔逐取代楠仔脚万而成为八通关越道路的西段起点[4]。1933年起,日本政府实行集团移住政策,将拉库拉库溪流域的布农族人沿八通关越道路全数迁移至山下,分别迁至现今卓溪乡各部落位置上,仅秀峦部落是全为郡社群新兴部落,其余部落皆与峦社群混居[5]。由于辖区内的布农族人皆被搬迁下山,驻在所的功能大幅削减,开始逐年裁撤驻在所,并缩减警力员额,直到1944年,因日本政府为应付战争,台湾财政拮据,故将沿线驻在所全数裁撤,八通关越道路因此荒废[1]

1945年9月,由于八通关越道路疏人维护,遭受台风、洪水的袭击,造成沿线崩塌,道路中断,仅东段之玉里至大分路段尚可通行,西段则仰赖陈有兰溪河床上行走,以避开道路的崩塌处[4]。该年10月25日,日本战败,代表日本政府的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向代表国民政府台湾行政长官陈仪签署受领证,台湾自此开始交由国民政府接管[17]。1949年,来自彰化溪湖的林灶等人为上山开采金矿,雇工将八通关越道路予以修复,以便能补给中央、白洋两座矿场之需的物品,并于对关与观高之间设置中继站,但受限于人力与物力,对于部分路段严重毁损则无法修复,只能绕道沿陈有兰溪谷河床上行走[7]

战后初期,有部分被集团移住的布农部落在日人离台后返回原居地。1950年代,由于国民政府考量到荒废的驻在所提供匪徒、异议份子藏身之处,便以治安为由,再度将布农族人强制移住,派员上山放火烧毁。尚存的驻在所或因猎人用火不慎被烧毁,1972年日本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在政府公告拆毁各地日治遗迹下,遭拆除破坏,又或者不堪久废而倒塌,至今除最偏远深山偏离古道的支线尾端驻在所方可能完整保存[11]

复苏[编辑]

瓦拉米步道口是新中横公路玉里玉山线停建之地,计划路线是沿着八通关越道路兴建,当时与清代吴光亮开辟的“中路”混淆而称“八通关古道”。

1960年代,台湾的登山风气逐渐盛行,八通关越道路仍然荒废难行,偶有登山队为能将道路打通,会前往西段寻找路迹,取道自玉山秀姑峦山进入探勘[4]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为能迅速掌握森林火灾可及时汇报处理,也于1960年代陆续设立瞭望台,其建物全皆利用地处高地且展望良好的驻在所或护管所[14]。1970年代,已有零星的登山队连走八通关越道路的东段,勉强打通其路线,可出玉里[4]

1980年代,行政院为兴建新中部横贯公路,拟将玉里玉山线计划沿八通关古道辟建[注 3],此举引发民间与学界的保育意识反弹,为此行政院设立玉山国家公园,并依据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认为对生态保育与自然面貌的维护有不良影响,决议放弃玉里玉山线兴建计划[12]。1991年1月1日,新中横公路通车,玉里玉山线仅自玉里向西长约14.6公里路段开放通车,道路到瓦拉米步道口便终止,与八通关越道路相接[12]

自1985年4月划设玉山国家公园成立管理处,便着手展开对八通关越道路进行调查、修复,逐年完成山屋、栈桥、吊桥及路基的工程,直到2005年才将全线修复,得以东西贯通[14]。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造成八通关越道路西段是严重崩塌,尤以观高通往八通关之间就有4处崩塌地,也使观高山屋因崩塌造成下陷,建筑结构已有倾斜、龟裂的现象,已不适合供人入住,故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于2010年9月15日公告禁止使用[15][21]

地理[编辑]

大水窟是座高山湖泊,位于中央山脉的鞍部之上,因地形分隔东西,日人将此做为八通关越道路东、西两段之分界,并与清代吴光亮开辟的中路在此交会。

八通关越道路位于玉山国家公园,横跨花莲、南投二县[注 1],全长约125公里[2][8]。由于工程采取东段、西段向中央山脉推进施工,因此起点分别位于花莲、南投二地[1]。东段起点则起于玉里镇民族街与中山路交叉口,向西终迄于卓溪乡大水窟,总长21里7町(83.23公里);西段则起于信义乡东埔(原起于久美[注 2]),向东终迄于信义乡大水窟,总长10里29町(42.43公里)[7][16]

八通关越道路开辟之路线多沿溪岸而建,其东段则自玉里开始,向南直达桐林便突折向西,一路紧邻拉库拉库溪而行,途中遇黄麻溪伊霍霍尔溪阔阔斯溪等溪谷地形,路线顺地形迂回而行,并架桥横跨,过拉古拉后,遇土葛大崩壁,路迹履遭崩塌而难行,自此向上游而行,路线先沿塔达芬溪谷而行,过沙沙拉比后,开始沿塔达芬溪米亚桑溪之分水岭朝西北直上大水窟,全线平均高度约海拔140[注 5]~3,240米;其西段则自东埔开始,一路紧邻陈有兰溪,顺地势向东南而行,途经父子断崖云龙瀑布乙女瀑布观高坪,抵达八通关后,路线突折向东行,此一路段因中央山脉西侧多为荖浓溪支流,故路线采迂回溪谷地形向南而行,在接近南营地之前,才突然转折向东,最终抵达大水窟,全线平均高度约海拔1,100[注 6]~3,240米[1][22]

东段沿线的地理景观有平原、瀑布、峡谷、河岸阶地、肩状平坦棱。如玉里则位于花东纵谷平原,平均高度约海拔140米以下[注 7][3]。如卓麓是位于拉库拉库溪与清水溪汇流冲积而成之平原[27]。如拉库拉库溪与其支流阔阔斯溪(Gugus)、伊霍霍尔溪(Ihohorur)、塔达芬溪(Tadahun)皆为峡谷地形[27]。如山风大分等地皆有瀑布景观,并于大分有明显的河岸阶地,从海拔1,220~1,275米之间就分布着六个阶面,最低阶高约10米至最大阶高65米[1][27]

至于西段,因地形多样,其地理景观就有瀑布、鞍部、断崖、河岸阶地。如板岩崩壁一泻直下陈有兰溪的父子断崖[28]。如云龙瀑布、乙女瀑布皆为差异侵蚀而成悬谷式瀑布[28]。如东埔则有崖高50米的河岸阶地[27]。如观高、八通关、大水窟皆属鞍部地形,其中在观高可见陈有兰溪向源侵蚀而成金门峒断崖,八通关则为陈有兰溪与荖浓溪之分水岭,大水窟则位居 中央山脉之鞍部,海拔3,240米[注 8]为八通关越道路最高点[1][29][30]。此外,在大分乐乐东埔等地都有地热活动,其中东埔已被开发成温泉观光区。

路线[编辑]

南投县信义乡

和社(投60线乡道,以上接省道台21线可通水里、玉山、嘉义。)→东埔(古道西端入口)……父不知子断崖……云龙瀑布……乐乐(Lakulaku,有乙女瀑布)……对关……观高(靠近郡大林道)……八通关草原……八通关山登山口……荖浓溪上源……巴奈依克……秀姑峦(中央金矿)……杜鹃营地(踯躅山)……南营地(Minami)……大水窟山棱线……大水窟(南投花莲县界,即日治时期之台中州与花莲港厅的交界,称为:州厅界)

花莲县卓溪乡

州厅界(日治时期之台中州与花莲港厅的交界处,即今日之南投县与花莲县之交界处,以下为日治时期古道路线)……大水窟(Taisuikutsu)……米亚桑(Miyasan)……马沙布(Masabu)……沙沙拉米(Sasarabi)……托马斯(Tomasu)……朋珂(Ponko)……意西拉(Yisira)……塔达芬(Tatahun)……土葛(To-katsu)……拉古拉(Rakura)……大分(Tahun,打训)……哈哈比(Hahabi,大崩壁)……雷波斯(Rebosu)……鲁仑(Rurun,大崩壁)……多美丽(日语:十三里 Tomiri)……新康(Shinkan)……沙敦(Saton)……抱崖(Hogai)……石洞(Sekido,依霍霍尔)……三四溪(布农语Tansike日文汉字三四溪 Sanshike转译)……土沙多(日语:十里 Tosato)……卡雷卡斯(Kanekasu,卡里卡斯)……山阴(Sanyin)……多土衮(Totokun)……美托利(日语: Midori)……瓦拉米(布农语:Malavi,意为跟随,日文汉字わらび Warabi转译)……清水(Shimizu)……桃林(Dorin)……喀西帕南社(Kashipanan)……黄麻(Koma)……佳心(Kasin)……山风瀑布……山风(Sanfu,古道东端出口,接台30线南安玉里。)……大仙……鹿鸣(Rokumin)……卓麓……璞石阁(玉里旧称)

  • 托马斯(Tomasu)起另有连接“马西桑支线”(路迹不明):……太鲁那斯(Tarunasu)……马西桑(Mashisan,布农语“山背”或“山阴”之音译)
  • 大分(Tahun,打训)起有连接两支线:
    • “赛珂支线”:……赛珂(Saiko)
    • “华巴诺支线”:……马斯博尔(Masuboru,布农语“狭窄的溪谷”之意)……华巴诺(布农语:Vavanu,指蜜蜂很多,日语:ワバノ Wabano转译)
  • 佳心(Kasin)起另有连接“阿桑来戛支线”(路迹不明):……阿桑来戛(Asanraiga)

特色[编辑]

十三里驻在所的驳坎。
大分曾是八通关越道路东段最大的部落,配置学校、诊所、驻在所等设施,如今徒留空地。

八通关越道路的开辟是为因应交通、军事、开发之需求,必须将路线是沿等高线而建,以减低其坡度,利于拖曳火炮、运送弹药及通行兽力车辆,故平均路宽4至6日尺(约1.2至1.8米),平均坡度约在1/10至1/31之间,最大坡度可达1/7[1]。沿线每隔约2至3公里就设置驻在所,其建材取自当地的原石砌成驳坎与路缘石,利用桧木、杉树做为兴筑建物的板材,其沿线遇溪谷就搭建的铁线桥也取自红桧树种做为门柱,遇地形难以建桥则改由隧道穿越,比如沙墩、阔阔斯都有直接以炸药凿开岩壁的山洞[1]

由于日本政府在开辟道路之时,已计划好工程是顺着等高线兴建,是考量到未来在沿线设置驻在所能有效监视与防御,将道路不以直接经过布农族的部落为主要的兴建原则,并选择将驻在所设置于地势高处,且视野良好之处,例如绿、多士衮等2座驻在所则设置于多士衮部落上方,托马斯驻在所则设置于米亚桑部落上方,拉古拉驻在所将设置于拉古拉部落之南方100米处,华巴诺驻在所则设置于大分驻在所之上,配有3门火炮来瞰制山下的大分、阔阔斯、赛珂、耶西洛等部落,托马斯驻在所亦配有1门火炮,可压制米亚桑、太鲁那斯、塔达芬、伊伊路克等部落,这些均为考量监视,防御而择址设置驻在所的例证[1]

对于重要之处,驻在所的设置还会附设相关设施,通常是层级较高的重要驻在所多为地居交通要冲,因此有配置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产业设施等,例如东段:大分驻在所则配置教育所、公医诊所、交易所、养蚕指导所,佳心驻在所则配置教育所、疗养所,托马斯驻在所则配置疗养所、香菇干燥室;例如西段:东埔驻在所则配置温泉疗养所,观高驻在所则配置酒库、哨岗及完善的屋舍,八通关驻在所则配置浴室、宿舍、哨岗、角力场、靶场、挑夫专用的房舍[1][7]

八通关越道路留下的永久性建物以原石、钢筋混凝土为建材的保存较佳,这些多为纪念之意而制的碑体,例如八通关越道路开凿纪念碑及沿线所有的“殉职者之碑”皆属石碑,铭文多以阴刻方式汉字书写于碑体;例如喀西帕南事件殉职者之碑及沿线所有的“战死之地”皆属钢筋混凝土浇灌之碑体,外形为方尖碑或方头尖柱,且碑体下方会至少设有一层台基,例如在大分“纳灵之碑”则有二层台基,上有玻璃瓶埋入台基,可用来做为祭祀时摆放鲜花、香柱[1]

史迹[编辑]

八通关越道路开凿纪念碑。

八通关越道路主要设施是驻在所,根据林一宏的实地调查,包括各支线的驻在所合计在内,东段共设置46座驻在所,其中有3座驻在所是未被确认,不过在道路尚未兴建之前,日本官方已在1909年至1915年期间设立4座驻在所[1]。早在1987年,杨南郡就实地调查东段与西段,东段除玉里是其支厅所在地,其余路段则共设置33座驻在所,西段包括州厅界合计在内,则共设置10座驻在所[7][16]

就主线而言,西段则有东埔、乐乐、对关、观高、八通关、巴奈伊克、秀姑峦、踯蠋、南等驻在所;东段则有大水窟、米亚桑、马沙布、沙沙拉比、托马斯、朋珂、意西拉、塔达芬、土葛、拉古拉、大分、哈哈比、雷波斯、鲁仑、十三里、新康、沙墩、抱崖、石洞、三四溪、十里、卡雷卡斯、山阴、多士衮、绿、蕨、清水、桃林、喀西帕南、黄麻、佳心、山风、鹿鸣、卓麓等驻在所[1][7][16]。州厅界则为西段与东段相接之处,只有设置类似检查哨的亭子[1]

在八通关越道路东段有许多纪念物,与八通关越道路有关的纪念物分别是“八通关越道路起点”、“八通关越道路开凿纪念碑”、“表忠碑”,唯独起点碑已不知所终,其余两座尚存,开凿纪念碑被杨南郡寻获,现置于南安游客服务中心门前,表忠碑则仍在玉里神社的山脚下[1]。其余纪念物皆为日本警察遭受袭击而亡有关,在黄麻附近有喀西帕南事件殉职者之碑,在大分则是为大分事件设立殉职者之碑、殉难诸士之碑、纳灵之碑,其它还有野尻光一等人战死之地、图师八藏等人战死之地、小山惟精等人战死之地、田中贞作等人战死 之地、Rinowusan战死之地、关仪三郎战死之地、田中金兵卫等人战死之地、仁木三十郎战死之地、宫野七卫等人战死之地、Sura等人战死之地[1]

设施[编辑]

玉山国家公园设立后,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将八通关越道路在沿线设置据点,自南投东埔入山,一路会经过乐乐、观高、八通关、中央金矿山屋、杜鹃营地、南营地,最终抵达大水窟;又或从花莲沿台30线直奔山风登山口(瓦拉米步道口),可进入到瓦拉米步道,沿途会经过佳心、瓦拉米、抱崖、多美丽、大分、托马斯,最终抵达大水窟[9]。为提供研究工作与登山宿营的服务,截至2002年为止,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已完成乐乐、巴奈伊克、大水窟、瓦拉米等四座避难山屋,还有观高、大分、抱崖等三座研究工作站,其中观高因莫拉克台风造成毁损,已不开放登山住宿[13][21]

二战结束后,由于甚少被使用,以及历年来台风豪雨侵袭下,八通关越道路沿线已有多处崩塌、 路基流失,多处栈桥与铁线桥也因此年久失修,难以通行,自玉山国家公园设立后,便开始对八通关越道路展开维护与修复工作[4][13]。截至2004年为止,已完成鹿鸣桥、山风一号桥、山风二号桥、黄麻一号桥、黄麻二号桥、瓦拉米吊桥、山阴桥、抱崖吊桥、樱桥、石洞吊桥、新岗吊桥、新康吊桥、大分吊桥等13座桥梁修复与改建,2005年又修建意西拉、拉古拉两座吊桥,其中意西拉采取新旧并存的方式,将保留旧桥,另于一旁兴建新桥[13]。栈桥则从最原始的便桥,历经木构栈桥、钢管栈桥,到第四代使用型钢栈桥开始做为基础设计,第五代则是将桥面改为镀锌格栅钣面设计,2005年后则改用轻量与防灾设计的新式型钢栈桥,其桥面仍维持格栅钣面设计[13]。对于路基的修复,除了采用原始的叠石工法,还会依照毁损状况与使用道路的安全、舒适来考量,适宜地采用不同的工法,分别有钢筋补强、浆砌叠石、木构拓宽、钢构拓宽、横版等工法来修复八通关越道路[13]

注解[编辑]

  1. ^ 1.0 1.1 根据图号368、385、386、403、404、419、435、436、437显示,日治八通关越岭古道标示的路段是自东埔登山口至瓦拉米步道口为止,其行政区划也标示花莲县卓溪乡、南投县信义乡[22]。至于瓦拉米步道口至玉里之路段,根据《八二粁一四五米》第30页、第40页所绘之地图显示,其路线是沿台30线行经至鹿鸣桥才改向拉库拉库溪北岸而行,之后又从卓麓(卓乐)沿台30线转向卓富产业道路,就如图号453所示,沿花71线(水源路)而行至民族街便身处玉里市区[1][22]
  2. ^ 2.0 2.1 根据《玉山国家公园八通关越岭古道西段调查研究报告》记载,是自南投厅楠仔脚万开路,后因台车道开通至东埔而改为起点[7]。楠仔脚万指今久美,位于南投县信义乡望美村[23]
  3. ^ 3.0 3.1 1988年之前,玉里玉山线预定路线是沿八通关古道辟建,新闻媒体则误将日人辟建的“八通关越道路”当成是清代吴光亮开辟的“中路”,直到杨南郡在1988年完成全线探勘 后,大水窟以东的八通关古道路线是在拉库拉库溪北岸更北方的位置,而且总共有三条不同路线,与公布的玉里玉山线预定路线是有一大路段没接触到清代吴光亮开辟的中路[18][19][20]
  4. ^ 另有版本记载,东段设有卓麓、鹿鸣、大心、山风、佳心 、黄麻、多林、蕨(瓦拉米)、绿(美托利)、多土滚、十里、抱崖、新岗、山荫、土美利、儒润、大分(打训)、意西拉、土马斯、米亚桑等驻在所[4]
  5. ^ 海拔140米是指玉里的海拔高度,乃根据《八二粁一四五米》第240页记载[1]
  6. ^ 海拔1,100米是根据玉山国家公园官方网站记载介绍东埔登山口[24]。另有其它版本记载是海拔1,200米[25]、海拔900米[26]
  7. ^ 玉里指位在东段起点的民族街与中山路交叉口[16]。其高度是根据《台湾1/25万全览百科地图集:图号437》可知,花东铁路以西之标高皆在130米以上,花东纵谷公路以东之标高皆在125米以下,再根据《八二粁一四五米》第30页、第240页可知,位处玉里市区的东段起点最大高度应不会超过140米[1][22]
  8. ^ 第230页是记载“海拔约3,240米”,第240页是记载“海拔3,280米”[1]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林一宏. 《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5年10月. ISBN 986-00-2462-6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玉山拓荒史 清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 国家公园. 内政部营建署.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2) (中文(台湾)). 
  3. ^ 3.0 3.1 叶振辉. 《玉里鎮志》. 花莲县玉里镇公所. 2010: 第77-78页、第358-363页. ISBN 978-986-0257-09-0 (中文(台湾)).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黄炫星. (十)八通關越嶺道、(一)玉山山道. 《臺灣的古道》. 台湾省政府新闻处. 1991年9月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5.4 5.5 海树儿·犮刺拉菲. 《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6年12月: 第190-193页、第201-204页、第221-222页. ISBN 978-986-00-8050-6 (中文(台湾)). 
  6. ^ 王一婷. 中部古道 八通關越嶺古道. 《台灣的古道》. 远足文化. 2002: 第82-83页. ISBN 986-80154-2-1 (中文(台湾)).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杨南郡、王素娥.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越嶺古道西段調查研究報告》 (PDF). 玉山国家公园.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1987 [2014-03-01] (中文(台湾)). 
  8. ^ 8.0 8.1 8.2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玉山國家公園計畫(第3次通盤檢討)計畫書》〈圖3-3 人文史蹟分布圖〉 (PDF). 全国建筑管理资讯系统入口网. 内政部营建署. 2012年4月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9. ^ 9.0 9.1 八通關日治越道線 路線介紹. 玉山国家公园.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8) (中文(台湾)). 
  10. ^ 玉山群峰線 路線介紹. 玉山国家公园.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9) (中文(台湾)). 
  11. ^ 11.0 11.1 林俊宏. 八通關越道貫通特別報導:八通關古道 血淚百年紀(11/19). 自由电子报 (自由时报社). 2005-11-21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4) (中文(台湾)). 
  12. ^ 12.0 12.1 12.2 叶昭雄. 〈新中橫之開闢及玉里玉山線之放棄闢建歷程〉. 《臺灣公路工程》(第28卷 第4期). 交通部公路局. 2001年10月 (中文(台湾)).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八通關越嶺古道回顧與展望》 (PDF). 友达光电资助出版. 2005年11月 [2014-0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15) (中文(台湾)). 
  14. ^ 14.0 14.1 14.2 14.3 洪毓勋. 《八通關日古道(八通關越道路)旅遊發展之研究:永續旅遊角度的檢視》 (PDF). 世新大学观光学研究所(含硕专班)98学年度硕士论文. 世新大学博硕士数位论文系统. 2009 [2014-03-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7-29) (中文(台湾)). 
  15. ^ 15.0 15.1 玉山園區步道現況 (PDF). 玉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入园申请窗口.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10-08-26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5) (中文(台湾)).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杨南郡、王素娥.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東段調查研究報告》 (PDF). 玉山国家公园.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1988 [2014-02-28] (中文(台湾)). 
  17. ^ 中山堂受降檔案分析 (PDF). 国史馆馆讯 第五期. 国史馆. 2010年12月 [2014-03-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07) (中文(台湾)). 
  18. ^ 嘉义讯. 維護玉山國家公園景觀 新中橫公路將改道開闢(附圖:《新中橫公路略圖》). 中国时报 第三版 (中国时报社). 1984-03-13 [2014-03-01查阅] (中文(台湾)). 
  19. ^ 台北讯. 維護大金門斷崖八通關古道景觀 新中橫玉里玉山段工程大幅修正(附圖:《新中橫公路玉里玉山段原定路線示意圖》). 联合报 (联合报社). 1983-09-20 [2014-03-01查阅 ] (中文(台湾)). 
  20. ^ 本报讯. 埋沒百餘年 古道重生. 民生报 第四版 (民生报社). 1988-04-15 [2014-03-01查阅] (中文(台湾)). 
  21. ^ 21.0 21.1 陈信仁. 地基流失不能住 觀高山屋暫打烊. 自由电子报 (自由时报社). 2010-09-14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4) (中文(台湾)). 
  22. ^ 22.0 22.1 22.2 22.3 地理台湾资讯库. 圖號368、385、386、403、404、419、435、436、437、453. 《台灣1/2.5萬全覽百科地圖集》. 户外生活. 2012年3月. ISBN 978-986-6139-11-6 (中文(台湾)). 
  23. ^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二冊(下)》.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9年6月: 第570-571页 (中文(台湾)). 
  24. ^ 八通關日治越道線 景觀據點 東埔登山口. 玉山国家公园.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中文(台湾)). 
  25. ^ 東埔部落【Tompu】. 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源网.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原住民族图书资讯中心.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8) (中文(台湾)). 
  26. ^ 全秋雄. 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研究所97學年度碩士論文《南投縣信義鄉觀光發展可行性研究:以東埔村為例》. 东海大学. 2009: 第43页 (中文(台湾)). 
  27. ^ 27.0 27.1 27.2 27.3 林朝棨. 〈第二十二項 秀姑巒溪河系〉. 《臺灣地形》.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57: 第163-170页 (中文(台湾)). 
  28. ^ 28.0 28.1 何立德、王鑫. 《台灣的瀑布》. 远足文化. 2003年9月: 第106-109页. ISBN 986-80154-0-5 (中文(台湾)). 
  29. ^ 八通關日治越道線 景觀據點 觀高坪. 玉山国家公园. 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4) (中文(台湾)). 
  30. ^ 王鑫. 〈附錄一:八通關的地理、地形與地質景觀〉. 《玉山國家公園地理、地質景觀資源調查》. 内政部营建署. 1984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