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函海》是清朝时辑成的一部丛书,搜集了许多罕见的前人著作,《清史列传》称其“表彰先哲,嘉惠来学,甚为海内所称”。其纂者常署为李调元,但实际八个《函海》版本中有三个并非出于其手。[1]

背景[编辑]

李调元“性爱奇嗜博”且“酷有嗜书之癖”,因此与其父李化楠四处搜集藏书。其家有“万卷楼”,藏书多达十万卷,因而人称其为“西川第一藏书家”。后来他当京畿通永道道员时因清廷重修《永乐大典》并开四库,李调元的好友邵晋涵程晋芳等又是《四库全书》的纂修官,“因以得借观天府藏书副本”。他又雇书吏将这些书原封不动地抄下来,自“辛丑秋,迄于壬寅冬”两年闲就搜集到了大量的前人著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即壬寅年)冬,他将新抄的书籍和以前搜集的宋元善本合刊成册,此即《函海》壬寅本。[1]

版本[编辑]

《函海》的第一个版本即乾隆壬寅冬本,收录自汉以来著作,但这一版本刊行很少,现仅存邓长风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的唯一一本。按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函海》初刻本凡二十集,收书一百四十二种,一百三十四册,分装二十函。卷首有李调元自撰的《函海总序》”。其中不乏珍本、孤本(如《继制科琐记》)。后来的其他版本直接抄用总序,因此时间都标为“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导致时间混淆。[1]

壬寅本出版之际李调元因“与永平知府弓养正对讦而获罪下狱”,又欠刻书者林某300两而被其扣押版片,因此无法继续出版函海。乾隆甲辰(1784年)春出狱后再版,即二十四函的甲辰春本《函海》,收书一百五十八种,新增《函海后序》和四集他自己的著作。同年冬,《函海》再版,因此本扉页有“乾隆甲辰本衙版”字样而得名乾隆本衙本。此版扩充至30函,收书却减少至一百五十四种,主因一些汉代书版被毁,因而改收录“自晋而下”的著作,并加上杨慎和李调元自己的著作。[1][2]

乾隆末年李调元回到故乡四川,居于罗江,再次增补此书,此即万卷楼本。邓长风认为这版《函海》有四十函,詹航伦则认为有三十函。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年) ,李调元依照万卷楼本对函海做了最后一次修订,共四十函,收书一百五十九种。其校勘和印刷质量较差。[1]

李调元逝世之后,李鼎元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再版,修订了前一版的一些错误,删去了《剧话》,增补李鼎元自纂的序,但基本上和前一本没有太大出入。[3]

道光二十五(1825年),李调元的儿子李朝夔再次增订《函海》,补入新书,使其收书量达到一百六十三种,是后来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3]

光绪七年(1881年),四川举人钟登甲在北京出售巾箱本《函海》,但这一本删改极多。已与原版大不相同。[3]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刘平中. 李调元乾隆诸版《函海》述略. 中华文化论坛. 2012, (5): 139–142. 
  2. ^ 李春光. 《函海》述略——一部以收蜀人著述为主的丛书. 社会科学研完. 1992, (1): 89–92. 
  3. ^ 3.0 3.1 3.2 刘平中. 天下奇书:《函海》的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特点. 唐都学刊. 2012, 28 (3): 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