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式重型轰炸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式重型轰炸机
四式重爆一型(キ67-I)
概观
类型战术轰炸机
代号飞龙、Peggy
乘员6~8
首飞1942年12月27日
服役1943年
退役1945年9月
设计小泽久之丞(三菱重工)
生产三菱重工业
产量635架
现况退役
主要用户日本日本帝国陆军
衍生机型Ki-109截击机
技术数据
长度18.7米
翼展22.5米
翼面积65平方米
空重8,649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13,765公斤
发动机2具Ha-104空冷星型复列18汽缸发动机
功率1900匹马力 x 2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537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400公里/小时
爬升率14分30秒/6000米
实用升限9,470米
最大升限9470米
最大航程3800公里
旋翼负荷208公斤/平方米
马力重量比0.13匹马力/磅
武器装备
机枪4挺Ho-103重机枪(机首、机身两侧、机尾)
机炮1挺Ho-5机炮(机体上方)
炸弹50公斤炸弹15枚
或250公斤炸弹3枚
或500公斤炸弹1枚
或800公斤炸弹1枚
其他可携带1枚鱼雷

三菱 Ki-67“飞龙”轰炸机是大日本帝国陆军飞行战队二战期间所使用的双引擎轰炸机。由于该机从日本皇纪2604年(1944年)开始进入现役,因此也被称为“四式重型轰炸机”,而盟军则称其为“Peggy”。

发展[编辑]

日本陆军航空队从1941年开始寻求九七式重轰炸机的后继后继机型。军方的要求是,新的轰炸机必须拥有不亚于战斗机的高速度和机动性。Ki-67的开发由三菱公司的小泽久之丞工程师负责。Ki-67具备了过去日本轰炸机缺乏的自封油箱和装甲,在开发上三菱团队亦应用了开发一式陆攻的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设计思路的不同,日本陆军的轰炸机并不以载弹量见长;日军的设计主流是提倡轰炸机应具有可摆脱战斗机的机动力,并采用反复轰炸的方式将敌军机场等空中有生武力给摧毁,并且在最大载弹量之下仍能维持很长的航程,实际定位仍介于战术轰炸机与对地攻击机的角色。这就反映在了酬载表现,同样是13吨级的飞机,飞龙的载弹量甚至不如美国的中型轰炸机(B-25可以携带2722公斤炸弹,B-26则是1814公斤,就连被视作攻击机的A-20也能够挂载907公斤炸弹)。

作为优点之一,Ki-67可以作出长时间的续航距离。在开发之际,根据陆军当初提出的要求,关于续航距离只追求平凡的性能。不过,也有之前开发吞龙重轰炸机的时候寻求了“超过3,000km的续航距离”这样的意见。对于这个要求性能,三菱的工程师们从之前的经验认识到续航距离的重要性,在开发时独自提出超过陆军要求的目标,完成的Ki-67的航续距离为3,800km。3,800km的航续距离虽然比不上海军的陆上攻击机,但是对到那时为止,是陆军使用九七式重轰炸机的2,700km,吞龙重轰炸机的3,000km的续航能力都要特别提高,Ki-67的飞行性能和强而有力的武装和防弹装备,也引起了海军的关注[1]

Ki-67极速为538公里/小时,除了拥有极好的抗打击能力外,在速度接近643公里/小时的高速俯冲中仍能保留极好的操纵性[1],持续爬升能力也出类拔萃,更不用说那“不亚于战斗机”的机动性了。无论是盘旋角速度,最小盘旋半径和低速下的盘旋性能等决定飞机机动性的硬性指标都超过了一般的双发飞机。由于该机的机动性能是如此出众,三菱重工在其基础上开发出了Ki-109双引擎重型截击机

Ki-67的机背旋转炮塔内安装了一门20毫米Ho-5机炮,加上机头、腰部两侧、机尾各一挺12.7毫米Ho-103重机枪。部分型号机尾安装了20毫米机炮;早期型号的机腹安装有7.7毫米八九式机枪。除了可以用来进行水平轰炸外,Ki-67还可以在机身下外挂一枚800公斤鱼雷对敌舰实施鱼雷攻击。

1944年2月,日本海军成立指挥下的陆军雷击队命名为“靖国部队”,内部将Ki-67非正式的称为“靖国”。在二战的最后阶段,日本帝国海军欲在该机的基础上开发出大洋反潜巡逻机,用以对抗十分活跃的美国潜艇部队

到战争结束时为止,日本共生产了767架Ki-67,但也有资料称不包括Ki-67改和特攻型在内,则只生产了698架而已。[2]

实战[编辑]

1944年10月,当美国第三舰队开始对台湾琉球群岛发起攻击时,Ki-67作为日军最犀利的反击武器之一第一次出现在盟军眼中。其后“靖国部队”也参与了多次夜间雷击。 在台湾航空战中,作为“T部队”的机种,在夜间攻击美军舰队时仅取得些微战果。

之后,Ki-67又陆续出现在冲绳中国大陆。1944年12月25、26日,作为日军义烈空降部队的一部分,参与攻击塞班提尼安关岛上驻有B-29的机场。为了执行这种任务,日本计划对Ki-67 I做特别的改造,包括在机身下安装了三门由飞行员遥控发射的三十度倾斜角20毫米火炮,并在飞机尾部安装了一门20毫米机炮,机身两侧和背部的炮塔内换成了13.2毫米三式重机枪,并在机身内加装了更多的燃料。尽管如此,由于飞往美军机场的路途遥远,义号作战仍可以说是一种有去无回的自杀性任务。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日军还在Ki-67的基础上发展了专用的特攻型用于参加神风特攻。据前富岳特攻部队成员森山准尉说,他曾目击到将Ki-67挂上两枚800公斤炸弹转换成Ki-67改特攻机参与冲绳作战。

各种改型[编辑]

  • Ki-67 I : 原型机,共生产十九架,用于测试各种不同的武器配置方案。
  • Ki-67 I 四式重爆一型甲“飞龙”: 主要的生产型号,三菱重工生产587架,川崎重工生产97架,立川陆军兵工厂生产1架。其中420架经改装后用于对美国舰队鱼雷攻击。
  • Ki-67 一型乙: 机尾安装二门12.7毫米Ho-103机枪。
  • Ki-67 一型改: 装有三菱Ha-104 Ru引擎的实验型号,共生产三架。
  • Ki-67 I“无线电制导炸弹母机” : 在机身下挂载“伊号一型甲无线电制导空对地火箭的实验型号,只生产了一架。
  • Ki-67 特攻型: 专用于特攻任务的改进型,取消了机身的炮塔,但在机身内可以挂载2枚800公斤炸弹或2900公斤炸药。
  • Ki-67 长程轰炸机型: 机翼延长,废除机身炮塔。仅为纸上计划。
  • Ki-67 对地攻击型: 在机身下安装了三门由飞行员遥控发射的三十度倾斜角20毫米火炮,并在飞机尾部安装了一门20毫米机炮,机身两侧和背部的炮塔内换成了13.2毫米三式重机枪,计划用于参加攻击美军驻有B-29基地的“义号作战”。该计划仅停留在纸面上。
  • Ki-67 II : Ki-67 I的改进型,仅有原型机,装有两台2400匹马力的三菱 Ha-214引擎,共生产两架。
  • Ki-67 曳航型: 用于拖曳“Ku-7”滑翔机的试验型号。
  • “靖国”: 海军使用的Ki-67,其内部的非正式称呼。
  • Ki-69: 重型护航战斗机。仅止于计划。
  • Ki-97: 输送机,仅止于计划。
  • Ki-109 夜间战斗机原型机: 由Ki-67 I 修改而来的夜间战斗机。计划以两架飞机组成基本作战单位在夜间拦截美国轰炸机。Ki-109甲装有雷达探照灯无线电收发装置,主要用于探测目标。而另一架Ki-109乙型,机首和机背各有37毫米Ho 203机炮一门。该计划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制造出原型机。在原本的计划中,要让这二架型号组成猎杀轰炸机的队伍,前者负责攻击,后者负责索敌。
  • Ki-109 昼间战斗机原型机: 由Ki-67 I 修改而来的昼间战斗机原型。该机在机头安装有一门88式75毫米重型火炮,但防御武器则减少到只剩机尾的一挺12.7毫米Ho-103机枪。该机的动力为两台1900马力的三菱 Ha-104 或带有涡轮增压装置的 Ha-104 Ru 引擎,共生产两架。
  • Ki-109 重型截击机型: Ki-109的生产型。除了尾部的机枪外取消了其他自卫武器,也没有炸弹舱。三菱重工共生产了22架这一型号的飞机,但本型机由于高空性能差劣而无法执行原本高空拦截B-29重型轰炸机的任务,在日本论述中本型号飞机在二战末期战斗中反而是专注在猎杀美军运兵船为主。
  • Ki-112: 用于护航轰炸机的全木制重型战斗机,装有八门12.7毫米机枪和一门20毫米机炮。仅止于计划。
  • Ki-167 “樱花弹母机”: 特攻机,在驾驶舱后方的机身内安装一枚6393磅重的铝热剂炸弹。炸弹的形状确保了冲击波可以传递到爆炸地点前方一英里处,杀伤半径984英尺。该机主要被用来攻击地面上的装甲部队,共生产两架。
  • Q2M1 “大洋”: 海军以Ki-67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型号,计划用于反潜作战。该机安装有3式1型磁探仪三式甲-6型雷达和其它电子探测装备,动力为两台1850匹马力的三菱“火星”25 乙型发动机以及六叶螺旋桨,可挂载鱼雷或深水炸弹。该项目同样仅停留在纸面上。

使用国家[编辑]

战时[编辑]

 日本

战后[编辑]

 印度尼西亚

相关内容[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木村秀政; 田中祥一. 日本の名機100選. 文春文库. 1997. ISBN 4-16-810203-3. 
  2. ^ Richard M.Bueschel. Mitsubishi Ki-67/Ki-109 Hiryu in Japanese Army Air Force Service. Schiffer Publishing Ltd (US). 1997. ISBN 978-076430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