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五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初期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大天五事,是关于阿罗汉余习和证道机缘的五种说法,最早见于说一切有部发智论》的记载[1],《大毘婆沙论》称其是大天比丘所提出,因僧众对五事的意见分歧而导致佛教根本分裂。《大毘婆沙论》称支持五事者成立为大众部,《异部宗轮论》称此次根本分裂发生在大约佛陀涅槃百年后,此后百年又有同名“大天”提出同样“五事”,在印度南部创立制多部

五事[编辑]

迦旃延尼子发智论》记载了五事[1],《大毘婆沙论》称其为“假名比丘所起恶见”[2]并做了解说驳斥:

发智论 大毘婆沙论
有阿罗汉,天魔所娆,漏失不净。 彼不净,从烦恼生,而说天魔所娆故出。
有阿罗汉,于自解脱,犹有无知。 阿罗汉,于自解脱,由无漏智见,已离无知,而说犹有无知,则拨无彼无漏智见。
有阿罗汉,于自解脱,犹有疑惑。 阿罗汉,于自解脱,由无漏道,已断疑惑,而说犹有疑惑,则拨无彼道。
有阿罗汉,但由他度。[3] 阿罗汉,实自证,得无障、无背、现量慧眼,身证自在,非但由他,而得度脱,然说但由他故得度,则谤圣道。
道及道支,苦言所召。 诸圣道,要修方得,而说苦言能召令起。

发智论》称“余所诱”和“道因声故起”是非因计因的戒禁取,“无知”、“犹豫”和“他令入”是诽谤阿罗汉的邪见。南传赤铜鍱部论事》有相似的五事记载,但未提及大天这个人物,觉音注释称“余所诱”和“道因声故起”为东山住部西山住部的邪执,“无知”、“犹豫”和“他令入”为东山住部的邪执。

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记载:

偈颂 自释
余所诱[7]parūpahāra 阿罗汉虽已无烦恼和烦恼导致的不净漏失,但由于恶魔诱惑梵行者,仍可能有不净之物如遗精、便利、涕唾等染污其衣,如同漏失一样。
无知(aññāṇa 无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证得无漏智见,断尽染污无知,仍可能有不染污无知。
犹豫(kaṅkhā 疑有“随眠性”疑与“是人是杌[4]”疑二种[5]见谛者证得无漏道,断尽烦恼理惑,仍可能有世俗事物疑惑现前,如疑杌[4]树为人。
他令入(paravitāraṇa 利根者也须依他人之因缘,方能入道,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利根之人,亦须依善友马胜比丘的启迪,才能皈依佛陀教法。
道因声故起(dukkhāhāro maggaṅgaṃ 宿习者已经修习多生,在临证果之时,仍因佛陀言教说“苦空”等法,听闻后就能立即入道证得沙门果;如果不说苦等使其深厌诸行,圣道不能现起。

褒贬迥异的二种记载中,“无知”和“犹豫”的对象不同,“他令入”的主体不同,“道因声故起”的行为不同;“余所诱”的论述是一致的,诤论点是“不净从外因诱惑出”还是“不净从内因烦恼出”,此事在律藏中仅见于《毘尼母经》中萨婆多尊者的论述[8]。“余所诱”是大众部分别说部宗义“阿罗汉无退义”[9]说一切有部宗义“阿罗汉有退义”[10]之间根本分歧的具体实例体现。

根本分裂[编辑]

唐朝玄奘译《大毘婆沙论》记载,在摩揭陀国华氏城鸡园寺中,比大天更资深的比丘都已去世,轮到大天成为上座主持布萨诵戒[11];大天诵出自造五事偈颂,部分僧众反对而起诤论,支持大天者人数多,故国王呵责少数派僧众,少数派因而迁居迦湿弥罗国[12]。《异部宗轮论》记载支持大天五事教义的部派有:大众部多闻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以及雪山部。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因五事导致的根本分裂发生在孔雀帝国阿育王时代。

佛灭第三百年初(即佛灭二百多年后),迦湿弥罗国支持大天五事的“本上座部”避居雪山改名雪山部后,拥戴《发智论》并反对大天五事者成立了著名的说一切有部。雪山部认可大天五事[13],究其原因,要么是雪山部忘却了传统,要么是五事诤论实际上发生在最早记载五事的《发智论》所处的时代[14]

大天因缘[编辑]

姚秦失译的《十八部论》和陈朝真谛译《部执异论》中,佛灭百年后提出五事导致根本分裂的是三比丘[15]或外道[16]。唐朝玄奘译《大毘婆沙论》补充记载了五事的“大天因缘”[17],称其为因大天比丘恶行而起的恶见,他出家前淫母杀父杀阿罗汉杀母[18],出家后妄称上人,并在弟子追问下立五恶见而破和合僧

恶行 恶见
彼后既出,在僧伽蓝,不正思惟,梦失不净,然彼先称是阿罗汉,而令弟子浣所污衣。弟子白言:阿罗汉者,诸漏已尽,师今何容犹有斯事? 大天告言:天魔所娆,汝不应怪,然所漏失,略有二种:一者、烦恼,二者、不净。烦恼漏失,阿罗汉无,犹未能免不净漏失。所以者何?诸阿罗汉,烦恼虽尽,岂无便利涕唾等事,然诸天魔,常于佛法而生憎嫉,见修善者,便往坏之,纵阿罗汉,亦为其娆故,我漏失,是彼所为,汝今不应有所疑怪。是名第一恶见等起。
又彼大天,欲令弟子欢喜亲附,矫设方便次第,记别四沙门果。时彼弟子稽首白言:阿罗汉等,应有证智,如何我等都不自知? 彼遂告言:诸阿罗汉,亦有无知,汝今不应于己不信。谓诸无知,略有二种:一者、染污,阿罗汉已无,二者、不染污,阿罗汉犹有,由此汝辈不能自知。是名第二恶见等起。
时诸弟子复白彼言:曾闻圣者已度疑惑,如何我等于谛实中犹怀疑惑? 彼复告言:诸阿罗汉,亦有疑惑,疑有二种:一者、随眠性疑,阿罗汉已断,二者、处非处[19]疑,阿罗汉未断,独觉于此,而犹成就,况汝声闻,于诸谛,实能无疑惑,而自轻耶。是名第三恶见等起。
后彼弟子披读诸经,说阿罗汉有圣慧眼,于自解脱,能自证知。因白师言:我等若是阿罗汉者,应自证知。如何但由师之令入?都无现智,能自证知。 彼即答言:有阿罗汉,但由他入,不能自知,如舍利子,智慧第一,大目干连,神通第一,佛若未记,彼不自知,况由他入,而能自了,故汝于此不应穷诘。是名第四恶见等起。
然彼大天虽造众恶,而不断灭诸善根故,后于中夜,自惟罪重,当于何处受诸剧苦,忧惶所逼,数唱苦哉。近住弟子闻之惊怪,晨朝参问:起居安不?大天答言:吾甚安乐。弟子寻白:若尔,昨夜何唱苦哉? 彼遂告言:我呼圣道,汝不应怪,谓诸圣道,若不至诚称苦召,命终不现起,故我昨夜数唱苦哉。是名第五恶见等起。

此节所载“由他入不能自知”[3]与前文的“但由他而得度脱”有差异。《大毘婆沙论》更记载称大天去世后,火化时无法点燃,后浇上狗屎才迅速烧成灰烬,骨灰被大风吹散无遗[20]

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佛灭百年后提出五事者为大天比丘,在佛陀入灭两百年后,又有一位大天曾是外道,于大众部中出家,他也被称为“贼住大天”[21],他重新宣扬“大天五事”学说,导致诤论和部派分裂。他居住在制多山中,因此他的部派被称为制多部[22]

折衷评断[编辑]

后世学者或有承袭“大天因缘”而作出折衷评断,择可通之事理以释五事,并许为事实,而大天本人是虚妄开脱。 真谛部执异论疏》:

吉藏三论玄义》:

学术研究[编辑]

有研究认为,大天五事主张阿罗汉功德不圆满,按照大乘佛教教义,五事中的“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都是习气,影响了大乘佛教唯识学的“种子”与“不染污无知”的说法。[24]

注释与引用[编辑]

  1. ^ 1.0 1.1 发智论》:“
    • 诸起此见:有阿罗汉,天魔所娆,漏失不净。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非因计因,戒禁取摄,见苦所断。
    • 诸起此见:有阿罗汉,于自解脱,犹有无知。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诸阿罗汉,无漏智见,邪见摄,见道所断。
    • 诸起此见:有阿罗汉,于自解脱,犹有疑惑。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诸阿罗汉,越度疑惑,邪见摄,见道所断。
    • 诸起此见:有阿罗汉,但由他度,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诸阿罗汉,无障无背,现量慧眼,身证自在,邪见摄,见道所断。
    • 诸起此见:道及道支, 苦言所召。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非因计因,戒禁取摄,见苦所断。”
  2. ^ 大毘婆沙论》:“‘诸起此见:有阿罗汉,天魔所娆,漏失不净,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佛涅槃后,假名苾刍,所起恶见,令有智者,知而制之,故作斯论。”
  3. ^ 3.0 3.1 阿毘昙八犍度论》:“得阿罗汉,由他知得。”
  4. ^ 4.0 4.1 4.2 康熙字典》:“杌……音兀。【玉篇】木无枝也。【集韵】木短出貌。”
  5. ^ 5.0 5.1 阿毘昙毘婆沙论》:“复次若永断二种疑。谓是人是杌疑及使性疑。是名为佛。声闻辟支佛。虽断使性疑。不断是人是杌疑。”
  6. ^ 阿毘昙毘婆沙论》:“复次若永断二种无知。谓染污不染污。是名为佛。声闻辟支佛。虽断染污无知。不断不染污者。”“无知有二种。所谓实义假名。实义者。与无明使相应。是诸阿罗汉已断尽。假名者如见杌谓是人等者。阿罗汉辟支佛亦有。唯有如来等正觉二事俱尽。”
  7. ^ 十八部论》:“从他饶益(upahāra)。无知。疑。由观察。言说得道。”
  8. ^ 毘尼母经》:“尊者萨婆多说曰:‘若比丘,得世俗定,从四禅起;天魔作女形,惑乱其心,此比丘即共行不净;行已即悔,无覆藏心,念念相续,无一念隐,亦心中不乐舍法服;如此人者,应当从僧乞灭除波罗夷羯磨;僧与此人白四除波罗夷罪羯磨,此人得戒已,如僧告敕:尽形奉行,不得作和尚阿阇梨,不得作教授尼师,僧集时不得说戒,一切法事得听,在大僧下坐,不得与僧连草食。’”
  9. ^ 异部宗轮论》:“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其化地部本宗同义。……预流有退。诸阿罗汉定无退者。”“其法藏部本宗同义。……阿罗汉身皆是无漏。”
  10. ^ 异部宗轮论》:“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预流者无退义。阿罗汉有退义。”
  11. ^ 大毘婆沙论》:“大天于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事。而作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于后渐次鸡园寺中。上座苾刍多皆灭殁。十五日夜布洒他时。次当大天昇座说戒。”
  12. ^ 大毘婆沙论》:“彼便自诵所造伽他。尔时众中。有学无学多闻持戒修静虑者。闻彼所说无不惊诃。咄哉愚人宁作是说。此于三藏曾所未闻。咸即对之翻彼颂曰。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汝言非佛教。于是竟夜斗诤纷然。乃至终朝朋党转盛。城中士庶乃至大臣。相次来和皆不能息。王闻自出诣僧伽蓝。于是两朋各执己诵。时王闻已亦自生疑。寻白大天。孰非谁是我等今者当寄何朋。大天白王。戒经中说若欲灭诤依多人语。王遂令僧两朋别住。贤圣朋内耆年虽多而僧数少。大天朋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王遂从多依大天众。诃伏余众。事毕还宫。尔时鸡园诤犹未息后随异见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时诸贤圣知众乖违。便舍鸡园欲往他处。诸臣闻已遂速白王。王闻既瞋便敕臣曰。宜皆引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即验斯辈是圣是凡。臣奉王言便将验试。时诸贤圣各起神通。犹如雁王陵虚而往。复以神力摄取船中同舍鸡园未得通者。现诸神变作种种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王闻见已深生愧悔。闷绝躃地水洒乃苏。速即遣人寻其所趣。使还知在迦湿弥罗。复固请还僧皆辞命。王遂总舍迦湿弥罗国。造僧伽蓝安置贤圣众。随先所变作种种形。即以摽题僧伽蓝号。谓鸡园等数有五百。复遣使人多赍珍宝营办什物而供养之。由是尔来此国多有诸贤圣众任持佛法。相传制造于今犹盛。”
  13.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有阿罗汉为余所诱等五事。本上座部为此五事与大众诤。所以分出。今复许立。何乖本旨。初与大众乖诤之时尚未立此。至三百年满与说一切有诤。说一切有得本宗故无五事。旧上座弟子失本所宗乃立五事。是知年淹日久圣隐凡生。新与旧殊。复何怪也。”“上座部本弘经藏。以为上首。以律对法为后弘宣。非是不弘律及对法。然不以为首。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出世于上座部出家。先弘对法后弘经律。既乖上座本旨。所以鬬诤纷纭。名少乖诤。不同大天大乖诤也。又解。未必此时迦多衍尼子生。但执义不同。遂为乖诤。且如大天五事。上座犹行。此时之中。有不许者。既乖本旨。所以遂分两部。”
  14. ^ 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佛灭度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母姓迦旃延从母为名。先于萨婆多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后往罽宾国。罽宾在天竺之西北。与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毘达磨。制为八伽兰他。即此间云《八干度》。伽兰他译为结。亦曰节。”
    道梴毘婆沙序》:“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丧。重梦方始。虽前胜迦栴延撰阿毘昙以拯颓运。而后进之贤寻其宗致。儒墨竞构。是非纷拏。故乃澄神玄观。搜简法相。造《毘婆沙》。抑止众说。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
  15. ^ 失译《十八部论》:“时有比丘。一名能。二名因缘。三名多闻。说有五处以教众生。所谓从他饶益无知。疑由观察。言说得道。此是佛(教)。从始生二部。”
  16. ^ 真谛译《部执异论》:“如是时中大众破散。破散大众凡有四种。一大国众。二外边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此四大众。共说外道所立五种因缘。五因缘者。如彼偈说。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思择此五处。分成两部。”
  17. ^ 大毘婆沙论》:“已说五种恶见自性及彼对治。等起云何。谓大天因缘。是此等起。”
  18. ^ 大毘婆沙论》:“昔末土罗国有一商主。少娉妻室生一男儿。颜容端正与字大天。未久之间商主持宝远适他国。展转贸易经久不还。其子长大染秽于母。后闻父还心既怖惧。与母设计遂杀其父。彼既造一无间业已。事渐彰露。便将其母展转逃隐波吒梨城。彼后遇逢本国所供养阿罗汉苾刍。复恐事彰。遂设方计杀彼苾刍。既造第二无间业已。心转忧戚。后复见母与余交通。便愤恚言。我为此故造二重罪。移流他国跉跰不安。今复舍我更好他人。如是倡秽谁堪容忍。于是方便复杀其母。彼造第三无间业已。由彼不断善根力故。深生忧悔寝处不安。自惟重罪何缘当灭。彼后传闻沙门释子有灭罪法。遂往鸡园僧伽蓝所。于其门外见一苾刍徐步经行。诵伽他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时彼闻已欢喜勇跃。知归佛教定能灭罪。因即往诣一苾刍所。殷勤固请求度出家。时彼苾刍既见固请。不审捡问遂度出家。还字大天教授教诫。大天聪慧。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文义。言词清巧善能化导。波吒梨城无不归仰。王闻召请数入内宫。恭敬供养而请说法。”
  19. ^ 杂阿含经·六八四经》:何等为如来十力。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来.应.等正觉得先佛最胜处智。转于梵轮。于大众中能师子吼而吼。”
    大毘婆沙论》:“佛世尊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及与大悲三念住等不可思议无边功德。随用差别立种种名。具于十种说名意力。云何为十。一处非处智力。二业法集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四种种界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根胜劣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
  20. ^ 大毘婆沙论》:“波吒梨王既失彼众。相率供养住鸡园僧。于后大天因游城邑有占相者。遇尔见之窃记彼言。今此释子却后七日定当命终。弟子闻之忧惶启告。彼便报曰。吾已久知。还至鸡园遣诸弟子。分散遍告波吒梨城。王及诸臣长者居士。却后七日吾当涅槃。王等闻之无不伤叹。至第七日彼遂命终。王及诸臣城中士庶悲哀恋慕。各办香薪。并诸酥油花香等物。积置一处而焚葬之。持火来烧随至随灭。种种方计竟不能然。有占相师。谓众人曰。彼不消此殊胜葬具。宜以狗粪而洒秽之。便用其言火遂炎发。须臾焚荡俄成灰烬。暴风卒至飘散无遗。故彼是前恶见等起。诸有智者应知避之。”
  21.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外道之中有形同俗。有同出家。今此出家之人。故言出家外道。舍外道之邪教。归如来之正法。亦名大天。前第一百年时有大天比丘。为乖诤之首。今此同前之名。故称为亦。婆沙所说是前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等者。显所从部出家受具。明形入僧流。受持具戒。广学优思名曰多闻。行洁高清目为精进。此乃谈其威德。明所从部。即乖诤之首也。又有释言。摩揭陀国有好云王。大弘佛法。所在供养。诸大圣者。多集其国。其国贵庶唯事沙门。不崇外道。外道之徒贫诸四事。遂私剔发贼住出家。或有聪明受持三藏。能善说法。遂使凡圣同流。伪真和杂。王知此事。沙汰圣凡。外道贼住多归本宗。圣明博达犹有数百许人。同共佛法。幽玄并能通达。王问圣者。贼住外道犹自有无。圣者报曰。尚有数百。其彼外道朋党极盛。若更剪除。恐其破坏佛法。王遂别造伽蓝。安置彼众。其此大天。即彼头首。多闻博学。”
  22. ^ 《异部宗轮论》:“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
  23. ^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真谛所传,大天五事是有虚有实的。确实有这种情形,是实;“若不如此,说者即名为虚”。如魔女能污阿罗汉的衣服,是真实说;但大天是颠倒失念而梦中失精,那就是虚假说。真谛所传,承认大天五事是正确的,但又维持毁谤大天的传说。大天所说,依说一切有部来说,也应该是正确的。”
  24. ^ 释悟殷. 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一). 弘誓双月刊. 1998年10月, (第35期) [2015-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