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常寺是中国古代掌管宗庙祭祀的机构。

北齐[编辑]

北齐始以太常寺为太常机构之称。

[编辑]

以后因之,为卿寺之一。

唐代[编辑]

唐代太常寺下机构甚多,有郊社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八个署。

属官[编辑]

太常寺设官,都是属于士人会担任的清要官

  • ,一人。正三品。为太常寺的长官,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及管理太常寺下各署。
  • 少卿,二人。正四品上。太常寺的副长官,辅佐太常寺卿。
  • ,二人。
  • 博士,四人。
  • 太祝,六人。
  • 奉礼郎,二人。
  • 协律郎,二人。

所辖机构署官[编辑]

  • 两京郊社署令,从七品下。
  •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 鼓吹署令,从七品下。
  • 太医署令,从七品下。
  • 太卜署令,从七品下。
  • 廪牺署令,正八品上。

宋代[编辑]

由于六部九寺的职权都被瓜分,太常寺也不例外,其职权属于另外的太常礼院。因此太常寺成为闲职,仅管辖社稷二坛、武成五庙、京城的教坊。

明代[编辑]

属官[编辑]

清代[编辑]

清初便设置有太常寺,隶属于礼部,顺治十六年(1659年)原由礼部掌管的祭祀事宜改由太常寺负责[1]:859。之后康熙二年(1663年)时寺事又归礼部,康熙十年(1671年)时又改回来[1]:860

雍正元年(1723年),特简大臣综理寺事,后来到了乾隆十四年,规定礼部满尚书兼管太常职衔,永为成式[1]:860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太常寺裁并礼部,不久又恢复,但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又再次裁并[1]:860

脚注[编辑]

  1. ^ 1.0 1.1 1.2 1.3 姜文奎. 《中國歷代政制考》. 台北市: 国立编译馆. 1987年. 

参考文献[编辑]

  •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 明史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太常寺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参见[编辑]

九卿九寺
九卿

太常 | 光禄勋 | 卫尉 | 宗正 | 太仆 | 廷尉 | 大鸿胪 | 大司农 | 少府

九寺

太常寺# | 光禄寺# | 卫尉寺 | 宗正寺 | 太仆寺# | 大理寺# | 鸿胪寺# | 司农寺 | 太府寺

注:#者为明清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