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慈悲,佛教术语,为二者的合称,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

概论[编辑]

慈悲是复合词,由四无量心的“慈”与“悲”合成。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1]。龙树认为,慈为“与”,悲为“拔[2][3][4]

注释[编辑]

  1. ^ 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14:“慈与悲虽同为无瞋性,但以四义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与乐;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觉,慈息贪欲,又悲能除微细之瞋,慈能遣粗重之瞋;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缘苦众生而起,慈缘无乐众生而起;四以得报不同,故悲得空处,慈生遍净。”
  2. ^ 《大智度论》卷20:“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
  3. ^ 《大智度论》卷27:“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4. ^ 世亲《十地经论》卷2:“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