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曾文溪
曾文溪大内
流域
流向台湾海峡
源头 
 - 位置东水山[1]
 - 海拔2,609m
河口台南市安南区青草仑
面积1,176.64km²
流经国家台湾
本貌
长度138.47km
平均流量74.9m³/s
曾文水库(左上)、乌山头水库(左下)、南化水库(右上)与曾文溪蜿蜒的河道(右下)
曾文溪,位于官田区段,自台铁曾文溪桥上拍摄

曾文溪位于台湾南部,是全台湾第四长的河流,属于中央管河川。曾文溪发源于嘉义县阿里山乡的东水山[1]。流经台南市楠西区玉井区大内区山上区善化区官田区麻豆区安定区西港区七股区、最后在安南区七股区交界流入台湾海峡,全长138.5公里,流域面积1,176.7平方公里,源头海拔高2,440米,其主要支流有塔乃库溪、普亚女溪、草兰溪、后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历史上曾文溪频频改道,被居民戏称是“青瞑蛇”。昭和十三年(1938年)堤防竣工之后,河道趋于固定。

曾文溪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台湾最大的水库曾文水库,即在曾文溪上游,此外,在曾文溪的支流上,尚有南化水库乌山头水库等,除了供水发电之外,也都成为重要的观光景点。此外,由于曾文溪挟带砂石与生物碎屑在出海口沉积,提供了大量养分,因而蕴育了河口地区丰富的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也吸引了大批水鸟在此处栖息。著名的珍贵鸟类黑面琵鹭即栖息在曾文溪河口北岸,因此设有七股黑面琵鹭保护区。台湾第八座国家公园台江国家公园范围也包括曾文溪口。

台南市地理上以曾文溪作为地区分界线,划分为溪南与溪北两区。溪南以原台南省辖市为核心,溪北以原台南县县治新营区为核心。

名称演变[编辑]

荷兰时期,曾文溪在欧洲古地图上记为“River Soulang”(萧垅溪),另外也有称为“Zant River”(砂河)[2]:128。而根据《诸罗县志》记载,当时的曾文溪在上游到石仔濑(在大内区)这段称为“湾里溪”,往西到萧垅渡这段叫“加拔溪”,再往西到入海这段称为“沤汪溪”[2]:128、129

至于“曾文”之名的由来,在连横《雅堂文集》中有记载相传是荷兰时期有一个名叫“曾文”的人在此开垦,并设置渡口,该溪因此得名[2]:129、130。《大台南的河川》一书则认为是道光三年(1823年)曾文溪改道后,溪上出现了重要渡口“罾门渡”[注 1],湾里溪因而改称罾门溪[注 2][2]:131。之后因发音相似,又有记做“层门”[注 3],后来再变成“曾文溪”[2]:131

改道历史[编辑]

曾文溪治水工事竣功记念碑

早期的曾文溪改道频仍,没有固定的流路而迫使下游附近村落迁居,日治初期纵贯铁道兴建时亦迁就水文,选择在相对稳定的拔林渡河,造成原先较大的市镇──麻豆摒除在铁路服务范围外。详见纵贯线 (南段)#选线

1930年的日治时期才开始有系统的治理,自纵贯铁路桥以下至河口之间的两岸筑堤以约束水流,才有今日曾文溪的面貌[3]。治水计划整体于1939年大功告成,目前在台19线西港大桥下游北岸尚立有“曾文溪治水工事纪念碑”,叙明完成两岸堤防长达39公里[3]

主要河川[编辑]

以下由下游至源头列出水系主要河川,其中粗体字为主流河道:

主要桥梁[编辑]

以下由河口至源头列出主流上之主要桥梁:

曾文溪河段[编辑]

曾文二号桥
台铁曾文溪桥;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代铁道桥、第一代铁道桥桥墩与第二代铁道桥。

大埔溪河段[编辑]

后大埔溪河段[编辑]

相关条目[编辑]

注释[编辑]

  1. ^ 罾是指“四角渔网”,罾门的意思为“罾船停泊之处”[2]:131。同治年间彰化陈肇兴《陶村诗稿》〈茅港晓发〉中有“雨湿罾门渡,风生铁线桥”的句子[2]:131
  2. ^ 吴德功《让台记》中有出现“罾门溪”
  3. ^ 《雅堂文集》提到曾文溪“一作层门”[2]:129、130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曾文溪 南瀛第一河〉,《川流台灣》. [2016-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李仙锦、洪郁程、洪传凯、周茂钦、简辰全、许耿肇、林佳蕙. 《大臺南的河川》.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03. ISBN 978-986-03-5190-3. 
  3. ^ 3.0 3.1 张炎铭. 遊大河聽故事. 台北市: 科技图书. 2013: 132. ISBN 978-957-655-517-6. 

外部链接[编辑]